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善巧,你得其利益,非是他緣,心緣所生,以爲事實,必得成此叁昧。
貪恚癡患先覺知 我慢嫉妒鹹遠離
這是成就此法則最基礎的一個基因,或說一個法則。
情無垢著念無爲 讀誦思惟勝叁昧
我們讀誦此經典時看到,多處提醒我們此是“思維”叁昧。
清淨意處無可染 調伏諸根息怨嫌
一心專念如來身 讀誦受持妙叁昧
若有菩薩在居家 心常堅住出家事
受持讀誦口業成 心常念學此叁昧
“心常堅住出家事”,雖然在居家中,但常思出家,常思衣缽,這是在家修行人所具善緣增上福德。世尊對諸大菩薩,即在家菩薩,多說此教,贊出家功德之實。此末法之世,雖說很多出家人做的有如法、不如法之說,或者有種種疑相,但不能染汙、玷汙出家的根本利益與法則,不能以人之業緣,以時代之業習、障緣、共業,來遮障佛法的出家功德,不可因多人具,也不可因時代具,來審視叁寶,若人因一僧有不如法處而誹謗于叁寶、誹謗僧法,此人是愚者,若因二人、叁人、多人而誹謗者,亦複如是,乃至因一團體、多團體、一時代之因緣多有諸過失之僧人,而疑謗于叁寶出家功德,亦複如是,何以故呢?出家功德非某人所具有,爲真正行出家功德者所守護、所成就。對此,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于觀察,莫以他人行爲之過失遮蔽自己的心緣、障礙自己的法則與利益。經常聽人诋毀于僧法、僧人,這沒有必要,某個時代之人的作業、行爲具與不具,這是時代共業所表,非是出家人要爲、想爲、所爲,所以出家之衆不可诋毀。出家只是個相貌,若你于出家者如見佛想,那是你見佛,若是見是非想而處處見過,那你就是過失想,受過失之報、過失之緣。諸位善知識,我們所緣之法就成爲種子,未來果報必然成熟,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見世間過。此處爲什麼要處處思出家法呢?因爲出家功德非任何人能占據,非現出家相者據,非在家者據,但行出家法則者、向往者得其利益、得其善巧。所以,在家行法,常思出家,堅固其心,“受持讀誦口業成,心常念學此叁昧”,這是對在家之要求。
恒應修持五種戒 亦常數受八戒齋
常住寺廟舍資生 讀誦思惟此叁昧
“五種戒”,不殺,不盜,不妄,不淫,不酒,如是清淨守護。
“受八戒”,一般我們提倡在家人住寺院時受持八關齋戒,或者非家八戒,從而能行出家人事,以令我們不失在廟之勝緣,不失在寺院之勝機,不失大衆熏修之功德。這樣我們不失自己的機會,不錯亂自己的因緣,能真正起到住寺院的作用、共修的作用,遠離居家之害,功德不可思議,乃至一閻浮提世界、多世界、具足世界有情皆持五戒,不如有一人清淨守持八關齋戒之功德殊勝,功德不可類比故。所以,諸位善知識,我們是出家者,則當然守護出家法則,實在應尊重自己的現緣;而在家者到寺院來求授、守護八關齋戒,實是你的善根不可思議!如果我們在家,欲受八戒,欲守護者,甚難,何以故呢?雜緣熾盛故,多相侵擾故,難于外緣自製故,而我們在寺院守護八戒,甚易,大家具足這樣的勝因勝緣,各相珍惜!
