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五法品第十▪P2

  ..续本文上一页理实践法则、如理成就法则的重要一环,甚为重要,甚为重要!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

  此处译“大梵天王”为娑婆世界主,也有译“大自在天”为娑婆世界主,而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此娑婆世界的法则教化之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必有一世尊住世,令此世界众生得以安乐住,若无世尊处,世尊会以种种方便,现种种身说教,以利益此类世界,绝无放舍,诸佛不舍一切世界、一切众生故。

  乃至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四天大王提头赖咤等。及彼善德天子。与诸眷属。咸为人身赞助其事。

  即转换身相,以普通人身来助贤护,欲令其供养得以成就,因为此供养从佛陀世尊、僧众,乃至外道、乞丐、一切人民,皆普等供养,是广大、清净、一味之供养,即无遮之供养。这种无遮供养实在是我们,尤其是末世之人,最为匮乏的心智。在印度有这样的习俗,若于行道之时,若家有难缘之时,广行布施,乃至倾家竭尽财力来布施。这在我们中国人心智中是不太可能的,从古来记载中看,中国人这样做的历史事件或概念是很少的,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很可怖畏的地方,因为中国人,尤其汉地人,重视安居乐业、厚其家产,也就是说成家立业、守护祖业的心智、教言和知见一直在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液中流淌,很深厚。而在藏民中、游牧民中,多有倾家布施的心理状态,因为他们经常会出现一夜之间家产一时荡尽的情况,比如一场大雪,可能牧场的草全部就被覆盖了,也可能所有牲畜全都冻死了,或者一场瘟疫,也会使其空无一物,所以他们会饱尝无常。但我们汉地人,因为在安居乐业、逐代相传的“常法”机制中生存,所以意识差异很大。如果我们汉地人能在这个地方思维一次,便为方便。

  记得我刚出家时,很多人问,你怎么能舍得熟悉的环境呢?怎么能舍得熟悉的工作和家庭呢?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如何能舍得呢?即使家再贫,就象儿不能嫌母丑一样,人不能嫌家贫,有什么难缘、什么因缘才使你不能在家里生存,而要出家呢?其实就是对于“舍家”这个概念,我们中国人是十分难以接受的。舍家,就是放弃过去的因缘,不管是富是贫,是好是坏,是善是恶,即放弃这个熟悉的环境罢了,来面对一个完全崭新的、陌生的环境,来如实地了知是否畏惧,是否在这个新环境中如实地安住自心,以此来实践生命,这实在是一个布施。出家本身就是布施,而在家如何布施?你可以思维思维,假设自己全部布施,会是什么样的心理?你不用布施,先思维思维,亦是方便,但即使如此思维,在我们中国人心智中也是十分困难。我感到我们舍不得无所谓,实际可以鼓励一下自己,先作一个冥想、冥思、冥观,亦是方便,这也是一次心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我们不能舍弃自我,乃至现世的一切福德因缘,而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正契合,十分难!何以故呢?多有业习、多有世俗相缠缚故,不能令你真正契合清净的、圆满的佛法利益。

  “咸为人身赞助其事”,天人以人身助赞,即泯其光明、灭其威德,以人身相伴。有诸天有这样的方便,也有变化鬼神也有这样的方便。普通人如果见天人,一般人都会昏倒,或者说会迷失的,因为人身与天身的差别太大了,比如相貌的差别,人是很丑陋的,因为我们不知天人具足光相、威神、庄严的细妙色身,所以往往还自以为美啊。难陀因妻子相貌甚美,不忍出家,世尊就领其到天堂看一看,然后到地狱看一看,到天堂看以后,他就愿意修道,到地狱看后,他就愿意发出离心。我们人的相貌,如果在人类中相比,可能还是有美的,如果与猴子相比,我们感到也很美,但如果与天相比,我们真是很丑,主要是没有对比而言啊。

  又如我们的服装,出家人现在搭的披单,是大梵所赐之衣,即“随意衣”,大梵用这个衣可以作房子、作盖、作舟船,随意而用,而我们用这个衣就只是块布了,穿久了会有汗味,会有灰尘,我们九窍长流不停,衣服几天不洗就不行。人类实在是面对着很多困难,都是我们自身生存的压力、业报的压力所带来的,但人往往自以为美,主要还是没有对比啊。以前我住山,有过半年不洗衣服,但如果心智稍一染著、稍一世俗、稍一动念,乃至稍一饮食、稍一睡眠,就不行。而天衣不需要洗啊,因为什么?无有尘埃。我们都知道,天有四衰相,一旦福报尽时,其顶上的花蔓之冠先衰,腋下就会有异味,然后衣才会有灰尘,若衣有斑尘,这个天人的福报就完了,众眷属马上就舍离他,此时其苦味倍于地狱,何以故?平时有无量的眷属互伴娱乐,一时舍离之时,心智不堪忍受,所以苦倍于地狱之苦。

  我们人与天比是这样的,而如果与畜生比,我们感觉自己清净、庄严多了,如果再与恶鬼、地狱比,就更好一些了,因为畜生有的只是还债,恶鬼只是受其苦报,地狱只是受其惩罚,没有他缘,而我们人类还有择取方便,但人很难知道自己,所以往往容易平庸自足。为什么说以上这些呢?是来激励我们人对自己要有自尊的一面,或说发心,但于业处,要知道自己沉重、负重、痛苦、肮脏,或者说不能自制的一面,即不净苦、无常短暂苦。如果没有这一点知见,往往我们就是平庸地延续一生,不能自拔,于法不能猛利啊。

