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囑累品第十七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囑累品第十七

  今天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日,乘借這個殊勝的加持,我們來圓滿最後這段文字的學習。

  “囑累”,就是對一個法則的交代,包括何以延續、何以實踐、其來源、其傳播者,以及其傳播者何以傳播,何以應許等基本法則。世尊的囑累有略說,也有廣說,比如世尊對彌勒菩薩的囑累就只用了四句偈子,因爲對這些大智者僅用方便語、簡略語,即令其心智相應,而對我等凡愚有情則多有宣說,乃至細說、廣說、周遍地說,以令我等有法的依止,或者言說依止。

  在一部經典的學習中,序分是經典的緣起、宣化對象,正中分是直接宣化的實際內容,令現前有情來實踐、愛樂法則,而我們現在學的囑累是流通分,是依現前利益者守護法則而欲令法住世,廣傳于未來、利益未來有情。流通分是經典中甚爲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對一個法則的心相續,對一個法則的深入實踐與認知,也就是流通的實際內容,即于成就菩提做不懈的實踐與認知。所以有一個例子說,正中分就如把燈點燃起來,點亮現前大衆心智之燈,讓我們對法有一個完整、清晰、明了的認知,有一個實踐的次第;而流通分就是廣泛傳播于未來世,以令佛種成熟在世間有情中,猶如傳燈,照明于未來,無盡之燈,燈燈相傳,不滅智火,令幽冥衆生,或說無明昏睡中的有情得到光明照耀,得到覺醒的機會。這是一個法則的相續機製,經典基本都是這樣設置的。那我們學習之後,于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在正中分,即現前的利益守護中,猶如明燈一樣自他照亮呢?而在流通分中,又該如何來傳播于未來世,利益後人呢?實在是應該愈發愛樂、愈發喜悅。

  我們還要令自己的心相續,于法相續,對于世俗繁雜的事相、不相應的言說,真不應該說,若不然學習佛法永遠沒有成就的機會啊,就如前面舉的燒水的例子一樣,又如磨砺一個法器,若心智散漫、放逸真是很難于法成熟,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就浪費下去了。若遇到這樣殊勝的教言而不愛樂,而喜于世俗,喜于雜緣,喜于閑談,真是有點辜負了自己的機緣。如果辜負了自己的機緣,而不惑亂別人,還是有方便;但如果不僅辜負了自己的機緣,又擾亂了視聽,實在是不相應啊。所以,大家在學佛的場合中、行道的機遇中,要珍惜!在世俗的因緣中,比如我們到家庭、社會等世俗場合中,尚需要存念叁寶,存念佛的恩德、學教的恩德、師長的恩德、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況且于道場之中、于學法之機呢?這個地方應該是認真的,不應該草率。

  今天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即使大勢至就坐在我們左右,你不愛樂佛法,亦不得佛法利益。諸佛如來放大光明普攝一切衆生,無間無斷,你不愛樂佛法,一樣不得佛法的利益。猶如昏睡之人,當日輪出于晴空,照耀閻浮提,一時衆生皆得方便,各有所得光明,但昏睡者不得啊,你還沈浸在自己的無明昏睡、散亂業習之中,是不得諸佛大光明的。爲什麼呢?得與不得,在于其用啊,因爲不知用,所以不得。諸位善知識,一定要珍惜自己點滴的機會,人命無常,過于山水,遇法甚難,聞法甚難,而喜于業習、流轉叁途八難是甚易啊!造諸惡業甚易,行諸善法甚難,難之又難!因爲曠劫以來的福報,我們才有一個聞法之機,若還要把它毀于一旦,那後世之因、後世之果,是何因,是何果呢?菩薩們要善自思維,若真是不知,應該策勵一下自己。

  爾時世尊。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是故彼善男子有淨信者。常當精勤聽此叁昧。

  “精勤”者,心應專注,于法應專注。若在雜緣之中,常令心散壞變異。當然,如果你是了曉法性,無不周遍,事事相相,皆無所得,皆無自性,那是行法方便,若行法方便,就真能拔人苦、予人樂了。

  既聞受已。讀誦總持。思惟其義。

  “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這個大功德相,亦是總持法所攝,所謂“總持”者,就是在一法之中能具足一切功德真實之相。

  廣爲世間分別演說。

  我們大家的演說都是什麼演說呢?與法相應嗎?自己愛樂這個法則嗎?若是我們在法的因緣上尚不尊重、不愛樂,那在非法處又會如何運用佛法呢?我們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得不知道自己的言行。現在還在安居的階段中,還有叁寶、諸佛菩薩的加被,能使我們的心定在善緣之中,安居結束以後,真是各人的業報、業緣相隨相伴啊。

  假若我們通過這一百二十天的安居,或者通過學習《般舟經》,對《般舟經》有一個了解、愛樂、實踐,不斷來常思維、常存念,一切時處不丟當下、不丟當事地來隨順法則,即所謂“當下修”者,來矯正自心,矯正因緣,或者如實知自心,如實知因緣,于現前煩惱中親證菩提,那是十分有意義的。若這個因緣不能成熟,延續到安居之後會是如何?我們各自可以審觀,因爲安居之後,這樣集中學習的機會、提醒的機會、交流的機會可能就更少了,各人的因緣可能就變得十分松散,說閑話、做閑事等世俗的東西可能不用鼓勵就十分周遍,而那時我們再來運用佛法就比較累了。現在我們在這個省力處,在這個順勢的學習機會和實踐觀察中尚不愛樂,那到世俗之中,就是一瀉千裏啊。這不是怖畏之語,大家應該思維,因爲我們這個閻浮提世界中,善少惡多,逆緣熾盛,壞法、滅法者及諸雜緣充塞于世,如法、正法、向法、增上之行,稀少之又稀少,猶如世間之珍寶,難得難遇。諸位善知識,善觀察。

