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世尊依教立世,以文字作为传达方便,以三藏十二部经教饶益末世有情。诸善知识,依文字教言随文入观,消众业相,了晓心智,实为方便。世尊在不同地点,据不同因缘,于声闻中、菩萨中、长者、王者、婆罗门、种种众生之类,各有宣化,尔后摩诃迦叶尊者及诸汇集经典的善巧者,如声闻上座部在七叶窟聚集经典,也有大众部,乃至诸地菩萨一时云集,用种种经典将佛宣化记录下来,并传播于后世,令后世有缘有情遇经教而得度脱,这就是所谓的以三藏十二部度化有情。我等有缘遇此甚深妙典,以其为法则者,依法而行,必得成就。

  我们看到,此经典次第相续,先让我们有正思维,通过正思维以令我等生起正信、受持、观察,现在又来宣化戒行具足。每一品增上引导,无外乎是导引我等走出自我无始以来的异果之相,来成就一个无我无畏的法则。世尊教言皆是欲令我等得大自在方便,或说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此是诸佛世尊出世的唯一正因。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十方诸佛莫不以此愿而出世,我等佛子于此处勿有疑见,随顺佛教,作真佛子,正行佛法。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

  世尊者,实是世间之稀有!如来十号具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十号,是诸佛如来九劫以来勤苦修持、一心修持的真实功德与利益,是十方诸佛清净递相授记、递相传达、递相认取的清净法则,绝非所谓的空泛,亦非我们妄谈虚设之自性。现世学佛之人多谈佛性、自性,但诸佛如来十号之功德实是依性德、修德二法之具,也就是福慧具足,非是泛语,末世之有情因为学舌者甚多,实行者甚少,故多不得福慧具足,不具善巧。

  那我们应如何来守护这个法则呢?就需要有这样一个机制,即:闻法、修持;闻法、正行;闻法、亲证;闻法、守护传播。若无教言可依止,此法是难以正信、难以实践的。于此法多有谤疑者,能生信,正信、爱乐者甚为不可思议!但也有谤疑者因为诸位善知识的勤苦实践,乃至如法实践,或于种种法益的相续传达,逐渐对此法生起向往与爱乐。我们能依经典来实践,实在是正行、正道。诸善知识若真正向往这个法则,就依经典而行,渐次深入,必能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不可思议的法益。

  乃有如斯最胜三昧。世尊。若诸菩萨舍家出家。深心乐欲说此三昧。亦当思惟此三昧者。彼等应当安住何法。而能宣说及思惟耶。

  贤护菩萨代出家众来设此问,何以故呢?末世一切有情不善于启教,亦无善启教者,亦无善问、善答者,为遗教方便,所以代有情启问,令我等串习、思维、实践。

  佛告贤护言。贤护。若有菩萨。舍家出家。深乐广宣。复欲思惟如是三昧者。

  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言词:“思维如是三昧”,此《贤护经》中反复提示我等如何思维此三昧。

  彼出家菩萨。当先护持清净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浊戒行。不著戒行。不动戒行。不被呵戒行。智者所赞戒行。圣所爱敬戒行。应当念知如是诸戒也。

  “护持清净戒行”,清净者,以无漏戒体广利世间、清净守护,故三聚戒中各得妙用。诸佛如来说戒有三聚:表现于威仪,为声闻法多所守护;表现于善法,为菩萨行法多以爱乐;利他行中饶益众生,最上乘法,为现在世人所说金刚乘法者之多所守护。三聚净戒,实是一戒所显、一法所成,即是诸佛所传清净戒法。当然,出家在家各有其相所表。

  声闻于纯白之法、四威仪中所现,行走坐卧不离于无漏心智,无造无作,寂灭守护,以寂灭为乐。故在声闻法中,寂灭为乐是增上守护,亲证断灭,乃至亲证真实,即所谓证阿罗汉果,远离后有,住于有余、无余二种涅槃。此净化世间,乃至令正法住世之相,现于四威仪之中,所以是实有之法。

  菩萨戒行中,多于如幻观中智慧妙用,所以动念心智以菩提心熏修,多在心智上广泛运用,以纯善世间,令众生了解心智,从心地、心智根本问题上来解决一切法则,从心地熏修来发起广大妙用。此是菩萨戒所普摄,是智慧门中所摄,是心念中所建、所用。

  菩萨戒、声闻戒,虽是异名,究其内涵,若是大乘心者,虽受声闻戒,亦可守于菩萨戒,多诸善巧;但也有诸多守护大乘戒法之人心性羸劣,多于自利,犹如藏传佛教所讲的“下士”之所行,因怖畏世间轮回故欲求出离,此类有情虽持菩萨戒,亦是声闻心,此声闻心中,于菩萨戒亦是多现威仪,多于行走坐卧威仪中爱乐。如果既具足威仪爱乐,亦具足心地守护,此人不可思议,是二乘通达者。具足菩萨、声闻二法者,是不可思议之善巧者,能令正法住世、传播。传播者,多行于菩萨之德;住持者,安住于清净戒德、四威仪之守护。所以,住世、传播,各有妙相,住持者,多诸禅定;弘传者,多于智慧传达。故菩萨多以智慧守护,少于禅定,诸声闻者则多于禅定,少于智慧妙用,但这是从相上偏重之说。

