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正信品第四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正信品第四

  該品文字宣化的是正信,爲激勵正信故,佛說種種喻,摩尼寶喻、栴檀香喻、大寶船喻,欲令我等生起正信,來愛樂、守護、實踐、傳播此法則,欲有緣有情得如是珍寶功德利益。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诃薩。爲求如是叁昧寶故。當應勇猛。發勤精進。自然速能入此叁昧也。

  這是很抉擇、很清晰的一句話。

  賢護。譬如有人乘禦大船。入于大海。恣意載滿衆妙珍寶。已過一切諸大難處。垂至此岸。未幾之間。船忽破壞。衆寶沈沒。當爾之時閻浮提人。發大叫聲。生大悲苦。以失如是無價寶故。

  此例說的是載滿珍寶的船已經到岸邊了,卻突然沈掉,會令大家生如此痛苦。

  賢護。有善男子善女人。亦複如是。耳聞如斯勝叁昧寶不能書寫讀誦受持。複不能思惟如法而住。賢護。當知爾時一切世間諸天神等。亦應如是發大叫呼。生大悲惱。作如是言。是諸衆生。深可憐愍。雲何于此諸佛世尊勝叁昧寶。一切諸佛之所稱揚。一切諸佛之所印可。一切諸佛之所教誡。一切諸佛最上功德。具足成就。圓滿無缺。菩薩聞已。當應勤求。反更遠離。不肯書寫。不樂讀誦。不能受持解釋義理。不能思惟如法而住。如是放逸懈怠衆生。未來必當受大損減。

  賢護。何等名爲衆生損減。所謂于如是叁昧寶中。聞已遠離。不能書寫讀誦受持。不能解說思惟義理。不如法住。專念修行。喪滅功德。是爲減損。

  此“損減”,文中講得十分清晰,非常直白地給我們提出這樣一個法則、一個比喻。

  賢護。是懈怠人惡衆生輩。于斯法中。得利益者。無有是處。

  這是诃語啊,對放逸、诋毀此類法的人,世尊是诃啊。我接觸般舟法以後,以前是不跟人說的,也不敢跟人說,後來大家行得多了,慢慢形成一定量了,在世間才有說,但還是遭到很多疑悔,說什麼的都有:你幹什麼啊?表現自己啊?沒事找事嗎?……但這多是因爲此人不解、不知、未遇此法,所以,如理地宣化傳播,令人了知此法,也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對法的守護。

  複次賢護。譬如有人。持赤栴檀。示愚癡人。而彼癡人。以愚癡故。于赤檀香起臭穢想。

  我們現在學佛,有福德因緣遇到這樣的法則了,但真正生信心者極爲稀少,即使進趣行持此法則的人,是不是有信心者呢?嘗試、觀望者多,真正生起抉擇的信心者,實在是太稀有了!稀有者,一者是少,再者是不容易發起之意。因爲什麼呢?我們對這個法還是多有畏懼。現在大家在鼓勵一日一夜行法的過程中,畏懼心慢慢地、逐漸地消除了,許多人慢慢地能接受了,而以前若說到般舟,大部分是不接受的,是疑慮的。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認知,現在社會上許多地方都在實踐般舟,雖然行持中有種種時間長短,有種種狀態相應不相應、如法不如法,但已經接觸了這個法則,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一個福德因緣!而我們能否真正猛利地實踐此法則,成熟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呢?這還真需要我們還剝脫一層一層的畏懼。

  時主智人賣檀香者。告愚人曰。汝今不應于妙栴檀生臭惡想。何以故。是檀最精。香氣第一。

  我們現在用的香,一般是白檀、黃檀,很少用其他檀,栴檀香是赤色的。以前我在福建時,有人從非洲運來一種香,象動物的小耳朵一樣,一塊一塊的,是從一種樹上的疤痕處切割下來的,一年只能切割出很少一點,十分昂貴,但其香,只要往香爐中投一點,當時打七中幾百人很重的汗味就蕩然無存了。我們現在的寺院裏,異味就少,雜緣也少,相對很清淨,因爲大家一直在燒檀香、沈香,其淨化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一是護法、善神喜歡這個味道,再者是我們自身也在淨化這個空氣,所以異味不相侵擾,若不然的話,我們每個人身上的味道都是不同的,業力不同故,味道相互侵害,人是不能安住的。世人多因業力之苦逼,用煙、酒、肉來平衡自己,我們學佛人,用什麼來平衡自己呢?用悲智二法,那就得方便了。對于臭穢與香,人各自認爲不一樣,世人多以臭穢爲香啊,這段比喻,大家可以多思維。

