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稱贊功德品第八

  賢護分稱贊功德品第八

  法本來具足,無需我等加飾,通過一個法會,只是將其實際內容之一份、少份表現出來,欲使我等現前有緣有情假于一個機製而成熟自己的善根,于此叁昧得以修證,乃至成就。

  般舟叁昧一法的修持,欲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這樣的叁昧,實在不難,難在發心,難在如實地了解這個法的整體機製,難在一個決定的誓願守護!世上本來沒有難易二法、難易二事,但看資糧具與不具、法緣足與不足。種種事皆因緣所具,難易是一個相對之語,實在是沒有什麼能障礙我們于這樣的叁昧得以親證的機會,我們有學習、重視它的機會,也就必然有成就它的機會,一切現前大衆對此勿有疑慮。諸佛是誠實語者、真實語者,我們能如理如法地來學習、認識這個法則,認清發心,那麼與“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功德、真實利益,實在不遠。遠者,只是用心之區別、業相之感知。若我們走出自己無始以來所強執的業相,真正了解萬法唯識的法則,了解性空緣起的真實教義,再來看這個法,實在是猶如掌中之物。實踐佛法,最主要是在發心上,其最初因緣在于發心,後面的相續性就是發心的證實與確立。

  現在是在安居期間,今年是潤七月,可以是叁月安居,也可以是四月安居,放光寺的住衆一致要求作四月安居,而我們爲什麼在潤七月後一月來學習這個法呢?最主要是爲了使大家在安居結束之後有一個法的相續,有一個法的實踐,因爲安居一旦結束,每個人對法的依止與認識可能是千差萬別,而我們學習以後,剛好各個根據因緣來實踐這個法則,深入這個法則,乃至成就叁昧的真實利益。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卷第四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共岌多等譯

  賢護分稱贊功德品第八

  爾時賢護菩薩。及寶德離車子。善商主長者。伽诃岌多居士子。那羅達多摩納。水天長者與五百徒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即以五百上衣服。奉覆世尊。複以多種供具。供養世尊。心樂法故。

  “心樂法故”,這四個字來展示五百徒衆等人以五百上衣服奉事世尊,以表達心對法之樂,表達歡喜踴躍之內心的喜悅。

  “多種供具”者,莫不是供養者所喜、所尊重、所愛樂的一些用具。印度的風俗習慣是這樣的,爲了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尊重的心情,就用自己尊重、喜悅的一些物品來作爲表達方式。我們中國的佛牙舍利、骨舍利經常出國巡展,尤其到緬、泰等國家,彩車經過之處,人們就把自己認爲貴重的東西投到車上,守護彩車的法師們的衣服都會被壓得很沈,這是他們的一種風俗習慣。中國人若是尊重一個東西,可能就贊歎幾句、說一些很喜歡的話就可以了,“點到爲止”,肯定不會把貴重東西往那兒抛的,沒有這個習慣,沒有這個風俗,而在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就表現得比較充分。

  各以己身奉承如來。

  即禮拜、贊歎、隨順祖師之教,如千二百五十比丘常隨世尊遊化,也就是以身心來供養世尊,以莊嚴佛的眷屬功德。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是賢護菩薩。常于彼等五百徒衆。而作義師。

  “義師”者,作發心的引導、法則的引導,乃至修法成就、確定的引導。

  說諸法要。教化慰喻。

  諸善知識者常作喻說,欲令衆生于法向往,于法的難緣之中有出離增上之機。有時候我們修法會遇到種種阻礙,資糧不足,乃至會産生畏懼、退墮之心,所以一切菩薩善知識皆作慰喻,增長、成熟彼人之善根,令其進趣菩提。

  令彼歡喜。以歡喜故。彼輩即得隨順之心。真實之心。清淨之心。離欲之心。除諸煩惱。無複蓋纏。

  “即得”之得,就是得以成就。我們在學習般舟教言的過程中,若能經常于此法生喜悅,歡喜供養法則,乃至禮拜經典、贊歎行法者、供養行法者、守護行法道場,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乃至成就信順、隨順此法則的利益。

  

“無複蓋纏”,蓋纏二法是衆生業相,在此我們不妨作一個提示。蓋障二法是凡夫所具足。“蓋”者,分五蓋,過去人說法不一,有人說是財、色、名、食、睡,也有人說是貪欲之蓋、嗔恚之蓋、掉舉之蓋、睡眠之蓋、疑蓋。蓋者,令衆生不得見智慧之天日,不得以智慧之方便,心中幽暗,多不具有善巧。五蓋覆蔽心識,令正法埋沒,令心智埋沒,所以不能于出世入世中得諸善巧。

  

纏者,有十纏,煩惱入心,所以令行人不得自在力,是名爲纏。前面的“蓋”是所謂的粗重煩惱,後面的“纏”就是隨煩惱,十纏在現代人中最普遍。十種纏包括:一者無慚,二者無愧,無慚無愧之人是無以進趣法則的,多墮于平庸,自以爲滿足,少得爲足,世尊在講《法華經》之時,有五千衆退席,世尊講此類增上慢人退席是有意義的,何以故呢?少得爲足啊,自以爲是故。叁睡,四悔,五悭,六嫉,七掉,八眠,九忿,十覆。這十纏法,是衆生業份所現,現在如果我們不用般舟行法,欲對十纏、五蓋,幾乎是沒有辦法的,很難對其有直接的認知,或來調整它,而般舟行法很容易消除我們這些蓋與纏縛。

