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到山上去做他認爲應該做的修持,有時候會到一些很偏僻、無人煙的地方去實踐法則,經常沒有飯吃,不是自己沒飯吃,是他經常沒有做飯的意識,一到肚子有饑餓感之時,就會有人來送吃的,他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後來我在住山中,這樣的體會也是很多的,不光是自身吃、用,乃至法則,乃至其他一些因緣中,都有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善知識來威神攝護,令你的現緣迅速轉化。你信不信呢?要實踐,不實踐不行。
你說,這麼多利益是真的嗎?你慢慢地在走般舟的過程中去觀察、實踐,不爲利益而行走,但你要去觀察這個事情,要細微地觀察,不觀察這些利益,你就不能了解般舟。你說,我是剛剛發心求此叁昧的人,有沒有這樣的利益呢?是有的。你說,我剛剛讀誦這個經典,有沒有這樣的利益呢?是有的。你說,我剛剛與人解說,自己沒有證得這樣的叁昧,有沒有這樣的利益呢?是有的。如果已經證得這樣的叁昧,則對其利益就絲毫不會懷疑了,自然有廣大善巧。
所以,此四類機製中,利益是一如的,只是有主動、被動之說,比如證得叁昧者,他是主動的;又如我們向往這個法則,也是主動的,只是這個主動有量上的差別。雖然如是,就這個主動行法的機製來說,利益是一如的。如果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對這個法是沒有不愛樂、不傳播、不實踐的,遇此珍寶,我們是不會丟失的,尤其是此法可行、可知,有經典可依,有法可以實踐。
唯除宿殃不可轉者。
對這句話,有些菩薩可能會産生疑慮。如何來提示這一點呢?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人的福德因緣已經到極致了,即所謂的業已盡處,定業已現,本來就應該活到六十歲,你說,行般舟吧,能再活到一百二十歲。這可能是不太相應的一個說法,因爲業報處所有定業,如我們這個色身必死之定業,因爲我們是分段死,生下來那天就標志著這個色身必然要死亡,這是個定業處,除此之類的業緣,其他的障緣是可以消除的。你說,我走般舟是不是可以活到萬萬歲?你的色身是不行的,但你的善緣是可以相續的。不能說是“我”在延續,,那不成了常法了嗎?是業相續,不是我相續。
有的有情執于“有我”這個法則,“我”能活多久,或者說“我”未來怎麼樣,這都是一個假設說,因爲這個“我”是以什麼爲標志呢?有人說以四大爲標志,那人死了,這個“我”怎麼安立呢?有人說以意識爲“我”,那意識變異了,“我”何以安存呢?實際在佛法中,很透徹、真實地觀察到——法是無我的,人也是無我的,物、意識,乃至一切種種,皆是無自性的,我們要如實地觀察。色身、意識的表現只是一個因緣表現罷了,因緣相續、業相續勉強說是個“我”。很多人說,藏傳佛教中有這個人轉世多少世、那個人轉世多少世,那不是“我”嗎?不是,它是一個誓願、業相的相續罷了,若真正是個“我”,那不名爲“活佛”,他也活不起來,也就沒有意義了。所以,我們是在無我的業的延續中,在無我的因緣的相續中,看到一個個法則的相續罷了。
談到“無我”,不要生畏懼,要敢于觀察,因爲在世尊的教言中,法無我,法無常,是必須要認識的,你若不了解,想要逃避這一點,你就會産生許多畏懼、恐懼,乃至說不敢涉足的一些事情,那就不得究竟的佛法利益,不得究竟解脫、智慧、方便。對此,我們一定要善思維、觀察。
所以,“唯除宿殃不可轉化”,就是所謂的相續異緣成熟,即他的命到這個地方了,這是宿命論嗎?不是,只不過就是它的因緣成熟了,如是成熟。那我們要改變什麼呢?實際就是除煩惱、除障礙、離種種後患之苦,也就是說,不再造作後有之苦,是爲佛法現世之善巧,如果你想把以前的苦也止住,那就有未來心、過去心、現在心,若把這叁心強執安立,這樣的人會輪回不休的,因爲這種對待心中必然有輪回業相。
複次賢護。若彼受持叁昧經典。諸善男子善女人輩。若患眼。若患耳。若患鼻。若患舌。若患身。若患心。複有諸余種種患難。乃至命難梵行難者。亦無是處。複次賢護。若彼男子女人。于此經中。得如是聞。得如是見。得如是知。如是具足已。若不值佛。若謗正法。破和合僧。背佛菩提者。亦無是處。
這段文字,一是從身體諸患難中說無諸患難,一是從法緣難處、善法難處說無諸患難,即身體的種種病難得以免除,梵行的種種命難也得以免除,因爲叁昧力故。
“若不值佛,無有是處”,即說一定會值佛,何以故呢?“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叁昧的修持,若得與不得,因已種啊,果成者,即叁昧現前,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得以得見、得以運用;不現前者,其因亦真實不虛,未來則必至于此果。如果你說,我不求于未來,就求于當下,行不行呢?那你就去親證這個叁昧,去得見諸佛,親臨尊教。
