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P2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有什么意义呢?但现在冠以学佛名称者多,消除自己的烦恼者少,所以于离苦得乐的份就少!因为烦恼之苦、所知障之苦,不管是粗重烦恼,还是随烦恼给我们带来的苦,是很明确的,比如贪、嗔、痴,我们就能直接感知得到它的苦,如果我们通过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对其有一个善调整、善认识,走得出来,那就能离苦得乐,也能令他人离苦得乐,也就是自利利他、自助助他。

  

这此作一个提示,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学佛贴金者多,把自己装璜得越来越象,但是内容越来越少,表面上越来越象佛法,内容却是越来越烦恼,有的人所知障越来越多,有的人烦恼障越来越重,这样与学佛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多于多闻,增于谈资,轻慢于他,炽盛烦恼,造诸恶业,现世苦难,来生应该多是恶性果报,必然堕入不闻三宝名字,何以故呢?虚假不如实地运用佛法故。这样实在无意义,诸位善知识啊,对此我们一定自身善自观察!

  时五百人。一心合掌。恭敬顶礼。退住一面。尔时贤护即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而能得此念佛三昧也。

  经典中处处来引发大家了解成就此念佛三昧的修持上的基本依止。

  尔时世尊。告贤护言。贤护。若菩萨摩诃萨。具足四法。得是三昧。

  “具足四法”者,即于四法中得以相应。

  何等为四。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语言。

  “一切外道语言”,莫外乎是心外求法,妄以增减心智、造作心智,在二元对待中相续延续一些杂缘炽盛的所谓的有漏法则、生灭法则、善恶法则,诸如此类。我们知道,世尊在教言中说诚实言、真实语、无漏语、智慧语、慈悲语、方便语,如是语言皆是证三昧之基础依止。为什么许多念佛者或持真言者即使每天念八万声佛、六万声佛,持真言几千遍、几万遍,但烦恼依旧炽盛呢?最主要就是有一点没有把握好、没有认识到,即妄言、绮语未有停息,恶心、虚伪心、慢心未有停息,这样修持真言不能成就,念佛不能相应。我们若不知道善护于口业,真言是无以成就的;我们若不善护于心智,念佛是无以成就的。所以,作为念佛人也好,持真言的人也好,说诚实言、真实语,心地一如地守护,尤为重要,切莫以妄心、虚假心多造口业,这样想有所成就,是不相应的。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重视!

  二者不乐一切诸爱欲事。

  爱欲事,是十分广泛的。有的人说,在这个欲界,以情相爱,此爱是因为什么而爱呢?是无明业所催使,不能自制、自已。有的人爱于钱财,有的人爱于势力,有的人爱于名闻,有的人爱于威德,乃至学佛者爱于“我是个学佛者”,究其实际的因缘、实际的利益,是否有呢?所谓爱欲者,因迷失而建立,因亏欠而建立,是不足、不具、不知本源心智而造成的一种对待法中的折射,这是欲界有情所共有,若是远离爱欲,诸禅定,即色界善巧,自然现前,生于色界天,或者于人界享受种种色界天之乐。对此我们可以善于观察。

  三者常不远离头陀功德。

  所谓少欲知足以养活,如实地守护寂静法则,爱乐阿兰若处,乃至舍弃心之众缘、外缘之众缘,此“舍”就是不攀缘,而如实地入于寂静守护。

  四者常厌三界诸有生处。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说现在修法者多在粗重烦恼,乃至随烦恼处,不能去消除、转化自己的烦恼相、烦恼业、烦恼之苦,出三界就根本不要提了,因为这跟出三界丝毫没有关系。若是我们假于佛法来结一个缘,那也是有意义的。但若是现在遇到佛法而不除自身之烦恼、他人之烦恼,不管是根本烦恼,还是随烦恼,那我们都应该仔细审视佛法究竟是做什么的?佛法出世,欲除众生所知之障、烦恼之障,成就菩提。习法者,若嗔恨心深重、妒忌心深重、烦恼心深重、贪欲心深重,不能自制,乃至说苦不堪言,这时就需要调整,来认识自己及所学的法则,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法则实践者、应用者、成就者呢?若不如是,那就还是假佛法冠一个虚假的名字,如同持着能促生万物的摩尼宝者去乞食一样,用过去最普通的话说,就是“拿着金碗去要饭”。

  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四法。得此三昧。

  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实践,能相应具足此四法者,必证三昧,不为难事,若不具者,那我们对三昧就不要去谈它、涉足它,因为还很遥远,应该还要放弃很多。

  复次贤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读诵受持是三昧典。或时复能为他解说。现前即获五种功德。

  这是二法,一是在自身读诵受持此三昧典之时,所获五种功德利益;二是为他解说之时,现前即获五种功德。我们可以来验证这五种功德与利益,因为谤法自有谤法之苦,诋毁自有诋毁之害,行法自有行法之乐,对于乐者,我们可以去如实地观察。世尊讲,持诵这个经典,乃至为他人解说者,有五种功德,我们自己在以后诵经的因缘中,在为他解说交流的因缘中,可以看这五种功德是不是相应?若是相应,那么佛是诚实言,若不相应,佛怎么会是不诚实言呢?应该反问自己,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在读诵这个经典、在为他解说?这样是真实之行。

