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品第十七
今天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日,乘借这个殊胜的加持,我们来圆满最后这段文字的学习。
“嘱累”,就是对一个法则的交代,包括何以延续、何以实践、其来源、其传播者,以及其传播者何以传播,何以应许等基本法则。世尊的嘱累有略说,也有广说,比如世尊对弥勒菩萨的嘱累就只用了四句偈子,因为对这些大智者仅用方便语、简略语,即令其心智相应,而对我等凡愚有情则多有宣说,乃至细说、广说、周遍地说,以令我等有法的依止,或者言说依止。
在一部经典的学习中,序分是经典的缘起、宣化对象,正中分是直接宣化的实际内容,令现前有情来实践、爱乐法则,而我们现在学的嘱累是流通分,是依现前利益者守护法则而欲令法住世,广传于未来、利益未来有情。流通分是经典中甚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对一个法则的心相续,对一个法则的深入实践与认知,也就是流通的实际内容,即于成就菩提做不懈的实践与认知。所以有一个例子说,正中分就如把灯点燃起来,点亮现前大众心智之灯,让我们对法有一个完整、清晰、明了的认知,有一个实践的次第;而流通分就是广泛传播于未来世,以令佛种成熟在世间有情中,犹如传灯,照明于未来,无尽之灯,灯灯相传,不灭智火,令幽冥众生,或说无明昏睡中的有情得到光明照耀,得到觉醒的机会。这是一个法则的相续机制,经典基本都是这样设置的。那我们学习之后,于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在正中分,即现前的利益守护中,犹如明灯一样自他照亮呢?而在流通分中,又该如何来传播于未来世,利益后人呢?实在是应该愈发爱乐、愈发喜悦。
我们还要令自己的心相续,于法相续,对于世俗繁杂的事相、不相应的言说,真不应该说,若不然学习佛法永远没有成就的机会啊,就如前面举的烧水的例子一样,又如磨砺一个法器,若心智散漫、放逸真是很难于法成熟,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就浪费下去了。若遇到这样殊胜的教言而不爱乐,而喜于世俗,喜于杂缘,喜于闲谈,真是有点辜负了自己的机缘。如果辜负了自己的机缘,而不惑乱别人,还是有方便;但如果不仅辜负了自己的机缘,又扰乱了视听,实在是不相应啊。所以,大家在学佛的场合中、行道的机遇中,要珍惜!在世俗的因缘中,比如我们到家庭、社会等世俗场合中,尚需要存念三宝,存念佛的恩德、学教的恩德、师长的恩德、父母的养育之恩德,况且于道场之中、于学法之机呢?这个地方应该是认真的,不应该草率。
今天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即使大势至就坐在我们左右,你不爱乐佛法,亦不得佛法利益。诸佛如来放大光明普摄一切众生,无间无断,你不爱乐佛法,一样不得佛法的利益。犹如昏睡之人,当日轮出于晴空,照耀阎浮提,一时众生皆得方便,各有所得光明,但昏睡者不得啊,你还沉浸在自己的无明昏睡、散乱业习之中,是不得诸佛大光明的。为什么呢?得与不得,在于其用啊,因为不知用,所以不得。诸位善知识,一定要珍惜自己点滴的机会,人命无常,过于山水,遇法甚难,闻法甚难,而喜于业习、流转三途八难是甚易啊!造诸恶业甚易,行诸善法甚难,难之又难!因为旷劫以来的福报,我们才有一个闻法之机,若还要把它毁于一旦,那后世之因、后世之果,是何因,是何果呢?菩萨们要善自思维,若真是不知,应该策励一下自己。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是故彼善男子有净信者。常当精勤听此三昧。
“精勤”者,心应专注,于法应专注。若在杂缘之中,常令心散坏变异。当然,如果你是了晓法性,无不周遍,事事相相,皆无所得,皆无自性,那是行法方便,若行法方便,就真能拔人苦、予人乐了。
既闻受已。读诵总持。思惟其义。
“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个大功德相,亦是总持法所摄,所谓“总持”者,就是在一法之中能具足一切功德真实之相。
广为世间分别演说。
我们大家的演说都是什么演说呢?与法相应吗?自己爱乐这个法则吗?若是我们在法的因缘上尚不尊重、不爱乐,那在非法处又会如何运用佛法呢?我们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得不知道自己的言行。现在还在安居的阶段中,还有三宝、诸佛菩萨的加被,能使我们的心定在善缘之中,安居结束以后,真是各人的业报、业缘相随相伴啊。
假若我们通过这一百二十天的安居,或者通过学习《般舟经》,对《般舟经》有一个了解、爱乐、实践,不断来常思维、常存念,一切时处不丢当下、不丢当事地来随顺法则,即所谓“当下修”者,来矫正自心,矫正因缘,或者如实知自心,如实知因缘,于现前烦恼中亲证菩提,那是十分有意义的。若这个因缘不能成熟,延续到安居之后会是如何?我们各自可以审观,因为安居之后,这样集中学习的机会、提醒的机会、交流的机会可能就更少了,各人的因缘可能就变得十分松散,说闲话、做闲事等世俗的东西可能不用鼓励就十分周遍,而那时我们再来运用佛法就比较累了。现在我们在这个省力处,在这个顺势的学习机会和实践观察中尚不爱乐,那到世俗之中,就是一泻千里啊。这不是怖畏之语,大家应该思维,因为我们这个阎浮提世界中,善少恶多,逆缘炽盛,坏法、灭法者及诸杂缘充塞于世,如法、正法、向法、增上之行,稀少之又稀少,犹如世间之珍宝,难得难遇。诸位善知识,善观察。
宜善书写。安置藏中。
“安置藏中”,实际就是收藏、珍藏、顶戴之意。此藏非是封藏起来,是让我们爱乐此法则犹如守护传家之家珍,这确实是释迦佛传给我们的摩尼珍宝,能促生一切功德。
所以者何。贤护。于我灭后当来之世。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之时,世尊取灭三千岁、弥勒世尊尚未降世,在这无佛时间,多有恶知识出世,魔恼世间有情,若不依教法,我们就无以度脱,所以说此教法甚为珍贵。
遗教十分珍贵啊,我们这个时代若再不依释迦佛的教法,那真是必然落入三途八难。现在我们在八难之中,尚有佛法的经教可以实践、学习、熏修、传达,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应该尊重,应该认真思维。对此处若是再不屑一顾了,那少分的善根一旦散坏,恶业必然迅速成熟,那样的话,三途八难不是家园,你又归到何处呢?诸位善知识不得不思维!