  

對于十纏中的“叁睡”,應該提示一下,一般我們認爲閉上眼睛就是睡了,睡者,能障眼、耳、鼻、舌、身、意之自在力之使用,即五根閉塞是爲睡。有人修過夢修法,此人不名爲睡,因爲什麼呢?他在修法。若是我們知道佛法的法則,卻還放逸無度、貪于睡眠,是會後悔的,後悔什麼呢?空過一夜、空過一日,日複一日地就這樣空過過去了。我們人生中,一半時間在睡,實際就是說在不自主的狀態下。晝日,太陽出來時,我們視之爲光明相,整個人類都在太陽光的照射下而比較有精神,種種作爲可以比較清晰、自主,當日輪降下、夜幕來臨時就容易昏睡,失去自主心智,這是一個共業表相。在這個共業表相中,我們會感覺得到,也會看得到:睡之時,我們自主的力就喪失在一種業的被迫、感知的被迫、無明的被迫、不得力的被迫之中了,所以睡夢中多不得自主。夜者,是蒙蔽之意。其實,我們白日中自主嗎?是不是常被貪嗔癡慢疑邪見所驅役呢?若是這樣,那我們在白日和夢中的自主都是做不得的,結果就是一個常昏睡之人。

  

“四悔”,悔者,我們在佛教中一般有忏悔之說,無有後悔之緣。後悔者,多是因爲達到的結果與自己所期盼的因緣不相應而産生的一種煩惱相,所以稱爲“纏”,也稱爲“隨煩惱”。後悔的人,經常會說,哎呀,我不該做這個事,我不能做這個事……,這樣的人一生無有所成。而那些智慧的人早已知道緣起、過程與結果,清晰地抉擇這樣的法則,絕對不會受自己的蒙蔽,也不會受事相的蒙蔽,更不會受得失的蒙蔽。

  

“五悭”的悭,就是舍不得諸物啊,于財物自身尚不受用,況予他人呢?在末法之時的有情,自私、吝啬還是很嚴重的。

  

“六嫉”,不欲他勝,是爲嫉,故好勝之心多有嫉妒。嫉妒的人要多行隨喜之法,常行隨喜之法,以令自己心智光明,安住廣大利益,視他人成就如自身成就,這樣就會善緣具足、自身安樂。我們這個時代,攀比、好強之心比較多,所以是鬥爭堅固的時代,嫉妒心十分普遍,我們應善自思維,從自己的業相中來消除它,用隨喜、贊歎的心智來隨喜他人的功德與善緣,隨喜他人的福報與成就,這樣我們會得廣大的安樂,因爲你在隨喜他人的成就中,若他人成就,亦如己得,這樣就會生發喜悅與安樂,就會活得十分平和、廣大,遠離心中逼迫之惱。多諸有情久欲勝他,永遠想站在一個比別人尊勝的狀態下,這就是修羅心智,這樣的心智結果是生命不止、鬥爭不休,那就太困難、太苦了,這樣一生就比較逼迫。

  

“七掉”,掉舉者是那些心智浮躁、善根比較薄少、妄取妄舍之人,很難有沈靜平和的心智,心智不安,無所守護,于諸境界不得安樂,所謂不能得“止”,即奢摩他之修持難以成就。昏沈、掉舉,是一對法啊,末世有情若未得禅定見,多是不昏沈者就會墮于掉舉,不掉舉者就必落于昏沈,沒有出路,沒有第叁條路走。而這第叁條路,就是止觀成就,得以叁昧之樂。

  

“八眠”,睡眠是對昏沈的一種延續,不能自製。

  

“九忿”,因爲心不相應,不生其利,而生嗔恨,過去人說“忿忿不平”,雖然沒有嗔恨激烈,但也是一種惱相,所以說忿爲惱患。

  

“十覆”,于自身所作過失常做覆藏,欲自圓其說,恐失聲譽故。聲譽,實是虛假啊,但很多人爲了虛假的聲譽,不惜覆藏。我們末世之人業緣熾盛、雜緣熾盛、交往頻繁,一生勤于諸過,即犯過失的機會多,只要發露即得安樂,猶如丟掉垃圾一樣方便,但若是把過失覆藏起來,就如把垃圾珍藏起來一樣!有的菩薩就一生中勤于收集垃圾,多欲自說自圓,總想把自己裝扮得很圓滿、很善良、很真實的樣子,結果于自身的受用堆滿了不如實的過失。因爲過失沒有自性,所以忏悔即安樂。

  

爲什麼要提示蓋纏二法呢?這是我們末世人在習法中認識不清的,但又特別重要的一個業相。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比較粗重,一般我們都看得到,但後面的無慚無愧、昏沈、掉舉、後悔、貪啬、嫉妒,一般人不在意,實際它們一樣可以産生根本煩惱,稍微一加重,就是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六個根本煩惱就會表現出來。這六個根本煩惱十分粗重!但現在的學佛者,冠以學佛者帽子的多一些,只是戴上這個裝飾,而實際不是的,若不針對自己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去消除它、轉化它,則不成爲學佛者。不去消除自己的隨煩惱,你學佛幹…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稱贊功德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