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觀察品第六▪P3

  ..續本文上一頁安住,不假覺知,所以凡夫是妄生分別,而分別爲能所安立,是極粗法則,是見思惑中的“見惑”。現在人習法甚粗啊,所謂粗者,即多以妄自感知、妄自分別爲法則,而不知佛法清淨教言究竟所在,不知本來寂滅之根本。世尊“叁法印”、“四法印”中說苦、無常、無我、寂靜涅槃,“實相印”中但無自性,一時抉擇,何以有得失呢?所以,得失者,只有衆生得失啊,所謂“得”者衆生邊,諸佛如來但以解脫智、圓滿智、慈悲智悲憫世間、照耀世間,無一物可得。

  非斷非常。無有積聚。無有住處。無可依止。無相無爲。無有算數。

  “無可依止”啊,煩惱有情總要有個執著,無所執著之時,妄生斷滅。斷滅與寂滅,了不相幹。斷滅爲邪見,寂滅爲真實。真實之際,實際理地,安住諸佛,安住衆生。衆生、諸佛,名字之別啊,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諸位善知識,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法則中,要善隨文入觀、印契自心,切莫以識心、以能所之心妄自分別,蕩滌在自己的所知障礙中,生起所知障帶來的煩惱。

  我們說,煩惱中,所知障是最大的障礙,甚難去除,而煩惱障不難去除,因粗重故,“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十分粗重,人一舉,就能覺知,但所知障甚細啊,爲無始以來所熏習。雖在無始以來所熏習的無所得法中,本質無所得,但久習故,垢障深厚,也就是說雖垢障無自性,但垢障強執故,亦是深厚相。所以,有衆生業力不可思議、法界本性力不可思議、諸佛願力不可思議、諸佛威神善巧不可思議、諸佛教言不可思議、諸佛妙相甚深功德不可思議、諸佛神變不可思議……種種不可思議中,“衆生業力不可思議”是衆生所具有的不可思議份。我們在諸佛之不可思議法中,若有一法隨順,即得解脫,而諸佛以四分法利益世間——若妙相,若叁藏十二部,若神通善巧方便,還有一法,即以諸佛名號功德,令一切聽聞衆生、見聞衆生、隨順衆生,一時得以度脫、成就。善知識們啊,若不然業力不可思議,業力不可自拔,業力不可自滅啊,何以故呢?妄妄相增故,妄妄相續故,在生死海中、強執海中,世間衆生唯是執著,舉心動念莫不是對待,舉心動念莫不是善惡,舉心動念莫不是分別,難舍難棄,不說是非,心智不安,不說對待,心不甯靜啊。

  賢護。彼不可數。雲何爲有。不可數故。不入于數。不入數故。乃至無有智算名言也。

  我們在世間的邏輯智慧,是可思議智,豈不知諸佛如來依大善巧方便入不思議智,令一切衆生入不思議智善巧,因爲山河大地一切法則中,自然者有其自然法則,非自然者有其非自然法則,智有智法則,悲有悲法則,饒益自有饒益善巧法則,衆生愚癡自有愚癡法則,在這些法則中,各個以認取爲決定。地獄、惡鬼、畜生,亦有其抉擇的法則,何以故?入于邪定聚,各自安立啊。我們常說“地獄無門”,那爲什麼又設置地獄呢?誰來設置地獄呢?造就地獄惡業者自設置啊。一法界顯,九法界泯,其他界有情中,了無地獄可見,如我們現緣之中,你何以見地獄啊?人類之衆生,但受人類之徘徊對待心智,這是我們的抉擇;蠓蟲有自己的抉擇,朝生暮死是它的抉擇;天耽擱于五欲、禅定,乃至色、無色、非想、非非想之心智之抉擇,他們是八萬大劫之壽命,你何以安立呢?所以,各有擇取,生命延續之相,莫不是抉擇之相。諸佛如來,若一劫、二劫、叁劫、四劫、多劫住世,若一日住世,如月面佛,成佛之時即取滅之時,亦是度化衆生,亦是究竟圓滿,各有抉擇故,所以說“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了不相幹,了無染著,了無動搖啊。因互不相幹故,所以各顯各泯,各自取用,也就是說,一切名言不過是自己擇取,如是而已,無有實質。

  賢護。彼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察諸如來時。不可執著。

  雖是諸佛甚深廣泛之法教,亦無可執著,八萬四千法,無一法可執。多有諸有情在這個世間求法,欲求高者,欲求低者,不知心智之蕩然,不知心智之本然,不知法爾如是!欲于外求,欲于內得,欲于修得,欲于不修得,所以妄生知見,徒受勤苦,豈不知法爾本然,自性光明普遍照耀,若運用者,一時即得善巧,若不如是,則是擅自發心,故應熏習菩提心,逐漸成就菩提心行,乃至畢竟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何以故。一切法無執著故。以無處所而可執著。亦無根本是可斷絕。

  實無可斷者,亦無可生起者。多有衆生以爲有煩惱可斷,以爲有勝法可修,所以妄生修見,妄生斷見,故佛于此類衆生說有法可修之法、有煩惱可斷之斷,若見思惑,若塵沙惑、無名惑。此名相安立,是衆生安立之實質內容,諸佛如來了知法無自性、空靜本然,所以,諸佛如來因衆生名字執著,令衆生名字安立,名字安立之後,衆生以爲有實質,故衆生充實“名字何”之內容,比如說煩惱,當“煩惱”這個名字一旦生起,諸佛如來是了無煩惱所得,一切凡夫有情以爲煩惱,何以故?生老病死、求不得、愛離別、怨憎會、五陰熾盛,叁苦、八苦,種種苦難一時生起,他來填充內容,誰來填充?凡夫有情自來填充啊。你若了曉煩惱無自性,煩惱無所得,即得解脫,無所可斷,無所可證。

