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维契入正信,以正信契入受持,以受持因缘来善于观察法则、善于观察心地,世尊如是教化我等,如是宣化教法,让我等切自思维,善于守护!
贤护分观察品之余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卷第三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贤护分观察品之余
又诸如来。色无漏故。受亦无漏。乃至行识亦无漏。又诸如来。戒亦无漏。所有三昧智慧亦无漏。乃至解脱解脱知见亦无漏。如是乃至诸如来。诸如来所有言说。已说今说当说。及一切法。斯皆无漏也。
无漏,是佛教特定的一个名词,表达了佛法与一切法之不共,与一切外道之不共。佛教有“六通”之说,一切外道皆有五通法则,唯佛教有一个“漏尽通”,阿罗汉者亲证,八地以上菩萨亲证,诸佛如来亲证此无漏的真实功德。
贤护。诸如是等一切佛法。智人能达。愚者莫知。
智愚二法,不是评判,但是运用之时,因智愚二法亦无自性故,如我们学佛人之持戒、犯戒,善人、恶人,凡者、圣者,亦复如是,莫能定位。那么佛法中的种种法位,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种种果位,是不是有位呢?此位亦是善巧增上,引导有情,令彻见心智,所谓增上加持方便,各显本位善巧。
彼若能作如是观时。一切诸法。悉不可得。
在凡夫世间,有所得法是我们所有作为的唯一驱使动力,所谓无利不做啊。在诸佛教言法则中,实在无一法可得,用智慧观故,慈悲观故,广利世间观故,皆无一法可得。
云何不可得。所谓谁能证也不可得。云何证也亦不可得。何缘证也亦不可得。
在此“不可得”法中,我们善思维观察,如是思维,渐次引导我等深入、周遍地观察种种事相。
彼能作是观已。如是入灭寂定。分别诸法。亦不分别诸法。
如前面讲于一切法了了分明、了无染著,所谓灭寂定者,或称寂灭定者,于一切造作已经休息,于一切尘劳亦已安住,不增不减故,所以分明于诸法,而无染著。
何以故。诸法无故。
此抉择甚为重要!
贤护。如火未生。或时有人发如是言。我于今日先灭是火。贤护。于意云何。彼人是语为诚实不。
一切世间众生的虚妄烦恼本无所得,因虚妄而造成烦恼,实在无可灭者,是为灭。一切凡夫有情,执着于泯灭烦恼之法,枉增烦恼,在本无烦恼中,新增“灭烦恼”之烦恼,枉受轮回。如是轮回,犹如我们执火把于虚空中一划就是一个火环,此轮回中实无一物可得,但强执故,而产生轮回之相、轮回之业。
贤护答言。不也世尊。佛告贤护。如是诸法。从本以来。毕竟无得。
我们可以周遍观察,随时观察,随缘观察,一切现缘心智中处处可以得观——一切法毕无可得,但因虚妄执着、染著,以为实有所得,而生起执着苦患!
云何于今乃作斯说。我能证知一切诸法。我能了达一切诸法。我能觉悟一切诸法。我能度脱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此非正言。
这是狂妄人、染著人、是非人、沉沦人之所言说,如现在世间有情多说“我是持戒者”、“我是行法者”、“我是正法者”、“我是正知见者”、“我是某因缘者”……实是为染著者、执着者、堕落者,于法必然受其侵害。何以故?无智亦无得故,饶益世间,无智亦无得故,安住智慧,无智亦无得故,威德于有情,威德于现法,若有染著,必受其害。世人为什么于法不能得真实的利益呢?多因执着妄想之习惯相续不能间断,过去执着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现在执着于所谓的正法、正见、度众生、智、悲,如是种种亦是改头换面之执着罢了,实是苦源,实是苦本!诸佛如来说诚实语,令我等正思观察。现在在学佛的居士团体中、僧人团体中,多有如是知见,以为自己有法可证、有法可得,所以多生骄慢,于不可得中强执有所得,于无所证中以为有所证,枉受其苦啊!
所以者何。彼法界中。本无诸法。亦无众生。云何言度。但世谛中因缘度耳。
我们所观察的一切世间生灭法中,实无本质,亦实无自性,因种种因缘,延续种种世间,所以“十法界秉然现前”。何以现前呢?若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种法界中,皆以因缘而现,无有实质!因缘故,而现佛法界,因缘故,菩萨法界,因缘故,声闻法界,乃至地狱、饿鬼、畜生,如是种种法界中,莫不是缘生缘灭,无有实得处,无有一法可染,那我们有何可执呢?若无所执,此人得以解脱;若无所染,此人得以智慧;若无所度,此人得以度尽众生!
