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P4

  ..续本文上一页净”者,其本源是清净,在本位法中有持有犯,若无犯禁,我们现世中得安乐相应的法则。

  二者。知见清净。智慧和合。不与余相应故。

  运用智慧心智行法,即无染无著,当然这样也会成熟清净的知见。在外缘的寻求中,比如大家谈论比较多的谁有什么境界、什么色身的感知、意识的感知、外缘境相的感知等,这与清净发心知见是毫不相干的。有的人感觉到轻安,有的感觉到粗重,有的感觉到昏睡,有的感觉到疾病,这与清净知见实在都不相干,我们目的清晰,就直去目的,无挂无碍,这个知见是十分应该清晰的,半路中所谓的感受、所谓的境界、所谓的外缘,不为其牵挂,这样“不与余相应”,是为证此三昧方便,也是个捷径。我们行般舟,包括一日一夜中,基本上都是障在此处,比如痛来了,人就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痛上面了,就没有“立一念,断诸想”清净一念。

  清净知见,就是无染无著、清清晰晰。见佛,就是如宗下人所讲的“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其守护的实际是诸相无相、本来见佛。你说这不成禅宗了?你可以不在意、不留驻在这个言说上,就无所得地念佛,是很方便的。但如果脚疼了就要揉脚,腿疼了就要揉腿,困了就要靠一靠、停一停,这就不与智慧相合了,就透视不了法无自性,透视不了法本无生灭、本无感受、也本来没有痛痒。既然“本无”,为何现在现痛痒呢?面对如此幻业,无染无著,人就得安乐,因为它是刹那间的因缘业相异熟罢了,不会有实质,不会长久,一旦我们对此一个个地逾越过去了,其本质就自然地揭示出来,即法无自性的本质就自然地揭示出来了,诸佛自然现前,如水镜照物一样。

  这的确需要不断实践才能纯熟,一次一次地,不断去观察,不断去运用。我们单单学一些理论,不去实践,实在是没有意义的,此处用理解也实在是没有意义的,应依正知见、清净知见、依智慧而行,单单言说,单单听闻,那只是一个缘起,若不去行持,十分难以亲证,所以对此应常行、多行。现在若能真正走走般舟,真是福报,在什么时间走?可能在我们每个时刻不丢念、不染著,这是一个很好的般舟,大家互相激励吧。我们在未证法则利益前都应大生惭愧啊,因为法不相应,虽然大家对这个法则经常听闻、交流,但没有真正的成就利益之前,都是应生惭愧的。

  三者。智慧清净。更不复受诸后有故。

  前面讲知见清净,这里讲智慧清净,而智慧清净立在不为后有。诸位菩萨各自审视审视,若明天没有任何你所进趣的世俗因缘,你会不会产生畏惧?如果明日所有作为中但是利益世间有情,此后有是无后有之相续,是智慧相续,或是慈悲相续。而一般我们都是后有相续,也就是业相续,若对业相续产生了横断横出的心,这样于智慧清净是不难守护的。

  当我们还为自身的作业、自身的得失打算时,那是后有之相,是染污之行,是无智慧的。圭峰禅师讲菩提心有三种相,其中大智者,上无诸佛可成,中无诸法可修,下无众生可度,如此之相就是大智之相,空净无碍啊。如果我们还设立一个后有,说什么明日、后日如何行为,那就无力守护现下的清净心、智慧心。如果我们发心运用智慧、慈悲来延续未来,那就是菩提心的守护了,即在后有的生命中延续悲智二法,那就是不离父母生身而成就菩提,心念一转,此造业身就成为一个悲智身,可广利世间,这是十分清晰的。

