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者,其本源是清淨,在本位法中有持有犯,若無犯禁,我們現世中得安樂相應的法則。
二者。知見清淨。智慧和合。不與余相應故。
運用智慧心智行法,即無染無著,當然這樣也會成熟清淨的知見。在外緣的尋求中,比如大家談論比較多的誰有什麼境界、什麼色身的感知、意識的感知、外緣境相的感知等,這與清淨發心知見是毫不相幹的。有的人感覺到輕安,有的感覺到粗重,有的感覺到昏睡,有的感覺到疾病,這與清淨知見實在都不相幹,我們目的清晰,就直去目的,無挂無礙,這個知見是十分應該清晰的,半路中所謂的感受、所謂的境界、所謂的外緣,不爲其牽挂,這樣“不與余相應”,是爲證此叁昧方便,也是個捷徑。我們行般舟,包括一日一夜中,基本上都是障在此處,比如痛來了,人就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痛上面了,就沒有“立一念,斷諸想”清淨一念。
清淨知見,就是無染無著、清清晰晰。見佛,就是如宗下人所講的“前念不生,後念不滅”,其守護的實際是諸相無相、本來見佛。你說這不成禅宗了?你可以不在意、不留駐在這個言說上,就無所得地念佛,是很方便的。但如果腳疼了就要揉腳,腿疼了就要揉腿,困了就要靠一靠、停一停,這就不與智慧相合了,就透視不了法無自性,透視不了法本無生滅、本無感受、也本來沒有痛癢。既然“本無”,爲何現在現痛癢呢?面對如此幻業,無染無著,人就得安樂,因爲它是刹那間的因緣業相異熟罷了,不會有實質,不會長久,一旦我們對此一個個地逾越過去了,其本質就自然地揭示出來,即法無自性的本質就自然地揭示出來了,諸佛自然現前,如水鏡照物一樣。
這的確需要不斷實踐才能純熟,一次一次地,不斷去觀察,不斷去運用。我們單單學一些理論,不去實踐,實在是沒有意義的,此處用理解也實在是沒有意義的,應依正知見、清淨知見、依智慧而行,單單言說,單單聽聞,那只是一個緣起,若不去行持,十分難以親證,所以對此應常行、多行。現在若能真正走走般舟,真是福報,在什麼時間走?可能在我們每個時刻不丟念、不染著,這是一個很好的般舟,大家互相激勵吧。我們在未證法則利益前都應大生慚愧啊,因爲法不相應,雖然大家對這個法則經常聽聞、交流,但沒有真正的成就利益之前,都是應生慚愧的。
叁者。智慧清淨。更不複受諸後有故。
前面講知見清淨,這裏講智慧清淨,而智慧清淨立在不爲後有。諸位菩薩各自審視審視,若明天沒有任何你所進趣的世俗因緣,你會不會産生畏懼?如果明日所有作爲中但是利益世間有情,此後有是無後有之相續,是智慧相續,或是慈悲相續。而一般我們都是後有相續,也就是業相續,若對業相續産生了橫斷橫出的心,這樣于智慧清淨是不難守護的。
當我們還爲自身的作業、自身的得失打算時,那是後有之相,是染汙之行,是無智慧的。圭峰禅師講菩提心有叁種相,其中大智者,上無諸佛可成,中無諸法可修,下無衆生可度,如此之相就是大智之相,空淨無礙啊。如果我們還設立一個後有,說什麼明日、後日如何行爲,那就無力守護現下的清淨心、智慧心。如果我們發心運用智慧、慈悲來延續未來,那就是菩提心的守護了,即在後有的生命中延續悲智二法,那就是不離父母生身而成就菩提,心念一轉,此造業身就成爲一個悲智身,可廣利世間,這是十分清晰的。
在藏傳佛教的加行中,厭離心,以及徹底舍棄此身之受樂,即一切享受與安樂的心,這是兩個最基本的加行,若不然上師是絕對不會給你授法的。我剛出家時,有菩薩就對我講:“若要此身有真正的佛法成就,你就要舍棄此身任何業相之染著,否則是不會有成就的。”當時我有觸目驚心的感覺,對于徹底舍棄此身在物質、精神上的受用,還是有一些顧慮,有一些茫然。經過一段實踐,乃至遇到阿彌陀佛這個教言機製,才知道橫斷橫出的善巧所在,也即聖者如阿羅漢所證果之不爲後有的抉擇在什麼地方,就在于不再延續自己的善惡無記之業,所有延續依悲智二法,如昙鸾法師所講的“以佛願爲生命,豈可思議”?即是說用佛願來延續這個生命是不可思議的,而如果我們依自己的業力,依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來延續生命,那就是後有。這一點是比較好審觀的。
