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具足”法,个个渐次引导,乃至到第六个五法中,广泛细腻地于凡夫热恼有情作细微分析,令我等以五法得三昧之乐,远离世俗散漫、无记、善恶之苦,此三昧之乐是一切智者、善根纯熟者所守护,也就是说,此三昧王具一切法,是佛地,是佛智,是法性,是僧性,如是真实利益,我等当勤学、勤修持、勤观察。
“若能如是得三昧”,在学习过程中,此教典不断提示我们这个清净的当下、具足的当下、真实的当下,若真能时刻在当下运用得好,般舟道场就在我们每一个步履下,每一个举手投足间,每一个言谈话语中,皆是三昧之行,我们每一个意识的闪动,皆是三昧正受的延续。最大的般舟道场,就在我们如法的思观中、如法的现缘中。
一般我们对有般舟道的、能清晰感知的道场,有比较清晰的向往,或者去实践,或者是畏惧。当然也有畏惧者,畏惧者自知,如一些出家、在家菩萨这样说,哎呀,等我资粮足的时候再走般舟;或者说,我对般舟有疑虑。这真是有人福德具,有人不具,有人法具,有人法不具,如果福慧二法真正具足,才能去特定地行般舟一法。这不是故意来赞许,或说鼓噪这个法则,非是如是,如果我们真正单独地、专一地去行般舟,实在要有多善根福德因缘的成熟。很少人真正观察此处,我们不妨把闲杂的用心静下来观察一下:若是真正具足专门行法的机会,就要有众缘所成、众缘所熟啊,缺一缘不熟,即难行持,很多人发了很长一段时间心,用了好几个月作准备,结果往往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行法,因为众缘很难具足,一日一夜尚为方便,若多日,三日、七日,或者更长时间,这样的因缘就更难真正相应了。一个人走七日七夜、七日八夜的般舟行法,需要大量人付出自己的精力、心力、慈悲和智慧力,来养育这一个人行法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后四天。许多人行七日七夜,因自制力不够,结果基本是大家在行般舟,对此我们都是有所见、有所知、有所参与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行之般舟,是道业纯熟者的所谓“随意三昧”的修持,这是善根极成熟有情所能清净延续的法则,若失一念,他就会生惭愧,若于事中丢失法则的利益,或说当下与法不相应,他就会有悔恨之心,或厌离之心,或有菩提心的观照,或有直达法性的猛利,而不黏着于事相、丢失清净的法则。这样的修持,实际是我们应普遍鼓励的一个广大善巧,因为般舟道中的行法,毕竟是极少人、极少人所能成熟的善根与机制。即使现在,还有很多出家、在家菩萨对此行法心有畏惧,乃至十分畏惧,畏惧什么呢?不睡觉,不坐,一日一餐,对其是不能想象的。也许对我们行过般舟的人来说,这是没有什么可畏惧的,而长时间熏习此法则的人对此也没有什么感觉,认为这是很自然、很平和,乃至说很好的一个法则,但对那些还未有涉足、还有畏惧的有情,这反而还是一个畏惧处。有些人自以为有很大的善根,但涉足到这样的行法中就举步不前,为什么呢?还是有畏惧。看似容易,成熟这个善根还真是需要佛威神加被,需要经常祈祷以成熟这样的众缘和合。因此,我们不妨两条腿来走路,一是运用这个专一的般舟道中的般舟行法,再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不要放松,对自己不要过份地原谅,当然宽松心地是应该的,如法是应该的,但不要原谅自己那已经十分纯熟的世俗的心念,或者已经习惯的轮回业力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我们对法就会有向往心,有猛利心,由此精进的善根就容易成熟。
按世尊的授记,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无力修持的时代,那为什么世尊又授记般舟一法会广泛盛行于世呢?正是世尊的威德加被、神力加被、誓愿加被、福德遗付于我等、激励我等的最后机缘。在娑婆世界人寿百岁之时行道、闻法,对此他方世界有情是难以思维审视的,寿命极短故。我们自以为现在的生存环境还是很优越的,但如果真正知道他方世界,或者那些善根成熟、那些胜功德成就者们的生活环境、寿命情况,我们一定会痛哭流涕的,一定会珍惜自己生命所延续的每一分、每一秒的,因为什么?会有极大的反差的感知。若我们与人寿八万四千岁的福德相比,你说我又见不得,又闻不得,又知不得,怎么来对比呢?可以依经教来对比。例如,在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群体中,善根福德因缘与果报的差别就已经看似很大了,有的人身体很健康,有的寿命相对长一些,有的很小就夭折了,有的到中年就跨掉了,有的人得种种难以言说的病痛,有的人生活在资源匮乏的区域,有的人生活在气候环境恶劣的地方,有的人就生活在福德比较具足、条件相对完善的环境中,这些差异大家可知可见,但与福德具足的他方有情相比,这一点点差异已经十分得相近了。为什么常常提这样的话语呢?还是鼓励我们了知无常,常念无常。
