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不會收集的,這些珍寶是座大山,在你左肩;一個是別人的壞、別人的惡,別人的是、別人的非,不斷地收集,然後,真是左右二肩各有承擔了,不知是否會把自己壓跨呢?你擔得久了,跨下來的時候,就苦啊。
柳宗元的《蜉蝂傳》就是對這類人的“稱贊歌頌”,而這樣的人在我們周邊太多太多了,就是“遇物而負其背”啊,遇到什麼東西就往自己身上抓,幹什麼呢?負重而行,絕不放舍,壓跨爲止,然後爬高,幹什麼?摔死爲止。這樣的學佛者真是可憐啊。所以,“其人,名者名人,其質小蟲者也”!大家去讀一讀,應該能警策警策自己。如果我們現在真以此因緣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則遠離一切違心,即自我危害,舍離我執,即衆生情見,也即前面說的“富伽羅見”。此衆生見是佛法第一要處理的問題,但在許多不正見有情中,這是第一障礙,只有我對他錯,沒有第二個詞,所有行法都是圍著對錯二字,一個是我,一個是他,我對、他錯,這兩雙東西,不相舍離,太負重了!我感到大家應該遮這樣的人,強遮,因爲什麼呢?這樣的人太苦,造業無量,不能學習佛法,不能實踐佛法,得遇道場、得遇佛法了,還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可惜!此處是鼓勵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尚得如是無量功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況複我昔行菩提時。供養我者。彼甯不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若過去有善根,遇到這樣的教言,僅初發菩提心就能得到這樣的果,況且于世尊應世之時供養過世尊?以此廣大善根者,決定遠離苦難,遠離顛倒,遠離自他二害,發清淨菩提心,即無染菩提心、勝義谛菩提心、無造作菩提心。若是造作菩提心,則要誓願廣利有情、無染無著,這是造作菩提心份中所謂的立大誓願,什麼大誓願?衆生度盡,方成佛道!衆生往生,我成菩提!這是真正地以佛願爲己願,發廣大誓願,愛樂世間。若依這樣的願,我們有什麼煩惱呢?有什麼是非呢?有什麼痛苦呢?有什麼不能忍受呢?你可以善觀察、善思維。
賢護。複有無量無邊衆生。聞說此法得淨智眼。
“得淨智眼”,即得法眼淨,睜開清淨眼目,蕩然無有一物可成,無有一法可得,故人心智安樂,所有見物,不生煩惱,所有妒忌、煩惱、是非、人我一時消融于清淨智眼之中。因爲心不清淨故,眼不清淨,事相亦不清淨;心清淨故,眼清淨,依報清淨,周圍因緣安樂清淨。
諸位善知識,我們到這裏肯定是來學習佛法、實踐佛法、成就菩提、自他二利的,這個目標一定要認清,若認不清,就會多以自己的惡緣業習侵害道場。所以,我們千裏迢迢、萬裏迢迢來到這裏,就應該于道業發起清淨守護、清淨實踐、發清淨願、來守護道場、愛樂道場,切莫落于破滅道場之惡性果報。很多人不知,妄以爲是,其果報甚慘。故諸位善知識啊,愛護道場甚爲重要,守護道場甚爲重要,能于道業得清淨善巧故,所以甚爲重要。
複有八百諸比丘等。于諸漏中心得解脫。
我們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乃至說諸隨煩惱中,皆是有漏業相,對待心智、生滅心智中皆是有漏。世尊在世之時,諸凡夫有情亦處處皆是,但于聞法之時則順法而行、順法思維、順法修持、順法證道,而成就菩提,那我們聞法時應如何來觀察?如何來思維?如何來行持呢?還是需要大家正面審視。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誰當受持此叁昧 彼于福聚不可量
這實際是對我們的激勵。“誰當受持此叁昧”?肯定是現前大衆啊,應當者、已當者,應該發願,應該這樣守護,應該這樣實踐。
“彼于福聚不可量”,非世尊以福聚來誘我等進趣法則,實是如是福德因緣,實是真實功德利益。你可以去實踐,可以觀察,可以守護。
斯等戒行無塵垢 本心清淨猶如鏡
本心清淨故,能持諸戒行;能持諸戒行故,本心清淨。何以故呢?是法相應故。
誰當受持是叁昧 多聞深廣無邊崖
誰受持,則誰獲其利益,世尊這樣如實地提出來,直接把我們推入到這個法則的利益之中。
智慧自然無缺減 功德盛滿若明月
這是對受持叁昧者的直接贊許及對其利益的印契。
