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P8

  ..續本文上一頁令衆生疾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處實際都是威德說,我們要善于觀察這二種教法的差別機製,若不善觀,人往往會生疑慮。

  學習菩薩戒本時,很多人不願意看,比如其中四大願有甯墮地獄、千矛刺身、一劫二劫等等,很多人都畏懼這些誓願,說這是不是太殘忍、太過份、不相應呢?是不是有點逾越人倫道德的基本法則呢?實際不是。世尊的言說背後實在是大安慰、大真實說,此大安慰,就是究竟令你出離生死困惑、生死糾纏的法則,令你生起無畏,順應法性。如果貼切到法性中去,人是會生無畏的,爲什麼呢?別無他路了。若是不依這樣的誓願,而順應自己的業習感知,人都會畏懼,但若順應法性,一時解脫,究竟安穩,這樣一次次地靠過去,就不會産生畏懼了。此處教言亦複如是,因爲身外之物當供奉無疑,那對自身呢?亦複如是,這實在是在提示我們爲求叁昧故而當勇猛發心。

  賢護。其求法者。承事法師。將護隨順。其事若此。又承事師。如奴隨主。如臣事君。事師亦爾。斯人如是。疾得叁昧。

  疾得叁昧,是所有這些作爲的緣起,假這些作爲來徹底地舍棄身我執、法我執、財我執,乃至說徹底舍棄自我,歸入叁昧正行。若我們被我執、法執所障,或者有諸財物的貪戀、世俗貪戀,欲成此法,是無有可能的。

  得叁昧已。當念憶持。常念師恩。恒思報答。

  若不如是,叁昧之力會有進退,對此善導大師的故事中是有公案的。善導大師在世時,因爲《觀經》的因緣,在藍田縣悟真寺證得念佛叁昧,所以多有比丘隨他實踐法則,有比丘證叁昧後,心生增上慢,覆蔽心智,而叁昧力不現,結果就誹謗此叁昧。如果我們閱藏就可以看到,許多經典中都有這樣的說法,不是說一證永證的,有的人證得叁昧力之後,貪圖叁昧力的境界,墮入世俗之心,即貪心中,然後外緣一困擾,比如有雜音、雜緣、雜境相,就會生嗔心,于是就墮落了。世尊在世也有這樣墮落的比丘,因爲證叁昧的功德生無色界天,八萬大劫以後,善根因緣耗盡了,就墮入惡世之中。所以,念常師恩、常思報答,實在是叁昧力相續的一個基本資糧。實際上,念佛叁昧最主要就是知恩報恩罷了,因爲一切皆是諸佛如來清淨功德所給予,我等無一法可得,無一善根可存,也無一惡法可存,也無一無記業相續,但依諸佛如來的大功德藏作爲生命、意識之隨順,這樣易成、易得、易相應,若稍存自我知見,是很難于叁昧力、諸大功德力相應的。對此法則,我們還當思維。

  賢護。是叁昧寶。不易可聞。

  前面說“叁昧王”,此處又說“叁昧寶”,說其不是那麼容易聽得到的。我們無始以來忙于世俗沈淪,忙于種種業務,若依經教所宣,也就是有種種遮難,如釋迦牟尼世尊因地出家,奉師叁萬六千歲,因天魔蔽障故,竟不得聞。而我們被世俗的勞務蒙蔽,比如有人在追求人天福報,有人在追求著世間種種事務,做種種事相上的事情,無有聞法之機,不能實踐這樣的法則,不能交流這樣的法則,實際亦是天魔蔽障。聞法甚難,我們在世俗中已經成熟了自己的業、業相續,在業相續中不能自拔,不能自已,那麼這種業相續就是“不易可聞”處,也就是所謂諸魔蔽障而産生的一個事實。