  宜善書寫。安置藏中。

  “安置藏中”,實際就是收藏、珍藏、頂戴之意。此藏非是封藏起來,是讓我們愛樂此法則猶如守護傳家之家珍,這確實是釋迦佛傳給我們的摩尼珍寶,能促生一切功德。

  所以者何。賢護。于我滅後當來之世。

  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之時,世尊取滅叁千歲、彌勒世尊尚未降世,在這無佛時間,多有惡知識出世,魔惱世間有情,若不依教法,我們就無以度脫,所以說此教法甚爲珍貴。

  遺教十分珍貴啊,我們這個時代若再不依釋迦佛的教法,那真是必然落入叁途八難。現在我們在八難之中,尚有佛法的經教可以實踐、學習、熏修、傳達,實在是不可思議的福德,應該尊重,應該認真思維。對此處若是再不屑一顧了,那少分的善根一旦散壞,惡業必然迅速成熟,那樣的話,叁途八難不是家園,你又歸到何處呢?諸位善知識不得不思維!

  安居結束的時間越來越臨近了,我越來越感到心裏十分沈重,而並不是明快,因爲于法深究、于法則實踐的愛樂,一定要引起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視啊。多是有緣者無福,有福者無緣。無緣者多有向往,因爲向往,還能成熟善根;若我們在有機緣之中,不愛惜、不珍惜,以後再遇法的機會就甚少,于法相續實踐的增上機會就更是少之又少,那真是可惜。對此我們一定要生尊重想。

  有諸菩薩摩诃薩輩。淨信心者。爲衆生故。當求多聞。求多聞故。當詣諸方。聽受正法。賢護。是故彼諸善男子。有欲樂者。具足信心者。攝受正法者。愛樂正法者。總持修多羅者。爲如是等廣宣說故。以如來力加持故。

  “以如來力加持故”,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最殊勝教言的功德回施中,如果離開世尊的加持,是不可能成就的。所以,一切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等妙覺菩薩,皆仗借諸佛功德作爲念念增上,所謂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那我們作爲末世之有情,亦應念念不離佛、不離法、不離僧,不離死,不離戒,若離開如此機製,我們就受不到叁寶的加持,就會墮入世俗知見、煩惱知見,乃至邪見、惡見之中,流轉于叁途八難。這也應該引起我們諸位善知識的善思維、善觀察、善擇取。

  書寫如是大乘經典。以如來印。印封之已。

  爲何要以如來印來印封呢?說明此經教是世尊金口所宣,非後人所撰。這個認知十分重要,若有疑慮者,此法不成;若有謗毀者,此人墮落。以如來印印之,因爲是正教言故,可依,可從,可讀寫,可實踐,可傳播。此“可”者,即是爲淨信者所守護,爲證法者所守護,爲愛樂法者所守護,乃至說爲欲成就此法者所守護,此皆是以佛印、佛力相加故,而令我等生起正信與愛樂、恭敬與真誠。

  世俗之心、凡夫之心,無有真誠啊,多隨自己的性情而發揮,即在染著知見中各自發揮著自己的性命,所以流轉于六道,各顯己得。這個“得”,實在是種種因緣之別罷了。而如來世尊爲了使此四生九有種種雜居有情成就大善巧自在力,所以與我等宣說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以令我等聽聞、讀誦、解說、實踐成就,欲使我等能證得叁昧,乃至多聞,乃至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印”者,印許自心。這實在是應該關注,應該思維的。

  然後安置于匣藏中。

  無外乎是令我等如實尊重、守護、珍藏。過去,經典要裝在七寶函中,以令人心生珍貴;又如誦經前要沐浴、淨手、淨面、淨口等,爲什麼呢?處處是培養我們的虔誠心、恭敬心,也就是真實心。若是滿不在乎,隨隨便便把珍寶一樣的經典丟棄在隨意的地方,隨意地翻讀、跨越、汙染,你怎麼能得到法益呢?怎麼能生起尊貴與真實心呢?所以此處皆是在流通分中激勵我們尊重、愛樂這個法則。

  因爲尊重、愛樂法則故,令我們自心尊重與愛樂;因自心尊重愛樂故,令心清淨;心清淨故,得見自性真實,成就菩提,這實際是假諸佛甚深清淨功德來印契自心罷了。所以,若沒有這個尊重、清淨的印證,或說啓發,我們于菩提不能少分知。我們的業習、妄想于無始以來已經成熟,我們在六道中十分純熟,不假任何助緣就可以隨意地輪回啊,我們的作爲、意識、果報相,不論一天到晚做什麼,思維不思維,擇取不擇取,都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延續著,不假任何力,自然順理成章。而于法得遇不得遇,得聞不得聞,真誠不真誠,這真是一個擇取與福報是否成熟的問題了。

  賢護。是中何等爲如來印。所謂一切諸行…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囑累品第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