贤护。于意云何。彼如是说。得为实不。贤护答言。不也世尊。
我们作如是观察,例如有的人说:“我为寺院做了什么什么事”,有出家人说:“我为道场做了什么什么事”,有的修行者说:“我为修行做了什么什么事”,有的人闭过关,说:“我做过什么什么”,有的人修过戒律,说:“我做过什么什么”,如是染著,虽是染著的名相有异,实质所执、所染之结果是了无差别的,也就是说,本无所功德,妄认以为功德,徒生骄慢。尤其在我们现前的佛法传播中,堕入此类者甚多,所以无清净心守护,无真实利益安住,从凡夫执着法则中走出,堕入所谓的佛法执着中,不能自拔,往往此类有情更加自以为是,甚至不可一世、惑乱世间!本无诸法,亦无众生,若如是真实抉择,人得安乐住。这是我们一切学佛者应彻底地、清晰地、抉择地、无畏地认知的一个法则。
佛告贤护。是故彼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成就无上菩提。乃至欲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者。皆应如是观一切法。
三乘教言中,皆应如是清净观察,因为此观察是为中观正见,远离二种边见故。二种边见者,若以是,若以非,若以凡,若以圣,若以染者、不染者,执者、不执者,如是无量无边之说,皆堕二种边见,不能出离生死对待海中,此是无边际处,人不得解脱。三乘菩提心中,无上菩提心者,诸佛所守护;缘觉菩提心者,十二因缘善观察所守护;声闻菩提心者,闻教而得度脱者善守护。如是三类有情,所发菩提心智皆不能离开此法教,所以说“应如是观”,除非我们不是佛教徒,远离如是观察。
我们在学习三乘教言中应如是观察,那在行般舟中呢?亦复如是,何以故?我们是佛教徒啊,欲行“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时,决定应如是观察,善于观察一切法本无所生,本无所灭,亦无来去。
若于三乘法则中,不如是观察,则与菩提心无缘,何以故?在一切法所延续中,法不孤起故。我们常谈诸佛如来世尊所施教,犹如马胜比丘说于舍利弗的四句偈:“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是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观”,这四句偈是三乘佛教所依止,若不依止此法,何以交流?何以运用?何以展现利益于世间?
作是观时。则入寂定。无有分别。非无分别。
寂定,即寂灭定,是阿罗汉所亲证,又称灭寂定,证知无生之法,受想行识灭,出入息灭。证得此定,能断见思二种烦恼,成阿罗汉果,因为受心灭则爱灭,因爱灭则思惑断,因想心灭则取相心灭,因取相心灭则见惑断,故入灭寂定能断见思二种烦恼、证阿罗汉果。
何以故。贤护。彼一切法。无所有。不生。然彼定有分别。即是一边。定无分别。复为一边。
定有、定无分别,但是名相,在究竟智海中观察,一切分别是本无分别之善分别法则。所以,菩萨是善于在无分别法则中清晰分别、饶益世间,以饶益世间故而现分别,以实无分别故而饶益众生、现种种分别相。如是分别中,实无分别之本质,光耀世间,令分别众生各个舍弃分别执着,而汇入清净心智。诸佛如来具一切善巧,说八万四千法,无一法可立,那又何以立八万四千法?所谓本无所立中,随众生心份而设立,说种种对法令众生得以解脱,满一切众生心愿故。
若执于是、执于非,执于分别、无分别,二边见中,不能解脱。对待心智,心相矛盾,在此中徘徊,实为人类择取之苦,现在习法者多在此处,善恶、是非……如此二种边见中,徘徊不已,不能清净安住,而心智动摇,妄生染著!
然此二边所有。是无寂定。非无寂定。无思量处。无分别处。无证知处。无经营处。无聚集处。无思念处。无发起处。贤护。是名中道。
在世尊教言机制中,有两大类机制在我们阎浮提广泛传播,一类是圣文殊教言机制,一类是圣弥勒教言机制,即中观机制与唯识机制。机制,就是教言体系。不管在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为这两大机制所摄。南传教言非是此摄,因为声闻乘中自有教法,即所谓“九部教法”。
所有数事处等。但依世谛说故。
所有对待、因果法则,莫不是由俗谛所摄,乃至说我们种种教言、种种设立,皆依世俗谛设立,若胜义谛,无以言说。
复次贤护。于彼真实第一义中。若中若边。皆不可得。
所有言说,在此消融,无所功用,无所表达,所以“言权不及”,古来以久,此处有“言语道断”之说、“千佛不传”说、“无知”说等等。
何以故。贤护。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本来寂灭。
善哉!此处若不抉择,则人以躁动、以妄举为法则,所以流落于轮回之中!我们在比丘戒中学了“三细六粗”,“三细”中,即所谓的真心之际刹那一动,动相建立,此处若不昧于真实之际,此人得以解脱;若昧于真实际,能所建立,即建对待,对待即建世间,世间六粗延续,即成种种烦恼,所谓自烦恼、圣烦恼、恶业烦恼、善业烦恼……种种烦恼,相互逼迫,为六粗法中所生。若善知现下一念之初动,是本际光明,所谓智慧本源,无造无作,自得解脱,智慧圆满,一时安住。凡夫有情,能所建立,心尚不知,况且六粗呢?本心初动之时,尚不能知,况且能所呢?本际之明一时…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观察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