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五法品第十▪P6

  ..续本文上一页方便。

  因为我们现在在行法中还未证,而即使证到阿罗汉,也不见得知道有情的过、现、未来的本质心智所在,因此就不能发现他人的善根,所以在末法时代揣度他人就特别困难。可是这个时代中,关注别人的言说、关心周边业相的人比较多,而守护自心、明晓自心、相互知自心的修法者反而少一些。所以,我们可以在心念中去审观,不一定要在事相上马上接受,但在心念上可以做一个尝试,就如同说现实中做不到,而梦中可以试一试一样。

  清净持戒住梵行  所生不念诸女人

  深厌五欲真佛子  若能如是证三昧

  这是对比丘、沙弥、优婆塞之类所提示的法则,如果对对女众,比丘尼、优婆夷就会反过来说,我们要审视、观察。

  常行大施不求报  亦无住著悔恨心

  一舍已后不重缘  唯当摄念思诸佛

  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肯定需要有十分猛利的心智才能接受这样的法则。许多发心出家的居士,以及短期出家、长期出家的出家人,往往都有这样的感觉:连家都出了,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但你静静地思维,遇到一些顺缘,一些你欢喜、你容易染著的因缘处可以观察,不要轻易带过这个种子,在无始以来及现缘的意识种子处,如果我们无畏无惧,“一舍已后不重缘,唯当摄念思诸佛”,那就是十分有意义的了。

  “常行大施不求报,亦无住著悔恨心”,这真是极大善根啊,是极大福报之成熟,是极富有之福报,是极具足之心智啊。所谓“大施”者,不求回报就是大施,若把所珍惜的、珍爱的东西供于诸贫乏有情,供于三宝,来惠利于世间,乃至说救济灾难之处,没有回报心,亦无悔恨心,此人是福德具足者,就如同一个体力充盈的人不会因为稍有劳作就疲劳,就后待生悔惧心理一样,这即是福德充盈之相。

  “一舍已后不重缘”,此“舍”,就是布施。我们可布施的东西十分多,有时布施人一念法则、一念慈悲,比布施财产更难,因为财产还是身外之物。对此我体会是十分深的,有时在生命困难交结之处获得了一点相似的法益,这时跟人说,尤其会有吝法之想,无意识地就会有,往往就拿“轻许与人,轻说与人,此人不珍惜”这个借口,不想与人说。吝财,可能是世人之心,但学佛者吝法之心也是十分容易出现的,比如对慈悲的吝法,即以慈悲心利他、照顾有情,又如以智慧心回施有情,以无畏心回施有情,你不愿意回施,也就是法不布施啊,这样就形成法的障碍。许多有情很大的修法障碍就在不助喜、不随喜,常坏于人善缘,不成熟于人、增上于人,这样的人想行法,于道业处多受阻碍。

  法的布施,尤其在道场中,此修持对我们甚为重要,因为在道场中,财布施运用得不十分广泛,而智慧布施、慈悲布施、无畏布施的使用是十分频繁的,或者说在此处败坏、丢失机会的也十分多,比如对于染著之人,应该予以智慧的布施,对于恶性有情,应该予以慈悲的布施,对于嫉妒有情,应该予以随喜的布施,对于不健康、邪见的有情,应该予以正见的布施。对此我们可以观察。

  布施,的确是不应该求回报,也没有可回报者,因为布施本身就是利益,就是修法,就是成就,没有什么可回报的。我们在这样的道场修行,成就道业的机会也就有别于在家,有别于世俗的环境,诸位善知识,我渴望大家如法地布施我们所学的智慧、慈悲、方便、正见的法则,令不健康的有情,包括不健康的自己的身心及时得到调整,这样我们就会使道场逐渐完善,使自己的道业逐渐纯熟。我们善思维、善观察!

  怜愍众生行施时  决定除疑无变退

  安住调柔而修施  若能如是得三昧

  若善于以谏人五德利益世间有情,得三昧也不是难事。观世音菩萨有个名号是“施无畏者”,其实诸佛世尊对一切菩萨摩诃萨作了一个清晰的授记,说一切菩萨摩诃萨善住于世间,善利于世间,与世间作大安慰者,何以故呢?是无畏施者,是广大财布施者、法布施者。此无畏施是首要之施,因为此布施能够断除人对法、对出离生死的困惑,以及对世间轮回的畏惧苦,能令我们对法有一个清晰的、抉择的透视。如果你没有清晰、抉择的透视,就很难与人说安慰,而如果有正知见与善巧法则,能令众生疑惑荡除、心智无染、畏惧丢失,那你就会得“施无畏”这个观世音的名号,也就是慈悲的名号,因为所谓善观世间音,即善观世间勤苦之音、迷惑之音,而能与众生作一个无畏施者。

  这对我们学佛人,尤其是念佛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修持,如《往生论》念佛五门修法中的第五门,即回向门中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回向什么呢?欲令一切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无畏无惧!何以故?乘佛愿力故,即入正定聚,佛力住持故,令有情不退。佛力显现在何处呢?众生随顺之时即得成就。对于这一念随顺、一念畏惧,畏惧者即现凡夫业,随顺者即现正定之聚,即诸佛之业。你不断如是思维,如是观察,如法思维,如法观察,就能身心安乐,与众生施无畏抉择,不仅施无畏,还让对方抉择,为什么要抉择呢?令其如实安住,无有退转。

