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P7

  ..續本文上一頁爲這樣你有修法的機會了,有念佛的機會了,有培養慈悲心的機會了,因爲其他人有病、有難時,你不太關心啊。若你說自己關心,那天下每天都有人得病、死亡,每天都有人痛苦不堪,你怎麼不念佛,怎麼不念法,怎麼不念僧回施他們呢?我們自家死個寵物就會哭鼻子,別人爹娘死了都不在乎,爲什麼呢?就是跟自己有關系啊。因此,我們學佛,也的確要跟自己有關系、有親緣,沒有緣不行,這個地方還是要如實觀察。現在我們聞說這樣的經典,乃至書寫、讀誦,這都是結緣,都是實踐法則的一個緣起,大家要善觀察此處,不要在乎別人的、自己的所謂因緣,只應在乎法則的守護。“但爲紹隆諸佛種”,即令正法住世,廣傳世間。

  遠離睡眠與衰惱  除斷嫉妒及蓋纏

  不自稱贊輕毀他  能滅我相得叁昧

  “遠離睡眠與衰惱”,若人求法不倦,說法無厭,修法常精進心智,就不會有衰惱之相。有時候我們不提“累”字還好,還忘乎所以,一提就緣上去了,馬上就累了,這個“緣上去”究竟是什麼呢?就如同我們抓住熱鐵就燒手啊,就是這麼一個緣,對此你應相信,凡夫心智中即有愛法著,一觸即就,即能感覺得到。

  “除斷嫉妒及蓋纏”,又提到嫉妒,嫉妒太危害我們的善根,給我們造成太多的障礙了,這是末世之人最難過的一關,好強就是嫉妒心帶來的,爭鬥就是嫉妒心帶來的,太苦了!在末世凡夫心中,嫉妒的種子比較大,比較成熟,如果這是焦芽敗種還好啊,但這個種子太熟了,特別容易長出芽來。

  “不自稱贊輕毀他。能滅我相得叁昧”,這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病相,若是病一除,即得健康,即有善巧威德,即能利益世間。在我出家的整個業相中,有叁、四年的時間,我感到自贊謗他是我常忏常犯的一個過失,很多都是無意識的,回味過來就知道是自贊謗他了,這是業習所在啊,常常把話一下說出去了,當時感覺還是很有悲智的,但靜下來看,翻出來的種子裏還是有自贊謗他的東西,若不及時忏悔,就會增加一個業相續。菩薩們啊,這個業相續是最麻煩的,即是“我”的認取,我們無意識地就製造了這個業、業相續,此“無意識”就是無明,就是蓋,就是纏,對此只有細心人、于法純熟人,才能善觀察、守護,但我們學佛人都應該細心、深刻地觀察。後來我對自己自贊謗他的業習不斷觀察,知道是因爲自己于過去業相中常自以爲是,是在自以爲自己有善根、有精進、有行法、有法則之時而帶來的一種陰暗,無意識帶來了自贊謗他的業種。那誰能斷呢?唯有自己能覺察了知,善知識也可以給你指出,來幫你摒除這個過失。在我們這個時代,與我同病者特別多,我們都可以審視自己,因爲自贊謗他太細微,不覺察地就犯了,但這個業相續是十分不好的,尤其在菩薩戒中,是犯重、犯根本的,而我們往往無意識地就會犯,別人的過失太明確了,隨口就說出來了,把自己的優點就表現出來了,丟失了慈悲心、智慧心,隨口說出來就會帶出一種指責性的、傷害性的、令人有壓力的,而不是予人安樂喜悅的東西。這個病不除,業相續就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如同病相續是一樣的。

  正信諸佛及法僧  常行誠心無欺诳

  不忘一切諸恩報  彼證叁昧無艱難

  “常行誠心無欺诳”,誠心者,決定來自于自尊、尊他。我們怎麼來自尊呢?如實知自心,于心緣中清淨可知,所以無染無著,這就是真誠心的最初一念,這時悲智觀于世間,誠心可以運用,否則的話,一有染汙、分別心,怎麼能稱爲誠心呢?

  “不忘一切諸恩報”,不忘一切之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怎麼報呢?我們予人恩德的時候,不能思維回報;他人予我等恩德的時候,不能忘報,這是一個法則。如果自己有所付出而求于回報,那就是生意、買賣,就是所謂販賣如來家業的名聞利養的修持,沒有意義。但我們如果不知恩、不報恩,則會丟失廣大的修證利益,以及利益世間的真誠心智,或說恭敬心修持。

  若能真說無妄言  凡有所行亦不失

  若有說法與自己的行地、心地不相應者,當忏悔。忏悔,是我們末世凡夫有情應做、應爲的,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法則。代人忏也好,自忏也好,代法界有情、父母師長忏悔也好,是十分有意義的一個健康、清淨的心理,是諸法璎珞,是佛陀莊嚴,是一切諸佛菩薩所贊許與守護的。大家應互檢互遮,令忏悔清淨,令犯者忏悔得健康。

  所作雖微獲報廣  彼于證法無障礙

  依前面這些法則,雖然有少分行爲,但都有不可思議的利益,因爲如法行故。

  若人有能具斯法  清淨持戒諸有恩

  彼得菩提尚不難  何況甚深微妙定

  成就無上菩提尚不難,何況甚深微妙定。諸善知識,莫遠推佛法,莫輕許于佛法,要正行于佛法!

  

  

  [1]見《往生論注》(昙鸾法師注),如:“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生,生何所盡”;又如:“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