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文字方便,莫不如是印契自心,自心若不認取,文字何以安立?我們能聚在這裏來學習《賢護經》,也是宿世于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善根成熟、因緣成熟,故能有這樣的福德機製,來用諸佛如來的心地印契我們本來無所印契的心地,何以故?心不可自見,以佛如來知見引發我等正知見故,得以法、知見之安住,乃至廣延未來,饒益有情。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觀察品第六
我們從前面的文字中能親切地感知到,世尊在逐步地引導我等如理觀察此法則的內涵、動向及所依、所從。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諸菩薩摩诃薩即欲思惟此叁昧者。當雲何思。賢護。彼諸菩薩。欲思惟者。即應當作如是思惟。
此處,世尊直接來教導菩薩摩诃薩應如何善思維,非是讓我們以妄想、自我知見來揣度一個什麼樣的法則,或者延續一個什麼思想,而是直接來教授我們思維,猶如世尊說《叁十五佛經》一樣,《叁十五佛經》是世尊直接教授一切菩薩摩诃薩行忏悔法的一個法則,直接製訂于諸大菩薩,又如我們的叁皈五戒、八戒、十戒,乃至比丘戒、菩薩戒、叁昧耶戒,種種戒法,莫不是世尊的善給予、善抉擇,以令一切有情不假抉擇方便而得以隨順,在隨順中得以自然地抉擇,即所謂法之抉擇,而直入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故“應當作如是思維”,是世尊直接爲我等作以抉擇,不假我們分析方便。
如我世尊。今者現在天人衆中。宣說法要。賢護。菩薩如是一心思惟。諸佛如來。坐師子座宣說正法。
我們看到種種佛像都有蓮臺或獅子座,或者種種菩薩各有其坐騎,如普賢菩薩有六牙白象,文殊勢利有青獅,地藏王菩薩有“谛聽”,觀世音菩薩也有其所乘的威德之相,金毛犼,如此各個安立,所表何在呢?——欲令一切衆生隨順、信服故,如大雨能廣洽于世間,又如大雷能激勵于世間,令衆生覺醒。諸佛如來宣化正法,亦複如是。
具足成就一切相好。最妙最極。殊特端嚴。樂觀無厭。
前者是從說法上來觀察,此處是從妙相來觀察。世尊以四法廣度世間有情,令一切衆生得安樂住,妙相莊嚴是最殊勝、直接的一個接引衆生的法則。佛教不是偶像之教,但不失爲用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方便,欲令衆生得見、得聞、得知此法則不可思議,隨順妙相而契入無上大利!
如是觀察諸大人相。于一一相。應當至心。即得明了見諸如來應等正覺。既得見已。當先谘問不見頂相。
“谘問”者,因一切諸佛如來大功德隨順真實成就,入一切如來藏性海,一切菩薩不能測知,聲聞緣覺亦複如是,凡夫之類更無迹可尋,所以要谘問諸佛如來種種法義。經典中往往有這樣的言說:爾時,某某菩薩乘佛威神,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啓問某一教言。何以故呢?若諸佛如來不以威神智德加被,一切菩薩不能離座起問,即不能離開自己的知見,引發無上教言之真實功德。
既得問已。然後次第遍觀諸相皆令明了。如是觀已。更複思惟。諸佛如來衆相微妙。是爲希有。
在我們學習佛法的修持過程中,聞佛殊勝教言,若聞而行持,聞而歡喜,聞而頂戴,必獲大利;而見諸佛妙相,若作隨順觀察,立清淨願望,亦會相應,後面就是對觀相願望所作的引導與觀察。
願我未來。還得如是具足成就諸妙相身。
在一些觀佛叁昧的修法中,依一種、二種觀法,觀諸佛如來無見頂相,乃至說發之绀青色相、右旋相,頭皮如金色相,頭骨如白鶴相,腦如琉璃相,腦中有十四脈,每脈有十四光,光光皆照耀著十方法界,饒益著一切有情……乃至一直到足底萬福輪相,依次觀察,若逆觀、順觀,如是觀察,深得印契,安樂清淨,遠離諸難,身心安樂,此是觀妙相所具之功德。
願我未來。亦得如是清淨禁戒具足威儀。
一切妙相皆來自于清淨戒德,對此諸佛如來有這樣的遮護,因爲如果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即是如來,那金輪王亦是如來。爲什麼佛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名如來呢?因爲具足一切戒功德故,具普利世間之大威德善巧。金輪王雖然亦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無無漏智故,無十力、十八不共、四無畏故,所以不名爲佛。如來世尊以種種境界、種種威儀、種種善巧方便廣利人天,所以與諸輪王不可類比,但輪王之相亦是清淨、圓滿、莊嚴,只是說法具不一,所證不一。
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叁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智慧。願我未來。亦得如是具足解脫。願我未來。亦得如是解脫知見。願我未來。成滿如是諸相身已。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是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契入諸佛正遍知海,光耀世間。