  以前的香,手一碰,香味都很濃,現在的就不好說了,這是因爲人的福德因緣的變化,百味減退啊!就如現在的水果,怎麼也比不上小時候的水果的味道,再甜也不是那個味道。其實,不是味道,是人的心智在減退、善緣在減退啊。有人說現在人的福報大,過去人沒有汽車,現在我們有汽車了,過去人住得小小的房子,你看現在我們住的什麼房子,過去人幹什麼,我們現在幹什麼……,這實在是一種外化的物質依賴。當心地的厚重逐漸變成物質的時候,我們心智的自樂、自在的涵養與受用,慢慢地就丟失了,丟失在這個物質上了。若物質也有,內心的厚重也有,那是太好了!但現在很多人對物質的攀比,已經失去了厚重,也就失去了物質的價值,此時物質實在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只是一個攀比的標記罷了,實在是沒有享受的過程,也沒有內涵了。

  汝今何故反爲臭惡。若不信者。應先臭嘗。爲臭爲香。又汝眼明。亦應以目觀察。是檀光色文彩。爲瘦爲肥。爲善爲惡。然彼愚者。雖聞智人如是語言。種種稱贊。以愚癡故。轉生憎惡。以手撚鼻。不用嗅聞。掩閉其目。不肯觀視。

  學佛人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尤其在初發心時,感覺遇到佛法很歡喜啊,感覺自己真是得到利益了,就想給家裏人、周邊人、同事講,結果很多人就會說,去去去,不要跟我這樣說!大家對此是很有感觸的。“以手撚鼻。不用嗅聞。掩閉其目。不肯觀視”,當我們用自己的執著知見,不接受佛法之時,的確有這樣的業相。

  如是賢護。當來之世。有惡比丘。憎惡是經。其事亦爾。彼惡人輩。不知修習身戒心慧。愚癡無智。猶如白羊。頑騃佷弊。彼諸惡人。又薄福故。雖複得聞如是妙典。正念諸佛現前叁昧。不用書寫。不能讀誦。不能受持。不能思惟。不能爲人宣揚廣說。又亦不能廣生隨喜。雲何能得如說修行。若彼惡人。能說行者。無有是處。

  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應該怎樣對待法則呢?這是大家應該審視的。尤其對經典,應該怎麼來尊重、愛護呢?因爲此般舟經典是廣泛流傳的經典,古來以久的諸大善知識早已實踐過了,如世尊講,我弟子中摩诃迦葉是爲親證者,後來,尤其是我們漢地的諸大善知識及古來以久的成就者,對此也基本都是有實踐的。

  又複聞已。更興誹謗。都無信心。謂爲真實。雖聞多說。終無開解。複作是言。若斯法者。但爲戲論故。神異其事。又爲熾盛言教故。過飾其詞。誘诳世間。造斯經典。豈得方比聖者阿難諸比丘輩。現在世時宣說如是諸修多羅也。

  這是依經謗經,引用聖者阿難說。

  又于異時。發如是言。此修多羅。非佛所說。乃是惡人自造文章。妄言經耳。

  此處一定要注意,因爲你若是信心不足者,此語可以牽製你的,因爲淨土一法多受人攻擊,多受人疑慮,般舟一法,更是這樣清晰表現的。

  賢護當知。如斯惡人。長夜遠離如是微妙無上大寶。如彼癡人。見妙香已。掩眼塞鼻。不用見聞。如是賢護。彼愚惡輩。聞此妙經叁昧寶已。不欲書寫。不樂讀誦。不念受持。不能宣說。所謂無心親近。不願聞故。

  這段文字中,我們看到世尊在诃這類末世造作惡業之有情、造作異語之有情。以心識推導法則的人多會這樣誹謗的,諸位善知識,我們在此處善思維、善觀察,愛護此經、讀誦此經、實踐此經、宣化此經。

  複次賢護。譬如有人賣摩尼寶。有愚癡人。見彼寶已。即便問言。仁者斯寶。其價雲何。寶主答言。汝今當知。是寶精勝。世間所無。非可造次以世價論也。吾今且說此寶功能。威德力用。粗爲約耳。卿若欲知此摩尼寶。光明所照。近遠若幹。卿今若須。當以真金布滿斯地。爾乃相與。彼愚癡人。聞是語已。便大嗤笑。種種呰毀。是摩尼寶。竟不酬價。