  在藏传佛教的加行中,厌离心,以及彻底舍弃此身之受乐,即一切享受与安乐的心,这是两个最基本的加行,若不然上师是绝对不会给你授法的。我刚出家时,有菩萨就对我讲:“若要此身有真正的佛法成就,你就要舍弃此身任何业相之染著,否则是不会有成就的。”当时我有触目惊心的感觉,对于彻底舍弃此身在物质、精神上的受用,还是有一些顾虑,有一些茫然。经过一段实践,乃至遇到阿弥陀佛这个教言机制,才知道横断横出的善巧所在,也即圣者如阿罗汉所证果之不为后有的抉择在什么地方,就在于不再延续自己的善恶无记之业,所有延续依悲智二法,如昙鸾法师所讲的“以佛愿为生命,岂可思议”?即是说用佛愿来延续这个生命是不可思议的,而如果我们依自己的业力,依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来延续生命,那就是后有。这一点是比较好审观的。

  四者。施与清净。不愿一切诸行果报故。

  此处说的是对一切施与不求回报。我们在布施过程中,不求回报是甚为重要的。同样,在行法过程中,如果急于得到什么,急于功利,也会遮蔽自心。有所回报,以及名闻利养,都是世间的教育,若有所作为,则欲有所回报,若没有回报,人就会生怨,比如会说:“我付出了多少,怎么没有得到”?这是一种正常的凡夫心理。

  此处的“施与清净”,就是不求回报。我们可以审视自己所有的作为是不是不再求于回报?如果就在作为之当下彻底了脱,无有后有,无有黏着,无有回报之心,无有回报的索取,无有回报的妄想设置,那我们这样做是无畏的,也利索,不会在得失上衡权。得失心是凡夫心中一切法的根本之始,一切凡夫作为都离不开此心,而我们的作为如果真正不再计得失了,施与清净自然就会呈现。这些经文对凡夫有情的知见都十分有针对性,也十分具体,我们大家在平时生活中可以自己审观。

  不求回报,往往说起来简单,在凡情之中,不求回报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大方?无私?无我?如果真是要你所喜爱之物、贪爱之物,或者你尊重之物,你能否给出呢?昨天有个法师说,他在终南山住时,遇到过强盗来抢衣钵,这时他该怎么来面对呢?应不应该给呢?就这个问题,他问了很多人,有的比丘说全给他,有的说制服他,也有说宁舍生命也不能舍衣钵的,说法不一。我们如何来看这个问题呢?《四分律藏》中对此是有解释的。真不求回报的人,做事是很无畏的,无私者无畏啊,肯定不会有委屈、责难的心智。往往委屈就委屈在回报上了,因为回报不相应,人就会感觉到委屈。所以,“施与清净”是我们出家在家人都应该审观的一个大法则,世尊在这八法、十法中,讲的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十分具体的内容,我们平时心中最容易犯的过失,或者最容易强执的知见,这里都一一表述出来了。

  五者。多闻清净。既闻法已毕竟不忘故。

  我们于不舍法心智中多闻诸法,是善巧;闻而不染,机缘成熟即能行持,是为方便。因此,“多闻清净”是很重要的,多闻而不成负担,不成骄慢,机缘一熟就能行持,或者布施于人、广传世间,这都是善巧。有的人接触法、接触人多了以后,会产生骄慢、邪见,那就是多闻不清净了,因为以自己多闻而产生慢心、邪见心、高低心,这样就会污染这个法则。

  六者。精进清净。于一切时求佛菩提故。

  所守护法则普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依最上乘心,不为他求,不为他堕,是为“精进清净”。在三乘心智中,有声闻菩提心、缘觉菩提心,乃至佛菩提心,此处说唯“求佛菩提”,即是求最上乘心,是为精进,应于此心无舍无堕。

  七者。远离清净。于一切名利不染著故。

  在佛法的机制中我们也看得到名闻利养,若稍有正行,对法则有一些相似实践,名利随之而来,稍不注意就会被名利所害,被名利所染,被名利所污,所以应“远离清净”。

  八者。不退清净。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动摇故。

  最初不能动摇,实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菩提心,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都是同一心智,所以说“发心佛即成”。既然“发心佛即成”,所以十分需要清晰此发心,是为“不退清净”。

  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八法也。

  “获”者,当守护,当实践,当成就。这些经典真是应该常读,在放光寺大家读了一个月,然后我们再做这个个提示,无外乎是为了使般舟经典能广泛传播于世,令大家能依经而行、依法而行、如法而行、如法成就,这样就不走弯路,免除无益之苦而进趣菩提。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说偈曰。

