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P3

  ..續本文上一頁一者具甚深忍。滅除至盡。

  “深忍”者,說信忍、順忍、無生忍,即于一切法處皆能隨順、默然、聽從、信順、愛樂。所謂“滅除至盡”,即于法一無所得,于無所得處亦無所染,于無所染著亦無言說,亦無所知。這實在是發心之根源!無上菩提心之清淨相貌!

  這第一個“五法”,皆是無上菩提心本源心智之相,若是不善說者,可順此語善表達無上菩提心,即非造作菩提心、真實菩提心者。

  二者實無所盡。無有盡處。

  二者,與前法相續,世尊說法次第引導,雖無深淺,亦令世人可以遵循。如此來表達真心、無上菩提心、佛心、法性,是具足的,是完全可以表達的。在般舟叁昧行法中,這是首要之宣,故欲證叁昧,此“五法”是首選的心智、首選的發心與用法!

  叁者本無有亂。滅除諸亂。

  本來閑人,本來無事,何以造作?本無生死,妄自虛設;本無煩惱,庸人自擾!我們善自觀察。因爲本無所亂故,所以令諸亂得除,何以故?後現諸亂都是本無所得故,無有自性故,所以諸亂一時除盡。何以故?本無生故。

  四者本無有垢。滅除諸垢。

  善知識們,此是甚深教言,清淨無染,真實印契衆生本源清淨心智,若用得起,則方便現前,不假修證,一時具足!這是無上菩提心遠離造作份所施安立教言。

  五者本無有塵。斷離諸塵。

  似乎是說者無說、言者無言啊。垢者無垢,亂者無亂,生者無生,除者無除,滅者無滅,一時蕩滌一盡,了無所了,一時真了啊!從根本處解決一切幻化因緣,處于智慧、清淨、法性妙用之中,所謂“法性本寂,一時妙用生起”。這樣欲證此叁昧者,甚爲機熟,是爲不難。

  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成就無生忍故。而能得此現前叁昧。

  此五者所具法,皆是以無生忍作描述,所謂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善無惡,非青黃赤白,亦非不是青黃赤白之說,所以一切對待說法一時消融,一切假設一時摒棄,一切塵垢一時蕩滌一盡,何以故?本無生故。本無生故,無生亦無滅,無垢亦無淨,如是真心中,得見法則。如此行法者,必然相應,必證菩提,此現前叁昧者必然能證。

  此五法,是爲具足法,所謂本具無生,也就是無生忍具。這裏看似言說甚高,理教甚高,實是不是!高低者,但是衆生心相。若能隨順,甚爲方便!此處若欲思維、假設、欲解者,甚難甚難。此是印契之教,抉擇之法,不假思維,不假方便,直直印契,即是無生忍之相,無生忍之貌,無生忍之內容,無生忍之功德利益所在之處,就在此五法,而能得此現前叁昧。

  複次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叁昧。

  這是第二個“五法”。

  一者深厭諸有。不受諸行。

  于一切染法中,深厭遠離,無有對待;于諸行中,了然無染,了無所得。

  二者一切生處。念菩提心。

  若善念,若惡念,若是念、非念,凡念、聖念,一切念處,皆以菩提心照了覺知,此爲正修行!故此第二法則處,正修行發起,于諸行不受故,所以一切處運用菩提心、念菩提心、觀菩提心、行菩提心、明菩提心、伏菩提心、證菩提心,于一切生處所現,但以菩提心抉擇于現緣。

  叁者所生常見諸佛世尊。

  菩薩摩诃薩若行前二法者,處處見佛。你說:“我已發菩提心,何以不見呢”?汝未常時修、畢命修、無間修、無雜修,真實行菩提心、明菩提心、伏菩提心、證菩提心、具菩提心故,若是如是,念菩提心是爲真實,所以常見諸佛世尊。

  四者終不躭著陰界諸入。

  于諸境界,乃至得見光明相,乃至得見諸佛,亦不染著。更不要說世間陰境、世間夢境、幻境、妄境,皆不入!不入者,如鏡觀物,就如看戲一樣,我們不要入戲,可以觀戲,若入于戲中,怕迷自心,丟失身份啊,投入演員中,一會兒悲,一會兒喜,一會兒凡,一會兒聖,六道輪回不休,昧失自心。所以,“不入”者,不住于諸境,不失以爲諸境。

  五者終不愛著受欲樂事。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成就叁昧。

  這對欲界有情甚難,難在何處?欲界有情耽擱于五欲啊,此處是我們自我審觀處。念佛之時,欲見佛之時,于五欲之樂當作舍離心,何以故?得見世尊之善根成熟時,你會審視世間五欲之樂實是不相應之樂啊,因無常故。

  複次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叁昧。

  這是第叁個“五法”。

  一者常當思念無邊際心。

  心者,無所限製,無所邊際。

  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

  “諸禅定思維”與衆生的色、身、香、味、觸、法感知思維是有極大差別的。以四種無邊修持,人會得禅定善巧,何以故?一切識心會消融脫離故,無所執著故。

  叁者分別思惟一切諸法。

  此“分別”者,于無分別法則中善分別觀察,其無分別中,即所謂自性所在。因善分別故,了達自性,無所分別;于無所分別中,現種種分別相,故說善分別一切諸法。

  四者于諸衆生無有诤心。

  在般舟叁昧法則的修持中,無诤心甚爲重要,是念佛人之根本守護!有人說自己是念佛人,但處處與人是,與人非,這是不能念佛的,何以故?佛是清淨者、平等者、真實者、饒益衆生者、愛樂衆生者、拔衆生苦者、予衆生樂者、予衆生福慧者,不會與人诤,無有诤緣故,無有诤心故,無有诤意故。

