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覺寤已。遂便躬詣比丘師所。求是叁昧。
在夢中聽說和輪比丘宣化此法,于是就依夢去尋求此比丘。過去人爲了求法,包括世尊此因地求法亦複如是,聞即行啊,那我們現在能否聞法即行呢?若于一法真實證得安樂,真實證得實際理地,真實證得大功德相,才能休息啊,若不然,真是不能休息。
因請法師。剃發出家。
因爲聞到這樣的法,于是請和輪比丘爲其剃度。大國王來剃度,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可能就只有順治皇帝這樣做,但在東南亞國家,如緬甸、泰國等,以及我們現在所處的大理之古南昭國時,這不算稀有之事,他們有許多國王或親王,即皇帝的兄弟,都出過家。因爲在中國人的意識中,對沙門之法多不認許,而廣泛接受儒教入世思想,以其爲正統思想,因此佛教教內有些善知識就想通過儒教的思想來傳播佛教的教義,看著挺善巧,但此處能否有個交代呢?曆史會回答這個問題。
爲求聽受是叁昧故。
國王出家是爲什麼呢?就是爲求此叁昧,以于此法得方便故。
躬用承事和輪法師。
在南傳、藏傳佛教中,沙彌見比丘時,肯定是要把腰躬起來的,居士白衣更是如此,不敢直著走路。而我們漢地,白衣的腰、沙彌的腰、新戒比丘的腰,好象比上座和尚的腰伸得直一些,因爲我們漢地的比丘和尚、法師們太負重,腰都被壓彎了。形象表現還是有意義的,但在我們中國這種民風民俗下,這樣要求合適不合適呢?可能不合適,因爲我們千百年的教育是這樣的。那怎麼辦?我們應心存恭敬、愛樂法則,因爲恭敬、虔誠,是人人都需要的,不論學佛人或不學佛人,出家人或在家人。對此我們大家善思維、觀察。
備經叁萬有六千歲。天魔障蔽。竟不得聞。
承事法師叁萬六千歲,但因爲天魔的障蔽,竟不得聞此叁昧之教法。我們現在爲何能學習、交流、實踐這個法則呢?其背後的福德因緣實在是唯佛與佛能知,也可能在我們證得菩提時,回想起來一時我們在閻浮提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雞足山上恒陽庵念佛堂中聽授《般舟叁昧經》之教言,其福德因緣成熟機製何以建立呢?那時你再觀察去。
現在我們沒有觀察之力,舉目隔紙不相望啊,一張紙就擋住我們的眼目,不要說橫觀過現未來了,也就是說我們沒有廣大善巧,天眼未明未開,宿命未知未曉,雖有現緣,卻無有善根去了知了見。也可能有知道的,因爲密護故,不予宣化。當然,不知道也不能自輕,知道了是更好一些,因爲若能了了分明自己的業相來源機製,此人心得安樂,就如我們前面學的“十八不共十力”法則中,十八不共中就有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事,于某世何以姓名、何以作爲、何以年齡、何以家族、何以身相,皆是清晰了知,若一世、多世、千百世、萬世、恒河沙世,乃至生生世世,窮知窮見、徹知徹見,無所遺漏,那是諸佛如來所謂的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此明中自然明達無礙,非是言說,真實如是,即是自利所在。
所以,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應該向往這些珍寶法則的親證實踐,應該知道其廣大善巧的力與力的真實。所謂真實,就是非是言說,非是假設。所以,十八不共、十力、四無畏等法則,諸佛如來都實踐過來了,而衆法無染,徹觀衆法本無法,無法而行無量法,以饒益世間所需有情,令衆生走出迷執,也就是對以爲實有法之有情,令其破除法執。但我們若不親證于法則,怎麼破除這個法執呢?此處是我們應善思維、觀察的。
時佛複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言。我今語汝。汝等當應急疾聽受是叁昧王。
在此“丟棄”賢護菩薩了,直接給我們大家來講!世尊仿佛有點著急了,因爲看到天魔的魔障,能使大國王出家作比丘沙門奉侍法師叁萬六千歲,而不能聞這樣的法,世尊回憶到這個地方就著急了,“時佛複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言。我今語汝”,也就是說世尊不對著賢護講了,直接對著我們來講。“汝等當應急疾聽受是叁昧王”,急、疾二字在一起,一個急字就夠令人冒汗了,還要再加一個疾字,世尊不是著急啊,實在是欲疾速成熟大家的善根。
無得奢遲。亦無忘失。善承事師。無令失所。
“無得奢遲”,即不要遲延、遲疑、浪費了這樣的因緣。
“無令失所”,即如果知道何處傳播此叁昧,不要丟失了這樣的學習機會,不要昧失了這樣的教授之所。例如我們這裏,不管是什麼樣的因緣使此處建成了一個般舟道場,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諸佛勝威德加持,當然也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遺世威德聚集而成啊,我等依此因緣得以善根成熟,得以聞法、思維、解說,乃至修證,這個福德因緣真是難以言說。
求是叁昧。以得爲期。若經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無不得也。
懈怠之心,不可生起。我們聞此叁昧以後,是對叁昧向往?還是對日常生活向往?還是對自己的業習向往?還是對自身周邊的雜緣向往呢?國內各地經常有人到這裏來求般舟行法,當然也有國外的,不過他們的觀望性多一些,大家來聞此法、向往此法,可是多在到了一定狀態下,就會想自己還是回去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得好,所以,若真正于此叁昧以證爲期,實在要有善根福德因緣。
若一生中能證得叁昧,就解決了曠劫以來的生死大問題,解決了曠劫以來的煩惱逼迫大問題,解決了一切衆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大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切世間的問題,解決了十法界一切疑難、一切法則!你這一生中能遇到這樣究竟圓滿的法則,那是什麼樣的福報啊?能實踐,那是什麼樣的福報啊?能不舍這樣的法則,那又是什麼樣的福報呢?這實在是需要我們如實地思維、如實地觀察、細細地思維、細細地觀察、正思維的一個法則,若是草率地一帶而過,又回到世俗中去了,又回到雜緣熾盛的因緣中去了,又去揀擇一些相應、不相應的法則,說高說低,說相應不相應,結果丟失現前的大利,所以爲諸佛所哀歎,一切人天也會替我們感覺到遺憾!