印光法师一句话十分感动人,老一代善知识说法,乃至交流,说话都很重,就是因为悲心彻骨啊,以策励警醒于末学,令后人能够警悟自己的现缘与机制,所以说“把死字贴到额头上”。我们这个生命不知哪一日就是一抔黄土,或说一把骨灰,每个人都在所难免,何一时节因缘呢?有几人能了知,有几人能把握,有几人能抉择呢?对此我们真是应该正观察、正思维。如果不在额头贴个“死”字,我们很难真正地来思维这个法则。但因为后有的相续心是十分广远的,所以人往往不善于接受“死”。有一些教言就是来修持对死亡的安乐、对死亡的向往、对死亡的踊跃、对死亡的喜悦的,不断培养自己对死亡的无畏与亲切的感知,这种无畏于死亡的修法,乃至观察,能令我们舍弃我执,若不经常这样作为,就会认为无常大鬼好象杀不得我们一样,就会有还年轻、还健康,还有诸多机制尚未涉足等种种想法。这些提法,无外乎是给大家一些“厌离一切诸后有”、“智者不愿一切生”的思维参照。
不用一切诸外论 乃至语言不听受
心外求法即为外道,即为外道知见。我们实在不应在诸多境界、杂缘之中过份纠缠,应该直达本心,直彻本源,直视法则,不用虚假委屈用功而多走弯路、少获利益,即多有勤劳而不获其利啊,所以“乃至语言不听受”。若是有不相应知识多以是非、困扰来困惑我等心智,令我等执着事相者,可以不听其语,先闲置一处,自己念佛、念法、念僧,念于三宝、念于悲悯,如此方便,这样在一起共住相处就会有清净的加持与相互的鼓励,有意无意地就会利他。
我们如此说,也要不断地如此做,不管别人对自己是打骂、是赞辱,我们就这样来观察。实际打骂、赞辱,乃至诋毁,的确不是我们听受的,若在此处惑乱了、染著了,以为实有了,我们就会丢失现前行法,或现前念佛的当下修的机制,结果还是被外道知见所困,多有委屈。这个委屈延续得逾久,我们离法就愈远,于真正的利益也就愈远,由此迷失得就愈久。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知见大概是不成问题了,但用得上、用不上呢?还是有待每一个现前善知识自我照见。我们只能自我审视,审视别人有太多的困难、太多的不便、太多的沉重、太多的不可把持,而审视自心,识得万法唯心,识得一实境界,识得本无生灭,的确就会十分法喜、十分善巧。
永断世间诸五欲 若能如是证三昧
“五欲”者,我们都比较清晰明白,容易感知得到。
“永断”者,莫畏惧!行为中会害怕这个“永断”,我们不妨先用心念永断,用意识去涉足它,在意念的王国中去建立永断五欲的安乐住处,也就是以所谓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样的五法之乐来观察,用慈悲度众生之乐来观察,用禅定、神通、大方便来观察这个五欲过患,这样我们就不会沉浸在五欲的纠缠与世俗之中。
我们要审视自心,不要涉足别人,因为涉足别人的时候往往是妄念推导,有太多苦难与不相应。如果我们各个向外缘一推,那就不是道场了,大家就会争斗,无端地争斗,没有边际地争斗。而我们各个自省之时,道业就有了,道场就有了,各自审视自心就是相互利益,这样佛法就会清净、无畏地延续下去。我们学佛人本来是应生无畏心的,所以与他人提意见、作说教,一定应无畏,乃至说在业处也应该无畏,何以故呢?我们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尤其是凡夫有情,还有诸多知或不知的业习烦恼,对于知者,我们善忏悔,那是很好的增上转化,若不知者,则还真需要明眼人,或说所知人的善提醒。
诸位善知识,我们怎么来认识“永断世间诸五欲”呢?首先要在意识中敢涉足,然后业相上才能真正涉足,乃至未来世的果报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在广大威德的通力中、善巧中、度生方便中,在自己清净的刹土中,广利人天,自他圆满。若涉足的意念尚没有,还在贪嗔痴邪见中蒙昧自心,在粗重的烦恼中折磨自己的依正二报,那实在还是比较苦恼的,因为我们知道,一个法若能自害,就能逆害于周边有情,若能自利,则有时无意识地就会利益有情。
“永断世间诸五欲,若能如是证三昧”,对于般舟三昧,虽然未断五欲,即可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来宣化正法,令我等趣于无生忍,证得种种善巧。我们读过罗什大师答远公大师的一段文字,罗什大师举了几种三昧力的修证及几种见佛的因缘,如我们最开始提到的四法见佛:若现前境界中,若梦中,若舍报时,若禅定中能见于诸佛,在这四法中,我们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见佛呢?若有净欲菩萨得以诸通力善巧,有身如意通,可以步履他方世界,欲见他方佛者,依通力故,转念瞬间即至,顶礼世尊足,善巧闻法,那是善根成熟者。没有这样的通力怎么办呢?尤其是未净欲凡夫怎么能现前见佛闻法呢?般舟三昧是一个不共的教言。“永断世间诸五欲”虽然是对智者,对见佛者的一个猛利的提示,也不失为一个善根的给予。那你说:“我就对这个世界五欲贪爱炽盛,该怎么来实践这个法则呢”?真正在念佛时、经行时,即在一段时间专修时,勇猛地舍离,亦得…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五法品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