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觉寤已。遂便躬诣比丘师所。求是三昧。
在梦中听说和轮比丘宣化此法,于是就依梦去寻求此比丘。过去人为了求法,包括世尊此因地求法亦复如是,闻即行啊,那我们现在能否闻法即行呢?若于一法真实证得安乐,真实证得实际理地,真实证得大功德相,才能休息啊,若不然,真是不能休息。
因请法师。剃发出家。
因为闻到这样的法,于是请和轮比丘为其剃度。大国王来剃度,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可能就只有顺治皇帝这样做,但在东南亚国家,如缅甸、泰国等,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理之古南昭国时,这不算稀有之事,他们有许多国王或亲王,即皇帝的兄弟,都出过家。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对沙门之法多不认许,而广泛接受儒教入世思想,以其为正统思想,因此佛教教内有些善知识就想通过儒教的思想来传播佛教的教义,看着挺善巧,但此处能否有个交代呢?历史会回答这个问题。
为求听受是三昧故。
国王出家是为什么呢?就是为求此三昧,以于此法得方便故。
躬用承事和轮法师。
在南传、藏传佛教中,沙弥见比丘时,肯定是要把腰躬起来的,居士白衣更是如此,不敢直着走路。而我们汉地,白衣的腰、沙弥的腰、新戒比丘的腰,好象比上座和尚的腰伸得直一些,因为我们汉地的比丘和尚、法师们太负重,腰都被压弯了。形象表现还是有意义的,但在我们中国这种民风民俗下,这样要求合适不合适呢?可能不合适,因为我们千百年的教育是这样的。那怎么办?我们应心存恭敬、爱乐法则,因为恭敬、虔诚,是人人都需要的,不论学佛人或不学佛人,出家人或在家人。对此我们大家善思维、观察。
备经三万有六千岁。天魔障蔽。竟不得闻。
承事法师三万六千岁,但因为天魔的障蔽,竟不得闻此三昧之教法。我们现在为何能学习、交流、实践这个法则呢?其背后的福德因缘实在是唯佛与佛能知,也可能在我们证得菩提时,回想起来一时我们在阎浮提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上恒阳庵念佛堂中听授《般舟三昧经》之教言,其福德因缘成熟机制何以建立呢?那时你再观察去。
现在我们没有观察之力,举目隔纸不相望啊,一张纸就挡住我们的眼目,不要说横观过现未来了,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广大善巧,天眼未明未开,宿命未知未晓,虽有现缘,却无有善根去了知了见。也可能有知道的,因为密护故,不予宣化。当然,不知道也不能自轻,知道了是更好一些,因为若能了了分明自己的业相来源机制,此人心得安乐,就如我们前面学的“十八不共十力”法则中,十八不共中就有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于某世何以姓名、何以作为、何以年龄、何以家族、何以身相,皆是清晰了知,若一世、多世、千百世、万世、恒河沙世,乃至生生世世,穷知穷见、彻知彻见,无所遗漏,那是诸佛如来所谓的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此明中自然明达无碍,非是言说,真实如是,即是自利所在。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向往这些珍宝法则的亲证实践,应该知道其广大善巧的力与力的真实。所谓真实,就是非是言说,非是假设。所以,十八不共、十力、四无畏等法则,诸佛如来都实践过来了,而众法无染,彻观众法本无法,无法而行无量法,以饶益世间所需有情,令众生走出迷执,也就是对以为实有法之有情,令其破除法执。但我们若不亲证于法则,怎么破除这个法执呢?此处是我们应善思维、观察的。
时佛复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言。我今语汝。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
在此“丢弃”贤护菩萨了,直接给我们大家来讲!世尊仿佛有点着急了,因为看到天魔的魔障,能使大国王出家作比丘沙门奉侍法师三万六千岁,而不能闻这样的法,世尊回忆到这个地方就着急了,“时佛复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言。我今语汝”,也就是说世尊不对着贤护讲了,直接对着我们来讲。“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急、疾二字在一起,一个急字就够令人冒汗了,还要再加一个疾字,世尊不是着急啊,实在是欲疾速成熟大家的善根。
无得奢迟。亦无忘失。善承事师。无令失所。
“无得奢迟”,即不要迟延、迟疑、浪费了这样的因缘。
“无令失所”,即如果知道何处传播此三昧,不要丢失了这样的学习机会,不要昧失了这样的教授之所。例如我们这里,不管是什么样的因缘使此处建成了一个般舟道场,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诸佛胜威德加持,当然也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遗世威德聚集而成啊,我等依此因缘得以善根成熟,得以闻法、思维、解说,乃至修证,这个福德因缘真是难以言说。
求是三昧。以得为期。若经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无不得也。
懈怠之心,不可生起。我们闻此三昧以后,是对三昧向往?还是对日常生活向往?还是对自己的业习向往?还是对自身周边的杂缘向往呢?国内各地经常有人到这里来求般舟行法,当然也有国外的,不过他们的观望性多一些,大家来闻此法、向往此法,可是多在到了一定状态下,就会想自己还是回去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得好,所以,若真正于此三昧以证为期,实在要有善根福德因缘。
若一生中能证得三昧,就解决了旷劫以来的生死大问题,解决了旷劫以来的烦恼逼迫大问题,解决了一切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切世间的问题,解决了十法界一切疑难、一切法则!你这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究竟圆满的法则,那是什么样的福报啊?能实践,那是什么样的福报啊?能不舍这样的法则,那又是什么样的福报呢?这实在是需要我们如实地思维、如实地观察、细细地思维、细细地观察、正思维的一个法则,若是草率地一带而过,又回到世俗中去了,又回到杂缘炽盛的因缘中去了,又去拣择一些相应、不相应的法则,说高说低,说相应不相应,结果丢失现前的大利,所以为诸佛所哀叹,一切人天也会替我们感觉到遗憾!
