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覺寤品第十六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覺寤品第十六

  世尊在此品中爲我們宣化,令我等覺悟這個經典的難得難聞。我們有聞法、習法、思維、串習、讀誦,乃至爲人解說、交流、親證的機會,這是怎樣的一個善根福德呢?世尊不昧于任何因緣,也不炫耀于任何因緣,但以如實說。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那些負重的牛馬騾驢,若要專門來聞這樣的經教,幾乎是沒有機會的,因爲它們的主人沒有一個會牽著騾馬來聽法,它們可能會偶然地聽到、聞到,但懂與不懂、知與不知,還是個問題。我在許多地方打七、頌經都遇到過畜生來聞法的事情,但被大家诃責驅逐的多,它們的福德就是不具啊。再如諸類鬼神一般都有通力,若某處現大光明相、生微妙音,他們多願意去往,但因福德不具故,就是不能走出自己的區域,即被某種業力所局限而不能進趣。我們人類中也有類似這樣的因緣啊,比如有些人說西方國家的生活、科技都比較發達,因此意樂于到這些國家去留學、生活,或發展,但因福德遮蔽,就是簽不了證,出不了國,做不成這個事情。一切生命現象的福德不成熟之時,皆是如是。

  我們在這一個月中,數數來聽聞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名字,乃至此叁昧教典的內容,不斷地思維、觀察、聽授、交流,乃至實踐,看起來雖然十分簡單,但我們于此法則的內涵知與不知、懂與不懂、接受與不接受,乃至說學習的這一念願望是順勢的願望、順緣的願望,還是自己抉擇的願望,其福報差異都是十分大的。如果我們在一個法則上能主動地、清晰地進趣,充滿喜悅、愛樂地守護,那實在是善根成熟的表現。若不如是,我們只是隨于業相,雖此業相也是善根,但它往往會進趣于兩種,一種是相續地成熟,一種是移于他緣之中,即因你不喜、排斥,乃至不相續,它就會在其他因緣上産生作用。所以世尊不斷引導我們,乃至細微地引導我們,欲令我等對此法則生起決定的信心、決定的守護,乃至決定的實踐及正思維觀察,或者一念隨喜心,或者欲聞之心。

  對于聞經,若聞而生信,聞而能行,聞而得知,聞而生起正行的喜悅,是爲聞;若聞而生誹謗、排斥,聞而不喜、生疑,則是聞若未聞。有善知識向往于此般舟叁昧,若欲聞未聞,因向往愛樂故,此善根之成熟亦不可思議,于後世能見佛,能見多佛,能見百千佛,由見佛而聞法。世尊在經典中不斷這樣來引導我們,欲使我等在這一個法上能進趣,能愛樂。對有些大乘教言,尤其這樣一生成辦的教言,聞而不謗疑者甚爲稀少,聞而生喜者更是極爲之稀少,聞而能生喜且勤習、思維、贊歎、傳播、守護、實踐者,那是少之又少。這是從心地引起的相應,諸位善知識,應善思維、善觀察。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

  因爲賢護菩薩是這個教言的當機者、啓教者,也是未來的傳播施教之首,所以世尊在經典中不斷地告訴賢護。

  賢護。我念往昔過多無量阿僧祇劫。

  這一品是覺悟分,世尊的教言無外乎是令我等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淨道業,這是一切諸佛出世之正因。在此覺悟品中,世尊以賢護爲宣化對象,與現前大衆作真實施教。

  “我念往昔過多無量阿僧祇劫”,世尊所知之數量,菩薩心智所不能及,聲聞、緣覺亦複如是,凡夫但聞其名,無能知世尊所說之數。“無量阿僧祇劫”是怎樣一個數字呢?對于一劫,我們人類應該如何來計算呢?如果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可能是一佛與一佛之間相續的時間,那在廣大的時空中,究竟應以什麼樣的數量來衡量呢?這就需要我們對諸多法益有真實的修證,這樣才能進趣一些如實的法則,了解一些如實的量,即所謂有證量。雖然法無自性,諸法畢無所實質,因緣而生,但于諸法的實踐與親證是十分重要的,此處非是法執,但是需求,我們對此般舟叁昧法則,乃至對一切所應實踐的法則,對這個數量,乃至感知世界,都應該如實地去修持。

  有佛出世。名薩遮那摩如來。

  “薩遮那摩”,翻譯爲至誠之意,但這個翻譯只能說是勉強的,不完全相應。梵文有五種不翻,秘密不翻是其中一種,例如真言,翻譯出來大家就不讀了,或作解了,那就沒有意義了。許多心咒,即秘密誓願,都是不能顯說的,因世間人不具此力故,若顯說出來,多會令人聞而畏懼,聞而生疑謗,聞而生诋毀,多損善根福德。五種不翻中,另外還有此方無不能翻、多意不翻、一些專用名詞不能翻,如古來以久大家已經遵循的詞,如般若波羅蜜、涅槃等,以及只可意會的不翻。

