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品第九▪P5

  ..续本文上一页道诸位菩萨有多大的善巧,若是知道了,你根本就不会胡说八道了。因为登地菩萨有无量三昧善巧一时现前,无量三昧善巧自然具足,无量三昧善巧自然运用,无量神通得以一切自在力,如龙树菩萨初入欢喜地,即得百千三昧自得力,与人说法时常入月光三昧,但见月光净光相照,不见其人。此非是你说证果了就证果了,这个地方十分应该清晰。

  不可以随顺贪爱离诸过非。

  不可以常乐斗诤成就诸忍。

  在六度中,忍辱一法比布施、持戒的功德要深入、广泛,何以故?常不争斗故,和合世间故,利益有情故,在此,利益的心智容易现前。有的人布施也可以斗争,如以有所回施心、有所成就心布施,这样的人就会心生骄慢,令他缘有情感到卑贱,令其心中产生压抑、不舒适。有的人持戒也可以斗争,令所谓的犯戒者生起畏惧、伤害,而真正持戒者会令不持戒者、不知戒者得以安乐,何以故呢?取向戒德安乐故,如果你持戒是安乐他们的,是调柔的,是无染著的,是以尸波罗蜜得以智、悲二法,这样不持戒者、犯戒者就会向往戒法,而不是对戒法产生畏惧。很多人持戒令人生起畏惧了,这样不是尸波罗蜜,不能成就尸波罗蜜善巧。故此处,常斗争是不能成就忍波罗蜜的。

  在这些对法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观照自己的心智。现在有的人说自己有多大的本事,但常喜斗争、无事争事、无端起事,我感觉大家要遮护一下这样的人,或是于事相远离,或是劝化此类人不要好事,因为好事者苦难。对于好事者,大家要尽量地帮助他,集体地帮助他,集体地关心他、爱护他,于他生事之时寂灭于当下,不要再传播这些事,因为传播这些事很苦,尤其传得逾多、逾猛利的时候,会伤害于自他。所以,“本无事”是佛法的一个清净安住,“本来闲”是佛法的一个真实安住,这样才能饶益于有情、协助于道场、成就于道业。若心中纷纷攘攘、热热闹闹的,没事找事,有事扩大,令人不安,对于这样的人大家应该尊重他、爱护他、帮助他,不管是谁,因为这样的事若太多了,大家都会受不了。

  是非在智者的现下就可以处理掉,何以故?智者心智无染故。对于是、非,我们从其事相上处理就对了,如何处理呢?我们在这个事处做到无事就对了,不再计较这个事情,不能争这个事情,争不来的,但是要调整。有的人辩解说自己没有这个事情,那是没有反思,没有生起悲悯众生心。肇事众生正应当我们悲悯,谁肇事我们大家都应该悲悯他,因其愚痴颠倒、心智蒙昧故,起码说他是对自己不慈悲、对他人不慈悲,那我们大家都应该慈悲这样的人,悲悯这样的人,同情这样的人,你给他一个广大的空间,告诉他实在是没有事,这个心使大家的热恼一下就静下来了,但你若是辩解,这实在没有智,也没有悲,这样会引起新的诤讼。所以,若有事了,大家就马上处理,不要辩解,需要调整就调整,怎么调整?让有事的人提出来,我们来调整,你不要辩解,说自己没有这个事情,那就产生斗争了,这样大家相处就十分艰难。所以,智者不辩啊,因为智者无染故,所以不纠缠于此。

  还是希望大家真正地成就道业,而不是成就谁大谁小,谁是谁非,谁强谁弱,这没有用啊,这不是佛法。所以,在有是非斗争的时候,大家共同爱护这个是非者,一个人分给他一点无是非的感知就行了,他有是非,你没有是非可得,你不执着于此,就过去了,若真需要解决,那解决就对了。我们学佛,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认识、善于成就。

  不可以常行恶业而得善果。

  好是非者,是恶业行者啊,因为多是非则多侵害。若于闲智心中,远离善恶,是解脱相;若想常行善法,是乐相;若常慈悲饶益有情、拔苦予乐,是慈悲相;若无染无著,是智慧相,我们用的是什么相呢?若好于斗争,令人恐吓,令人心不安者,实是愚痴相、恶业相,此人就要掉到井里了,大家应急于授手,应该帮助这样的人,不可与其争辩。

  不可以声闻乘人而证菩萨念佛三昧。

  声闻乘有情于法性、佛性不能得见,但于寂灭得以随顺,他不了佛性,若了佛性,则就入于大乘教言广大心智中,这是教言机制差别。

  亦不可得诸菩萨忍。

  若我们还在是非中沉浸,还在善恶中诤讼,就离佛法太远、太远了!所以,我们不要把佛法顶得高高的而不用它,那太可惜,我们就要把佛法运用在自己的心智、生命、业缘之中。烦恼业来了,刚好运用佛法;有情苦恼来了,刚好运用佛法;有人说是非了,刚好运用佛法,无染无著。对方强执,则悲悯回施,应拔济此苦,令其安乐。说是非者太苦,造是非者更苦,强执是非、传达是非者,是为苦苦相逼啊!诸位善知识,对此我们看得清,也感知得明。大家共住之时,若各个消除是,各个消除染著,那大家都是道友;若各个争是说非,说善说恶、你我人他,这样肯定会出问题,什么问题呢?大家不是道场,而是斗争场,远离佛法,与佛法丝毫不相干了,那我们是灭佛法,还是建立佛法利益呢?这个地方应善思维、善观察。

