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法精誠無懈倦 輕財賤命豈愛身
降伏一切諸外論 常以妙法惠施彼
此處可能就說到我們這個時代中修法人的一個最大障礙了,什麼障礙呢?懈怠、放逸、厭倦、無慚無愧。這是一個大的時代整體狀態,因此成就者出世、住世甚爲稀少;因此學佛的教言言說者逐漸增多,但真正深入實踐者少;因此並不是十分能令世間人感到可作依怙,可作眼目,從而令世間有情真正地來隨順佛教的清淨智慧教言,得以離苦得樂。我們要善于從這個懈怠者多的時代走出,那麼能成就菩提,所謂“向上一招,全看自身”啊,欲出離現世,猛利心、精進心、如法細膩實踐守護的心一定不能放松的,若放松而欲出離這個世間,實在是大難。
時世無能受斯經 亦無讀誦轉教人
唯有此輩五百賢 今于我前從坐起
我們若沒有前面一段較長時間對這個法的愛樂與實踐,而能直接來受持此經典,實在是有一定的困難,因爲信尚不具,何以聽聞經法、向往經法、實踐經教呢?
複此八士諸菩薩 當來北天授斯法
樂恒廣宣多利益 弘是甚深修多羅
此八正士爲上首 彼五百數複無增
遠離嫉妒棄名聞 來世當授廣大法
此段文字實是授記。我們現前大衆中是不是有此類得授記者?我不識,也不知,但大家于法若能生出愛樂,亦不排除有此五百賢者,誰知道是哪一人、哪一士呢?天眼者明之,宿命明者明之,漏盡明者明之,行法者明之,成就菩提者明之。
“此八正士爲上首。彼五百數複無增”,因爲此八正士及五百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同發願,于時時處處守護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修持者,于一切時處令其現緣成就、具足,此八正士及五百之數,無有增減。
如是比丘及尼輩 諸優婆塞優婆夷
巧智無妒登法師 當成正覺大威德
這是世尊授記此類人于末世令此教言廣傳于世之相貌,是對四輩之授記,因爲這是四衆所參與守護的法則,不單單是出家衆,或者說聖者、智者,也不單單是在家衆,是四衆具足。
彼不思議神德具 百福之體相莊嚴
得微妙樂除衆苦 長拔叁毒煩惱根
所謂“百福”之相者,具足善巧,如言說善巧、實施善巧、教授善巧,乃至說修持善巧、成就守護善巧,能令衆生離苦得樂,拔衆苦源。
所謂“叁毒”者,即貪、嗔、癡,是爲煩惱之根本。末世有情貪、嗔、癡具足啊,這是世人心智中所表現的狀態,若靜下來觀一觀,我們就能廣泛看到貪、嗔、癡這種煩惱根。
此等從今舍命已 終不受生惡道中
一切生中常和合 所遇菩提最勝事
世尊授記:在世尊宣化之時,一直延于此法廣泛傳播的未來,“一切生中常和合”。因爲般舟行法,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令衆生心智調柔,慈悲愛樂于世間。和合,是守護的一個特別重要標志,因爲遠離嫉妒故,常隨喜故,心智調柔故,愛樂世間有情故,欲拔衆生苦故。和合,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大法則,也即是集體法則,尤其在我們現世的生活中,因處末法之際,有情剛強難化,多樹己見,故相互诤訟十分頻繁。
既舍一切惡趣生 亦能永離諸難處
功德不可知邊際 如是無量受多福
複當得見彌勒佛 于彼常起和合心
恭敬供養利益他 唯求無上菩提故
我們知道,俱留遜佛是賢劫第一世尊,于人壽六萬歲出世;拘那含摩尼世尊是第二世尊,于人壽四萬歲出世;迦葉世尊爲第叁世尊;釋迦佛爲第四;彌勒佛爲第五世尊,這樣排列下去,依次有千佛出世。我們現在是賢劫的第九小劫,處在減劫之中,人的壽命一日比一日縮短,福德因緣一日比一日減少,一直減到人壽十歲,人就很矮了,且有叁災相伴,然後又逐漸增長,彌勒世尊降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高四十公尺,草木亦變化,比如我們現在的喬木可能只能當未來的灌木,現在的灌木可能就象草一樣了。隨著人福德因緣的變化,身體也在增減,百味也在增減。善惡增減故,所以百味增減;福德因緣變化故,人的體質業緣也在變化。
彼時此輩恒集會 承事超世兩足尊
爲此諸佛妙菩提 當度生死登彼岸
于後末世法壞時 彼等亦常持此法
如是處所恒修行 遇彌勒世事若斯
在教言中,這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八正士,常護此法,乃至延續到未來得見彌勒世尊時。
所可于此賢劫內 廣爲利益世間燈
彼一切處護是經 安住叁世無畏所