  欲令贤护。菩提果报速成就故。尔时贤护。与诸眷属善友知识等。扫洒其家。乃至王舍大城街巷道路。处处皆悉悬妙幡盖。广设种种诸庄严具而庄饰之。又以诸种微妙华香。布散其地。复烧世间第一名香而为供养。

  鲜花、烧香,还是一种风俗,都是为供养故,过去中国人,尤其皇室、长者、贤者,也是很重视燃香的。

  时彼贤护。如是庄严王舍大城及妙食已。于明旦时。与诸眷属。诣世尊所。头面礼敬而启白言。世尊。我事已办。愿知此时。尔时世尊。于晨朝时。为贤护故着衣持钵。与彼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大众。左右围繞。向彼贤护菩萨舍宅。

  “着衣”,即着搭衣,是为庄严,过去行应供时、托钵、宣化法之时,要具庄严。我们看到很多南传佛教的佛像都有搭衣,此搭衣就是庄严具。

  于是贤护发如斯念。我家隘小。不受多众。

  贤护菩萨看到这么多人徐徐而来,何以容纳呢?他就要祈愿。你说这是不是神话呢?我们且不管,但祈愿甚为重要,即心地如是,若说,我家隘小,这么多人,你不要来了,他不要来了,就佛陀来应供就行了,那是心地隘小,而不是其家隘小了。所以,家隘小者,可以心智广大,这些行法菩萨之心地必然是如实广大的。我们接下来看应如何拓宽自己的心地、拓宽自己心地的果报呢?

  自非世尊威灵加护。令宅宽广。尽为琉璃。令诸城内一切人民。莫不明见。亦令今此天人大众。随意受用。无所乏少。不亦快乎。

  这是心地广大,何以故?知佛威神、广大、具足故,真实不二故,于法无碍故,所以如是动念,如是发心。

  尔时世尊知彼贤护心所念已。即以神力令其家宅严丽宽广。所有众具变成琉璃。亦令城内一切人民。皆得睹见。分明显了。足令大众随意用之。

  何以故?佛者,一切智,一切智智所照了觉知。

  尔时世尊入贤护宅。随其床座安详而坐。亦令一切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人天大众。随其部类次第而坐。

  “部类”很重要,在我们中国人的感知中,可能对部类一说的观察比较少一些,而在印度等国家,种姓、部类是十分分明的,比如说刹利王种,那就是刹利王,长者子就是长者子,长者就是长者,婆罗门就是婆罗门,比丘就是比丘,比丘尼就是比丘尼,层次是很分明的,部类不能混淆,所以次第而坐。

  时彼贤护。及宝德离车子。善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长者子。那罗达多长者子。既见世尊。与彼四部天人大众。皆安坐已。于是贤护。躬以自手。持最妙食奉上世尊。

  “奉上”,就是举过头送上,这还是有风俗的成份,是表达其心智的一种形式。

  世尊受已。然后授与诸四部众。及与一切天人大众。种种上妙香美味食。咸令自恣。悉皆丰满。

  “自恣”者,随意取用。

  如是一切饭食斯毕。澡手漱口。乃至洗涤钵器。持举皆竟。

  这是对印度饮食过程的一个说法,他们拿手抟食,若用大号钵,六人可足食,用中号钵,四人足食,用小号钵,两人足食,抟食之后就需要洗手。这里的澡手、漱口,乃至洗涤钵器,就是僧人的一个生活过程。

  贤护于是别置小座。在世尊前。头面顶礼。然后退坐。一心瞻仰。

  也是一种风俗。为了让世尊慈目广视一切有情,心光照护,所以为其设高广座,而贤护设置小座,表示尊重、供养之心。“一心瞻仰”,即合掌来观世尊妙颜,心中赞扬,所谓“恭敬绕瞻仰”,即是以尊重的心、虔诚的心来瞻仰世尊。

  尔时世尊。即为贤护菩萨。及宝德离车子。善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长者子。那罗达多摩纳等。乃至四部天人大众等。如应说法。令其解知。开导慰喻。令其欢喜。然后与诸比丘比丘尼天人大众。归还本所。

  时彼贤护菩萨后食毕已。

  贤护先照料诸四部众饮食,然后自己进食。

  将诸眷属善友知识。及百千众左右围绕。至世尊所。

  贤护是十六正士之首,八大士之首,乃至是五百位在世尊面前发愿守护般舟三昧法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首。首者,先发之人,先守护者,所以贤护率众至世尊所。

  恭敬礼拜。退坐一面胡跪合掌。

  “胡跪”,单膝跪地。

  而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当能证此现前三昧。

  此“菩萨”者,是于此法受持者、爱乐者、实践者,是善守此法、能证三昧者,不论是在家、出家,但以菩萨而授于名。

  佛言。贤护。菩萨若能成就五法。则便得此现前三昧。何等为五。

  世尊数数举出五法,下面是第一处。

  所谓…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五法品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