  所以,在学法,尤其是出家众学法的三个进程中,所谓讲经是第一法,辩经是第二法,立著是第三法,当然在家善巧阿阇梨向往者,对此三法也是必修的,此中,讲经实在不是说讲,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他心,如实知佛心,心佛众生无差别之时申明自心,这不过是辩经善巧及所谓讲经之始啊,然后你可以立著,什么著?正教言著,令世间人有所依从。这是过去一切善知识欲有成就而一生之中必行之路,当然这是所谓的道次义中所宣化。我们在修法过程中也应该这样,平时之中,不失每个现缘与众生施安慰,即施法教,于愚痴者予以智慧,于嗔恨颠倒者予以慈悲,于邪见者予以正见,于迷失者令其知道道路,所以“安住调柔而修施,若能如是得三昧”,这是很重要的。

  若于财施为大主  无有憍慢嫉妒心

  行一切施常踊跃  若能如是得三昧

  心无挂碍,无所挂碍故,广施一切法则,乃至说广施一切财、法无所畏惧,以令众生安乐,以令有缘得以安乐住。学习佛法,的确是应该这样善调人心,善对治疾病。

  这个时代,我们若不假于一个清晰的法则,于自于他都会迷失,乃至本欲医疗,结果反受其害,因为用的是非药,遇到的是贪财之医,那真是令人死于非命。因此,一个法则如果有教法广传,有经典可依,大家可共审视、共实践,这样透明度很大,如现在的念佛法门、般舟行法,因为有经典,有历史一代一代的传播者,所以人在此就无畏,来了就是习法的,不需有其他谈说,这样一下就能踏实下来。但在许多杂缘的法则中,有很多不可共知性,实在是很难透视、很难思维,很难共同实践、共同观照的。所以我感到,真正遇到净土,在净土一法抉择的人,是十分有福报的,但对这个古来以久大家就审视、实践、透视的一个法则,有的有情反以此为平常、平淡无味,而不爱乐、不深入、不实践,不以为奇,其实此不奇处、平凡处,正是它的特优之处、不可思议功德之处。还是希望大家于此能思维。

  又于法施为上导  善解微妙修多罗

  能知甚深寂灭法  若能如是得三昧

  诸位善知识,《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法供养为最上供养,一切供养所不能及。的确,在一切施中,法施为最直接、最究竟、最善巧,其他只是结缘、方便、增上而已。当然,众法中,若无缘者,则不能相与交流,但如果没有法施者,人就不能得解脱,不能得真实利益。

  安住甚深诸法中  善能堪忍无嫉妒

  虽被挝骂无恼恨  若能如是得三昧

  “善能堪忍无嫉妒”,为什么处处提嫉妒呢?因为末世有情诤讼甚多,随喜者寡,尤其是对自己喜欢、自己以为是的东西,容易产生嫉妒。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心灵的动念与习惯,就能泯除自己无始以来这种虚假的业的执着,就不会错认这个业习为自我。往往我们把烦恼业习当作我了,紧抓不放;有的人把罪业当作我了,比如做了一个过失,以为别人说这个过失就是在说“我”了,死死地抓住,说什么“如果你说我,我就跟你拼命啊”。其实,罪恶不是你,它不属于你,它本来没有自性,我们的业习也是这样,我们的名字也是这样,比如张三、李四这个名字,也是无自性的,但往往如果谁指着这个名字骂,这时名字可就有自性啦,我们就要把它贴到身上,绑到身上,装到心里,印到脑子里,然后成为一个业相了,那我们就是不识法无自性。真是不能这样啊,尤其是把业习、把过失紧紧抱着不放,以为是自、是我的时候,这是最苦的了。

  “虽被挝骂无恼恨”,被人诋毁、伤害,无有悔恨、恼怒。逆缘中的修持是最真实的,末法时代逆缘炽盛,顺缘稀少。有人说这个人板着面孔很不好看啊,其实大家都不要在乎别人的面孔就好了,有时候是他自己心里太紧,或者是他不知道自己太紧,我们笑一笑就过去了,真是不能计较过失。不能把过失当成我,不能把名字当成我,不能把业习当成我,善知识本来无我,何以建立我呢?一定要问问自己,善我尚不可得,恶我怎么能强执呢?我们应该抉择。

  或时闻说此经典  书写读诵巧广宣

  唯为法住利世间  若能如是得三昧

  于诸法中不秘吝  不求利养及名闻

  但为绍隆诸佛种  若能如是证三昧

  “于诸法中不秘吝”,不吝法真是十分困难。若是大家依法相处,依法交流,依法布施,依法共住,不说一团和气,起码有欣欣向荣之气相,有道德增上之气相,有逐渐健康之气相,不会出现滑坡,不会出现枯萎之相,这是必然的。因为以少分法付出,即令人得安乐,不要说广大的法施了。在我们予人法施的时候,自己先得法味啊,例如很多人苦恼地说家里有个病人了,我说那太好了,怎么说这样的话啊?因…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五法品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