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
經典是菩提的種子,是金剛的種子,也就是佛性、法性、僧性,是我們自性印契的根本所在,佛法全抉擇于此,源頭于此,此處能促生一切諸佛功德,能養育一切菩薩,能利益一切衆生,若我們能善于觀察,善于學習,善于守護,其利益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往往以現緣爲薄少,以未來緣,或說勝緣爲厚,多丟失自己于佛法的真正契入點,即當下,以及于佛法真正成熟的機製,也就是當下,以及真正完善的機製,亦是當下,真正的抉擇,亦是當下,真正的傳播認許,亦不離當下。當下雖然在不斷地延續著,不斷地生滅、轉換著,但都沒有離開這個當下,于當下當事當念當體之中,若是識得,我們就會得見方便。
經典無外乎是給我們一個以外境印契自心的方便,若以自心認取外境,境心一如之時,經典整個就是心地,經典描寫的就是我們的心智,心智整個就在經典上表述出來了,這樣不二地延續此法則、認許此法則、實踐此法則,傳達解說此法則,乃至成就此法則,那你就是真正的學佛法得力者,就會真正得力于此法則。
學佛不難,但是這個現前尊重甚難,因爲凡夫有情多以高舉之心期盼未來,不知現下真實,多以現下爲羸劣,多以自緣爲羸劣,盼望于他緣,盼望于異時,盼望于勝緣,盼望于勝果,而丟失自尊、自得、自然具足的佛性,所謂一切衆生本具功德,就丟失在我們現前這一念自我輕蔑、自我輕視、自我輕犯中。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莊嚴道場、嚴守儀軌,或者說大家用莊重的、肅靜的心,如病人面對醫王一樣,如重病者面對良藥一樣,如中毒之人面對甘露一樣,以永無重複之機、永無重複之緣的心來聞法,來交流佛法,來了解心智,則心智易申明。
申明的心智本來是絕對不可以重複的,也沒有重複的理由,因爲法無自性啊,時間也是沒有自性的,它不可能重複。我們做一件事情或勞動,看似重複,其實也只是重複的心,是妄心認取,以爲重複。此次學習,亦複如是,此緣一結束,也是不能重複的,不管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情,都是一去不複返啊。在人生中,如果識得這一點,那我們在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念頭的當下、當體,若是用圓滿心,此時當下圓滿,當下具足,當體即是;若是不用圓滿的心智,不緣這個緣,而緣妄想、雜想、業習想、參差不齊想、攀高想、未來想等種種想,那就受種種果報、種種因緣、種種相續。這次恒陽庵的住衆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也花費了很多時間,每天燈燭鮮花、迎來送去的供養,實際是功不唐捐的,利益是不可埋沒的,諸佛菩薩會加被的,一切賢聖會存念的,一切龍天護法也會守護的。
語言沒有高低,事也沒有大小,心智相應與不相應最爲重要,因爲學佛者沒有什麼學,就是了解自心;學佛者沒有什麼法可得,就是知無自性之真實;學佛者也沒有什麼可畏懼的,就是面對每個如幻的當下。在這個如幻如夢的當下,你何以運用生命?何以運用智慧?何以運用心智?實在是我們每個人自身應審視、應觀察、應守護的,應深刻地認識、深刻地守護、深刻地觀察,應如實地尊重、如實地守護、如實地運用。怎樣是如實呢?就是自尊,即如尊諸佛一樣地尊重自己的現緣,如尊重已往生的利益一樣尊重現緣。這有一定的難度,難在業習、妄想的蒙蔽,如果把煩惱業習的蒙蔽一旦去除,那就是萬裏晴空,朗日獨照!那就是心智明了,無所挂礙,如日行空!我們學習此《般舟叁昧經》之大集賢護譯本之時,亦複如是,不過是假經之尊貴,假法寶之真實,來了解自性之尊貴,自性之真實,也了解我們現前一念之尊貴,現前一念之真實,當體當念,你用得起,那就是所謂的未證叁昧而叁昧功德不相隔離,由此你就能清晰地認知、運用、成熟一切諸佛教言。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
這一品中,世尊數數舉出五種法則能成就此叁昧,這是具足應供之後所宣化的真實教言,因爲在世尊教言機製中,有法、有緣,方能實施,方能守護成就。這個緣,是以業相來說?還是以動念心智來說?還是以福德所具來說呢?世尊在此做了一個演練,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來演練的。
爾時賢護菩薩。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及比丘僧。明日食時。臨顧我家受我供養。憐愍我等諸衆生故。
此處,賢護亦代表一切求法有情、行法有情,乃至說成就有情于世尊前作一表達,什麼表達呢?欲請法,欲于法有所聽聞,乃至真正的守護與成就。這是一個發起,雖是賢護菩薩來供養佛及比丘僧等,但賢護菩薩說:“憐愍我等諸衆生故”,即因諸衆生故,賢護菩薩來祈請世尊及諸比丘應供。