誰當受持是叁昧 得睹諸佛不思議
智慧觀察希有法 不思議人皆守護
“不思議人皆守護”,說到思議,人多是邪見思議、惡見思議,即“我”強執之思議。強執之思議很痛苦啊,因爲什麼呢?沒有智慧故。以染著心觀察,太痛苦了,而無染心中清淨觀察,人得解脫安樂住。“智慧觀察希有法”,就是無染無著清淨觀察,無染無著廣大觀察,無染無著究竟觀察。所以,“智慧觀察希有法,不思議人皆守護”,智慧本非思議及不思議法,但因衆生虛妄思維習慣,所以世尊說不思議智,說不思議法則,說不思議善巧,令衆生隨順趣入。
誰常受持此叁昧 曾見無量諸世尊
世尊不斷提示“誰當受持是叁昧”,就是不斷來提示我們。
“曾見無量諸世尊”,這亦是授記:若受持此叁昧者,曾見無量諸世尊。我們遇到這樣的叁昧法則,實在是有曾見無量諸佛的善根,若是不信,可以去讀一讀授記的經典。如果你說:“我不信佛語”,那就不要稱自己爲佛子,你在背佛啊,如果背佛卻還說:“我在學佛”,那就太痛苦了。有的人不光是背佛,還要改造佛,甚至超越佛,在居士、出家人中都有說要“超越佛”的,爲什麼呢?不以佛教言爲法則,只是自己的狂妄心智說佛是這樣說的、佛是那樣說的,而皆是強執說。佛說清淨語、慈悲語、方便語、饒益語、利益衆生語、令衆生離苦得樂語,此類有情說什麼?顛倒語、狂妄語、增上慢語、令衆生迷失及畏懼之語。此類有情雖是口說學佛,實不是佛法中人。我們知道,入佛種姓者,信忍、順忍一時得見,因爲尊重有情,愛樂、尊重法性,知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故,所以有信忍、順忍之善巧。淨土一法說清淨平等,說一切衆生鹹能往生,只有于信忍、順忍中才能隨順這樣的知見,才能入佛知見,才能入佛誓願海中,若不然你就會逆道而行,你會提出“他怎麼能往生”這樣的邪見,何以故呢?你不相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更不信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更不信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普攝十方無挂無礙,更不信佛是無畏施者、方便施者、究竟施者、抉擇施者、利益清淨施者,這樣是得不到佛法真正利益的。
彼佛說法難稱量 皆當奉承修供養
我們若真要供養佛法,那就應頂戴世尊、頂戴佛法、實踐佛法、真如守護。所以,在事相上,常禮敬諸佛,鮮花燈燭美食及種種珍寶供養,愛樂守護,贊歎不已;在心智中,一如守護,無對無待,尊重一切有情猶如諸佛世尊。這是不是著眼點呢?我們自己審視自心、觀察所守護法則。
誰能受持此叁昧 彼爲世間作燈光
我們知道,這個世間已被貪嗔癡慢疑邪見種種蒙昧,是黑暗世間。所謂黑暗者,衆生沒有遠離這種塵垢、蒙蔽。若是智慧心智生起,則能照了世間,作無盡燈,燈燈相傳,續佛慧命,廣利世間。
大悲如斯拔衆生 所有世尊悉供養
這是十方諸佛所守護的法則,若是我們真正在此法則上實踐,諸佛都會供養你的,但如果我們搞是非鬥爭,則一滴水也是難銷的。世尊在教言中說,若于法隨順者、守護者、實踐者,萬丈黃金也能銷;若是在佛法中不實踐、不守護、不愛樂者,滴水難銷,而不管你是什麼身份。身份不相幹啊,法益很相應。“所有世尊悉供養”,一定不要認爲這是一句泛泛之話,我是深信不疑的,如果不信,我們很難行法啊,如果不信佛之教言,我們很難作佛陀的弟子啊。不管現什麼相,若不是佛陀弟子,怎麼能在寺院銷佛所回施的飲食呢?我們所守護的法則都是佛陀回施的福德,如果你說自己比世尊強,你可以建立世尊之外之教,而不能立于世尊之法之中。因爲佛付以二十年福德于末世習法者[3],當然僧衆爲世尊所偏愛,此偏愛是爲令佛法住世故,所以實施內眷屬教言,雖然如是,實對行法者是一如愛護的。此處我們若看不確切,會生增上慢心,反而不能與法相應了。
誰能受持此叁昧 未來無數諸聖尊
若有菩薩欲見者 清淨信心修供養
菩薩、龍天也會如是來供養,對此我們在前面已有學過,是法中,若求遇此法者,若讀誦受持此類經典者,若爲人解說者,若證得此叁昧者,其廣大利益包括人非人、鬼神、諸天菩薩、諸佛如來的愛護、覆護、存念、現前等,所以不能小視此念佛叁昧、般舟叁昧、“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修持,何以故?實是諸佛地故,實是佛性故,實是法性故,實是僧性故,實是功德藏故,實是不可思議利益所在故!
