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尊,此人八萬大劫無有稍微善根,何以于世尊言下即證阿羅漢呢?甚爲不公啊。世尊就與諸阿羅漢宣說曠劫以前此樵夫一稱南無佛之善根,因爲八萬大劫之外,諸阿羅漢不能深究,而尊能徹察之,而使其善根成熟。所以此時,迦葉尊者頂禮佛足,贊歎道,善哉!稀有威德世尊,于我開殊勝功德之寶藏,令我得見衆生無盡善根所在啊!世尊,至此以後,我等不可輕謗一切有緣,視一切因緣猶如世尊故!這是迦葉尊者在世尊所,對于世尊爲衆生開珍貴寶藏之真實利益所在,而頂戴受持的一個現下之言,言說什麼呢?就是尊重一切有情,這就是寶藏啊。
我們說:“爲衆生開無盡的寶藏”,無盡寶藏在什麼地方?就是尊重一切!善知識們啊,莫以種種緣爲雜緣,莫以種種緣爲惡緣,若我們睜開智慧之眼,一切現緣皆是智慧之緣;若我們睜開具足之眼,一切現緣皆是珍寶!因爲盲者不見,暗室所閉故,所以多被珍寶所傷,珍寶在此亦成惡緣,何以爲惡呢?就是因爲智眼未有睜開啊。此“五具足”法,尤其對我們現世凡愚有情行持般舟來說,甚爲重要,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的賤自賤他中,大家應善自觀察、守護這個寶藏。
複次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叁昧。
這是第五個“五法”。
一者常依聖教。如說修行。
這就簡單了,不需要思維,依教修行即是方便。
二者清淨意業。滅身口惡。
這是四正勤之善巧,很好把握,于現緣中隨時可以運用。
叁者清淨戒行。斷除諸見。
戒者,諸佛世尊所製故,不論菩薩戒、聲聞戒、在家戒、出家戒,種種戒行中,若依戒,自然能除諸見。
四者常求多聞。深信諸善。
于諸法中,不生疑謗,不論是自法還是他法,平等愛樂,但依自法深入實踐、方便守護,所以不可自贊謗他。
五者常念如來應等正覺。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獲得現前叁昧。
“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應當常念。不要小看這一句話,常思維,常存念。
複次賢護。菩薩摩诃薩複有五法能得叁昧。
這是第六個“五法”。
一者常行大施。能爲施主。不起悭貪。心無嫉妒。宏廣心施。純直無谄。于諸沙門及婆羅門。貧窮孤獨。一切乞人。無所愛惜。無有勝上可重之物而不施者。所謂一切微妙飲食。名衣上服。第一房舍。諸種敷具。燈燭花香。凡所受用。皆悉舍之。雖常行施而不求報。憐愍一切。無疑惑心。既施之後。終無變悔。
這實在是一個宏廣的心地啊。你說:“我一無所有,怎麼宏廣啊”?實際貧窮也很好布施,但有方法,貧窮之人若不殺生、愛生,就是布施,若知足,就是布施一切錢財。
二者常爲施主而行法施。所謂常爲衆生說如斯法。所謂第一最上最勝最妙最精。修行如是大法施時。能出一切無礙辯才。文義次第。相續不斷。如來所說甚深法中。皆能安住。成就深忍。或時被他誹謗罵辱。捶擊鞭打。終無瞋恨穢濁毒心。亦無驚懼種種苦惱。而心無畏。常懷歡喜。
善哉,這實在是我們平時用得上、審視得及的法則!
叁者。若聞他說此叁昧時。至心聽受。書寫讀誦。思惟其義。廣爲他人分別演說。令是妙法。久住世間。終無秘藏。使法疾滅。
善知識們,這真是個寶典!這些“五法”,實是諸佛秘密之語、如實之語、功德之語,能令衆生印契自心,抉擇利益。這個利益從哪兒抉擇?你說:“我這麼長時間走般舟,怎麼不相應”?跟什麼相應?跟你的妄想相應嗎?跟你假設的見佛相應嗎?因爲是你假設的,總不相應。所以此處無假設啊,但是相應時,我們就可以得到“十方諸佛悉皆現前”這樣的叁昧的功德。“終無秘藏。使法疾滅”,故宣化此法之功德甚爲不可思議。經文前面有四說:若是求此法者,功德不可思議;若讀誦此經典者,功德不可思議;若爲他宣化者,功德不可思議;若親證此叁昧者,功德不可思議,唯諸佛知,唯菩薩所守護,唯善根純熟者所傳達。
四者常無嫉妒。遠離諸惱。棄舍蓋纏。斷除塵垢。不自稱譽。亦不毀他。
“嫉妒”,是現在人中最麻煩的事情。“蓋纏”,有五蓋十纏。“不自稱譽”,即不自己稱譽自己所得,現在有情往往說,我現在比以前好得多了!我現在行了!我現在怎麼樣怎麼樣……這樣的稱譽自者,不能進步,留步于此,或說陷于自譽之中不能自拔。“亦不毀他”,何以故?自譽之人,必然謗他,若說自是,必然非他,這是相對法中自然會生起的,是抉擇的,你不要懷疑。
五者于諸佛所。常重信心。于諸師長。常行敬畏。于知識處常生慚愧。于諸幼稚。常懷慈憐。乃至受他小恩。尚思厚報。何況人有重德而敢辄忘。常住實言。未曾妄語。賢護。是爲菩薩摩诃薩具足五法。則能獲得如是叁昧。
敬畏師長,是爲善巧,泯除驕慢,一時恭敬。恭敬心是一切法之根本,若無恭敬心,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切法皆不可成,一切叁昧皆不可就,這是決定的,沒有絲毫可懷疑之處。所以,師長者,是我等善導啊!諸佛者,是我等善導啊!因爲引發我等的恭敬之抉擇故。“常住實言。未曾妄語”,因爲在行念佛之法,及行諸佛法則之中,妄言對人的傷害甚大,所以應該十分注意。