  在正信品中,世尊舉了許多例子來比喻般舟叁昧一法的珍貴、難得與難遇,若不識得,就是我們喪失大寶之刹那啊。

  如是賢護。彼未來世諸惡比丘。聞此經中勝叁昧寶。無有信心。多生嗤笑。更興誹謗。其事亦爾。或有比丘。信根深厚。慧根明利。已于過去諸如來所親近承事聽聞正法。如教修行。種諸善根。彼等聞此菩薩念佛現前叁昧。即能讀誦思惟義理。爲人廣說。能多利益一切世間。所謂廣宣流布。生大信心。發大智慧。成就純直。具足威儀。常行慚愧。怖畏衆罪。修持禁戒。不受諸欲。信甚深法。能多受聞。得深智忍。常行慈悲。然而斯等信根深固。行是叁昧。得叁昧已。遊諸方國。爲他廣說。解釋義理。常作是願。令此菩薩念佛叁昧。甚深經典。廣行流布。常住于世。或有衆生。善根微薄。福德尠少。過去未曾親近諸佛。供養承事。聽聞正法。但爲我慢所降。嫉妒所導。利養所覆。名聞所牽。廣行放逸。不持戒善。常樂亂心。不修禅定。遠離經教。不求多聞。未遇善師。唯逢惡友。斯人如是聞此叁昧。誹謗輕毀。無一信心。謂爲不實。志性頑愚。意無開解。複作是言。如斯經典。非佛所說。乃是世間鈍根比丘。愚癡邪見。自作文章。嚴飾詞句。若處衆中。應如是說。亦如是教。汝諸衆生。當知今此修多羅典。非佛所說。如是癡人。不知親近諸佛世尊。不種善根。不修供養。習近惡友。多作衆惡。當知是人。遠離無上深妙法寶。永失無上最勝法利也。佛告賢護。吾複語汝。我今現在一切世間梵魔沙門婆羅門及諸天人阿修羅等諸大衆前。宣說如是妙叁昧時。若彼善男子善女人。聞已隨喜。讀誦受持念佛叁昧。思惟信解最以爲真。發如是言。是爲真實諸佛說者。當知彼人所獲福聚。不可思議。賢護。若複有諸善男子善女人。持滿叁千大千世界種種珍寶。以用供養一切諸佛如來應供等正覺。所得功德。雖爲廣大。然望持經所獲福聚。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更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諸福德聚。亦不及一也。

  善哉!在這段文字中,世尊來提示正信方便,看似單對比丘,但也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乃是說法九衆之首,所以但說以比丘,而攜領于一切學佛之衆。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邪曲愚惑人  放逸根不熟

  對于認識一個法則,猶如世尊在《大般涅槃經》中所講,若于佛所種諸善根、承事供養,若一佛、二佛、叁佛,乃一恒河沙數諸佛,都做諸供養,而于大乘經典聞而不謗。此善根如實!聞般舟一法,不生疑謗,在叁界之中,已甚爲難得;若聞法能生信,聞法能實踐,聞法能成就、傳播,此人甚爲不可思議!那不僅是供養一恒沙、二恒沙、叁恒沙諸佛,于諸佛所承事供養、發菩提心了,何以故?此人善根成熟故,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故。根不熟者,因無始以來未曾多親近諸佛發以菩提心,或勤修供養故,于法不能生正信,不能愛樂,對此類有情應該予以悲愍,激勵其善根成熟,這是一切習法者應修持的悲心。

  惡友之所壞  無有正信心

  破戒造衆罪  深著于我慢

  此類修法,若以我慢心修持,此法已滅;若以邪見心,爲名聞利養故,如前面文字所說的爲“嫉妒所導。利養所覆。名聞所牽。廣行放逸”,即使行法之時,亦在放逸處啊。在般舟行法中,有些菩薩自身也能體會到在處處尋求放逸方便,“不持戒善。常樂亂心。不修禅定。遠離經教。不求多聞。未遇善師。惟逢惡友”。什麼是“惡友”呢?阿谀奉承,相互虛假于法,無有實質。不是深入實踐法則,多是虛僞奉承,相互攀緣,多有不實啊,若如是,則會遠離這個法則,念佛已失甘露味,無有真實成就故。我們大家在行這個法的時候,一定要深入觀察自己現下之業緣于法何以生起守護?何以實踐?爲什麼要用這個法?爲什麼要守護這個法?

  彼各言此經  非是諸佛說

  此諸修多羅  非是法王教

  彼輩自意言  我何能說此

  “自意言”者,妄自揣度,依自己所思爲推導,即用自己的心識虛妄來推度法則,來作以誹謗。

  若見大調禦  世尊放光明

  我爲彼廣宣  彼亦能傳說

  其或于此經  聞已生歡喜

  “聞已生歡喜”者,實爲不可思議!我們可以在此處不斷審視與觀察,若有情于經教,乃至于叁寶形象,不生喜悅者,多自慢、自大、自诩;若是善根成熟者,于一經一書,乃至一言說,都是會頂戴守護的。

  斯人無疑網  不言非佛說

  何以故呢?世尊說一切法。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則,世尊無所不說故,是爲世尊。何以言說呢?世尊在一切陀羅尼善巧中,無法不說,無法不顯。而此類教言,若佛不說,何以明彰呢?何以明知呢?

  如有戒清淨  所見能了知

  大家在持戒的機製中,若無孝心,持戒何爲呢?亦是慢心所持。行法若是依慢心,行法爲何呢?還是名聞利養虛假之業啊,一樣是生死!所以,我們在實踐這個法則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現前一念所作所爲,一定要清晰地思維、觀察。

  敬法起重心  我爲此陳說

  若以叁千寶  持奉諸如來

  爲求大菩提  其福不可說

  若有諸比丘  說佛所歎定

  “佛所歎定”者,就是般舟叁昧,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這種定意叁昧的修持。

  聞者生信心  此福過于彼

  世尊贊其福德,實無福德可得,但爲衆生進趣愛樂于菩提法則,這種言說實是加持我等具足行法心願。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正信品第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