世尊默然受賢護請。
默然者,是世尊應供默許之法,何以故呢?世尊是一切智者,于一切世間食、衣、一切物,無所需求,于法亦複如是,無所虧欠故,所以沒有應與不應之言說,但以默然契合此發心,令其發心得以清淨回應,所以默然受食,或者默然受請,不同世間之回複,默然者即是回應。
時彼賢護知佛受已。
一切佛世尊弟子亦複如是,諸比丘受請之時,但是默然,亦是默許故。在僧法中,有大量的默許法則,例如于人犯過失處,應指出,若不指出,是爲默然許,或者說是爲隨喜。若是應供,亦複如是。若是語言交流、法則交流,亦多有默然。此默然,就是接受之意。
頂禮尊足。右繞叁匝。于是辭還。遂複詣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所。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是大愛道比丘尼的未譯之名。我們都知道,世尊是由摩诃波阇波提姨母所養大。世尊成道以後,其姨母與五百侍女發心隨世尊出家,叁請世尊,世尊不許,則百余裏中追尋世尊,阿難因不忍大愛道這種向法的悲切之心,所以代替她們來向世尊祈求出家,于是世尊說,阿難啊,世尊之所以不許者,有其深意啊。阿難叁請故,世尊才定八淨法來許諸女衆于釋迦教言中行作沙門,現沙門形相。
到已。頂禮波阇波提比丘尼足。而即白言。願阿梨耶及諸尼衆。憐愍我故。受我明朝所設微供。
對摩诃波阇波提此諸尼衆之首領,用“阿梨耶”之稱呼,即阿阇梨,也就是規範師,是能于衆生作依怙,作教導,作法施,能于衆生施無畏,令衆生安樂者。現在在雲南一代,民間還有阿紮梨教言,即在家規範師,最早從緬、泰傳來,實際是密乘傳播的一個很早的法系,比藏傳佛教要早很多。
“憐愍我故。受我明朝所設微供”,何以說微供呢?對于這些聖者、智者,乃至說諸佛菩薩、大威德善巧者,所有的世間供養只能以微供相許,何以故呢?諸佛如來是叁界之導師,人天之所供養者,而人類之供養甚爲微薄,乃至盡其力、窮其財,亦是薄少之供養,若不如是說,非是如實。
爾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默然受請。
亦如世尊,默然受請。
賢護知已頂禮辭還。時彼賢護。複詣寶德離車子所。
世尊在世之時,也有諸多外道有所成就,于世間已得安樂,很多外道雖未明確地皈依世尊教言,亦常來世尊教所、法會之所聽聞教法,因世尊廣大威德輻射力故。
語寶德言。寶德。汝來汝之所有親戚眷屬朋友知識。及此會中優婆塞衆。乃至一切王舍大城。及以自余城邑聚落諸新來者。爲我請曰。受我明朝所設飯食。
爲什麼這裏說“飯食”,不說“微供”了呢?在人類相應之施中,飯食即是相應之詞。賢護菩薩在此作廣大飲食供養的無遮法會,以令一切有緣得以受供,不光是此王舍城中,乃至余城邑聚落,亦應受請。
爲什麼只提優婆塞,不提優婆夷呢?這是印度一個特定的風俗習慣。我們在前面看到,世尊往往提到許多龍天護法、種種鬼神、種種天,乃至說長者、刹利王種、婆羅門、優婆塞,沒有優婆夷受請之說,這是一個尊重民俗的說法,因爲世尊在此民俗之中,故亦不舍于民俗,所謂“施教于世間,不毀于世俗”,若是逆于世俗而施教,世間有情是不接受的,世尊爲智慧具足者、善巧方便者,所以順應世俗。我們以後到異處學法、教法,亦應不舍此類方便,也就是不違逆世間民俗、區域民俗,若舍棄,就會受到沖擊與傷害,或者抵觸。
爾時寶德離車童子受賢護言。即告會中諸優婆塞親戚眷屬等曰。仁輩當知。彼賢護菩薩令我告汝。明日食時受我微供。爾時賢護菩薩。寶德離車子。及善商主長者。伽诃岌多居士子。那羅達多摩納水天長者。並及一切諸余眷屬朋友知識等。頂禮佛足已。還彼賢護菩薩舍宅。到已。佐彼賢護經營。即于其夜。約敕家人。辦具諸種精妙上馔。所謂世間凡可食啖。色香美味百物備有。乃至外國遠來貧窮乞丐。亦爲辦具種種精膳而供給之。與諸大衆。一等無異。
這裏我們看到菩薩所行平等之心。我們在這個世間習法,若以平等心愛樂、尊重一切現前有緣,實是善巧,即所謂菩薩平等心智善巧。我們不可以高低心、不平等心、愛憎心、親疏心來習法,那樣習法總不相應。如果沒有廣大心、平等心,心不能如大地一般來安住衆生、令衆生得安樂住,這樣是有辜負于自己所遇法則的。我們在此道場之中,亦複如是,若能用平等心、真實心來告慰世間有情,告慰周邊現前因緣,這是平等心、清淨心的真實守護。心如大地,能載負一切,此是安處,應真實抉擇。
所以者何。凡諸菩薩。心無憎愛。不敢輕他。于諸衆生皆平等故。
這個地方十分重要,因爲衆生所緣心智有異,但恭敬、尊重是人人都需要的。愛憎心智往往令人生起親疏、不平等之感,乃至染汙之感,多有輕慢與尊貴,這樣就會令人心智不平,多受傷害。我們如何在這個不平的世間運用平等的心,運用平等的智,來告慰有情呢?這實在是悲智二法的修持,也是清淨平等安住的修持,這是我們所有修習佛法的人應該審視、應該觀察,應該如理審視、如理觀察,應該如…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