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諸位菩薩有多大的善巧,若是知道了,你根本就不會胡說八道了。因爲登地菩薩有無量叁昧善巧一時現前,無量叁昧善巧自然具足,無量叁昧善巧自然運用,無量神通得以一切自在力,如龍樹菩薩初入歡喜地,即得百千叁昧自得力,與人說法時常入月光叁昧,但見月光淨光相照,不見其人。此非是你說證果了就證果了,這個地方十分應該清晰。
不可以隨順貪愛離諸過非。
不可以常樂鬥诤成就諸忍。
在六度中,忍辱一法比布施、持戒的功德要深入、廣泛,何以故?常不爭鬥故,和合世間故,利益有情故,在此,利益的心智容易現前。有的人布施也可以鬥爭,如以有所回施心、有所成就心布施,這樣的人就會心生驕慢,令他緣有情感到卑賤,令其心中産生壓抑、不舒適。有的人持戒也可以鬥爭,令所謂的犯戒者生起畏懼、傷害,而真正持戒者會令不持戒者、不知戒者得以安樂,何以故呢?取向戒德安樂故,如果你持戒是安樂他們的,是調柔的,是無染著的,是以屍波羅蜜得以智、悲二法,這樣不持戒者、犯戒者就會向往戒法,而不是對戒法産生畏懼。很多人持戒令人生起畏懼了,這樣不是屍波羅蜜,不能成就屍波羅蜜善巧。故此處,常鬥爭是不能成就忍波羅蜜的。
在這些對法中,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觀照自己的心智。現在有的人說自己有多大的本事,但常喜鬥爭、無事爭事、無端起事,我感覺大家要遮護一下這樣的人,或是于事相遠離,或是勸化此類人不要好事,因爲好事者苦難。對于好事者,大家要盡量地幫助他,集體地幫助他,集體地關心他、愛護他,于他生事之時寂滅于當下,不要再傳播這些事,因爲傳播這些事很苦,尤其傳得逾多、逾猛利的時候,會傷害于自他。所以,“本無事”是佛法的一個清淨安住,“本來閑”是佛法的一個真實安住,這樣才能饒益于有情、協助于道場、成就于道業。若心中紛紛攘攘、熱熱鬧鬧的,沒事找事,有事擴大,令人不安,對于這樣的人大家應該尊重他、愛護他、幫助他,不管是誰,因爲這樣的事若太多了,大家都會受不了。
是非在智者的現下就可以處理掉,何以故?智者心智無染故。對于是、非,我們從其事相上處理就對了,如何處理呢?我們在這個事處做到無事就對了,不再計較這個事情,不能爭這個事情,爭不來的,但是要調整。有的人辯解說自己沒有這個事情,那是沒有反思,沒有生起悲憫衆生心。肇事衆生正應當我們悲憫,誰肇事我們大家都應該悲憫他,因其愚癡顛倒、心智蒙昧故,起碼說他是對自己不慈悲、對他人不慈悲,那我們大家都應該慈悲這樣的人,悲憫這樣的人,同情這樣的人,你給他一個廣大的空間,告訴他實在是沒有事,這個心使大家的熱惱一下就靜下來了,但你若是辯解,這實在沒有智,也沒有悲,這樣會引起新的诤訟。所以,若有事了,大家就馬上處理,不要辯解,需要調整就調整,怎麼調整?讓有事的人提出來,我們來調整,你不要辯解,說自己沒有這個事情,那就産生鬥爭了,這樣大家相處就十分艱難。所以,智者不辯啊,因爲智者無染故,所以不糾纏于此。
還是希望大家真正地成就道業,而不是成就誰大誰小,誰是誰非,誰強誰弱,這沒有用啊,這不是佛法。所以,在有是非鬥爭的時候,大家共同愛護這個是非者,一個人分給他一點無是非的感知就行了,他有是非,你沒有是非可得,你不執著于此,就過去了,若真需要解決,那解決就對了。我們學佛,一定要善于觀察、善于認識、善于成就。
不可以常行惡業而得善果。
好是非者,是惡業行者啊,因爲多是非則多侵害。若于閑智心中,遠離善惡,是解脫相;若想常行善法,是樂相;若常慈悲饒益有情、拔苦予樂,是慈悲相;若無染無著,是智慧相,我們用的是什麼相呢?若好于鬥爭,令人恐嚇,令人心不安者,實是愚癡相、惡業相,此人就要掉到井裏了,大家應急于授手,應該幫助這樣的人,不可與其爭辯。
不可以聲聞乘人而證菩薩念佛叁昧。
聲聞乘有情于法性、佛性不能得見,但于寂滅得以隨順,他不了佛性,若了佛性,則就入于大乘教言廣大心智中,這是教言機製差別。
亦不可得諸菩薩忍。
若我們還在是非中沈浸,還在善惡中诤訟,就離佛法太遠、太遠了!所以,我們不要把佛法頂得高高的而不用它,那太可惜,我們就要把佛法運用在自己的心智、生命、業緣之中。煩惱業來了,剛好運用佛法;有情苦惱來了,剛好運用佛法;有人說是非了,剛好運用佛法,無染無著。對方強執,則悲憫回施,應拔濟此苦,令其安樂。說是非者太苦,造是非者更苦,強執是非、傳達是非者,是爲苦苦相逼啊!諸位善知識,對此我們看得清,也感知得明。大家共住之時,若各個消除是,各個消除染著,那大家都是道友;若各個爭是說非,說善說惡、你我人他,這樣肯定會出問題,什麼問題呢?大家不是道場,而是鬥爭場,遠離佛法,與佛法絲毫不相幹了,那我們是滅佛法,還是建立佛法利益呢?這個地方應善思維、善觀察。
“菩薩忍”,是逆害之時饒益有情。我們讀過歌利王的故事,世尊在因地之時,歌利王將其解肢時,世尊對他說:“我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後,先度脫于你”,這就是諸佛菩薩的行忍啊。
亦不可以嫉妒取著而得空叁昧。
即所謂空、無相、無願叁叁昧之解脫叁昧,若以空叁昧,若以無相叁昧,若以無願叁昧,得叁叁解脫。所謂解脫者,就是無染無著、無挂無礙的真實功德。能否行這樣的叁昧呢?常思維、正觀察、順法性觀察,就會得此叁昧力。