“常住寺廟舍資生”,即不貪圖于世間,常愛樂于道場,愛樂于行法,愛樂于佛法法則的延續,愛于熏習。
不當耽著衆婦妾 勿愛兒女及珍財
住優婆塞行羞慚 但當憶持此叁昧
“不當耽著衆婦妾。勿愛兒女及珍財”,這是對男女之說,男者,勿耽擱于妻妾,女者,勿貪愛于兒女之情及珍財。
“行羞慚”,這是對優婆塞說,應知道在家不行大丈夫事,要有慚愧。你說:“我作爲在家居士,要不要生起慚愧呢”?若于世尊教言中,不能猛利舍棄在家之種種糾纏,實應生慚愧。你不能出家,應生慚愧之心,這是修法增上方便,若你說自己在家無慚無愧還挺好的,則道業難以增上成就,因你無有增上愛樂故。
莫于他所起害心 唯思除去諸調戲
無處可著住于忍 但念思惟此叁昧
“莫于他所起害心”,在世俗之間,若要不做諸惡,難啊!而在寺院之中,比如出家衆,如果做惡業,或心想惡業,實在會受到製約的,且不僅是內心所受的東西。爲什麼出家呢?它有遮護善巧,爲衆所觀望、衆所愛樂、衆所守護、衆所監督、衆所供養故,以此因緣,故出家衆有修道方便,有出離方便。比如受十方信施,此信施養我此身,若不成就道業,十方信施生生世世難以償還,日夜叁翻,何以抵消呢?所以,出家之衆若不行于道業,若不以真實心智守護道業,實在是未來際無以償還啊!這個債務反複增長,不可思議,難以計量!對此,在家優婆塞應該生慚愧,因爲出家法則中有這樣的真實利益,雖然看似壓力,實是令有情真實出離。若出家人不成就,宿世之債難以償還,一生一生,百生、千生、萬生、多劫之生,不能償十方在之債啊,這不是畏懼之說,實是因果之說,所謂“他方信施,日夜叁翻”,信施者,其力也大,其功也高,因爲淨信故,所以真誠,真誠者,就會增長不息啊。
“唯思除去諸調戲”,在家種種娛樂、種種放逸、種種作爲,無遮無攔,無有育說者,無有阻礙者,所以多有放逸害世于自于他。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中有“知在家過患品”,可以查一查其文字,了解一下在家過患。許多年輕的居士會說,人世間的福德我還沒有享受完呢,世間很多好奇的、好玩的我還沒有做過呢。但你不敢擔保自己還能活幾天、活幾歲?有的人說,我到老了再學佛。你能否活到老還是個未知數!誰也不敢說自己能活到哪年哪月哪一日,除非你有天眼明,十分清晰自己的未來,或者說有生命自在之力,這樣的人于生命有把持,但他絕不耽擱于世俗!而我們還在認爲自己很年輕、有很多時間可以娛樂放逸,乃至作諸害事,即所謂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延續,那真是應該警告自己,人命無常,過于山水,朝夕難保!今日尤存,明日難保啊!這不是威嚇之語,實是誠實之言。我可能是因爲外緣熾盛,基本每天都會遇到死亡的報告,所以對生死無常的追隨感覺到十分親切。人類面臨的最嚴肅、最親近的一個朋友,就是死亡!其他親情好友啊、生命年華啊,乃至名聞利養啊、種種享受啊,都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都是一時相見,因緣和合,唯有死亡最親近,時時相伴,時時相隨,無有舍離!沒有一刻能舍離我們,只到因緣一熟,即是事實啊。若不作如是觀,你的道業何以成就呢?你何以緣起呢?所以,諸位善知識,善觀察!
莫于財物生執著 花香塗粉及諸鬘
無處染著安彼忍 但當受持此叁昧
“無處染著安彼忍”,于諸染著處,心能作清淨觀察,無染無著,是爲安忍者。忍者,認可、隨順之意,無生忍乃是無造作之忍。
若比丘尼求此經 當勤歸敬除嫉妒
調戲貢高及我慢 證彼菩提亦不難
從比丘、優婆塞,一下跳到比丘尼,爲什麼呢?世尊在許多說法中都是這樣的,一帶就過來了,因爲比丘尼亦是出家二衆之衆,這個衆就有一定的分量,要提一提。“當勤歸敬除嫉妒。調戲貢高及我慢”,這都是女衆常犯的一些過患。
應發精進破睡眼 一切諸求皆當斷
心愛樂法淨命存 唯當讀誦此叁昧
“一切諸求皆當斷”,所謂少欲知足易養活,安住于閑靜心智,遠離愦鬧。
