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饒益品第九
這一品,是來提示“一切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所具有的功德利益,所以爲“饒益品”。
爾時世尊。複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我念往昔過于無量阿僧祇劫。時有一佛。號無畏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于世。
世尊說法,以此宣化一切衆生廣大心智的莊嚴內涵,過、現、未來,一時抉擇,若依報德差別,世尊于無量劫層出于世,廣利世間。我等現下學佛之時,一切心智觸動一念,若以無畏善巧作爲真實守護,隨順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時,亦如無畏王如來出興于世,等無差別,一念抉擇故,與諸佛發心等,與諸佛智等,與諸佛威德等,如此清淨相續,決定親證。一切諸佛皆如此宣化,無有高低之說,無有令衆生畏懼之說,于衆生作真實法之抉擇。從世尊說,報德如是;從法則理性說,一切衆生最初一念生起之刹那,如是無畏,如是抉擇隨順“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行法,愛樂守護,那麼一樣可以廣利于世間。
當爾之時。有長者子。名須達多。與二萬人。俱詣彼佛無畏王所。到已頂禮彼世尊足。
禮世尊足,“足”者,兩足尊,若隨順世尊兩足尊,隨順世尊兩足尊教言,隨順兩足尊修持,隨順兩足尊回施,皆得福慧之二眼。我們在此時學法中,是不是真正身心一如地來禮敬兩足尊呢?現諸有情,多是禮敬自己的業緣、現緣,乃至說隨順自己的業習,不管是宿業或現業,所謂染習中的感知相異者或相似者,而不是諸佛威德,所以,無有自我舍棄,不能隨順如來兩足尊教言。
敬禮畢已。退坐一面。
以教言機製令一切衆生舍棄自我,禮敬佛足,而得以清淨安立,具足現緣。
時須達多。即便請彼無畏王如來。廣宣如是叁昧深義。
在此我們看到過去善知識們出興于世之所展現,乃至說燃燈古佛于最初發心之時,以須達多長者子身份出現來禮敬世尊足,問世尊甚深“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教言,以此啓迪我等末世有情隨順如是祈請、如是教言、如是修持。
賢護。爾時彼無畏王如來應供等正覺。知長者子有深信心。
“知”者,見其恭敬、禮拜,如實隨順故,如實啓教故,所以愛樂、守護。
我們現前行此一法,若是一日,若是叁年、五年、十年中不得所宣利益,多生退屈之心,乃至謗疑之心、诋毀之心,爲何如是呢?深信心不足故。所謂深信心者,知法性具與不具,非是現法所用或不用,若是深信法性,何有不具?若有深信心,何有法則不相應呢?多是虛假心、谄曲心、功利心、不相應心,或者說盜取善巧心,或說趨利之心,不能與法性相隨,不能與法則深信相隨,不能與利益世間功德相隨,而多與勢利、功利心相隨,所以不能深入一法,不能成就。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習法的一個通病。日日改頭,時時換面,朝叁暮四,總不相應!所以一般我們行法,最好不要改道,不要異行,這樣一門深入,若抉擇一法義,能了達一切法則,何以故呢?法法平等故,但見真心,真實抉擇。若不如是,朝叁暮四,總不相幹,總是無常心、變化心,所謂的虛假功利心,這樣是賊心,在佛法中最不得大利,而所謂“大利”者,就是抉擇之心。
樂欲聽聞如是叁昧。應時隨順而爲敷演。
“敷演”,廣泛地延續、演說此法則。
賢護。時須達多。于彼佛所。聞叁昧已。讀誦受持。思惟其義。即如說行。既修行已。還即于彼無畏王如來法中。舍家出家。剃除須發。服袈裟衣。
我們來看其緣起是怎樣的:從虔誠地禮敬佛足,然後退坐一面,來啓教于世尊如是之教,所謂“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法則,問已,世尊深入觀察,知其愛樂,與其宣化,彼既聞已,能讀誦受持、思維其義、即如說行,既修行已,還即于彼無畏王如來法中,舍家出家。
過去行法者,徹底隨順,無有殘留,一心歸命,頂戴受持。我們現世之中,出家者、在家者多有保留。“保留”是指什麼呢?就是不敢舍身,整體投入一個法則,多有畏懼。而那這些善根成熟者,是無所畏懼的,于法勇猛,不惜生命!