“若謗正法,破和合僧,背佛菩提者,亦無有是處”,我們真正依這樣的教典,若謗法、破和合僧,背于菩提,是無有是處的。不要小看現在這個社會狀態,現在的壞僧法者、壞佛菩提法者、誹謗正法者,在學佛人中往往是熾盛的,而外道是不能破的,所以說獅子一王,外獸不能侵擾,唯有內中所生之蟲,會使它的骨質散壞、色身散壞,佛法亦複如是。佛法雖然已經是末世之相了,此獅子身相甚爲威猛,外道還是不敢侵擾的,而波旬所立之誓願,我們亦不能忘,所謂從佛法內部來敗滅于佛法,毀滅于寺院,毀滅于道場。有的人就喜于令修法場所不得安樂、不得甯靜、大家習法無有秩序,對這樣的破滅道場者,我們應該用波旬誓願來提醒他,令他舍棄波旬眷屬的惡緣。這是惡緣啊,你若不提及這個事情,有的人就到寺院來禍害你的寺廟、破壞你的建設。
我們都知道,菩薩戒中處處都提示我等,對于建立塔廟、樹立佛像,令衆生有修法、習法、聞法、交流佛法之所,這樣的福德因緣,我等皆應該做。諸位僧衆應該守護寺院,守護道場,于道場中勤習諸法,傳播諸法,乃至成就諸法。菩薩衆與聲聞衆雖然有受持、傳播的差別,但不論出家、在家,要愛護道場、實踐法則、尊重和合、不違菩提,這是必然的正路,是有意義的。對于背失者,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及他人莫墮波旬眷屬,壞于道場、毀于佛法、令道場建設多有違緣乃至不能成就,那這樣你就是搭如來的衣、壞如來的法,吃如來的飯、滅如來的教,就是所謂的波旬弟子,因爲波旬立了這樣的誓願,他于世尊欲滅之時,在世尊所發此惡言:“世尊,汝取滅後,我令我眷屬搭汝衣、吃汝飯、住汝寺、壞汝法”。我們在寺廟中如何來提醒自己、提醒他人呢?若遇到壞法者、毀滅和合者,令寺院建設不相應者、诋毀僧衆者、诋毀佛法者,應該提示他勿落波旬眷屬,勿作波旬眷屬,這是有利的、有意義的、有出處的,而我們若在真正行叁昧法則的過程中,就不會行這些法則的,若真正愛樂叁昧法則,就沒有機會作此類業緣的,所以說“無有是處”。
賢護。當知即彼持經男子女人。如上諸事莫能爲礙。唯除宿殃不能轉耳。
有些菩薩雖然來習法了,但心智不相應,或者說從心裏不接受,對此世尊在大乘中授記是很令人歡欣鼓舞的,波旬發如上惡誓之後,世尊以廣大光明心智對波旬及波旬子授記說:“善哉,汝發之惡願,但以佛法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故,汝眷屬因搭如來衣、吃如來飯、行如來法、住如來寺故,而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我們也應該提醒,比如有人多做違緣,危害僧衆,危害道場,危害和合,危害他人學佛法則,世尊此授記也可以提醒他如此來信順佛教、守護世尊教言,一樣可以出離生死。所以,世尊教言中有廣大善巧處,乃至令種種有情,若有緣于佛法,必得成就。
複次賢護。彼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常爲一切諸天稱贊。
世尊後面告訴我們,行此法則,爲一切世間有情所稱贊、所敬愛、所守護、所欲見、所關照,即從種種角度來提示此法則的殊勝功德、不可思議功德、廣大究竟圓滿之功德。此處是從“稱贊”來說。
亦爲一切諸龍稱贊。又爲一切夜叉稱贊。又爲一切乾闼婆等之所稱贊。又爲一切阿修羅等之所稱贊。又爲一切迦樓羅等之所稱贊。又爲一切緊那羅等之所稱贊。又爲一切摩睺羅伽之所稱贊。又爲一切人非人等之所稱贊。又爲一切四大天王之所稱贊。又爲一切帝利天王之所稱贊。又爲一切大梵天王之所稱贊。如是乃至常爲一切諸佛世尊之所稱贊也。
從稱贊這個角度來說,爲一切世間有情,乃至諸佛菩薩所稱贊,世尊用這樣的大威德善巧來激勵我等愛樂、讀誦、實踐、傳播、解說、親證這個法則。
複次賢護。又彼諸善男子善女人持是經者。常爲一切諸天愛敬。如是乃至常爲一切諸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之所愛敬。又爲一切四天大王之所愛敬。如是常爲一切帝利天王乃至一切大梵天王之所愛敬。如是常爲一切諸菩薩輩乃至一切諸佛世尊之所愛念也。
以上從贊歎、愛敬二法來圓滿地告訴我們,如是般舟叁昧法的求授者、讀誦者、解說者、親證者所獲的廣大、究竟、不可思議之功德相。能爲一切世間有情所愛敬,乃至爲諸佛菩薩所愛念,這實在是不可思議之事。如果諸佛菩薩在愛念一個人、愛念一個法則,會有什麼樣的利益呢?你的心智就同手機一樣,裏面裝滿了佛菩薩的號碼,你隨便撥一個,都是佛菩薩給你的智慧的祝福、吉祥的祝福、健康的祝福、威德的祝福,無盡的法則的祝福與加持,因此你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而有的人是被羅刹攝、惡鬼攝,比如人行貪、嗔、癡、慢、疑、邪見之時,就是被六道的惡性所攝,表現出來的就是粗重煩惱。我們這個色身,若無善、惡所攝,皆是空立之相啊,就如一個缽,裏面什麼也不裝,就是空的,一旦這個色身業報盡時,即善神、惡神都舍棄了,身體空立,人會死掉。所以,不要認爲這個色身是個什麼“我”,要把它裝…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稱贊功德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