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稱贊功德品第八▪P2

  ..續本文上一頁什麼?有什麼意義呢?但現在冠以學佛名稱者多,消除自己的煩惱者少,所以于離苦得樂的份就少!因爲煩惱之苦、所知障之苦,不管是粗重煩惱,還是隨煩惱給我們帶來的苦,是很明確的,比如貪、嗔、癡,我們就能直接感知得到它的苦,如果我們通過學習佛法、實踐佛法,對其有一個善調整、善認識,走得出來,那就能離苦得樂,也能令他人離苦得樂,也就是自利利他、自助助他。

  

這此作一個提示,因爲這個時代的人,學佛貼金者多,把自己裝璜得越來越象,但是內容越來越少,表面上越來越象佛法,內容卻是越來越煩惱,有的人所知障越來越多,有的人煩惱障越來越重,這樣與學佛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多于多聞,增于談資,輕慢于他,熾盛煩惱,造諸惡業,現世苦難,來生應該多是惡性果報,必然墮入不聞叁寶名字,何以故呢?虛假不如實地運用佛法故。這樣實在無意義,諸位善知識啊,對此我們一定自身善自觀察!

  時五百人。一心合掌。恭敬頂禮。退住一面。爾時賢護即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具足幾法。而能得此念佛叁昧也。

  經典中處處來引發大家了解成就此念佛叁昧的修持上的基本依止。

  爾時世尊。告賢護言。賢護。若菩薩摩诃薩。具足四法。得是叁昧。

  “具足四法”者,即于四法中得以相應。

  何等爲四。一者不著一切外道語言。

  “一切外道語言”,莫外乎是心外求法,妄以增減心智、造作心智,在二元對待中相續延續一些雜緣熾盛的所謂的有漏法則、生滅法則、善惡法則,諸如此類。我們知道,世尊在教言中說誠實言、真實語、無漏語、智慧語、慈悲語、方便語,如是語言皆是證叁昧之基礎依止。爲什麼許多念佛者或持真言者即使每天念八萬聲佛、六萬聲佛,持真言幾千遍、幾萬遍,但煩惱依舊熾盛呢?最主要就是有一點沒有把握好、沒有認識到,即妄言、绮語未有停息,惡心、虛僞心、慢心未有停息,這樣修持真言不能成就,念佛不能相應。我們若不知道善護于口業,真言是無以成就的;我們若不善護于心智,念佛是無以成就的。所以,作爲念佛人也好,持真言的人也好,說誠實言、真實語,心地一如地守護,尤爲重要,切莫以妄心、虛假心多造口業,這樣想有所成就,是不相應的。對此我們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重視!

  二者不樂一切諸愛欲事。

  愛欲事,是十分廣泛的。有的人說,在這個欲界,以情相愛,此愛是因爲什麼而愛呢?是無明業所催使,不能自製、自已。有的人愛于錢財,有的人愛于勢力,有的人愛于名聞,有的人愛于威德,乃至學佛者愛于“我是個學佛者”,究其實際的因緣、實際的利益,是否有呢?所謂愛欲者,因迷失而建立,因虧欠而建立,是不足、不具、不知本源心智而造成的一種對待法中的折射,這是欲界有情所共有,若是遠離愛欲,諸禅定,即色界善巧,自然現前,生于色界天,或者于人界享受種種色界天之樂。對此我們可以善于觀察。

  叁者常不遠離頭陀功德。

  所謂少欲知足以養活,如實地守護寂靜法則,愛樂阿蘭若處,乃至舍棄心之衆緣、外緣之衆緣,此“舍”就是不攀緣,而如實地入于寂靜守護。

  四者常厭叁界諸有生處。

  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說現在修法者多在粗重煩惱,乃至隨煩惱處,不能去消除、轉化自己的煩惱相、煩惱業、煩惱之苦,出叁界就根本不要提了,因爲這跟出叁界絲毫沒有關系。若是我們假于佛法來結一個緣,那也是有意義的。但若是現在遇到佛法而不除自身之煩惱、他人之煩惱,不管是根本煩惱,還是隨煩惱,那我們都應該仔細審視佛法究竟是做什麼的?佛法出世,欲除衆生所知之障、煩惱之障,成就菩提。習法者,若嗔恨心深重、妒忌心深重、煩惱心深重、貪欲心深重,不能自製,乃至說苦不堪言,這時就需要調整,來認識自己及所學的法則,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法則實踐者、應用者、成就者呢?若不如是,那就還是假佛法冠一個虛假的名字,如同持著能促生萬物的摩尼寶者去乞食一樣,用過去最普通的話說,就是“拿著金碗去要飯”。

  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四法。得此叁昧。

  我們善于觀察,善于實踐,能相應具足此四法者,必證叁昧,不爲難事,若不具者,那我們對叁昧就不要去談它、涉足它,因爲還很遙遠,應該還要放棄很多。

  複次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讀誦受持是叁昧典。或時複能爲他解說。現前即獲五種功德。

  這是二法,一是在自身讀誦受持此叁昧典之時,所獲五種功德利益;二是爲他解說之時,現前即獲五種功德。我們可以來驗證這五種功德與利益,因爲謗法自有謗法之苦,诋毀自有诋毀之害,行法自有行法之樂,對于樂者,我們可以去如實地觀察。世尊講,持誦這個經典,乃至爲他人解說者,有五種功德,我們自己在以後誦經的因緣中,在爲他解說交流的因緣中,可以看這五種功德是不是相應?若是相應,那麼佛是誠實言,若不相應,佛怎麼會是不誠實言呢?應該反問自己,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在讀誦這個經典、在爲他解說?這樣是真實之行。

