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受持品第五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受持品第五

  對于任何一個教法,若不依經典來修持,來實踐,來觀察,我們就無所依從,尤其是世尊滅後,經典是我們所依的唯一法寶來源,雖有其他善知識設教,亦不離經典,若不如是,非世尊印可,非世尊直接宣化,多有不可信處,所以,經典是我等依護啊,我等行法之依護,我等成就出離沈淪之依護。在此,我們來看“受持品”何以宣化。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此衆有人。今在我前。親聞我說如是叁昧。于我滅後。其所生處。還複得聞是叁昧寶。雖聞不信。誹謗毀呰。遠離善友。隨逐惡人。賢護。複有一人。于善人所。聞是叁昧。深妙經典。尚不生信。不以爲實。不能開解。況惡人處聞是經典。甯能生信而複開解。何以故。賢護。諸佛如來。所言難信。諸佛世尊。智慧難知故。賢護。若當成就如是叁昧。然後乃能于當來世。與諸衆生。增長佛法。

  世尊在此處作了一個授記說。我等能在佛滅度叁千年之後,在此讀誦、學習《般舟叁昧經》,乃至實踐般舟一法,實是世尊威德加持、我等宿世善根所顯,切莫對世尊這個授記作泛泛之解,也不要作其他妄自推斷,但看善根的成熟及利益能否現前,這甚爲重要!世尊授如是記,爲我等作增上方便,因爲只有這樣的叁昧力才能真正得力于世間,真正饒益我們這個世間的世俗有情。在這個世間,多有學佛者,若在家、若出家,欲利益有情而不得力,何以故呢?無有叁昧力故,無有智慧力、慈悲力故。

  叁昧力,是佛法得力世間的真實功德,所謂“人天之中,莫過于定力所攝”,即是說此自止之力能令人天得以安樂。十方九界有情各有所進趣,人趣于擇取最爲方便,是擇取廣大的一類生命,此類生命記憶超常,爲許多其他生命所不及,因此其擇取就特別廣大,當發心修習菩提心時,于法則之擇取就甚爲方便。若以定力相攝,人類得大安樂,遠離擇取徘徊之苦,此苦是我們人類最大的自我損耗,往往一時若定若不定,若做若不做,若得若失,若是若非,若凡若聖……總在此處徘徊擇取,有的人一生就浪費于此,無有一事能真正地決定下來,所以患得患失啊。天亦複如是,諸天多耽擱于五欲之樂,沈醉于五欲,滿足于五欲,而不能自拔,若有大定力、通力者,能以其善巧攝化天類、令其向往,何以故呢?此定力光明遠超諸天之光明。諸天皆有自身光明之相,不假于日月之光,不象人類有情需以燈光、日月之光借助而行、做諸事業,天類則不需,若是有禅定善巧、叁昧善巧者,可以用大光來照射此類有情,令其進趣,所以說,諸有禅定者,大光威耀,照耀叁千,諸天之類,亦來歸順。故行持般舟叁昧者能利世間,若人、天能利,則于其他道的有情,決定能以善巧回施真實功德利益,如修羅道,喜于爭鬥,心生嫉妒,無有安穩,若有諸叁昧功德力,則能令其得安穩樂,遠離爭鬥、嫉妒之苦,那真是很苦的;又如對叁惡道有情,亦複如是。對此我們是很容易觀察到的。

  複次賢護。有諸菩薩摩诃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此叁昧。不怖不驚。不悔不退。不謗不毀。聞已隨喜。生信敬心。決定真實。無複疑惘。讀誦受持。思惟義趣。

  例如我們現在的安居中,有諸多善知識喜于讀誦,但也有諸多菩薩不喜讀誦,讀誦尚不願意,怎麼能行持這個法則呢?這是我們的善根尚被疑惘所蒙蔽啊,疑惘中多生惡緣,于善法不能信心守護,不喜此法,多于放逸心中行諸事業,所以失此摩尼寶,大家可以善自觀察自心,不作其他評判,這樣最爲方便。

  我以前在其他寺院中,經常問出家師父:“你喜于念誦,還是喜于念佛,還是諸種禅法的修持,或是喜于做諸事業呢”?百分之九十的人喜歡做諸事業,但事業散漫,隨心所欲,多彰顯習氣啊,也即在自己的習氣中多得安樂,可以縱容自己的欲樂,滿足自己的願望,隨自己的心欲行諸事,所以于諸叁昧不喜,于念佛不喜,于常住的功課不喜,而多喜福德,勤于雜務。這是現在特別突出的一個現象,百分之九十實在是不喜于實踐法則,多喜于放逸自心啊,只要是有事業,就對讀誦啊、行持法則啊,不屑一顧了,以事業爲重、爲大。諸事業亦需人做,那念誦、行法,誰來護持呢?若我們真是護持叁寶而來行諸事業,心不放逸故,亦得不可思議的利益,但如果是爲了放逸自心而行諸事業,那我們要善觀察自心罷了,即自心何以舉心動念?要自知自明啊。

  賢護。如是等人。世尊悉見悉知悉識也。

  此語不可思議!此加持力不可思議!多有衆生,若在家學佛經典,若出家數年,不得佛法利益,滯留于抵觸,多生驕慢,不能增上善根。何以故呢?不受諸佛加被故,拒絕善根增長故,有的人直接就否定叁寶之加持,自以驕慢修持爲增上,即自大、自诩啊。沒有叁寶的加持,即使曠劫的修持,猶如頑石,不能增長善根,哺育不了真正的生命。其實,從我們初發心修持,一直到成等正覺之時,皆離不開佛、法、僧叁寶的加持,若是離開,此人何以成就呢?不過是自慢、自诩的成就罷了。在我們漢地,多有人以“自性本來具足”自诩,而不知叁寶加持之增長善根的真實功德所在,所以于諸佛如來曠劫修持的大善根威德多有疑悔,于自慢邪心邪見多受其害,雖有多年相似學法,不能增諸善根,很令人惋惜!