誰能受持此叁昧 彼勝得利難思議
善能下生于人間 常得出家善求食
世尊在這段很短的偈子中,用了八處“誰能受持此叁昧”,然後對此叁昧的功德與不可思議的利益多有敘述,這是警策我等現前大衆及與此法有緣之有情來受持此叁昧、實踐此叁昧。雖然世尊如此苦口婆心地、細膩地、不斷地、周全地、廣泛地與我等宣化其利益及行法,但對我們心靈的撞擊與認知,可能有的厚重,有的薄少,有的麻木不仁,也可能有的是第一次聽聞,了不相幹。雖然是了不相幹,亦是菩提種姓,真實不可思議,一過耳根,永爲道種。諸位善知識,在此處決定不可荒廢,不可輕易帶過,我們如果一次聞、二次聞、叁次聞,可能就會真正地來行持它、實踐它。
多有菩薩早已行持此法,也可能是過去善根,猶如賢護菩薩、八大士,乃至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在世尊面前發願盡未來際傳播此法、守護此法、實踐此法,乃至解說、教化有情,令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座的也可能有此五百衆之類,誰知?佛知;誰知?弘傳者知;誰知?若具叁明四智者知。如何知?不埋昧心智,不舍誓願而來延續未來故。衆生以分段死業習故,生生死死、輪回不休;菩薩以願力爲生命的依怙,廣延未來;一切諸佛安住于大願真實成就故,以叁昧耶戒光照十方,安住于金剛法座、菩提座中,普利十方,不動法座,皆依誓願故而建立。因此,我們實踐這個法,若不依誓願力守護此叁昧力,或者若不真正愛樂此法則,那我們就不能如諸佛菩薩一樣來廣利世間,拔濟衆生之苦難,予衆生以安樂與喜悅,予衆生福德之莊嚴,如果這樣作爲一個學佛者,欲真正相應,是甚難的。
誰能護持此叁昧 彼受多福不思議
複能住持于將來 獲斯功德最後利
無上大利、究竟利益者,爲“最後利”。“複能住持于將來”,即能令此法住持于未來。世尊在前面的授記中告訴我們,世尊在世之時,有五百士、八大正士等發願來弘傳此法,盡于未來成就無量無邊衆生,使其皆因此法則故,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乃至得以成就。我等現前有此現緣,起碼已聽聞如此教言、解說如此教言、交流如此教言,乃至有諸多善知識亦在實踐此教言,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殊勝福德,雖是依諸佛威德加持令我等成熟,那也是我等的善根機製成熟,本功德成就亦不可思議,所以應自尊,善自守護,莫以知見輕毀。現法中,自尊者十分稀少,若是現法具足者,是爲菩薩,是爲覺悟者,是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是爲愛樂世間者,是爲佛法中閑人,是爲佛法利益中人,是于果位中得以自在抉擇之人,此類之有情,絕對是利益世間而無所畏懼,廣弘佛法而無有疲厭。
諸佛世尊出現于世,無外乎是欲令衆生發起廣大、殊勝的出世之樂,即所謂法樂,如諸禅定之樂、慈悲之樂、智慧之樂、方便之樂,乃至說種種妙言之樂、饒益有情之樂,這些樂中,實在是遠離世間五欲之苦、無常之苦。而我們大家實在都是在叁途八難之中啊,世俗之中多有苦難,衆生因爲沒有佛法之樂故,所以貪圖于世俗之樂,這也是必然,若有佛法中樂,諸余之樂實在是無以比擬,則自然會舍棄世俗無益之樂,何以故?多造諸業故,若善若惡,看似稍樂,瞬間即壞,再加上這個時代苦苦相逼,更是輪回業熾盛。
因此,對于這個法則的實質內涵,還是希望大家在學習之後,能真正深入實踐,乃至成就叁昧,若親見諸佛、見佛聞法,善根真實成熟,則廣利人天,得大威德善巧,不論是心智,還是言辭、教法、修持、無畏、財富,一切時處,皆得方便。如是運用,是爲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也是行持叁昧的目的。
[1]《金剛經》原文爲:“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無所得,燃燈佛則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2]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告訴阿難陀及弟子說:“我入滅後,汝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
[3]世尊本當于一百歲涅槃,但提前了二十年,以留二十年福德給後代佛子,使其修道資糧無缺。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饒益品第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