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P6

  ..續本文上一頁方便。

  因爲我們現在在行法中還未證,而即使證到阿羅漢,也不見得知道有情的過、現、未來的本質心智所在,因此就不能發現他人的善根,所以在末法時代揣度他人就特別困難。可是這個時代中,關注別人的言說、關心周邊業相的人比較多,而守護自心、明曉自心、相互知自心的修法者反而少一些。所以,我們可以在心念中去審觀,不一定要在事相上馬上接受,但在心念上可以做一個嘗試,就如同說現實中做不到,而夢中可以試一試一樣。

  清淨持戒住梵行  所生不念諸女人

  深厭五欲真佛子  若能如是證叁昧

  這是對比丘、沙彌、優婆塞之類所提示的法則,如果對對女衆,比丘尼、優婆夷就會反過來說,我們要審視、觀察。

  常行大施不求報  亦無住著悔恨心

  一舍已後不重緣  唯當攝念思諸佛

  對我們凡夫有情來說,肯定需要有十分猛利的心智才能接受這樣的法則。許多發心出家的居士,以及短期出家、長期出家的出家人,往往都有這樣的感覺:連家都出了,我還有什麼舍不得的呢?但你靜靜地思維,遇到一些順緣,一些你歡喜、你容易染著的因緣處可以觀察,不要輕易帶過這個種子,在無始以來及現緣的意識種子處,如果我們無畏無懼,“一舍已後不重緣,唯當攝念思諸佛”,那就是十分有意義的了。

  “常行大施不求報,亦無住著悔恨心”,這真是極大善根啊,是極大福報之成熟,是極富有之福報,是極具足之心智啊。所謂“大施”者,不求回報就是大施,若把所珍惜的、珍愛的東西供于諸貧乏有情,供于叁寶,來惠利于世間,乃至說救濟災難之處,沒有回報心,亦無悔恨心,此人是福德具足者,就如同一個體力充盈的人不會因爲稍有勞作就疲勞,就後待生悔懼心理一樣,這即是福德充盈之相。

  “一舍已後不重緣”,此“舍”,就是布施。我們可布施的東西十分多,有時布施人一念法則、一念慈悲,比布施財産更難,因爲財産還是身外之物。對此我體會是十分深的,有時在生命困難交結之處獲得了一點相似的法益,這時跟人說,尤其會有吝法之想,無意識地就會有,往往就拿“輕許與人,輕說與人,此人不珍惜”這個借口,不想與人說。吝財,可能是世人之心,但學佛者吝法之心也是十分容易出現的,比如對慈悲的吝法,即以慈悲心利他、照顧有情,又如以智慧心回施有情,以無畏心回施有情,你不願意回施,也就是法不布施啊,這樣就形成法的障礙。許多有情很大的修法障礙就在不助喜、不隨喜,常壞于人善緣,不成熟于人、增上于人,這樣的人想行法,于道業處多受阻礙。

  法的布施,尤其在道場中,此修持對我們甚爲重要,因爲在道場中,財布施運用得不十分廣泛,而智慧布施、慈悲布施、無畏布施的使用是十分頻繁的,或者說在此處敗壞、丟失機會的也十分多,比如對于染著之人,應該予以智慧的布施,對于惡性有情,應該予以慈悲的布施,對于嫉妒有情,應該予以隨喜的布施,對于不健康、邪見的有情,應該予以正見的布施。對此我們可以觀察。

  布施,的確是不應該求回報,也沒有可回報者,因爲布施本身就是利益,就是修法,就是成就,沒有什麼可回報的。我們在這樣的道場修行,成就道業的機會也就有別于在家,有別于世俗的環境,諸位善知識,我渴望大家如法地布施我們所學的智慧、慈悲、方便、正見的法則,令不健康的有情,包括不健康的自己的身心及時得到調整,這樣我們就會使道場逐漸完善,使自己的道業逐漸純熟。我們善思維、善觀察!

  憐愍衆生行施時  決定除疑無變退

  安住調柔而修施  若能如是得叁昧

  若善于以谏人五德利益世間有情,得叁昧也不是難事。觀世音菩薩有個名號是“施無畏者”,其實諸佛世尊對一切菩薩摩诃薩作了一個清晰的授記,說一切菩薩摩诃薩善住于世間,善利于世間,與世間作大安慰者,何以故呢?是無畏施者,是廣大財布施者、法布施者。此無畏施是首要之施,因爲此布施能夠斷除人對法、對出離生死的困惑,以及對世間輪回的畏懼苦,能令我們對法有一個清晰的、抉擇的透視。如果你沒有清晰、抉擇的透視,就很難與人說安慰,而如果有正知見與善巧法則,能令衆生疑惑蕩除、心智無染、畏懼丟失,那你就會得“施無畏”這個觀世音的名號,也就是慈悲的名號,因爲所謂善觀世間音,即善觀世間勤苦之音、迷惑之音,而能與衆生作一個無畏施者。

  這對我們學佛人,尤其是念佛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修持,如《往生論》念佛五門修法中的第五門,即回向門中說:“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回向什麼呢?欲令一切衆生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無畏無懼!何以故?乘佛願力故,即入正定聚,佛力住持故,令有情不退。佛力顯現在何處呢?衆生隨順之時即得成就。對于這一念隨順、一念畏懼,畏懼者即現凡夫業,隨順者即現正定之聚,即諸佛之業。你不斷如是思維,如是觀察,如法思維,如法觀察,就能身心安樂,與衆生施無畏抉擇,不僅施無畏,還讓對方抉擇,爲什麼要抉擇呢?令其如實安住,無有退轉。