  賢護。諸佛世尊。雲何見斯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複雲何知。又雲何識。賢護。若能讀誦受持思念此叁昧門。如是之人。終不爲惡。

  世尊在此直接提示:多讀誦思維這樣的經典、行持這樣的法則的人,依教而行,終不爲惡。

  不破淨戒。不壞正信。不入邪聚。

  在世間,世尊把有情類看作“叁類聚”:叁聖道者,聲聞、緣覺、菩薩之類,是所謂的正定之聚;叁善道之諸善惡有情,尚未抉擇,業相徘徊,處于不定聚,如我們凡夫有情,多是不定聚;又諸邪見有情,必墮惡道,故叁惡道有情爲“邪定聚”,邪定者,其邪惡事業已經成就,在種種苦難之中不能自拔。

  賢護。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必定深信。成就思惟。能分別成就思惟。于是法中。具足信心。常能讀誦。攝持是法。賢護。當知是人。決不求少功德。亦不種少善根。

  不貪圖于聲聞、緣覺之成,不貪圖世間之樂,即不爲“少善根”。

  賢護。是善男子善女人。凡所生處或乏資需。然諸善根。廣大不少。

  雖表現出有所匮乏,實質所現“廣大不少”。

  賢護。是故斯諸善男子善女人。已于過去諸如來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

  我們完全可以成熟自身宿世之善根,來行持此法,若是埋沒宿世善根、荒廢宿世善根,得遇這樣的法則,則不生喜樂,多生疑謗。

  于般舟一法的行持,我們要善觀察自心,善觀察周邊有緣,如佛經典中所說,世人的善根狀態、成熟狀態、所守護的業相,十分清晰。

  賢護當知。此輩非于一如來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也。亦非于二叁四五乃至十如來所。種諸善根也。亦非于百千億數諸如來所。種諸善根也。賢護。當知此諸善男子善女人。已于過百千數無量無邊諸如來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方得聞此念佛現前叁昧。

  此授記,是不可思議的加持、提攜、推動的大功德力!若是信順者,鹹得成無上道,于無上道得成助緣方便,于心智發心得成助緣方便,此方便是佛所授記故,具大威德,具大力。若不相信此處,就會丟失這種大善巧功德。

  聞已生信。心開意解。即以爲實。無複疑惘。既獲聞已。樂欲書寫讀誦受持。乃至爲他廣宣是義。

  若以爲實,其人必當守護行持。若不以爲實,則疑惘必定生起。所以,在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中,疑根深重者于法不能抉擇,于法不能深入,于法不能行持。我們現前大衆深觀自心,若不是爲名聞利養,不是爲慢心,不是嫉妒好強心來行持守護這樣的法則,此人甚爲不可思議,此心甚是不可思議,皆爲諸佛所知、所見。如果我們是因爲慢心、嫉妒心、名聞利養心、好事心來修持此法,那與佛法也不相應。

  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于觀察自心,不要草率地認許。有人說,我也行此法,爲何不得大利呢?你看看自己是不是以名聞心、利養心、嫉妒心、慢心來修此法則的。修這樣的法,的確應該矯換發心,如實信解,真實修持,則能出離叁界,廣利人天,若不如是,則陷入自己狹隘的慢心、名利心中。我現在經常會遇到居士這麼說,哎呀,我走這個般舟,回家就是多富多貴,就少有障礙了,就可以在世俗中更好地生活了。這就同世尊前面所到講的,拿一顆摩尼寶來貿一頭牛一樣,而這樣的有情甚多,雖然他起碼于此法則結了一個善緣,但于無上道究竟利益何時能現呢?這真是一個問號。

  何以故。賢護。斯諸善男子善女人。往昔已于諸如來前。聞是叁昧。讀誦受持。以是義故。如來滅後。于最末世五百年終。法欲滅時。法將壞時。還當得聞如是叁昧。聞即生信。無有驚疑。不退不沒。生大歡喜。遍滿身心。

  世尊在許多經典中,都有“喜悅遍滿身心”這樣的說法,若人一生一世,或是多生多世勤苦地守護善根、供養于諸佛如來、發菩提心,乃至聞此叁昧教言又生大歡喜,此喜悅感遍滿于身心世界,則其人很容易與叁昧相應。又有諸衆生,聞貪、嗔、癡、慢、疑、邪見之法則而心生歡喜,又有諸寺院之好事有情,以出諸惡事、惡緣而歡喜踴躍,這就是所謂的“根性不一”啊,有的人聞法生喜、聞教歡喜,善根成熟故;有的則是聞惡性因緣而生喜,或人天悲哀之時,他也會歡喜的,爲什麼呢?惡性成熟啊。

  讀誦受持。思惟其義。爲他解說。乃至一日一夜。行是叁昧。

  我們現在爲什麼要提倡一日一夜般舟行法呢?當然有許多人對此否定,比如我以前到一些寺院,即使較大的一些寺院,也有否定的,甚至一些很有名望的善知識們,也是開口就把這個法給否認了。那麼世尊爲什麼反複宣化…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受持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