  五者常以四攝攝受衆生。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成就叁昧。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交往之善巧、攝衆之善巧、尊重之善巧,是修行一切佛法的一個重要法則,是一切學佛之有情應熟悉、應善守護、善實踐的,這樣我們的僧衆團體、居士團體則會是和合的,是有意義的。現在的僧衆中、居士中極爲匮乏四攝法則,饒益他人者少,布施者少,同事語少,說“我高明”、“我偉大”、“我莊嚴”、“我正確”、“我真實”的多,那就是不與人同事。同事,就是無我,無我相,無人,無人相,這樣能消除不平等的感知,因而善于實施布施、愛語,能饒益有情。

  複次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叁昧。

  這是第四個“五法”。

  一者于諸衆生所常行慈心。

  菩薩們,莫忽略此教言。我們可以用這五法來對比自己的平常心智與行爲,是具與不具?你就知道自己爲什麼未證叁昧,未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我們用這個細微鏡子來照照自己的業,業爲什麼不成熟?行法爲什麼沒有相應?常行慈心于諸衆生,非于一類,非人類,非天類,非同類,但是于諸衆生常行慈心!

  二者于一切時念修聖行。

  不要行凡愚之行、墮落之行。

  叁者常行忍辱。見破戒者恒生敬心。

  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爲忍辱故,所以見破戒者亦生尊重、愛樂。爲何如是說呢?世尊在大乘教言中講“持戒不敬,犯戒不恥”,何以故?心清淨故,平等故,能忍辱一切差別故。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心理修持,即清淨平等的心理。應如是修持,此修持十分重要!因爲一般人對他人有過失,就心生嗔怨,排斥舍離,這樣于法不能得真正安樂,究竟慈悲心、平等心不能抉擇生起。

  四者于自和尚阿阇梨所。不說己能。

  甚爲重要。何以故?尊師重道故。因爲如果于“自和尚阿阇梨所”說己能,是爲炫耀,是爲蔑師,是爲謗法,何以故?驕慢心所致,邪見心所致,過去稱爲欺辱師長。舉個例子大家就比較容易感知到了,比如一個人輔助另一個人做生意,給他借款,給他鋪通做生意的路,後來這個人做生意發財了,就到輔助他的人面前說:“我現在很有錢!我告訴你……”,說自誇之話,這讓人感到此人不厚道、不相應,爲什麼呢?沒有他人之輔助,其德行不能安立,若是能安立者,應該清淨守護、感激守護。所以,不說己能是很重要的。

  記得有一次,我到剃度恩師的道場,師父說:“現在你作法師了,聽說你很會講經啊,來幫我這兒講講經吧。”我說:“師父不能減損自己的弟子啊,師父如此說,我只能是臉紅啊。”在師長面前如何來對答此類因緣呢?我們只能感恩師長之教誨,師長之提攜,師長之給予,別無他語!

  所以,于和尚阿阇梨所不能說己能,這是我們大家要忌諱、要注意的一個地方,若不注意,就會有增上慢心,乃至生邪見心,這樣會傷害你的善根,師長不會給你機會,或說不會給你法教,即使有甚深善巧的教言他也不傳達給你,因爲什麼呢?這樣會令你墮落、傷害,就如一個人富有了去吃喝嫖賭一樣,是不相應的。所以,善持家産者就會讓孝順的兒子來守護家産、傳播于後世,或者利益于世間。同樣,如果我們不能善用法則,師長就會遮我們的因緣,這是必然的。輕慢師長是不相應的,我們任何人學佛都應該注意這一點。

  五者于一切處不敢輕他。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證是現前叁昧。

  尤爲重要!在般舟行法中,不能輕視一切衆生,哪怕是極罪惡、極顛倒、極狂妄、極有過失之有情,也不要輕他!我們沒有理由輕慢任何一個生命的存在,沒有理由輕慢任何一個生命的價值,何以故?你不知道他是哪個菩薩示現,哪個善知識示現,或說哪個因緣示現,你不能透視之時,絕對應尊重一切,除非能知曠劫之宿命,猶如世尊,若不然,決定不可。

  迦葉尊者在世尊幾次說法之時,就對世尊說如是之語。一次,諸大阿羅漢見一年老之有情欲出家,各個觀其無有善根出家,一劫二劫,乃至八萬大劫,窮其因緣,不見有絲毫善根,怎能出家呢?此老人得遇世尊,世尊徹觀其善根福德因緣,知距曠劫前,此人爲樵夫,有餓虎現前欲食其命,他就爬到樹上去了,這個虎餓極了,就用牙齒啃樹,他心中發慌,就稱了一句“南無佛”,以此曠劫以來善根,世尊許他出家,而其出家之時,即證阿羅漢。當時諸大阿羅漢鹹爲不解,說,何以故呢?世…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