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威德说,我们要善于观察这二种教法的差别机制,若不善观,人往往会生疑虑。
学习菩萨戒本时,很多人不愿意看,比如其中四大愿有宁堕地狱、千矛刺身、一劫二劫等等,很多人都畏惧这些誓愿,说这是不是太残忍、太过份、不相应呢?是不是有点逾越人伦道德的基本法则呢?实际不是。世尊的言说背后实在是大安慰、大真实说,此大安慰,就是究竟令你出离生死困惑、生死纠缠的法则,令你生起无畏,顺应法性。如果贴切到法性中去,人是会生无畏的,为什么呢?别无他路了。若是不依这样的誓愿,而顺应自己的业习感知,人都会畏惧,但若顺应法性,一时解脱,究竟安稳,这样一次次地靠过去,就不会产生畏惧了。此处教言亦复如是,因为身外之物当供奉无疑,那对自身呢?亦复如是,这实在是在提示我们为求三昧故而当勇猛发心。
贤护。其求法者。承事法师。将护随顺。其事若此。又承事师。如奴随主。如臣事君。事师亦尔。斯人如是。疾得三昧。
疾得三昧,是所有这些作为的缘起,假这些作为来彻底地舍弃身我执、法我执、财我执,乃至说彻底舍弃自我,归入三昧正行。若我们被我执、法执所障,或者有诸财物的贪恋、世俗贪恋,欲成此法,是无有可能的。
得三昧已。当念忆持。常念师恩。恒思报答。
若不如是,三昧之力会有进退,对此善导大师的故事中是有公案的。善导大师在世时,因为《观经》的因缘,在蓝田县悟真寺证得念佛三昧,所以多有比丘随他实践法则,有比丘证三昧后,心生增上慢,覆蔽心智,而三昧力不现,结果就诽谤此三昧。如果我们阅藏就可以看到,许多经典中都有这样的说法,不是说一证永证的,有的人证得三昧力之后,贪图三昧力的境界,堕入世俗之心,即贪心中,然后外缘一困扰,比如有杂音、杂缘、杂境相,就会生嗔心,于是就堕落了。世尊在世也有这样堕落的比丘,因为证三昧的功德生无色界天,八万大劫以后,善根因缘耗尽了,就堕入恶世之中。所以,念常师恩、常思报答,实在是三昧力相续的一个基本资粮。实际上,念佛三昧最主要就是知恩报恩罢了,因为一切皆是诸佛如来清净功德所给予,我等无一法可得,无一善根可存,也无一恶法可存,也无一无记业相续,但依诸佛如来的大功德藏作为生命、意识之随顺,这样易成、易得、易相应,若稍存自我知见,是很难于三昧力、诸大功德力相应的。对此法则,我们还当思维。
贤护。是三昧宝。不易可闻。
前面说“三昧王”,此处又说“三昧宝”,说其不是那么容易听得到的。我们无始以来忙于世俗沉沦,忙于种种业务,若依经教所宣,也就是有种种遮难,如释迦牟尼世尊因地出家,奉师三万六千岁,因天魔蔽障故,竟不得闻。而我们被世俗的劳务蒙蔽,比如有人在追求人天福报,有人在追求着世间种种事务,做种种事相上的事情,无有闻法之机,不能实践这样的法则,不能交流这样的法则,实际亦是天魔蔽障。闻法甚难,我们在世俗中已经成熟了自己的业、业相续,在业相续中不能自拔,不能自已,那么这种业相续就是“不易可闻”处,也就是所谓诸魔蔽障而产生的一个事实。
往往我们对闻法的机制与机遇很难真正生起尊重。在隋唐之时,若有讲法处,或山林树下,或闲静处,大家皆是向往、爱乐啊。而现在的闻法往往比较形式化,所以虽听者多,但利益者甚为稀少。就如我们做功课一样,若实是爱乐,那么功课就成为我们修证、成就菩提的增上机缘;若是“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般地应酬,或有劳役、厌倦感,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现在这个学习的相续机制中,我们究竟是以爱乐的心,还是以厌倦、应酬的心,实际就是一念之差的抉择,这一念完全在于自己,而他人或道场等外围机制纯属助缘,我们对此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正使有人。过百千劫。但求闻名。尚不得闻。何况闻已。书写诵持。转复为他。分别说也。贤护。假使恒河沙数诸佛世界。盛满珍宝。持以行檀。其福虽多。犹亦不如闻此经名。
世尊在许多大乘经典中都有这样的稀有说法,例如对《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名,世尊也授过记,若能听闻此经名者,其人之福德不可思议。这种对大功德相的授记,实是诚实之言,但多有众生在此处不能生信,不能爱乐。我们知道,六祖大师闻到《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著而生其心”,即得证悟,心生光明,心生喜悦。我们若是善根成熟,或说机遇成熟,闻此《般舟三昧经》名亦得不可思议的福德。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念过去无量时 具足数满六千岁
常随法师不蹔舍 初不闻是三昧名
有佛厥号为至诚 时彼比丘名和轮
其于世尊灭度后 比丘广说是三昧
我时为彼天下王 梦中闻告三昧处
此处所举的例子中,国王可能没有闻法之机,但于梦中得知有宣化三昧处。多有菩萨,乃至诸佛都发甚深广大妙愿,欲令一切沉沦有情以种种因缘出离生死苦海,若以显教,若以密教,若以白日教,若以梦中教,若以三藏十二部教来宣化,若以妙相庄严,乃至秘密名号、显教名号,乃至以神通力普遍摄化。文殊菩萨在其誓愿的根本归结处有一个誓愿,就是欲令诸多顽愚有情于梦中得遇施教,或者令诸多无闻法之机的有情在梦中得以闻法之机。因此,有的众生是在梦中闻诸佛名号、诸佛教言,得诸佛不可思议的神通力加持,见诸佛光明妙相的。