四者。施與清淨。不願一切諸行果報故。
此處說的是對一切施與不求回報。我們在布施過程中,不求回報是甚爲重要的。同樣,在行法過程中,如果急于得到什麼,急于功利,也會遮蔽自心。有所回報,以及名聞利養,都是世間的教育,若有所作爲,則欲有所回報,若沒有回報,人就會生怨,比如會說:“我付出了多少,怎麼沒有得到”?這是一種正常的凡夫心理。
此處的“施與清淨”,就是不求回報。我們可以審視自己所有的作爲是不是不再求于回報?如果就在作爲之當下徹底了脫,無有後有,無有黏著,無有回報之心,無有回報的索取,無有回報的妄想設置,那我們這樣做是無畏的,也利索,不會在得失上衡權。得失心是凡夫心中一切法的根本之始,一切凡夫作爲都離不開此心,而我們的作爲如果真正不再計得失了,施與清淨自然就會呈現。這些經文對凡夫有情的知見都十分有針對性,也十分具體,我們大家在平時生活中可以自己審觀。
不求回報,往往說起來簡單,在凡情之中,不求回報是什麼樣的心理呢?大方?無私?無我?如果真是要你所喜愛之物、貪愛之物,或者你尊重之物,你能否給出呢?昨天有個法師說,他在終南山住時,遇到過強盜來搶衣缽,這時他該怎麼來面對呢?應不應該給呢?就這個問題,他問了很多人,有的比丘說全給他,有的說製服他,也有說甯舍生命也不能舍衣缽的,說法不一。我們如何來看這個問題呢?《四分律藏》中對此是有解釋的。真不求回報的人,做事是很無畏的,無私者無畏啊,肯定不會有委屈、責難的心智。往往委屈就委屈在回報上了,因爲回報不相應,人就會感覺到委屈。所以,“施與清淨”是我們出家在家人都應該審觀的一個大法則,世尊在這八法、十法中,講的都是我們平時生活中十分具體的內容,我們平時心中最容易犯的過失,或者最容易強執的知見,這裏都一一表述出來了。
五者。多聞清淨。既聞法已畢竟不忘故。
我們于不舍法心智中多聞諸法,是善巧;聞而不染,機緣成熟即能行持,是爲方便。因此,“多聞清淨”是很重要的,多聞而不成負擔,不成驕慢,機緣一熟就能行持,或者布施于人、廣傳世間,這都是善巧。有的人接觸法、接觸人多了以後,會産生驕慢、邪見,那就是多聞不清淨了,因爲以自己多聞而産生慢心、邪見心、高低心,這樣就會汙染這個法則。
六者。精進清淨。于一切時求佛菩提故。
所守護法則普皆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依最上乘心,不爲他求,不爲他墮,是爲“精進清淨”。在叁乘心智中,有聲聞菩提心、緣覺菩提心,乃至佛菩提心,此處說唯“求佛菩提”,即是求最上乘心,是爲精進,應于此心無舍無墮。
七者。遠離清淨。于一切名利不染著故。
在佛法的機製中我們也看得到名聞利養,若稍有正行,對法則有一些相似實踐,名利隨之而來,稍不注意就會被名利所害,被名利所染,被名利所汙,所以應“遠離清淨”。
八者。不退清淨。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初不動搖故。
最初不能動搖,實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無上菩提心,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都是同一心智,所以說“發心佛即成”。既然“發心佛即成”,所以十分需要清晰此發心,是爲“不退清淨”。
賢護。是爲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八法也。