  往往我們對聞法的機製與機遇很難真正生起尊重。在隋唐之時,若有講法處,或山林樹下,或閑靜處,大家皆是向往、愛樂啊。而現在的聞法往往比較形式化,所以雖聽者多,但利益者甚爲稀少。就如我們做功課一樣,若實是愛樂,那麼功課就成爲我們修證、成就菩提的增上機緣;若是“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般地應酬,或有勞役、厭倦感,這樣可能會適得其反。在現在這個學習的相續機製中,我們究竟是以愛樂的心,還是以厭倦、應酬的心,實際就是一念之差的抉擇,這一念完全在于自己,而他人或道場等外圍機製純屬助緣,我們對此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正使有人。過百千劫。但求聞名。尚不得聞。何況聞已。書寫誦持。轉複爲他。分別說也。賢護。假使恒河沙數諸佛世界。盛滿珍寶。持以行檀。其福雖多。猶亦不如聞此經名。

  世尊在許多大乘經典中都有這樣的稀有說法,例如對《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名,世尊也授過記,若能聽聞此經名者,其人之福德不可思議。這種對大功德相的授記,實是誠實之言,但多有衆生在此處不能生信,不能愛樂。我們知道,六祖大師聞到《金剛經》的一句話,“應無所著而生其心”,即得證悟,心生光明,心生喜悅。我們若是善根成熟,或說機遇成熟,聞此《般舟叁昧經》名亦得不可思議的福德。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我念過去無量時  具足數滿六千歲

  常隨法師不蹔舍  初不聞是叁昧名

  有佛厥號爲至誠  時彼比丘名和輪

  其于世尊滅度後  比丘廣說是叁昧

  我時爲彼天下王  夢中聞告叁昧處

  此處所舉的例子中,國王可能沒有聞法之機,但于夢中得知有宣化叁昧處。多有菩薩,乃至諸佛都發甚深廣大妙願,欲令一切沈淪有情以種種因緣出離生死苦海,若以顯教,若以密教,若以白日教,若以夢中教,若以叁藏十二部教來宣化,若以妙相莊嚴,乃至秘密名號、顯教名號,乃至以神通力普遍攝化。文殊菩薩在其誓願的根本歸結處有一個誓願,就是欲令諸多頑愚有情于夢中得遇施教,或者令諸多無聞法之機的有情在夢中得以聞法之機。因此,有的衆生是在夢中聞諸佛名號、諸佛教言,得諸佛不可思議的神通力加持,見諸佛光明妙相的。

  四種見佛者,若現前見佛、夢中見佛、通力定境中見佛,乃至舍報臨命終時見佛,皆得殊勝善根成熟。現在我們所學習、實踐的般舟一法,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法,所宣化的是欲令衆生現前得見十方諸佛,見佛聞法,不假方便,無來去于他方世界,佛亦無來去,我等亦無來去,但依心淨故,善根成熟故,聞甚深法,證無生忍,抉擇生死。

  和輪比丘常宣轉  王當聽受是妙經

  從夢寤已即推求  躬詣比丘請叁昧

  此處的“叁昧”,是“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略稱,非其他叁昧,此叁昧寶是一切叁昧之王。《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此佛頂首楞嚴叁昧是一切叁昧之王,此處爲何又出來一個叁昧之王呢?在此我們不予考究,但有一點,此楞嚴叁昧與“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功德有沒有差異呢?是異名同授呢?還是功德有異呢?就其善巧來說,楞嚴叁昧可能有其特定所攝之機,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普攝一切凡愚有情、凡聖有情,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此叁昧有其廣大善巧處。

  遂舍王位而出家  恭敬供養不暫休

  經曆叁萬六千年  但願後逢彼宣流

  常爲天魔來固擾  終竟未果一聽聞

  是故比丘比丘尼  諸優婆塞優婆夷

  吾故誡汝此誠言  汝當趣持是叁昧

  “誡汝”,就是勸說大家、激勵有緣。“汝當趣持是叁昧”,《賢護經》一開章,一直到現在,處處皆是令我等聽聞、讀誦、解說,乃至修行此叁昧法則,世尊用種種比喻、種種引導來令我等于此法生決定信。