  “那摩”,即南無。在過去,“南無”有五種義密說、二十五開說,一般對五種義多不作宣,但對禮敬義、歸命義、供養義、隨順義、具足義、降伏義、真實安住義是應該知道的。南無,自者自用,比如禮敬者自以禮敬作南無;歸命者自以歸命作南無;供養者自以供養作南無;隨順者自以隨順作南無;有人能以南無來降伏現前煩惱,那麼降伏即是南無;有人猶如諸佛一樣來具足諸善功德,如是守護,以佛德爲己德,一時消融,無執無著,無我執,無法執,心智清淨,無來去之真實自心一時明了,那麼此類就是具足之南無;還有以布施方便設置之南無,是利他之南無;還有贊許之南無,如諸佛如來世尊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直接稱歎阿彌陀佛世尊光明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通力不可思議,也是南無。所以,“南無”有無量無邊秘密義,一言辭中含無量義,此無量義若正用者、善巧用者、真實用者,即有現前功德,即能如實起用南無的真實內涵。

  應供等正覺。十號具足。

  過去稱諸佛如來世尊“十號具足”,現在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多有狂妄之類有情自稱是佛,乃至是超釋迦佛,小視世尊應化之身,乃至小視釋迦牟尼世尊的應化之教,即應身教。實是不可诋毀的,法、報、化叁身無隔無離,一體同放光明,只是應衆生需求,若以大身、莊嚴身、威德身顯現于世,一切衆生迷倒啊。在世尊出世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時,有外道就謗于世尊,說此瞿昙是化人,非是實有,不象我們人間的人有父有母。世尊說我父淨飯,我母摩耶,家毗羅衛國。何以世尊如是來證實自己的父母與家園呢?欲令一切衆生不生怖畏故,所以生于相應身份之安樂住。

  諸佛如來世尊十號具足,釋迦牟尼如來世尊也是十號具足。在這十號中,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皆是具德稱,也就是說不是冠一個高大美妙的名稱,而是有這十種功德的具體內涵所在,所以爲諸佛名號的全稱。在阿彌陀佛世尊,以及諸佛世尊的稱號中,或一些真言中,都是以十號具稱來稱贊的,比如說“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阿彌陀佛世尊”,或說“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藥師琉璃光佛世尊”。過去有授受的念佛人會這樣念,但我們現在的人好象覺得這太羅嗦,似乎讀起來太累了,實際不是的,因爲如果具稱這十個功德名號,則現具威德,于叁界作決定師導,于一切衆生作決定安慰,于一切世間作決定福田,于一切衆生作決定法施,無畏法施是具足的,無有絲毫遲疑、谄曲與相似。

  以前我遇到一個在家菩薩說他習的法則比釋迦佛的應化教高多少多少倍,我說你也不要說自己高,有一個方法馬上就可以試驗。因爲釋迦牟尼佛世尊證得法體之充盈,即法則的充盈之體,身現圓光,一切菩薩不能及。在這五濁惡世,若說身光,阿羅漢有項光,諸菩薩有身相光,但都不具圓光,圓光者無有前後身相,因爲圓光是充盈的、喜悅的光明與智慧,所以是沒有背相的,世尊在宣化之時,一切天人圍繞、菩薩圍繞、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諸衆前後圍繞,皆見世尊正面之相,未見世尊背相,不是世尊沒有背,是圓光所映故。釋迦佛世尊,乃至諸佛世尊在應化之時都有圓光,這是一切諸佛世尊出世與一切菩薩凡夫不共之法、不共之力、不共善巧。世間狂妄、愚癡、無明之有情多自诩、自說,說自己比佛大,那就請你現一個無有前後身相的光?其實什麼都不是,只不過是心狂意顛倒,是失心被一些惡性心智所控罷了,少分功德尚不可得,還妄稱于佛,還說高于佛!現在這類有情多出行于世,妖孽世間,惑亂有情。

  所以,我們若學佛,一定要堅信十號具足功德是爲諸佛,而諸佛出世決定都有清淨授記,無有參差,比如未來彌勒佛出世早有諸佛授記,而彌勒佛出世後再有第六佛、第七佛、賢劫千佛次次授記,中間絕對不會有一個斷層。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要認知這一點,否則就會被一些外道,甚至一些邪見人所惑亂,那樣我們就不能得一個究竟安穩的依止了。現在這個世間中心智狂顛的有情十分多,有一次我到東北,一個居士來見我,他說,我只能給你合一個掌,因爲你知道嗎?我是什麼什麼佛,若給你合兩個掌,就損你的福。我說,你是佛,你慢慢守護就對了。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但在你說自己是佛之時,諸德不具,應生慚愧啊,莫以驕狂自诩!但這樣的人十分惑亂世間啊,許多學佛人沒有正知正見的時候往往就容易出現問題。前一段時候有個居士還跟我提出來說,他認識一個行醫的在家人,不學佛,但有通力,結果許多佛教徒都不學佛了,到他那兒去了,說他是真活佛啊,因爲什麼?他有“真”功夫啊。但通力是什麼呢?就象技術、技巧一樣,它不能代表佛法,只能代表某一個技術方面的東西。但這個居士跟我說國內有許多居士都不學佛了,都到他那個地方,認爲他才是真佛,而他也默許這個事情。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對佛教的教理不清晰。

  十號具足也是我們認識佛教、實踐佛法的一個守護,在此處要生決定解,乃至一佛一佛的應化出世,亦不能錯亂。尤其在釋迦佛後的這個正法末際,佛法教言多被一些愚癡有情、狂妄有情、倒見有情所依附而作相似的傳播,即不依經教妄自發明,…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覺寤品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