安居结束的时间越来越临近了,我越来越感到心里十分沉重,而并不是明快,因为于法深究、于法则实践的爱乐,一定要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啊。多是有缘者无福,有福者无缘。无缘者多有向往,因为向往,还能成熟善根;若我们在有机缘之中,不爱惜、不珍惜,以后再遇法的机会就甚少,于法相续实践的增上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那真是可惜。对此我们一定要生尊重想。
有诸菩萨摩诃萨辈。净信心者。为众生故。当求多闻。求多闻故。当诣诸方。听受正法。贤护。是故彼诸善男子。有欲乐者。具足信心者。摄受正法者。爱乐正法者。总持修多罗者。为如是等广宣说故。以如来力加持故。
“以如来力加持故”,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殊胜教言的功德回施中,如果离开世尊的加持,是不可能成就的。所以,一切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证得等妙觉菩萨,皆仗借诸佛功德作为念念增上,所谓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那我们作为末世之有情,亦应念念不离佛、不离法、不离僧,不离死,不离戒,若离开如此机制,我们就受不到三宝的加持,就会堕入世俗知见、烦恼知见,乃至邪见、恶见之中,流转于三途八难。这也应该引起我们诸位善知识的善思维、善观察、善择取。
书写如是大乘经典。以如来印。印封之已。
为何要以如来印来印封呢?说明此经教是世尊金口所宣,非后人所撰。这个认知十分重要,若有疑虑者,此法不成;若有谤毁者,此人堕落。以如来印印之,因为是正教言故,可依,可从,可读写,可实践,可传播。此“可”者,即是为净信者所守护,为证法者所守护,为爱乐法者所守护,乃至说为欲成就此法者所守护,此皆是以佛印、佛力相加故,而令我等生起正信与爱乐、恭敬与真诚。
世俗之心、凡夫之心,无有真诚啊,多随自己的性情而发挥,即在染著知见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性命,所以流转于六道,各显己得。这个“得”,实在是种种因缘之别罢了。而如来世尊为了使此四生九有种种杂居有情成就大善巧自在力,所以与我等宣说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以令我等听闻、读诵、解说、实践成就,欲使我等能证得三昧,乃至多闻,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者,印许自心。这实在是应该关注,应该思维的。
然后安置于匣藏中。
无外乎是令我等如实尊重、守护、珍藏。过去,经典要装在七宝函中,以令人心生珍贵;又如诵经前要沐浴、净手、净面、净口等,为什么呢?处处是培养我们的虔诚心、恭敬心,也就是真实心。若是满不在乎,随随便便把珍宝一样的经典丢弃在随意的地方,随意地翻读、跨越、污染,你怎么能得到法益呢?怎么能生起尊贵与真实心呢?所以此处皆是在流通分中激励我们尊重、爱乐这个法则。
因为尊重、爱乐法则故,令我们自心尊重与爱乐;因自心尊重爱乐故,令心清净;心清净故,得见自性真实,成就菩提,这实际是假诸佛甚深清净功德来印契自心罢了。所以,若没有这个尊重、清净的印证,或说启发,我们于菩提不能少分知。我们的业习、妄想于无始以来已经成熟,我们在六道中十分纯熟,不假任何助缘就可以随意地轮回啊,我们的作为、意识、果报相,不论一天到晚做什么,思维不思维,择取不择取,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延续着,不假任何力,自然顺理成章。而于法得遇不得遇,得闻不得闻,真诚不真诚,这真是一个择取与福报是否成熟的问题了。
贤护。是中何等为如来印。所谓一切诸行…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品第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