經八萬歲。思惟住持。如是叁昧。
我們現在人在實踐這個法則時,經常有人一開始很勇猛地來了,可叁天之後就說:“哎呀,我還是不適合這個法吧,我還是修其他法”。若能用八萬歲來思維、守護這個法則,可能還是有意義的。因爲什麼呢?有的人叁、五天、十天八天都堅持不了,就會于法生起疑慮啊;還有的人行了一年半載,或者說七天半月的,就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了,慢心生起來了,邪心生起來了,罪惡心也生起來了,貪圖名聞利養的心也生起來了,就教化人去了。
我們看看須達多,即燃燈古佛的因地,八萬歲如是思維、修持、守護此叁昧,我們要作一個對比啊,要于法發起廣大未來之真實守護、抉擇守護。若叁天、五天、一年半載,急于功利,那不是修法者,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只是說賊住于佛法之中,一時得逞,後時會後悔的,爲什麼呢?你不是真實地實踐、守護法則,而是欲取法利者。取什麼法利?就是假法以完成自己的私利。這樣不得佛法之真實!在這個法則中多有此類染著有情,因爲濁世惡類有情善根福德薄少故,假于法則以養自己的邪見、名利,這樣多受其害。此害可能是現世之害,究竟意義,我們不能否認,但若現世之害也能免除,則是爲善根成熟者、機製成熟者。
又複在彼無畏王如來所。聞一切法。皆悉受持。
因爲八萬歲思維住持此叁昧的功德,所以後來習無畏王如來一切教法。若我們在一法則中得以抉擇純熟,那麼于一切法是必然守護的,比如我們若在此念佛法則中真正得抉擇利益,那麼于一切法的行持是抉擇的,是無畏的。當然,若在修其他法則中真正得抉擇利益,也會愛樂、實踐一切法的,何以故?法則一旦抉擇,無所畏懼,無所退失,無所得失,無所散壞,于是廣大的實踐、清淨的實踐、真實的實踐,心地作業的廣大空間,一時就騰出來了。過去被罪惡業、顛倒業、煩惱業、無明業、對待業、攀上業,種種業所填充的時空,一時就騰出來了,從而發起這種廣大的未來,于一切法産生清淨妙用,于是我們就說廣大的心智真實成熟了,是佛法中無畏的善巧者。
是後複經諸如來所。聞說斯法。
不僅于一如來所聞說“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教言,乃至于諸如來所聞說此經法。
亦皆能持。于諸佛所。種諸善根。能廣成就不思議已。然後舍命。即得上生叁十叁天。同受果報。即彼劫中。還複值遇第二如來。而彼如來。從剎利生。出家成道。名曰電德如來應供等正覺。而複于彼電德如來法中。出家修行。經八萬四千歲。還複思惟如是叁昧。而更值遇第叁如來。彼第叁佛。于婆羅門家生已。亦出家成道。號曰光王如來應供等正覺。複于彼如來所。出家修行。亦于八萬四千歲中。常得思惟如是叁昧。
這是燃燈古佛之因地所遇諸佛之教言,于第一佛所經八萬歲,于第二佛所經八萬四千歲,于第叁佛所又一個八萬四千歲中,常思維如是叁昧。諸位善知識啊,我們看看自己對此叁昧的行持、愛樂的時間有幾年?有幾日?于此叁昧是深信,還是畏懼?還是畢竟守護?我經常聽菩薩到我這兒來發願啊,發完願就退墮,開始因爲在家裏受苦啊、受難啊、世俗感情糾纏啊、業緣糾纏啊、生活壓力糾纏啊,種種糾纏,不行了,要到寺院來證叁昧了,說:“這個叁昧,我不證是不行的”,時間長一點就說:“不行啊,我都這麼長時間的修持,不能相應啊”!如果跟八萬歲、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相比,該如何相應呢?世尊不是以年歲來影響我等,只是說我們用廣大究竟的心智與立意、深信與愛樂,這樣才能抉擇一個廣大的立向。你沒有立,福德薄少啊,于法淺薄,信心淺薄、行法淺薄、發心、福德因緣都淺薄、法緣淺薄,薄在什麼地方?你現前這一念一動,就晃到其他地方了,剛稍有涉足,即動疑心,沒有深信。燃燈古佛如是爲我等作了一個抉擇——常習于一法,無退無墮,畢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我們于法常常散壞,欲在此中得世俗之利益,乃至說邪見之因緣,那是不相應的。
賢護。時彼長者子須達多。自是之後。過百余劫。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百劫成佛,甚難!一般在常規說法中,是叁大阿僧祗劫成就佛道。燃燈古佛給我們示現的是在百劫之中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實是不可思議的。釋迦文如來在因地中因猛利心贊歎弗沙佛七日七夜,但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而逾越九劫先于彌勒成佛,這是猛利心中所成就的激勵善巧。那我們在行這個法中是一個什麼樣的感知呢?
有的人說:“若是百劫成佛,我不行這個法,因爲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得不退轉,一生成佛,我還是求生極樂世界吧。”也是善哉!這樣我們對法就有一個對比了,爲何世尊發願欲令一切衆生一生成佛而設立這樣一個廣大殊勝的真實法則呢?讓我們來對比。過去諸佛勤苦于曠劫之中修持,欲使衆生得真實利益,何以故?即成佛道故,遠離衆苦故!因爲我們如果不即成佛道,多世迷茫啊,一日、二日尚迷茫,況且多劫,況且不可窮說之劫,何以不迷茫啊?我們這一生有多少次迷茫?對法的迷茫,對信心的迷茫,對前途的迷茫,對修行的迷茫……你真是能如實地受持嗎?如法地進趣嗎?不要去鼓噪自己的心,你如實地去觀察自己是不是深信?若不深信,再鼓噪也是生滅心、對待心,它不相續,何以故?實無相續之依止,因爲生滅心中若欲相續,必須清淨發起深信,別無二途!若另設一途,就是輪回。諸位善知識,一定善觀察,善思維!
賢護。汝應當知。爾時彼長者子須達多者。豈異人乎。即彼過去然燈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也。賢護是故當知。彼長者子須達多者。以有如是愛樂法故。複有如是求法行故。能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我…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饒益品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