  除滅根本。故無依處。賢護。彼菩薩摩诃薩。當作如是思惟諸佛現前叁昧。若如是見諸如來已。不應取著。不當執持。

  我遇過這樣的實際案例不下叁、五次了,什麼案例呢?即有人若修觀佛叁昧,若念佛叁昧,若持真言,在觀于本尊的叁昧修持中稍有習法、稍有相應,則有禅定之諸敏感有情,甚至諸羸劣有情,能得見此類習法者之光明相、智慧相,乃至善巧相等種種妙相威德,一時就來頂戴感激,說:“哎呀!善知識,汝放淨光明,照耀世間”!此類修行人,若認取于此,則墮入魔見;若知修法善巧,則爲饒益世間者。

  在此敗滅者甚多啊!若有善知識過來,以爲你有這樣的法證,以爲你有這樣的實得,你一定要了知此是因緣所聚,是你在持咒,或觀佛妙相而得相應之刹那所産生的余光,實無實質,切莫染著,切莫以爲實有,墮入魔眷屬,墮入邪見坑,在無所得法中妄自以爲有所得,妄欺于他人,而生無量劫以來的妄語之苦,墮入拔舌地獄!這一類的出家、在家人很苦很苦,妄受人信,妄受人供養,自以爲自己有所得,驕慢邪見,自大自诩,所以諸佛如來授記此類有情:此增上慢者,念佛已失甘露味,墮魔眷屬,猶如狂象,入于蓮池,踏壞一切衆生清淨業緣啊[1]!

  世尊對此處數數宣化,令我等遠離此魔害,若不善思維、依教修持,多有患難。許多修法者在就在此處墮落了,因爲一旦相應後,身心輕安,他人敬仰,尤其此敬仰者還不是一般人,多是有禅定或多有感知者,若不警覺,是人多于無所得法中以爲有所得,何以故?是人感到輕安故、喜悅故,他人說你有所禅定、有所妙相故,因而被陰魔所攝。諸位善知識啊,此處應當審慎地思維、觀察,切莫染著!切莫取用!切莫自持!

  念佛人很容易住于此處,因爲在集體念佛、打七中,很容易出現見佛啊、見極樂世界妙相莊嚴啊、見他方國土啊,乃至天界等種種稀有難得之境界,多生染著之有情就會輕與人說,以表自己的勝功德,令他人生起尊重與愛樂。此時若有善知識,可以棒喝于汝;若是惡緣相續,相互吹捧,則沈淪墮落于此處!

  在僧衆和居士中都有這樣的勤奮修習者而墮落的,因爲什麼呢?在此處不知轉機。不勤奮者,因爲沒有相應之機,也就沒有人去觀察你,你也不能放出光明來,反而此人因爲懈怠不受大害。多是勤奮者在此處容易墮落,教理不知,正見不立,菩提心不知,就因爲這樣的因緣,習法而受到傷害,實在是可惜!我見一個居士,這是一個特別殘酷的事情,他就是因爲自己在念佛中稍有清淨的感知與相應之後,第一次給人說,別人現出驚訝之相,他就數數說,說後就不得此境,于是欺騙于人,結果遭到很多惡性果報。對于這一類學佛者,令人感到十分同情!習法爲什麼會受此害呢?回顧以來,還是因爲無有正見,無有依教言,無有依完整的教言行法故,如此般舟行法,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它有這樣一個完整的修行次第的機製。由于在習法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所以在此處比較多地提醒大家要注意。

  在藏傳佛教中說,若本尊成就者,強執守護,則墮入護法之類,即龍天八部,不能得以究竟安穩成就,在我們漢傳佛教中稱其爲“乘急戒緩”者,因爲無戒故。所謂戒者,破除一切執著,無漏無染,是爲戒。由于“乘急”故,多得輕安,多得善巧,悲智善巧亦得生起,有的甚至是種種威德神通善巧亦易生起,但無戒德,即以無漏心智所守護,無有這一根本守護,就會墮入外道知見。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說境界的人,對其一定不能鼓勵,更不能贊歎,更不能去隨順他的言說,那你就決定墮落!你墮落,他墮落,雙雙墮落,何以故呢?在無所得法中,以爲實有所得。多有預測之類、以通力觀察之類有情墮入此惡緣之中,所以在一些占察修法中,如地藏占察、文殊占察、觀音占察、圓覺占察,種種占察法則就是爲了避免我們受到這些以所謂的感知力、境界力妄自揣度的法則的障礙與傷害,故修一個儀軌,用儀軌來引發我們的欲知之望,由欲知之望來導引我們修持一個法則、修持一個儀軌。現在世間在此處墮落者甚多,受傷害的也真是很普遍的,這是一個大問題!

  何以故。賢護。一切諸法。不可執持。猶如虛空。體性寂滅。賢護。譬如金錘。安置火中。善作爐藁融消煉冶。熾然毒熱。又如鐵丸。新從火出。炎赫熾然。有智之人。不應執觸。何以故。鐵流金熾。觸則熾然故。

  燒紅的鐵不能用手拿,實際上,我們在世間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作業中,乃至在財色名食睡的蓋業之中,在所知煩惱中,在種種煩惱業障現前之時,我們若不能了知其自性不可得,並遵循此法,那麼就猶如手觸赤鐵是一樣的,會灼傷于你的。…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觀察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