對于此八正士、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些智慧者,佛授記說,乃至在彌勒教言中,他們也能廣利世間,于賢劫之內,皆能廣利世間。這是廣大授記,非一佛世尊所授記,所以遇彌勒世尊時亦如是廣傳此教。那麼我們現在在末世之中、佛滅度之後、正法壞時、諸惡熾盛時,我們來守護《般舟叁昧經》,這是什麼樣的福德因緣呢?猶如佛記,是世間之明燈,能令世間懈怠放逸之有情、無慚無愧之有情在行法中多生慚愧,並了解自己的善根與所守護,此法能激勵衆生自知、自覺、自明。
將來億數多諸佛 不可思議難得邊
斯皆供養廣修行 常護如是勝佛事
此處說乃至未來劫于億數多諸佛“不可思議難得邊”,即廣大因緣中,皆供養、廣修行、護持如是勝佛事。故般舟行法亦廣延于未來,乃至億數多諸佛,何以故?“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此功德有不可思議廣大延續力故,此善根不可散壞故,真實不退轉故。
我們都知道,在諸佛教言法則中,許多法則是有退轉的,如聲聞教言中有這樣一個典故:一位出家衆證得初果,遊化人間,一時于一世尊塔廟中,手掌無意置于塔廟上,此時丟失初果。爲什麼呢?慢心、怠心所致,在世尊的塔廟中妄生驕慢,以怠惰心故,退失初果。在我們的習法中,有進有退者,是自力法則,若于不退法則順性修持,當然無進無退,但以清淨平等守護。我們現世之中,若于福德因緣增上修持,那就有進有退,若純粹依自力修持,欲一生成就不退轉法則,甚難甚難,因爲即使此類法則已甚難得遇,而我們自身善惡交織,多行雜途之善,雖常行法,多是進一退九,所謂“一曝十寒”之說,大家對此都有很多觀照與感覺的,可以來觀察。
其有在前成菩提 彼彼鹹同修供養
而或于先取滅度 我住多世那由他
今此賢護大菩薩 及是寶德出衆珍
商主岌多伽摩那 當見恒沙無數佛
于彼亦受無上經 前已經曆多劫數
妙算不能盡其形 無量億劫誰能知
若有衆生得聞名 或于覺時及睡夢
能發勇猛師子吼 彼輩皆得天人尊
“天人尊”者,世間所應供、調禦丈夫故。
若有衆生但聞名 直能信敬及隨喜
一切作佛無疑慮 何況供養于彼身
若有衆生聞這些大菩薩的名字、名號,聞法則的名號,亦得作佛,無有疑慮,“直能信敬及隨喜”,所以,此類法是精勤之法、精進之法,是令佛法廣傳于世、廣利世間之法。許多不學佛的人就是因爲他人走般舟而向往佛法、愛樂佛法,乃至有進趣了知佛法的願望,何以故呢?因爲這個法則本身就精勤、感人之致!世俗之人于睡眠、飲食等正常的生活機製中已養成習慣,而一日一餐、常行不臥不坐,乃至除諸睡眠,實是感人之致的一個修行法則,而且此中有因佛力加持、佛願力攝持、佛通力攝持、本功德善根成熟、相應故而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不可思議的利益,且又凡聖皆可以行之,所以此法很廣大,能廣大感動世間,能令世間有情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因此,我們現在對此法的延續與實踐是十分有意義,十分得當,十分相應的,與我們這個學佛的身份、或者說學佛的機製,都是得當的。
其所受法不思議 壽命法住亦無量
利益廣大無窮盡 功德智慧不可知
彼過去佛難思量 清淨持戒洹沙數
此輩于彼廣行施 唯求無上佛菩提
念佛成佛,決定無上菩提,無有疑慮。緣佛者決定成佛,這在緣起法中真實照見,何以故?緣佛者,必究竟得知自心,不離心法故,所以究竟于無上菩提。
彼諸功德不可數 多劫宣說莫能窮
于菩提中無增減 常念護持是經法
世尊亦難思議此法的功德與利益,所以“多劫宣說莫能窮”。
阿難若人護此經 書寫讀誦及憶念
汝應決定興愛敬 終不離是五百中
善知識們,這個授記是十分有意義的增上加持與鼓勵,實在是成就的印契。這五百賢者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哪一位善巧者呢?若識得、若識不得,你都應善守護法則。
阿難若人持此經 自當勤心求堅固
淨持禁戒舍睡眠 決定得斯妙叁昧
我毗尼處說木叉 諸比丘學居蘭若
若能頭陀不舍離 得此叁昧定無疑
“木叉”者,即波羅提木叉,其翻譯是各個保解脫戒。
“蘭若”,即阿蘭若處所,寂靜心智、舍諸愦鬧。
“頭陀”,十二頭陀行有不受請、糞掃衣、一味食、一納衣、樹下一修等等,若能常守護者,必能成此叁昧。
一切別請盡能舍 凡是美味皆斷除
貪圖色味、貪圖利養,難以成就此法。
師所常起諸佛心 誰雲不證斯叁昧
若于師所,所謂教授叁昧法則之所,起以佛想,此心圓滿。圓滿者,因有圓滿起步故,所以得證叁昧是爲不遠。在這個時代,對經典、師教起以如法想,就比較難,因爲末世有情多諸業習,多諸不圓滿的心業,所以于師如佛實在大難,那怎麼辦呢?依法不依人,不失爲善巧。但如果你說:“我不管這個,我知道師長是假設之資,假令心圓滿故,我視師如佛!”那是…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戒行具足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