四种见佛者,若现前见佛、梦中见佛、通力定境中见佛,乃至舍报临命终时见佛,皆得殊胜善根成熟。现在我们所学习、实践的般舟一法,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法,所宣化的是欲令众生现前得见十方诸佛,见佛闻法,不假方便,无来去于他方世界,佛亦无来去,我等亦无来去,但依心净故,善根成熟故,闻甚深法,证无生忍,抉择生死。
和轮比丘常宣转 王当听受是妙经
从梦寤已即推求 躬诣比丘请三昧
此处的“三昧”,是“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略称,非其他三昧,此三昧宝是一切三昧之王。《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说,此佛顶首楞严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此处为何又出来一个三昧之王呢?在此我们不予考究,但有一点,此楞严三昧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功德有没有差异呢?是异名同授呢?还是功德有异呢?就其善巧来说,楞严三昧可能有其特定所摄之机,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普摄一切凡愚有情、凡圣有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此三昧有其广大善巧处。
遂舍王位而出家 恭敬供养不暂休
经历三万六千年 但愿后逢彼宣流
常为天魔来固扰 终竟未果一听闻
是故比丘比丘尼 诸优婆塞优婆夷
吾故诫汝此诚言 汝当趣持是三昧
“诫汝”,就是劝说大家、激励有缘。“汝当趣持是三昧”,《贤护经》一开章,一直到现在,处处皆是令我等听闻、读诵、解说,乃至修行此三昧法则,世尊用种种比喻、种种引导来令我等于此法生决定信。
其欲敬承彼法师 若经一劫及多劫
备奉药汤诸妙膳 求闻如是三昧经
侍师供养,以真正速成此三昧功德。
又办亿数众衣服 床敷灯烛及诸珍
精勤如是不觉疲 为听如是妙三昧
所有供养的缘起皆是为了此三昧的住世、传播,何以故呢?此三昧的传播、实践、听闻,乃至随喜者,闻与不闻之向往者,皆于无上菩提种下不可思议的种子,于未来世必定当作佛,所以此供养是甚为有意义的,是世尊所鼓励,所赞叹。
比丘自无当乞奉 乃至身命无吝惜
出家人没有什么可供养的,可以用自己所乞来的东西作供养,或者说以身供养,出家人所表现的就是舍弃世俗,作为法之守护、实践、传播者。
何况余物有惜心 如是求者得三昧
受恩常念思报恩 智人闻已应广说
恩者自有其恩啊,若对般舟三昧的实际利益与功德相不加了知,也可能有的人会认为什么恩与不恩啊?因为实践有成熟与否、相应与否,所以对受恩之处能否知晓,还真是一个未知数,而我们通过学习,通过相互在此法上的认知、交流,乃至宣化、实践,对恩德应会真正有所了知的。
“智人闻已广宣说”,真正智慧成熟者,对此法应常宣说,何以故?此法若传播、流通,能令有缘有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见十方诸佛,闻广大教言,即由三昧故而多闻,由多闻故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机制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宣化此三昧者能令世间有情得究竟安乐。
亿那由劫专精求 斯妙三昧尔乃闻
假使恒沙诸世界 盛满珍宝用行檀
能于是中说一偈 此人功德过于彼
在布施中,财布施者只是一个结缘布施,即福德的布施,唯有行法、闻法、亲证于法则,这样能令众生得以成就无上菩提之大机。一偈之功德,能令人成佛,而多世界珍宝供养之功德,只是现一个福德之相,二者是不能比拟的,所以“此人功德过于彼”。
正言宣说一偈者 过于诸劫那由他
何况闻已能广传 斯人功德不可说
世尊不断来激励我等读诵、传播、实践这个法则。说功德,无功德,所以广大功德。因为功德究竟故,所以无功德所见,但实是功德,所以“斯人功德不可说”。
若人乐行于菩提 当为一切求是法
于一切时处,应于当下修作广泛传播,于常行道作常守护。
必能正觉无上道 闻已安住斯定中
世尊在此作法之抉择。我们现前菩萨们若要十分清晰地认知、抉择一个法,还不是很成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观察、实践,以及对比佛法之成就与世间轮回之业相,才会对法生起爱乐与实践。
世尊在这一品中提示此三昧之不可思议、念师恩之重要、此法之难闻难得,我们不要一下去就言论于世俗,丢失自己的清净增上因缘,应常串习思维这样的法则,在相续的心智中、业相中数数地串习,亦应迅速成就这样的善根功德。
见《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
见《圆觉经》:“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品第十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