“獲”者,當守護,當實踐,當成就。這些經典真是應該常讀,在放光寺大家讀了一個月,然後我們再做這個個提示,無外乎是爲了使般舟經典能廣泛傳播于世,令大家能依經而行、依法而行、如法而行、如法成就,這樣就不走彎路,免除無益之苦而進趣菩提。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說偈曰。
智人不起有相想 亦當除慢及我心
于深忍中無取著 彼能速宣此叁昧
空中本求滅诤根 涅槃無相大寂定
于佛無嫌不謗法 彼能速宣此叁昧
說明宣化此叁昧應守護的一種心智。
智者不興嫉妒意 念佛知恩及法僧
所生降伏無遷移 如是寂靜持叁昧
無有嫉妒亦無疑 思惟深法真實信
精進不懈離諸欲 彼能如是得叁昧
偈中有“宣叁昧”、“持叁昧”、“得叁昧”,這個說法次第無外乎是從求法中、讀誦中、傳播中、解說中、親證法則利益中,設置種種法則以印契我等自心。這裏藥方很多,以治我們各種疾病,但對嫉妒與驕慢的提示是十分突出的,此外對精進也作了特別提示,但于無上乘作以守護,是爲精進善巧。
常行比丘乞食法 舍諸別請況求財
斷除垢染證真如 彼能如是得叁昧
“乞食法”,實際是舍離諸驕慢之法,亦是舍離貪圖安逸的法則。
“舍諸別請況求財”,出家人或行法人若貪于諸財,過患無窮,會因這個沈重的包袱而耽擱自己成道的機遇。
誰能有此叁摩提 我應聽受廣流布
于教師所起佛想 彼能如是得叁昧
叁摩提,就是叁昧成就與安住。現在行法者這麼多,若真正有證叁摩提安樂法則者,那應該請這類善知識廣泛利益世間。
“于教師所起佛想”,現在漢傳佛教中對師、對師教的尊重還是比較薄弱的,而藏傳佛教中對師的審視、認知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也可以說是一個首要的問題,因爲于師處若不作佛想,法益流通就受到了阻礙。實際此想非過患想,我們于所宣法本相應契合,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加持。
若人修行此叁昧 當具功德超世間
“當具功德超世間”,世尊出世教言,絕對不是單單爲了增益世間,而是爲了令世間有情真正地在超世間法則中審視世間,若不然我們就會把佛法當成人間之教,同化佛法,即把佛法世俗化,這也是一個特別大的現實問題。
彼應速受八種法 稱諸佛心淨無垢
我們若能隨順諸佛,那麼自然就會超越諸垢障業緣。
持戒清淨無有邊 叁昧菩提及勝見
彼能清淨諸有中 住以最妙功德聚
這兩句偈子特別簡潔地提示了“清淨諸有中”,我們于諸有中若無染,即是清淨的,若有染,即是染著于諸有。若染著于諸有,那麼産生的一切都是業相相續;若于諸有中無染無著、清淨安立,則自然就是殊妙功德,即所謂“最妙功德聚”。因此,我們就是在這個現緣業相中,依染或不染二法,得以清淨與不清淨、妙用與業相續的。
智慧清淨不受有 布施離垢入無爲
偈頌主要是重宣前面長行的內涵,所以我們讀起來有重複之意,實際不是,法之教言即使一句話說十遍,也是逐漸深入、細膩、純熟的,莫作重複想。
得彼多聞未曾忘 其爲智人功德藏
在後得智中,若沒有多聞之法,我們很難有所謂“不空智”的成就,因爲在修德法中,即利世法則、現前操作中,還是需要教授、需要熏習、需要聽聞的。
勇猛精進得菩提 于世名利不貪染
若諸智者善行此 彼入無上深妙禅
還是不斷提示無染無著、斷除後有、悲智延續、傳法延續、行法延續,而不在業相延續。
我們看到,此十法、八法所宣化的內容要點中有除驕慢、離妒忌、不求回報、于諸有中無有染著、于無上菩提作守護而不貪世間、于無上菩提抉擇而不貪別法、不行別法等等。
[1]見一卷本《佛說般舟叁昧經》。
[2]華首門:迦葉尊者守衣入定之所,在雞足山華首放光寺上方300米位置,大約海拔3000米左右。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現前叁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