  何等爲五。一者一切衆毒不能損害。

  因爲行法或誦經的功德故,一切毒不能損害。你說,我有意去找些毒來試一試呢?這種心智是不相應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正在實踐這個法則,那麼一切無意識的毒害,或他人的毒害對我們是不能有所害的。

  二者一切兵仗不能破傷。

  不被武力、凶器所傷害。世尊在此處講的是現前利益、現前功德,我們不要害怕利益,也不要貪圖利益,但要如實地面對這個利益。

  叁者一切諸水不能漂沒。

  當然這不是讓我們做試驗,說,我跳到水裏面看怎麼樣?一定不要有這種不相應的心理。世尊說這些法,並不是讓我們去鼓噪這些難緣,而是告訴我們假使這個難緣有現前之時,這個功德的利益就會現前。

  四者一切猛火不能焚燒。

  五者惡王縣官不能得便。

  惡者,非利益現前之心智,此處也就是說不會爲掌管重權者所奴役指使。

  所以者何。由是叁昧慈心力故。

  讀誦或爲他解說之說,此叁昧的慈心之力自然相應,雖然未證叁昧,此力已生起。也就是說,雖然是與他人解說,叁昧並未有相應,但叁昧力已在慈心中生起了種姓的成熟,乃至說機製的完善,因此就會得力,即得力于難緣現前之時。

  賢護。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一心勤求是叁昧時。讀誦受持是叁昧時。思惟修習是叁昧時。爲他解釋是叁昧時。

  這是四類衆生,即用四種方法來接觸此叁昧教言的衆生,有的是求此叁昧,有的是讀誦、受持此叁昧,有的是修習、思維此叁昧,有的是爲他人解說此叁昧,此四類有情所獲功德利益如下。

  若有衆毒及以兵仗。一切水火惡王縣官。能傷害者。無有是處。

  世尊爲什麼這樣來鼓勵我們呢?實際是如實地告訴我們思維此叁昧的利益、解說此叁昧的利益、勤求此叁昧的利益、讀誦受持此叁昧的利益,在這四類機製中,利益是一如的。

  複次賢護。假使世間壞劫之火。世界焰赫。天地洞然。若彼受持此叁昧典。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設令墮落大劫火中。叁昧威神。彼火即滅。

  世尊在前面作過十分清晰的授記,說在賢劫千佛,乃至盡未來際,有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八大士等,都守護此叁昧善巧,不令其埋沒于世間,多度衆生,多饒益有情,世世這樣延續,並舉了彌勒佛世尊降世之時,此法亦清淨延續,廣傳世間。所以,此叁昧力是無有世尊之隔、解說之隔,于十方諸佛處所皆能廣泛傳播,令一切有緣有情得以真實廣大利益。諸位善知識,我們將前面的文字聯系起來,就會對世尊的教言有這樣一個清晰的感知與觀察。

  賢護。又如罂水能滅小火。如是賢護。假使持經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落彼火中。叁昧力故。大火隨滅。若不滅者。無有是處。

  我們一般凡夫不能覺見劫火,若劫火一來,生命無所依從,這裏則給我們舉出劫火之時,能滅劫火之大功德相。世尊是所有誠實言者,欲令衆生真實認識此佛法法則的利益,乃至叁昧的利益。

  複次賢護。若彼善男子善女人受持經時。若彼惡王。若惡縣官。若劫賊。若師子。若虎狼。若毒蛇。若能作障礙者。無有是處。

  不僅劫火不壞,諸惡緣亦不能成就,亦無有是處。

  又設彼等行是經時。若被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鸠槃茶。若毗舍阇。乃至一切非人。能爲障礙。亦無有是處。

  前面說世間侵害是沒有用的,此處說鬼神之侵害也是沒有用的。

  又若彼男子女人讀誦經時。正思惟時。爲他說時。入叁昧時。

  在這四類機製中,若讀誦時、爲他說時、思維時、入叁昧時,利益是一樣的。不是說證得叁昧才有這樣的利益,讀誦時利益一如,思維時利益一如,爲他說時利益一如,入叁昧時利益一如,若在因地,若剛剛向往,若有所接觸,乃至一念隨喜,亦得其不可思議的利益,這樣我們就會愛樂這個法則,接觸此叁昧就會發起廣大、清淨、真實的緣起,即所謂利益世間、自他二利的緣起。

  行梵行時。若失衣若失缽。乃至有諸障礙事者。無有是處。

  世尊把這個法則的功德利益說到極細微處,乃至生活的細節,如失衣失缽這樣的細節,都能給我們提示得到,告訴我們因爲行此法,不會有這樣的障礙。以前我在一些地方住山的時候,經常有人問,住山吃什麼啊?用什麼啊?其實若我們真正依從釋迦世尊的教誨,不管住再偏僻的地方,是不會爲衣食所用有疑慮的,你可以去做試驗,你如法地行持、如法地讀誦、如法地深入法則、正思維地觀察這個法則,你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的。以前,我的皈依師父剛剛接觸佛法時,經常在山裏住,每天淩晨兩點他就起…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稱贊功德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