賢護。若人一心求是叁昧。常隨逐師。不得遠離。當設供養。所謂湯藥飲食衣服床敷種種衆具。
湯藥、飲食、衣服、床敷,過去稱爲四事供養,這是出家人生活的基本設置。出家人是無所求的,但爲道業、爲住世佛法故,也還是要生活的。
及以一切金銀珍寶。凡是資用。盡奉于師。無所愛惜。如其自無乞求而與。
假如自己有資具,則供奉于師,這實在是世尊希望我們唯系此法,愛樂、實踐此法,心智中真誠相續。若自己無物,乞求應供與,這個要求看起來太重了,其實不是,這是如實的要求,也是一個相續的要求。我們漢地人學法、習法,在對此要求的認知中往往會生遲疑,或疑慮,而過去求法的確是這樣的,不惜生命啊,況且財物呢?不惜手足頭腦,況且自己依報之物呢?所以過去人燃臂、燃指、燃頂,實際都是說明菩薩欲舍自身故,假此因緣來表達一個真誠、如實之心智,若心不真,做這些作爲就沒有意義啊。
供養亦複如是,是引發真誠,引發一心求叁昧的無所顧慮之心智,比如一切物皆舍棄了,一切雜緣皆舍棄了,就唯有此叁昧的守護,那就是一心專求。若我們後路很多、雜緣很多,欲一心求此叁昧,那是自欺啊。而我們現代人所具福德因緣熾盛、雜緣熾盛,欲求法者,舍起來就更難了。記得前年聽人談到,大概是廣東一帶有一個企業主,他做到一定程度,就把企業直接拍賣了,然後帶著錢找一位喇嘛,他說,喇嘛,我有錢,你有法,我給你錢,你給我法。這位喇嘛說,你把你的錢拿回家去。爲什麼呢?錢雖很多,但心智不相應,若是真誠供養、哀求供養,即真正地爲了求法而供養的時候,他反而不會重視自己的錢了。如果我們能真正舍棄自己的後顧,而來進趣一個法則,這是一心的勇猛之心。如出家,等于舍棄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不論是好是壞的東西,都要徹底地舍棄,能否徹底舍棄呢?可能一時從心理上舍棄不了,從形象上可以舍棄,若是心理、形象上都能舍棄,那實在是道業成熟了。我們都稱阿難這樣的比丘是身已出家,心尚未出家,也就是說于叁界苦惱尚未真正出離,那麼我們這個末法時代諸多出家衆何以行持呢?應當思維、觀察。
在此,我們應該知道一心求法、供養資具的含義了,實際就是真誠心。有的人只身出家了,什麼也沒有帶,就以行法來供養,這是最大的供養,若還顧戀自己家裏有多少錢、多少房子、車子該怎麼來處理,這實在是于法不勇猛的一個糾纏。你說:“我要處理幹淨再來習法”,這還是多有顧慮啊。就如我們剛出生下來赤裸無有一物,行法之時,若是心無挂礙,無有一物可存,則是習法方便,這樣的人一定有所成就。若今天惦記自己的家産,明天擔心自己的公司,後天又擔心自己的兒女,這樣的人想要有成就,可能是十分有困難的,因爲雜緣牽製。
錢財、物品的供養,真可能是次要的,而真正于一個法則不顧生命、不惜因緣、專心致志,則是很容易成就的。世尊在此處的宣化,意在于此,令我等一心求叁昧,勿有其他的存念、回顧,或黏著,要舍棄衆緣,但是行法,但是求法,根本顧及不得其他東西。若顧及,你就布施不了。而不顧,其實就是布施啊,不再去染著它,不再去守護它,不再去向往它,本來就是布施,所以說出家舍棄世間是第一方便布施。
趣得叁昧。勿生厭心。賢護。且置如斯尋常供具。夫求法者。師若有須。乃至應當自割其身。肌膚肢體。供奉于師。師若須命。尚無愛惜。況余外物而不奉師。
世尊如是說,實在還是令我們歸結到真誠、投入的心智上來。大乘經典與聲聞乘經典的差異是很大的,聲聞乘經典順應俗谛故,從戒律、習法、交流上都很調柔,都是純白之法,處處作安慰、調柔說、寂滅清淨說;而在大乘經典中,多有猛利、疾速、威德說,欲令衆生疾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處實際都是…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覺寤品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