  “菩萨忍”,是逆害之时饶益有情。我们读过歌利王的故事,世尊在因地之时,歌利王将其解肢时,世尊对他说:“我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先度脱于你”,这就是诸佛菩萨的行忍啊。

  亦不可以嫉妒取著而得空三昧。

  即所谓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之解脱三昧,若以空三昧,若以无相三昧,若以无愿三昧,得三三解脱。所谓解脱者,就是无染无著、无挂无碍的真实功德。能否行这样的三昧呢?常思维、正观察、顺法性观察,就会得此三昧力。

  亦不可以行爱欲而入奢摩他。

  即止观不能成就,大乘说法中是如是宣化的。所谓爱欲者,就是众生知见、倒见、亏欠心智中生起、延续的染著。止者,止恶扬善之止,自然成就不可思议的毗婆舍那,即智慧行、智慧观之法则,由此止观可以入智观,令人生正见、正念,得以智慧心智。

  亦不可以懈怠懒惰证诸圣道。

  这是十分简单清晰的教言,在此对法教言中,我们可以善于印契自心,绝不可以用自大自诩知见来印契自心,那是不相应的。

  乃至不可以不舍异念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

  此思维是正思维。若不依如来知见正思维,那我们所依的知见就都是不正思维。若不正思维,就会造成所谓的妄想与邪见;若正思维,正语必然现前,正业、正命必然成就,所以产生正念,那就会有正定、正智,所以于八正道中自然畅顺,一如守护。

  贤护。是故我今以此三昧。付嘱世间诸天王辈。受持守护。亦付于汝。当来宣布。勿令断绝。

  世尊在此嘱累于诸天王辈。对于我们这个般舟道场,很多有禅定者常观此处、爱护此处,大家自觉不自觉地从全国各地摆脱众务、放下亲情来到这个道场,也多是诸天神、龙天护法、善知识加持,才有力量来的,仅靠自己的业缘,能来者甚稀少。这是如实说,你若认为夸张,就夸张了,若不认为夸张,是你善根。

  世尊嘱累诸天王辈,因为天王较于世俗有情、凡夫有情之类,还是有威德的。诸天护法欲影响人类之梦幻,乃至作业,甚为善巧,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所以过去有“六念”,其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死、念天,在家者都念天之福德,何以故呢?因为此类天者,多是十地菩萨所守护、应化于世间,诸佛对其多有嘱累。

  嘱累,就是付嘱于、传达于、交付于你,你要把这个法则守护下来。世尊在此,一是嘱累于贤护菩萨来传达这个法则,令其延续,贤护菩萨是五百传达此教言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者之上首,也是十六正士、八大士之上首,所以嘱累此一人,代表着对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弘传此法的嘱累,也是对八大士的嘱累,也是对十六正士的嘱累;再者,就是世尊明确地嘱累于诸天王辈,这也是一个代表,世尊以诸天代表诸天龙八部、乃至一切人非人等,令其作广大守护。

  于是世尊说斯法时。有八那由他欲色界诸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集经》所宣化的对象是欲、色二界,不宣化于无色界。“大集”含有二意,一是指在欲、色二界有情、人天之中所宣化,一是指一切众所聚而闻法,如此经中序分所述,诸天、诸圣者、诸比丘、诸长者、长者子、国王、婆罗门、刹帝利种、人非人等类,种种众生云集竹林精舍,听闻世尊宣化此甚深教言,入此大集之处,大集二意在此畅明。

  复有无量百千人。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而斯辈。皆于未来过恒沙劫。尽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同一号。名正解脱如来应供等正觉。住世教化。寿命亦等。

  如《无量寿经》中授记皆名妙音如来一样,念佛人,此一法则的广大修持者,与千佛万佛总不相妨啊,各个成佛,广利有情,其教化与利益实是如此,就同集体训练一样,不影响你成佛。若你说:“大家都成佛了,我不成佛”,那是愚痴业、愚痴心、颠倒行。即使无量众生成佛,我也成佛,何以故呢?这是本质法则故,非是虚妄业缘。

  贤护。以斯初发菩提心故。

  “斯初发菩提心”,何以故?遇此法、此教言故。我们现在也遇世尊说如是法、如是教言,我等是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后面的文字实是激励我等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远离谄曲,远离自他对待知见,远离伤害。学佛之人一定不要伤害自我,所谓走出自我,是为不害,若强执自我、以为有我,一定会自残自害,或以善法害,或以沉重害,或以他法害、恶法害,种种害,都会危害自己。

  诸位善知识,善于学佛法啊,远离所谓的自我伤害,即强执自我。我们的两个包袱,一个珍宝包袱,即你认为自己都是对的;一个垃圾包袱,即你认为别人都是错的,这两个包袱会把人压死的。我们中国人以前说:“推翻了三座大山”,实际我们现在身上就压着两座大山,一是自己收集的珍宝,比如认为自己是对的之珍宝、正见之珍宝、以为有所得之珍宝,不是好东西你绝…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品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