  所以,在學法,尤其是出家衆學法的叁個進程中,所謂講經是第一法,辯經是第二法,立著是第叁法,當然在家善巧阿阇梨向往者,對此叁法也是必修的,此中,講經實在不是說講,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他心,如實知佛心,心佛衆生無差別之時申明自心,這不過是辯經善巧及所謂講經之始啊,然後你可以立著,什麼著?正教言著,令世間人有所依從。這是過去一切善知識欲有成就而一生之中必行之路,當然這是所謂的道次義中所宣化。我們在修法過程中也應該這樣,平時之中,不失每個現緣與衆生施安慰,即施法教,于愚癡者予以智慧,于嗔恨顛倒者予以慈悲,于邪見者予以正見,于迷失者令其知道道路,所以“安住調柔而修施,若能如是得叁昧”,這是很重要的。

  若于財施爲大主  無有憍慢嫉妒心

  行一切施常踴躍  若能如是得叁昧

  心無挂礙,無所挂礙故,廣施一切法則,乃至說廣施一切財、法無所畏懼,以令衆生安樂,以令有緣得以安樂住。學習佛法,的確是應該這樣善調人心,善對治疾病。

  這個時代,我們若不假于一個清晰的法則,于自于他都會迷失,乃至本欲醫療,結果反受其害,因爲用的是非藥,遇到的是貪財之醫,那真是令人死于非命。因此,一個法則如果有教法廣傳,有經典可依,大家可共審視、共實踐,這樣透明度很大,如現在的念佛法門、般舟行法,因爲有經典,有曆史一代一代的傳播者,所以人在此就無畏,來了就是習法的,不需有其他談說,這樣一下就能踏實下來。但在許多雜緣的法則中,有很多不可共知性,實在是很難透視、很難思維,很難共同實踐、共同觀照的。所以我感到,真正遇到淨土,在淨土一法抉擇的人,是十分有福報的,但對這個古來以久大家就審視、實踐、透視的一個法則,有的有情反以此爲平常、平淡無味,而不愛樂、不深入、不實踐,不以爲奇,其實此不奇處、平凡處,正是它的特優之處、不可思議功德之處。還是希望大家于此能思維。

  又于法施爲上導  善解微妙修多羅

  能知甚深寂滅法  若能如是得叁昧

  諸位善知識,《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法供養爲最上供養,一切供養所不能及。的確,在一切施中,法施爲最直接、最究竟、最善巧,其他只是結緣、方便、增上而已。當然,衆法中,若無緣者,則不能相與交流,但如果沒有法施者,人就不能得解脫,不能得真實利益。

  安住甚深諸法中  善能堪忍無嫉妒

  雖被撾罵無惱恨  若能如是得叁昧

  “善能堪忍無嫉妒”,爲什麼處處提嫉妒呢?因爲末世有情诤訟甚多,隨喜者寡,尤其是對自己喜歡、自己以爲是的東西,容易産生嫉妒。如果我們善于觀察心靈的動念與習慣,就能泯除自己無始以來這種虛假的業的執著,就不會錯認這個業習爲自我。往往我們把煩惱業習當作我了,緊抓不放;有的人把罪業當作我了,比如做了一個過失,以爲別人說這個過失就是在說“我”了,死死地抓住,說什麼“如果你說我,我就跟你拼命啊”。其實,罪惡不是你,它不屬于你,它本來沒有自性,我們的業習也是這樣,我們的名字也是這樣,比如張叁、李四這個名字,也是無自性的,但往往如果誰指著這個名字罵,這時名字可就有自性啦,我們就要把它貼到身上,綁到身上,裝到心裏,印到腦子裏,然後成爲一個業相了,那我們就是不識法無自性。真是不能這樣啊,尤其是把業習、把過失緊緊抱著不放,以爲是自、是我的時候,這是最苦的了。

  “雖被撾罵無惱恨”,被人诋毀、傷害,無有悔恨、惱怒。逆緣中的修持是最真實的,末法時代逆緣熾盛,順緣稀少。有人說這個人板著面孔很不好看啊,其實大家都不要在乎別人的面孔就好了,有時候是他自己心裏太緊,或者是他不知道自己太緊,我們笑一笑就過去了,真是不能計較過失。不能把過失當成我,不能把名字當成我,不能把業習當成我,善知識本來無我,何以建立我呢?一定要問問自己,善我尚不可得,惡我怎麼能強執呢?我們應該抉擇。

  或時聞說此經典  書寫讀誦巧廣宣

  唯爲法住利世間  若能如是得叁昧

  于諸法中不秘吝  不求利養及名聞

  但爲紹隆諸佛種  若能如是證叁昧

  “于諸法中不秘吝”,不吝法真是十分困難。若是大家依法相處,依法交流,依法布施,依法共住,不說一團和氣,起碼有欣欣向榮之氣相,有道德增上之氣相,有逐漸健康之氣相,不會出現滑坡,不會出現枯萎之相,這是必然的。因爲以少分法付出,即令人得安樂,不要說廣大的法施了。在我們予人法施的時候,自己先得法味啊,例如很多人苦惱地說家裏有個病人了,我說那太好了,怎麼說這樣的話啊?因…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