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五法品第十▪P7

  ..续本文上一页为这样你有修法的机会了,有念佛的机会了,有培养慈悲心的机会了,因为其他人有病、有难时,你不太关心啊。若你说自己关心,那天下每天都有人得病、死亡,每天都有人痛苦不堪,你怎么不念佛,怎么不念法,怎么不念僧回施他们呢?我们自家死个宠物就会哭鼻子,别人爹娘死了都不在乎,为什么呢?就是跟自己有关系啊。因此,我们学佛,也的确要跟自己有关系、有亲缘,没有缘不行,这个地方还是要如实观察。现在我们闻说这样的经典,乃至书写、读诵,这都是结缘,都是实践法则的一个缘起,大家要善观察此处,不要在乎别人的、自己的所谓因缘,只应在乎法则的守护。“但为绍隆诸佛种”,即令正法住世,广传世间。

  远离睡眠与衰恼  除断嫉妒及盖缠

  不自称赞轻毁他  能灭我相得三昧

  “远离睡眠与衰恼”,若人求法不倦,说法无厌,修法常精进心智,就不会有衰恼之相。有时候我们不提“累”字还好,还忘乎所以,一提就缘上去了,马上就累了,这个“缘上去”究竟是什么呢?就如同我们抓住热铁就烧手啊,就是这么一个缘,对此你应相信,凡夫心智中即有爱法著,一触即就,即能感觉得到。

  “除断嫉妒及盖缠”,又提到嫉妒,嫉妒太危害我们的善根,给我们造成太多的障碍了,这是末世之人最难过的一关,好强就是嫉妒心带来的,争斗就是嫉妒心带来的,太苦了!在末世凡夫心中,嫉妒的种子比较大,比较成熟,如果这是焦芽败种还好啊,但这个种子太熟了,特别容易长出芽来。

  “不自称赞轻毁他。能灭我相得三昧”,这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相,若是病一除,即得健康,即有善巧威德,即能利益世间。在我出家的整个业相中,有三、四年的时间,我感到自赞谤他是我常忏常犯的一个过失,很多都是无意识的,回味过来就知道是自赞谤他了,这是业习所在啊,常常把话一下说出去了,当时感觉还是很有悲智的,但静下来看,翻出来的种子里还是有自赞谤他的东西,若不及时忏悔,就会增加一个业相续。菩萨们啊,这个业相续是最麻烦的,即是“我”的认取,我们无意识地就制造了这个业、业相续,此“无意识”就是无明,就是盖,就是缠,对此只有细心人、于法纯熟人,才能善观察、守护,但我们学佛人都应该细心、深刻地观察。后来我对自己自赞谤他的业习不断观察,知道是因为自己于过去业相中常自以为是,是在自以为自己有善根、有精进、有行法、有法则之时而带来的一种阴暗,无意识带来了自赞谤他的业种。那谁能断呢?唯有自己能觉察了知,善知识也可以给你指出,来帮你摒除这个过失。在我们这个时代,与我同病者特别多,我们都可以审视自己,因为自赞谤他太细微,不觉察地就犯了,但这个业相续是十分不好的,尤其在菩萨戒中,是犯重、犯根本的,而我们往往无意识地就会犯,别人的过失太明确了,随口就说出来了,把自己的优点就表现出来了,丢失了慈悲心、智慧心,随口说出来就会带出一种指责性的、伤害性的、令人有压力的,而不是予人安乐喜悦的东西。这个病不除,业相续就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如同病相续是一样的。

  正信诸佛及法僧  常行诚心无欺诳

  不忘一切诸恩报  彼证三昧无艰难

  “常行诚心无欺诳”,诚心者,决定来自于自尊、尊他。我们怎么来自尊呢?如实知自心,于心缘中清净可知,所以无染无著,这就是真诚心的最初一念,这时悲智观于世间,诚心可以运用,否则的话,一有染污、分别心,怎么能称为诚心呢?

  “不忘一切诸恩报”,不忘一切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怎么报呢?我们予人恩德的时候,不能思维回报;他人予我等恩德的时候,不能忘报,这是一个法则。如果自己有所付出而求于回报,那就是生意、买卖,就是所谓贩卖如来家业的名闻利养的修持,没有意义。但我们如果不知恩、不报恩,则会丢失广大的修证利益,以及利益世间的真诚心智,或说恭敬心修持。

  若能真说无妄言  凡有所行亦不失

  若有说法与自己的行地、心地不相应者,当忏悔。忏悔,是我们末世凡夫有情应做、应为的,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法则。代人忏也好,自忏也好,代法界有情、父母师长忏悔也好,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个健康、清净的心理,是诸法璎珞,是佛陀庄严,是一切诸佛菩萨所赞许与守护的。大家应互检互遮,令忏悔清净,令犯者忏悔得健康。

  所作虽微获报广  彼于证法无障碍

  依前面这些法则,虽然有少分行为,但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因为如法行故。

  若人有能具斯法  清净持戒诸有恩

  彼得菩提尚不难  何况甚深微妙定

  成就无上菩提尚不难,何况甚深微妙定。诸善知识,莫远推佛法,莫轻许于佛法,要正行于佛法!

  

  

  [1]见《往生论注》(昙鸾法师注),如:“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又如:“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五法品第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