“心愛樂法淨命存。唯當讀誦此叁昧”,令我們專之又專地深入實踐這個法則。這在寺院裏就比較有機會,也有因緣,所以我們以後鼓勵大家盡量能到寺院受受戒、行行法,這樣不失到寺院的勝因勝緣,等你回到世俗中再說世俗事,那也是一個方便。
心常不共貪欲俱 莫起恚恨無迫惱
不以魔縛系衆生 唯當受持此叁昧
應不與貪欲共,不與嗔恨逼惱共。現在,世間有情的嗔恨、逼迫、惱患十分頻繁,十分容易生起,女衆表現就比較激烈一些,應該注意,尤其出家者,應心常生慈悲。過去出家者,不管是比丘還是比丘尼,都應有二種修持,即慈心觀與光明觀,慈心觀者,令一切有緣坦落、安樂,或起善念;光明觀者,除一切善惡對待,心無挂礙,洗除心垢,得安樂住。此二法是出家衆必行之法,若無此二法行,則出家甚難,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出家,總是不相應,總是很難獲其真利。在此,還是希望我們遠離諸纏縛,不相魔惱,若我們相互共住而沒有慈悲心、愛樂心、增益對方心,或者共同熏習、修法的心,那就會相互有惱害,而惱害者,令人心智煩躁、不相安甯,乃至産生怨恨、敵對。
無以谄曲有所爲 勿貪好衣及塗熏
莫行兩舌離分他 唯當受持此叁昧
這在女衆中是比較容易延續的狀態。“無以谄曲有所爲”,谄曲是最令人受傷害的,因爲不實故。我們現在修法,依法不依人,這樣的環境就十分得當、有益。大家都是緣著一個佛法法則而來到這裏,故于法應精勤,應多讀誦于經典,多實踐于法則,舍離人我是非,遠離谄曲,遠離阿谀奉承、虛假粉飾,如實地知自己的法則,如實地守護自己的心智,摒除這些不實之作爲。其實,對于不實的作爲,人人都不喜啊,對此我們提出“依法不依人”,甚爲方便,因爲谄曲中多有人情虛假相伴。
“勿貪好衣及塗熏”,對著裝無有貪著,能遮于寒,能遮于蟲、蛇,能遮醜、令人安樂住,就有意義了,它能使我們成就道業,就足夠了,其他就不應過份用心,而消耗自己的生命及生命的延續。塗熏,即塗香、熏香,印度人有這個習慣,我們現在也有香熏,但不是爲了圖于自私的好處,而是爲了令大衆安樂,乃至令諸護法者安樂、喜悅。
“莫行兩舌離分他”,這可能是女衆中極爲特殊的一個業相,東說西說,相互就有離間之作用,傷害自他,這樣大家都不愉快。對于口業,女衆尤爲應該注意,因爲大家到一起聚會很容易就會多以閑談,多以戲論,乃至說多以長短是非。所以,我們在行法之余,少談這些無意義的閑說,即人我是非,多談法則,乃至多念佛,乃至說“打得念頭死”淨心念佛,是爲方便。
男女聲色不系心 寂絕無諸邪念事
于教師所生佛想 唯當受持此叁昧
邪念者,心不自製故,所謂“面帶戲色,邪態外溢”,心智不正故,若人心智恍惚,不能自安樂守護心智,則不能相續真實法則,而心智單純、心智直率、心智一如,則“唯當受持此叁昧”。
所生永離衆惡道 于佛法中不空信
破除叁有諸障難 要常受是叁摩提
“所生永離衆惡。于佛法中不空信”,如我們現在這裏的出家、在家衆,來到寺院若是不能如法地行持,那真是空出家、空學佛!落一個虛假的名字,實在不相當,實在不相應,主要是辜負了四重恩德,辜負了叁途難緣之有情的渴望,辜負了信施,辜負了教授。因此,我們于佛法中,實應真實守護、如理實踐。
“破除叁有諸障難。要常受是叁摩提”,叁摩提就是叁昧成就安住,功德真實。
此段偈子是續前面的長行,來不斷地激勵我們認知持戒具足這個法則。我們學習結束以後,大家有時間翻翻經典、念念佛、經經行,來思維觀察,不要以我們學習之時是學習,下去之後就說以閑散之話,這樣善法不相續、修法不相續、道業不相續,善根功德很難成熟,古人舉一個例子說,如燒水一樣,燒到六十度、七十度,涼下去了,燒到叁十度、二十度,又涼下去了,如此反複燒,總是不能相續燒開。所以我們于法要相續,現前學習是重要的,下面學習尤爲重要,因爲在下面學習的時間更長、更多!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戒行具足品第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