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求法精诚无懈倦 轻财贱命岂爱身
降伏一切诸外论 常以妙法惠施彼
此处可能就说到我们这个时代中修法人的一个最大障碍了,什么障碍呢?懈怠、放逸、厌倦、无惭无愧。这是一个大的时代整体状态,因此成就者出世、住世甚为稀少;因此学佛的教言言说者逐渐增多,但真正深入实践者少;因此并不是十分能令世间人感到可作依怙,可作眼目,从而令世间有情真正地来随顺佛教的清净智慧教言,得以离苦得乐。我们要善于从这个懈怠者多的时代走出,那么能成就菩提,所谓“向上一招,全看自身”啊,欲出离现世,猛利心、精进心、如法细腻实践守护的心一定不能放松的,若放松而欲出离这个世间,实在是大难。
时世无能受斯经 亦无读诵转教人
唯有此辈五百贤 今于我前从坐起
我们若没有前面一段较长时间对这个法的爱乐与实践,而能直接来受持此经典,实在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信尚不具,何以听闻经法、向往经法、实践经教呢?
复此八士诸菩萨 当来北天授斯法
乐恒广宣多利益 弘是甚深修多罗
此八正士为上首 彼五百数复无增
远离嫉妒弃名闻 来世当授广大法
此段文字实是授记。我们现前大众中是不是有此类得授记者?我不识,也不知,但大家于法若能生出爱乐,亦不排除有此五百贤者,谁知道是哪一人、哪一士呢?天眼者明之,宿命明者明之,漏尽明者明之,行法者明之,成就菩提者明之。
“此八正士为上首。彼五百数复无增”,因为此八正士及五百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同发愿,于时时处处守护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修持者,于一切时处令其现缘成就、具足,此八正士及五百之数,无有增减。
如是比丘及尼辈 诸优婆塞优婆夷
巧智无妒登法师 当成正觉大威德
这是世尊授记此类人于末世令此教言广传于世之相貌,是对四辈之授记,因为这是四众所参与守护的法则,不单单是出家众,或者说圣者、智者,也不单单是在家众,是四众具足。
彼不思议神德具 百福之体相庄严
得微妙乐除众苦 长拔三毒烦恼根
所谓“百福”之相者,具足善巧,如言说善巧、实施善巧、教授善巧,乃至说修持善巧、成就守护善巧,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拔众苦源。
所谓“三毒”者,即贪、嗔、痴,是为烦恼之根本。末世有情贪、嗔、痴具足啊,这是世人心智中所表现的状态,若静下来观一观,我们就能广泛看到贪、嗔、痴这种烦恼根。
此等从今舍命已 终不受生恶道中
一切生中常和合 所遇菩提最胜事
世尊授记:在世尊宣化之时,一直延于此法广泛传播的未来,“一切生中常和合”。因为般舟行法,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令众生心智调柔,慈悲爱乐于世间。和合,是守护的一个特别重要标志,因为远离嫉妒故,常随喜故,心智调柔故,爱乐世间有情故,欲拔众生苦故。和合,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大法则,也即是集体法则,尤其在我们现世的生活中,因处末法之际,有情刚强难化,多树己见,故相互诤讼十分频繁。
既舍一切恶趣生 亦能永离诸难处
功德不可知边际 如是无量受多福
复当得见弥勒佛 于彼常起和合心
恭敬供养利益他 唯求无上菩提故
我们知道,俱留逊佛是贤劫第一世尊,于人寿六万岁出世;拘那含摩尼世尊是第二世尊,于人寿四万岁出世;迦叶世尊为第三世尊;释迦佛为第四;弥勒佛为第五世尊,这样排列下去,依次有千佛出世。我们现在是贤劫的第九小劫,处在减劫之中,人的寿命一日比一日缩短,福德因缘一日比一日减少,一直减到人寿十岁,人就很矮了,且有三灾相伴,然后又逐渐增长,弥勒世尊降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高四十公尺,草木亦变化,比如我们现在的乔木可能只能当未来的灌木,现在的灌木可能就象草一样了。随着人福德因缘的变化,身体也在增减,百味也在增减。善恶增减故,所以百味增减;福德因缘变化故,人的体质业缘也在变化。
彼时此辈恒集会 承事超世两足尊
为此诸佛妙菩提 当度生死登彼岸
于后末世法坏时 彼等亦常持此法
如是处所恒修行 遇弥勒世事若斯
在教言中,这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八正士,常护此法,乃至延续到未来得见弥勒世尊时。
所可于此贤劫内 广为利益世间灯
彼一切处护是经 安住三世无畏所