世尊舉了六處“五法”,我等應常常串習,常讀誦,常實踐,常印契自心,如實知自心,于此叁昧親證不難!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這是常規的重宣此義之偈頌,爲何如此呢?世尊教誨我等,欲使我等獲得對叁昧法則的清淅認知,少走思想的彎路,能夠清晰地假名言以明自心,假言說以知悉自心,假言說以明法則。
對于法則,我們從道理上認知往往不是甚難,但若要清晰地、無疑地認知,就需要不斷去熟悉,因爲我們對無始以來的業習延續中,對所謂煩惱、不正見,乃至說貪嗔癡慢疑種種思維非常習慣,對六根六塵中的染著認知非常習慣,已經久久地純熟,但對法的思維、對法的認知,非常陌生,若不是多劫的善根,我們對法尚不可聞,況且能熟悉它,或者說純熟它、實踐它,乃至說成就它?因此,不要小視能熟悉與深入觀察一個法則的因緣,實在是要有很深廣的機製才能成熟這種接觸、認識、實踐與成就一個法則的殊妙善根,或說勝緣勝業。
生疏感,對大部分學佛者來說,相對都會表現出來,但這正是我們無畏處、應喜悅處。所謂喜悅,並不是說我們輕易地認識一個問題就以爲有所成,以爲有所得,並非如是,而是說我們能真正得力于生命的焦點上,即煩惱、逆緣、雜緣之時,能從此處走出,真正識得法無自性,能真正就煩惱處離煩惱,就逆行處得自在,就惡緣處得純淨,這樣就能真正顯示出佛法不可思議的力與方便。此處亦複如是,“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令大家來明,我等現前衆緣若不明,即使一切諸佛皆明,也于我等無幹、于我無等益啊。
若于深法心欲樂 厭離一切諸後有
“後有”二字,我們應該著眼、著手來思維、觀察。“厭離一切諸後有”,如果對未來沒有打算,對未來沒有過多期盼,沒有很多妄想,這樣的人業習已經薄少;如果對未來“後有”的操作已經遠離了自我意志的強執,是爲了法則、爲了利世,這樣的人已經得到了法則的安慰;如果在利世、智悲二法中純熟運用,此人已在成就中得到了殊勝的功德與利益;如果在未來際所有延續的刹那運用中清晰明了,閑心無用,但于事相作用中廣利世間,此人已斷除後有,親證種種不可思議的勝功德相。
在聲聞中,“所作已辦,梵行已立”,是不爲後有之說,淨證如是。不爲後有,對一切現前學佛人來說,本來是一個首要應觀察、應自省的內心修持。“後有”者,往往是自私自利的,但若是對一個法則的延續修持,此有非輪回之有,而是增上之有,雖未得道,已有道機,雖未離無明,無明可除之緣已經現前。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未來還有許多虛妄的、輝煌的、或者自我的假設、渴望與期盼,那還是沈浸在無明業流之中,這個後有是不應爲、不當爲;如果我們欲使佛法廣傳世間而作種種善巧、種種法則的熏修、交流、修行,或者道場的建設,此種後有已是善緣增上,對迷茫有情來說尤爲重要。所以,此後有,應知何以運用?何以觀察?
遠離一切後有,實是清淨法性之抉擇,也是佛教的一種清淨、圓滿、自得的緣起,就是當下修。修者,當下抉擇認許,尤其是于違緣中,于不順心因緣中,于惡緣中,此類“當下”如試金石一樣,因爲在順緣中,喜悅的心是松弛的,所以往往就沒有什麼業的阻礙,而違緣中恰恰是顯現智慧力的一個重要時刻。所以,“厭離一切諸有”,就是所謂智慧行的緣起,也就是當下運用智慧。有厭世間、離世間之說,這是甚爲有意義的,厭者,有舍棄之心願,有疲勞、困頓之覺;離者,已舍離二元對待、善惡逼迫,或說得失的取舍。厭、離二法,是菩提心的基礎,也是我們學習般舟叁昧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起步。
智者不願一切生 若能如是得叁昧
我們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之生,爲無生根本守護,所謂生者,即生無生國,極樂世界非是輪回之國,非是後有,而是成佛廣度有情、善法具足、威德具足之安養皈依,此即是不爲後有之正相,所以彼國土者諸相無相,皆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平等一味,具足種種莊嚴威德神通自在之力而無有差別,無差別者,無有後有之勤勞。所以“智者不願一切生”,非是斷滅,非是取生,正是安養國真實功德所在,亦是叁昧力所在,如前面六種“五具足法”中第一種五法所守護的,本來無有生滅,本來無有塵垢,本無所著故,本無所生故,所以能守護此叁昧之緣起,無生即緣起,無垢障即緣起,所謂“即緣起”者,本不生故,本無有此業故,亦本無有此緣,這是正緣現前。
若我們對第一個五法不能清晰了知,世尊說後五個…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具足五法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