贤护。若人一心求是三昧。常随逐师。不得远离。当设供养。所谓汤药饮食衣服床敷种种众具。
汤药、饮食、衣服、床敷,过去称为四事供养,这是出家人生活的基本设置。出家人是无所求的,但为道业、为住世佛法故,也还是要生活的。
及以一切金银珍宝。凡是资用。尽奉于师。无所爱惜。如其自无乞求而与。
假如自己有资具,则供奉于师,这实在是世尊希望我们唯系此法,爱乐、实践此法,心智中真诚相续。若自己无物,乞求应供与,这个要求看起来太重了,其实不是,这是如实的要求,也是一个相续的要求。我们汉地人学法、习法,在对此要求的认知中往往会生迟疑,或疑虑,而过去求法的确是这样的,不惜生命啊,况且财物呢?不惜手足头脑,况且自己依报之物呢?所以过去人燃臂、燃指、燃顶,实际都是说明菩萨欲舍自身故,假此因缘来表达一个真诚、如实之心智,若心不真,做这些作为就没有意义啊。
供养亦复如是,是引发真诚,引发一心求三昧的无所顾虑之心智,比如一切物皆舍弃了,一切杂缘皆舍弃了,就唯有此三昧的守护,那就是一心专求。若我们后路很多、杂缘很多,欲一心求此三昧,那是自欺啊。而我们现代人所具福德因缘炽盛、杂缘炽盛,欲求法者,舍起来就更难了。记得前年听人谈到,大概是广东一带有一个企业主,他做到一定程度,就把企业直接拍卖了,然后带着钱找一位喇嘛,他说,喇嘛,我有钱,你有法,我给你钱,你给我法。这位喇嘛说,你把你的钱拿回家去。为什么呢?钱虽很多,但心智不相应,若是真诚供养、哀求供养,即真正地为了求法而供养的时候,他反而不会重视自己的钱了。如果我们能真正舍弃自己的后顾,而来进趣一个法则,这是一心的勇猛之心。如出家,等于舍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不论是好是坏的东西,都要彻底地舍弃,能否彻底舍弃呢?可能一时从心理上舍弃不了,从形象上可以舍弃,若是心理、形象上都能舍弃,那实在是道业成熟了。我们都称阿难这样的比丘是身已出家,心尚未出家,也就是说于三界苦恼尚未真正出离,那么我们这个末法时代诸多出家众何以行持呢?应当思维、观察。
在此,我们应该知道一心求法、供养资具的含义了,实际就是真诚心。有的人只身出家了,什么也没有带,就以行法来供养,这是最大的供养,若还顾恋自己家里有多少钱、多少房子、车子该怎么来处理,这实在是于法不勇猛的一个纠缠。你说:“我要处理干净再来习法”,这还是多有顾虑啊。就如我们刚出生下来赤裸无有一物,行法之时,若是心无挂碍,无有一物可存,则是习法方便,这样的人一定有所成就。若今天惦记自己的家产,明天担心自己的公司,后天又担心自己的儿女,这样的人想要有成就,可能是十分有困难的,因为杂缘牵制。
钱财、物品的供养,真可能是次要的,而真正于一个法则不顾生命、不惜因缘、专心致志,则是很容易成就的。世尊在此处的宣化,意在于此,令我等一心求三昧,勿有其他的存念、回顾,或黏着,要舍弃众缘,但是行法,但是求法,根本顾及不得其他东西。若顾及,你就布施不了。而不顾,其实就是布施啊,不再去染著它,不再去守护它,不再去向往它,本来就是布施,所以说出家舍弃世间是第一方便布施。
趣得三昧。勿生厌心。贤护。且置如斯寻常供具。夫求法者。师若有须。乃至应当自割其身。肌肤肢体。供奉于师。师若须命。尚无爱惜。况余外物而不奉师。
世尊如是说,实在还是令我们归结到真诚、投入的心智上来。大乘经典与声闻乘经典的差异是很大的,声闻乘经典顺应俗谛故,从戒律、习法、交流上都很调柔,都是纯白之法,处处作安慰、调柔说、寂灭清净说;而在大乘经典中,多有猛利、疾速、威德说,欲令众生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处实际都是…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品第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