  若依心性而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在果地教言,如我们中国的禅宗,乃至如来藏性教中,多宣化如是之教。以果地觉观审世间,无一法可成,无一众生可度,乃至说无一烦恼可断,自性本来光明、无染无著,但依本源之法清净守护,现前之时,了了解脱,毕无挂碍,心智一如故。如净土法门的果地教言,依佛愿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现前起用,不假方便,远离造作,但随顺佛果,但随顺佛愿,所以平等清净守护,爱乐一切世间有情,同生阿耨多罗圆满报土。所谓圆满报土者,不假来去,不假修持,佛功德力成就故,佛性德、修德一时圆具回施故,这与长者予家产于长者子是一如之法,不假方便,自然具足。此是果地回施之教。

  三乘戒法中,最后一教是以誓愿作守护,如净土教言是以阿弥陀佛誓愿来摄化十方有情,使其随顺佛愿,而得解脱,此三昧耶戒作为真实功德,是以饶益有情为戒法,故三聚戒中有“饶益有情戒”。多有念佛者以佛愿为自生命,如此之人真是三昧耶守护者,此人能爱乐世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何为“首”?即欲令一切众生现身中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个清净抉择法则。如是甚深不可思议,唯佛与佛能亲宣,而一切有情随顺佛宣化之功德利益,亦能得入此善巧者。

  以上是三聚净戒,经中讲“持清净戒行”者,含此三聚戒。后面的“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是对戒行的细分说,因为每一条戒都有大小轻重之说,亦有缓急之说,非一日之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可以在下面学习,这里听一听名相,亦是方便。在此对三乘戒法作一个提示,也是为使我们大家了解“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实是誓愿守护之修持,若是我们不守护誓愿,欲得入这样的法则,欲得这样的利益,欲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欲令临诸佛闻法,欲令心智心开意解,是无以成就的,因为如此“令”者,实是三昧共同守护故。而三昧者何以成就呢?依誓愿而根本安立。故有所谓“三昧耶誓愿”,对此多有众生虽修法而不知啊,

  所以,三昧亦由戒律之守护所引发,故比丘受戒者,应立誓愿;菩萨受戒者,应立誓愿;三昧耶普利有情之誓愿,不过是简名而已,虽是如此,亦立誓愿;我们欲得此不可思议之“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的功德利益,亦应守护誓愿;“清净戒行”者,亦复如是。

  贤护。彼出家菩萨云何当得清净戒行。乃至云何当得圣所爱敬戒行也。贤护。彼出家菩萨。应当依彼波罗提木叉。成就威仪。成就众行。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行。

  此处所提“波罗提木叉”者,是保解脱戒。在声闻乘中,“波罗提木叉”甚为珍贵,为声闻者所守护,为有暇人生中具足种种胜福德人生者所守护。过去出家沙门甚为难得,何以故?要逾越种种遮障才能进趣出家法则,受得出家清净戒教,乃至守护种种威仪,即所谓“波罗提木叉”之教言。波罗提木叉,此为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各个保解脱”,是世尊予出家众之清净珍宝教言,也是秘密教言,令一切出家众知其所以,知其所以然,知犯因,知犯果,知因知果,知其因果转换,所以知犯知忏。其功德与内容,唯佛与佛亲知,所以为佛亲制,为佛亲宣,为一切出家众所爱乐、守护。“波罗提木叉”者甚深不可思议,若是勤奋守护、实践者,此人为人天眼目、三界应供。

  “成就威仪。成就众行”,威仪者,是威仪戒所摄,为身口“七支”所表现;众行者,是善法所摄,即于一切处善法应世、净化世间。

  “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行”,此戒行是周遍戒行。若有出家菩萨,受得清净戒法,得清净戒体,周遍于一切处不杀、不盗、不妄、不淫、不酒,乃至种种法则中,各个守护,不相凌乱,真实不虚,是为戒德清净。

  见已惊怖。清净活命。于诸戒中。当念成就。

  戒者,无上菩提之本,三乘虽各有守护,不相错乱,但饶益众生之本不可失。戒者,应该作意守护、爱乐守护,若做放逸,是为破戒者,若为了放逸,是为染戒者、污戒者,何以故呢?迅速令戒德散坏,戒体多受染污,多为世间不能爱乐,不能令正法住世故。毗尼仗住世,则佛法住世,故世尊教导世间有情,于其灭后,以戒为师。

  应信甚深不得着忍。于空无相无愿诸法中。闻说之时。心不惊怖。无有悔没。

  于空、无相、无愿三三解脱法则中,究竟爱乐。空者,一切世间法则、出世间法则毕无所得,本性空故。识得本性空,自然舍离一切愿,所以一切出世入世、一切善巧方便一时散坏,何以散坏呢?本无造作故。于空无相无愿中得以清净安住,是为解脱门中得以成就,诸沙门出家者,必当守护解脱门法,若不然,则多有所谓的烦恼侵害。

  贤护。以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是清净戒行。不见戒行。不著戒行。乃至成就圣所爱敬…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具足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