亦不可以行愛欲而入奢摩他。
即止觀不能成就,大乘說法中是如是宣化的。所謂愛欲者,就是衆生知見、倒見、虧欠心智中生起、延續的染著。止者,止惡揚善之止,自然成就不可思議的毗婆舍那,即智慧行、智慧觀之法則,由此止觀可以入智觀,令人生正見、正念,得以智慧心智。
亦不可以懈怠懶惰證諸聖道。
這是十分簡單清晰的教言,在此對法教言中,我們可以善于印契自心,絕不可以用自大自诩知見來印契自心,那是不相應的。
乃至不可以不舍異念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
此思維是正思維。若不依如來知見正思維,那我們所依的知見就都是不正思維。若不正思維,就會造成所謂的妄想與邪見;若正思維,正語必然現前,正業、正命必然成就,所以産生正念,那就會有正定、正智,所以于八正道中自然暢順,一如守護。
賢護。是故我今以此叁昧。付囑世間諸天王輩。受持守護。亦付于汝。當來宣布。勿令斷絕。
世尊在此囑累于諸天王輩。對于我們這個般舟道場,很多有禅定者常觀此處、愛護此處,大家自覺不自覺地從全國各地擺脫衆務、放下親情來到這個道場,也多是諸天神、龍天護法、善知識加持,才有力量來的,僅靠自己的業緣,能來者甚稀少。這是如實說,你若認爲誇張,就誇張了,若不認爲誇張,是你善根。
世尊囑累諸天王輩,因爲天王較于世俗有情、凡夫有情之類,還是有威德的。諸天護法欲影響人類之夢幻,乃至作業,甚爲善巧,對他們來說太簡單了。所以過去有“六念”,其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死、念天,在家者都念天之福德,何以故呢?因爲此類天者,多是十地菩薩所守護、應化于世間,諸佛對其多有囑累。
囑累,就是付囑于、傳達于、交付于你,你要把這個法則守護下來。世尊在此,一是囑累于賢護菩薩來傳達這個法則,令其延續,賢護菩薩是五百傳達此教言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者之上首,也是十六正士、八大士之上首,所以囑累此一人,代表著對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弘傳此法的囑累,也是對八大士的囑累,也是對十六正士的囑累;再者,就是世尊明確地囑累于諸天王輩,這也是一個代表,世尊以諸天代表諸天龍八部、乃至一切人非人等,令其作廣大守護。
于是世尊說斯法時。有八那由他欲色界諸天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大集經》所宣化的對象是欲、色二界,不宣化于無色界。“大集”含有二意,一是指在欲、色二界有情、人天之中所宣化,一是指一切衆所聚而聞法,如此經中序分所述,諸天、諸聖者、諸比丘、諸長者、長者子、國王、婆羅門、刹帝利種、人非人等類,種種衆生雲集竹林精舍,聽聞世尊宣化此甚深教言,入此大集之處,大集二意在此暢明。
複有無量百千人。亦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然而斯輩。皆于未來過恒沙劫。盡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同一號。名正解脫如來應供等正覺。住世教化。壽命亦等。
如《無量壽經》中授記皆名妙音如來一樣,念佛人,此一法則的廣大修持者,與千佛萬佛總不相妨啊,各個成佛,廣利有情,其教化與利益實是如此,就同集體訓練一樣,不影響你成佛。若你說:“大家都成佛了,我不成佛”,那是愚癡業、愚癡心、顛倒行。即使無量衆生成佛,我也成佛,何以故呢?這是本質法則故,非是虛妄業緣。
賢護。以斯初發菩提心故。
“斯初發菩提心”,何以故?遇此法、此教言故。我們現在也遇世尊說如是法、如是教言,我等是否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呢?後面的文字實是激勵我等亦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即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遠離谄曲,遠離自他對待知見,遠離傷害。學佛之人一定不要傷害自我,所謂走出自我,是爲不害,若強執自我、以爲有我,一定會自殘自害,或以善法害,或以沈重害,或以他法害、惡法害,種種害,都會危害自己。
諸位善知識,善于學佛法啊,遠離所謂的自我傷害,即強執自我。我們的兩個包袱,一個珍寶包袱,即你認爲自己都是對的;一個垃圾包袱,即你認爲別人都是錯的,這兩個包袱會把人壓死的。我們中國人以前說:“推翻了叁座大山”,實際我們現在身上就壓著兩座大山,一是自己收集的珍寶,比如認爲自己是對的之珍寶、正見之珍寶、以爲有所得之珍寶,不是好東西你絕…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饒益品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