  其欲敬承彼法師  若經一劫及多劫

  備奉藥湯諸妙膳  求聞如是叁昧經

  侍師供養,以真正速成此叁昧功德。

  又辦億數衆衣服  床敷燈燭及諸珍

  精勤如是不覺疲  爲聽如是妙叁昧

  所有供養的緣起皆是爲了此叁昧的住世、傳播,何以故呢?此叁昧的傳播、實踐、聽聞,乃至隨喜者,聞與不聞之向往者,皆于無上菩提種下不可思議的種子,于未來世必定當作佛,所以此供養是甚爲有意義的,是世尊所鼓勵,所贊歎。

  比丘自無當乞奉  乃至身命無吝惜

  出家人沒有什麼可供養的,可以用自己所乞來的東西作供養,或者說以身供養,出家人所表現的就是舍棄世俗,作爲法之守護、實踐、傳播者。

  何況余物有惜心  如是求者得叁昧

  受恩常念思報恩  智人聞已應廣說

  恩者自有其恩啊,若對般舟叁昧的實際利益與功德相不加了知,也可能有的人會認爲什麼恩與不恩啊?因爲實踐有成熟與否、相應與否,所以對受恩之處能否知曉,還真是一個未知數,而我們通過學習,通過相互在此法上的認知、交流,乃至宣化、實踐,對恩德應會真正有所了知的。

  “智人聞已廣宣說”,真正智慧成熟者,對此法應常宣說,何以故?此法若傳播、流通,能令有緣有情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見十方諸佛,聞廣大教言,即由叁昧故而多聞,由多聞故能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機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宣化此叁昧者能令世間有情得究竟安樂。

  億那由劫專精求  斯妙叁昧爾乃聞

  假使恒沙諸世界  盛滿珍寶用行檀

  能于是中說一偈  此人功德過于彼

  在布施中,財布施者只是一個結緣布施,即福德的布施,唯有行法、聞法、親證于法則,這樣能令衆生得以成就無上菩提之大機。一偈之功德,能令人成佛,而多世界珍寶供養之功德,只是現一個福德之相,二者是不能比擬的,所以“此人功德過于彼”。

  正言宣說一偈者  過于諸劫那由他

  何況聞已能廣傳  斯人功德不可說

  世尊不斷來激勵我等讀誦、傳播、實踐這個法則。說功德,無功德,所以廣大功德。因爲功德究竟故,所以無功德所見,但實是功德,所以“斯人功德不可說”。

  若人樂行于菩提  當爲一切求是法

  于一切時處,應于當下修作廣泛傳播,于常行道作常守護。

  必能正覺無上道  聞已安住斯定中

  世尊在此作法之抉擇。我們現前菩薩們若要十分清晰地認知、抉擇一個法,還不是很成熟,需要通過不斷學習、觀察、實踐,以及對比佛法之成就與世間輪回之業相,才會對法生起愛樂與實踐。

  世尊在這一品中提示此叁昧之不可思議、念師恩之重要、此法之難聞難得,我們不要一下去就言論于世俗,丟失自己的清淨增上因緣,應常串習思維這樣的法則,在相續的心智中、業相中數數地串習,亦應迅速成就這樣的善根功德。

  

  

  [1]見《佛說觀佛叁昧海經》:“佛告阿難。未來衆生其有得是念佛叁昧者。觀諸佛相好者。得諸佛現前叁昧者。當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貢高。若起邪命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增上慢破滅佛法。多使衆生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衆。使惡魔伴如是惡人。雖複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爲嚴飾。如此種種衆多惡事。當自防護令不永生。若起如是邪命業者。此邪命業。猶如狂象壞蓮華池。此邪命業亦複如是。壞敗善根”。

  [2]見《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天竺叁藏康僧铠譯):“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叁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衆生,聞此經者,于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3]見《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叁。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亂”。

  [4]見《圓覺經》:“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隨喜功德品第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