  何等为五。一者一切众毒不能损害。

  因为行法或诵经的功德故,一切毒不能损害。你说,我有意去找些毒来试一试呢?这种心智是不相应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在实践这个法则,那么一切无意识的毒害,或他人的毒害对我们是不能有所害的。

  二者一切兵仗不能破伤。

  不被武力、凶器所伤害。世尊在此处讲的是现前利益、现前功德,我们不要害怕利益,也不要贪图利益,但要如实地面对这个利益。

  三者一切诸水不能漂没。

  当然这不是让我们做试验,说,我跳到水里面看怎么样?一定不要有这种不相应的心理。世尊说这些法,并不是让我们去鼓噪这些难缘,而是告诉我们假使这个难缘有现前之时,这个功德的利益就会现前。

  四者一切猛火不能焚烧。

  五者恶王县官不能得便。

  恶者,非利益现前之心智,此处也就是说不会为掌管重权者所奴役指使。

  所以者何。由是三昧慈心力故。

  读诵或为他解说之说,此三昧的慈心之力自然相应,虽然未证三昧,此力已生起。也就是说,虽然是与他人解说,三昧并未有相应,但三昧力已在慈心中生起了种姓的成熟,乃至说机制的完善,因此就会得力,即得力于难缘现前之时。

  贤护。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勤求是三昧时。读诵受持是三昧时。思惟修习是三昧时。为他解释是三昧时。

  这是四类众生,即用四种方法来接触此三昧教言的众生,有的是求此三昧,有的是读诵、受持此三昧,有的是修习、思维此三昧,有的是为他人解说此三昧,此四类有情所获功德利益如下。

  若有众毒及以兵仗。一切水火恶王县官。能伤害者。无有是处。

  世尊为什么这样来鼓励我们呢?实际是如实地告诉我们思维此三昧的利益、解说此三昧的利益、勤求此三昧的利益、读诵受持此三昧的利益,在这四类机制中,利益是一如的。

  复次贤护。假使世间坏劫之火。世界焰赫。天地洞然。若彼受持此三昧典。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设令堕落大劫火中。三昧威神。彼火即灭。

  世尊在前面作过十分清晰的授记,说在贤劫千佛,乃至尽未来际,有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八大士等,都守护此三昧善巧,不令其埋没于世间,多度众生,多饶益有情,世世这样延续,并举了弥勒佛世尊降世之时,此法亦清净延续,广传世间。所以,此三昧力是无有世尊之隔、解说之隔,于十方诸佛处所皆能广泛传播,令一切有缘有情得以真实广大利益。诸位善知识,我们将前面的文字联系起来,就会对世尊的教言有这样一个清晰的感知与观察。

  贤护。又如罂水能灭小火。如是贤护。假使持经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落彼火中。三昧力故。大火随灭。若不灭者。无有是处。

  我们一般凡夫不能觉见劫火,若劫火一来,生命无所依从,这里则给我们举出劫火之时,能灭劫火之大功德相。世尊是所有诚实言者,欲令众生真实认识此佛法法则的利益,乃至三昧的利益。

  复次贤护。若彼善男子善女人受持经时。若彼恶王。若恶县官。若劫贼。若师子。若虎狼。若毒蛇。若能作障碍者。无有是处。

  不仅劫火不坏,诸恶缘亦不能成就,亦无有是处。

  又设彼等行是经时。若被夜叉。若罗剎。若饿鬼。若鸠槃茶。若毗舍阇。乃至一切非人。能为障碍。亦无有是处。

  前面说世间侵害是没有用的,此处说鬼神之侵害也是没有用的。

  又若彼男子女人读诵经时。正思惟时。为他说时。入三昧时。

  在这四类机制中,若读诵时、为他说时、思维时、入三昧时,利益是一样的。不是说证得三昧才有这样的利益,读诵时利益一如,思维时利益一如,为他说时利益一如,入三昧时利益一如,若在因地,若刚刚向往,若有所接触,乃至一念随喜,亦得其不可思议的利益,这样我们就会爱乐这个法则,接触此三昧就会发起广大、清净、真实的缘起,即所谓利益世间、自他二利的缘起。

  行梵行时。若失衣若失钵。乃至有诸障碍事者。无有是处。

  世尊把这个法则的功德利益说到极细微处,乃至生活的细节,如失衣失钵这样的细节,都能给我们提示得到,告诉我们因为行此法,不会有这样的障碍。以前我在一些地方住山的时候,经常有人问,住山吃什么啊?用什么啊?其实若我们真正依从释迦世尊的教诲,不管住再偏僻的地方,是不会为衣食所用有疑虑的,你可以去做试验,你如法地行持、如法地读诵、如法地深入法则、正思维地观察这个法则,你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的。以前,我的皈依师父刚刚接触佛法时,经常在山里住,每天凌晨两点他就起…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