对于此八正士、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些智慧者,佛授记说,乃至在弥勒教言中,他们也能广利世间,于贤劫之内,皆能广利世间。这是广大授记,非一佛世尊所授记,所以遇弥勒世尊时亦如是广传此教。那么我们现在在末世之中、佛灭度之后、正法坏时、诸恶炽盛时,我们来守护《般舟三昧经》,这是什么样的福德因缘呢?犹如佛记,是世间之明灯,能令世间懈怠放逸之有情、无惭无愧之有情在行法中多生惭愧,并了解自己的善根与所守护,此法能激励众生自知、自觉、自明。
将来亿数多诸佛 不可思议难得边
斯皆供养广修行 常护如是胜佛事
此处说乃至未来劫于亿数多诸佛“不可思议难得边”,即广大因缘中,皆供养、广修行、护持如是胜佛事。故般舟行法亦广延于未来,乃至亿数多诸佛,何以故?“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此功德有不可思议广大延续力故,此善根不可散坏故,真实不退转故。
我们都知道,在诸佛教言法则中,许多法则是有退转的,如声闻教言中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位出家众证得初果,游化人间,一时于一世尊塔庙中,手掌无意置于塔庙上,此时丢失初果。为什么呢?慢心、怠心所致,在世尊的塔庙中妄生骄慢,以怠惰心故,退失初果。在我们的习法中,有进有退者,是自力法则,若于不退法则顺性修持,当然无进无退,但以清净平等守护。我们现世之中,若于福德因缘增上修持,那就有进有退,若纯粹依自力修持,欲一生成就不退转法则,甚难甚难,因为即使此类法则已甚难得遇,而我们自身善恶交织,多行杂途之善,虽常行法,多是进一退九,所谓“一曝十寒”之说,大家对此都有很多观照与感觉的,可以来观察。
其有在前成菩提 彼彼咸同修供养
而或于先取灭度 我住多世那由他
今此贤护大菩萨 及是宝德出众珍
商主岌多伽摩那 当见恒沙无数佛
于彼亦受无上经 前已经历多劫数
妙算不能尽其形 无量亿劫谁能知
若有众生得闻名 或于觉时及睡梦
能发勇猛师子吼 彼辈皆得天人尊
“天人尊”者,世间所应供、调御丈夫故。
若有众生但闻名 直能信敬及随喜
一切作佛无疑虑 何况供养于彼身
若有众生闻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名号,闻法则的名号,亦得作佛,无有疑虑,“直能信敬及随喜”,所以,此类法是精勤之法、精进之法,是令佛法广传于世、广利世间之法。许多不学佛的人就是因为他人走般舟而向往佛法、爱乐佛法,乃至有进趣了知佛法的愿望,何以故呢?因为这个法则本身就精勤、感人之致!世俗之人于睡眠、饮食等正常的生活机制中已养成习惯,而一日一餐、常行不卧不坐,乃至除诸睡眠,实是感人之致的一个修行法则,而且此中有因佛力加持、佛愿力摄持、佛通力摄持、本功德善根成熟、相应故而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不可思议的利益,且又凡圣皆可以行之,所以此法很广大,能广大感动世间,能令世间有情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因此,我们现在对此法的延续与实践是十分有意义,十分得当,十分相应的,与我们这个学佛的身份、或者说学佛的机制,都是得当的。
其所受法不思议 寿命法住亦无量
利益广大无穷尽 功德智慧不可知
彼过去佛难思量 清净持戒洹沙数
此辈于彼广行施 唯求无上佛菩提
念佛成佛,决定无上菩提,无有疑虑。缘佛者决定成佛,这在缘起法中真实照见,何以故?缘佛者,必究竟得知自心,不离心法故,所以究竟于无上菩提。
彼诸功德不可数 多劫宣说莫能穷
于菩提中无增减 常念护持是经法
世尊亦难思议此法的功德与利益,所以“多劫宣说莫能穷”。
阿难若人护此经 书写读诵及忆念
汝应决定兴爱敬 终不离是五百中
善知识们,这个授记是十分有意义的增上加持与鼓励,实在是成就的印契。这五百贤者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哪一位善巧者呢?若识得、若识不得,你都应善守护法则。
阿难若人持此经 自当勤心求坚固
净持禁戒舍睡眠 决定得斯妙三昧
我毗尼处说木叉 诸比丘学居兰若
若能头陀不舍离 得此三昧定无疑
“木叉”者,即波罗提木叉,其翻译是各个保解脱戒。
“兰若”,即阿兰若处所,寂静心智、舍诸愦闹。
“头陀”,十二头陀行有不受请、粪扫衣、一味食、一纳衣、树下一修等等,若能常守护者,必能成此三昧。
一切别请尽能舍 凡是美味皆断除
贪图色味、贪图利养,难以成就此法。
师所常起诸佛心 谁云不证斯三昧
若于师所,所谓教授三昧法则之所,起以佛想,此心圆满。圆满者,因有圆满起步故,所以得证三昧是为不远。在这个时代,对经典、师教起以如法想,就比较难,因为末世有情多诸业习,多诸不圆满的心业,所以于师如佛实在大难,那怎么办呢?依法不依人,不失为善巧。但如果你说:“我不管这个,我知道师长是假设之资,假令心圆满故,我视师如佛!”那是…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具足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