  智人不起有相想  亦当除慢及我心

  于深忍中无取著  彼能速宣此三昧

  空中本求灭诤根  涅槃无相大寂定

  于佛无嫌不谤法  彼能速宣此三昧

  说明宣化此三昧应守护的一种心智。

  智者不兴嫉妒意  念佛知恩及法僧

  所生降伏无迁移  如是寂静持三昧

  无有嫉妒亦无疑  思惟深法真实信

  精进不懈离诸欲  彼能如是得三昧

  偈中有“宣三昧”、“持三昧”、“得三昧”,这个说法次第无外乎是从求法中、读诵中、传播中、解说中、亲证法则利益中,设置种种法则以印契我等自心。这里药方很多,以治我们各种疾病,但对嫉妒与骄慢的提示是十分突出的,此外对精进也作了特别提示,但于无上乘作以守护,是为精进善巧。

  常行比丘乞食法  舍诸别请况求财

  断除垢染证真如  彼能如是得三昧

  “乞食法”,实际是舍离诸骄慢之法,亦是舍离贪图安逸的法则。

  “舍诸别请况求财”,出家人或行法人若贪于诸财,过患无穷,会因这个沉重的包袱而耽搁自己成道的机遇。

  谁能有此三摩提  我应听受广流布

  于教师所起佛想  彼能如是得三昧

  三摩提,就是三昧成就与安住。现在行法者这么多,若真正有证三摩提安乐法则者,那应该请这类善知识广泛利益世间。

  “于教师所起佛想”,现在汉传佛教中对师、对师教的尊重还是比较薄弱的,而藏传佛教中对师的审视、认知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也可以说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因为于师处若不作佛想,法益流通就受到了阻碍。实际此想非过患想,我们于所宣法本相应契合,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加持。

  若人修行此三昧  当具功德超世间

  “当具功德超世间”,世尊出世教言,绝对不是单单为了增益世间,而是为了令世间有情真正地在超世间法则中审视世间,若不然我们就会把佛法当成人间之教,同化佛法,即把佛法世俗化,这也是一个特别大的现实问题。

  彼应速受八种法  称诸佛心净无垢

  我们若能随顺诸佛,那么自然就会超越诸垢障业缘。

  持戒清净无有边  三昧菩提及胜见

  彼能清净诸有中  住以最妙功德聚

  这两句偈子特别简洁地提示了“清净诸有中”,我们于诸有中若无染,即是清净的,若有染,即是染著于诸有。若染著于诸有,那么产生的一切都是业相相续;若于诸有中无染无著、清净安立,则自然就是殊妙功德,即所谓“最妙功德聚”。因此,我们就是在这个现缘业相中,依染或不染二法,得以清净与不清净、妙用与业相续的。

  智慧清净不受有  布施离垢入无为

  偈颂主要是重宣前面长行的内涵,所以我们读起来有重复之意,实际不是,法之教言即使一句话说十遍,也是逐渐深入、细腻、纯熟的,莫作重复想。

  得彼多闻未曾忘  其为智人功德藏

  在后得智中,若没有多闻之法,我们很难有所谓“不空智”的成就,因为在修德法中,即利世法则、现前操作中,还是需要教授、需要熏习、需要听闻的。

  勇猛精进得菩提  于世名利不贪染

  若诸智者善行此  彼入无上深妙禅

  还是不断提示无染无著、断除后有、悲智延续、传法延续、行法延续,而不在业相延续。

  我们看到,此十法、八法所宣化的内容要点中有除骄慢、离妒忌、不求回报、于诸有中无有染著、于无上菩提作守护而不贪世间、于无上菩提抉择而不贪别法、不行别法等等。

  

  

  [1]见一卷本《佛说般舟三昧经》。

  [2]华首门:迦叶尊者守衣入定之所,在鸡足山华首放光寺上方300米位置,大约海拔3000米左右。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八法品第十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