既成佛已。亦當如是。處彼天人大衆之中。具足宣說如斯妙法。菩薩如是具足觀察諸佛如來。乃至成就一切種已。複應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
何以故?若本尊功德安立成就,廣利世間,無所染著,是爲廣大清淨妙相莊嚴真實利益,若有染著,是爲我慢;我慢延續,必爲增上慢所攝;增上慢,必爲大妄語所攝;逐漸增進,就墮入世間。我等若不隨順諸佛如來善巧觀察,雖稍修善法,稍得利益,稍得輕安,稍得光相,乃至稍得自在神通,墮入我慢,即增上慢中,乃至逐漸延續,以爲實有所得,未得法中以爲有所得,未證言證,妄自認取,後面必然墮入所謂的諸魔眷屬,危害世間,對此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是中何者爲我”?是破本尊觀之善巧。故本尊觀者,應于佛法中善得利益而無染著,若有染著,必然墮落,一定要注意,這是佛法中的一個清淨轉折,也就是所謂運用廣大善巧而無染著,爲智慧之力所攝。
誰爲我所法。誰能得成諸佛菩提。爲身得耶。爲心得耶。
逐步地引導我們隨文入觀。
若身得者。是身頑騃無覺無知。猶如草木。石壁鏡像。
我們這個色身,由四大組成,地、水、火、風何以作用呢?我們這個色身,眼、耳、鼻、舌、身,若是把意識去掉,是不是猶如草木呢?應善于觀察。
然彼菩提。無色無形。非像非相。不可見知。不可觸證。
我們常在名相中、言談中來表達菩提心分,來表達菩提相貌,說“無來無去,無垢無淨,無始以來,廣大微妙,廣攝世間,無有塵埃,無有染著,一法不離”,于此不可言說處強立言說,以令衆生有文字、語言契入方便,得以了知此“不可見知”之了知。于正遍知海中,此本源心智,非造作而得,非可丟失,所以,諸佛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于此法無可證,凡夫愚癡有情在此處顛倒沈淪而不可削減。
雲何更以頑騃無知無見無識。無所分別無作之身。得彼菩提。
這是破除一切執著、一切所得之心。“得菩提”者何以得菩提呢?一般學過藏性教言的人都能了解,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如是深妙之語,甚深廣大真實之語,何以得以印契萬法唯心呢?何以了知一實境界呢?
菩提如是。既無形色。非相非像。不可見知。不可觸證。誰複于中而行證者。若心得者。是心無色。不可得見。是心無相。不可得知。此心如是同于幻化。
一切覺知莫不是因緣而生,不可觸及、不可知見。
然彼菩提亦爾。無色不可見。無相不可知。無漏無爲。亦同幻化。
世尊如是判定菩提相貌,令我等有一個所謂“因壞文成”之清淨覺知、無染之覺知、圓滿之覺知、現下徹底自在發起之覺知。
雲何可證。雲何覺知。而言身心得菩提耶。
如是觀察,如是思維,此是如來世尊以不思議智導引衆生正觀察、善觀察、如理觀察、真實觀察、不增減觀察。若我們以妄心觀察,不可得,以自我設置的心來觀察,不可得,故世尊來引導我等善觀察。
彼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時。分明了了。見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諸法無有以色證色。以心證心故。
猶如《心經》所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在諸佛教言中,法無自性之抉擇實無一法可成,實無一法可立,而廣立諸法,利益世間染著有情,令其消除一切執著幻障,令其成就無上大利。
然彼于言說中。知一切法。雖無色無形。無相無漏。無可睹見。無有證知。亦非無證。
何以故?如是說證者、不證者,實是戲論,可得者、不可得者,是者、非者,一切對待言說在此悄然無聲,因爲我們凡夫二元心智中所延續的皆是對待,若泯除對待,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清淨本源心智一時就光耀世間,無假造作。
何以故。以一切諸如來身。無有漏故。又諸如來。身無漏故。心亦無漏。又諸如來。心無漏故。色亦無漏。
無漏者,無造無作,清淨地遠離一切功用,即遠離一切作意對待。在學佛法的過程中,我們都知道一個名詞,即八地以下菩薩皆名“不淨意菩薩”。“不淨意”者,即有作意、作意延續。凡夫有情,若不作意,心無所系,而若心無所系,意識就會茫然,乃至說迷失,故八地以下菩薩,尚需作意,作增上善巧,如是正勤修法,即所謂“除一切惡,行一切善,未生之善令其生,未生之惡不令其生,已生之惡令其忏悔”,如是正勤者,是爲作意善巧。而諸佛如來,及八地以上菩薩,在無用功心意中,不假造作,不假對待,實相現前,清淨回施真實功德,以是安住,這是報德所具故,善根真正圓滿成熟故,非依修德強執故。凡夫有情若不假于後天之修持,往往對法性之真實不能認取,若在事事相相中,順應現緣、順應法性,二法並舉,修德、性德一時圓具,此時可以說是“修法分”,這樣我們能于佛的無上道業有安住的機遇,乃至實踐的機遇。
此段文字是給我們一個觀察、思維的引導機製,前一篇爲“受持品”,以受持爲過渡,導引我等來正觀察,在“受持品”前,有“正信品”,再往前有“思維品”,即以…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觀察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