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2]。四念處是過去的出家師父必修之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此之觀,得寂靜心智,畢竟得安樂住,遠離世間,遠離未來,遠離過去,遠離一切對待染著,能令自心寂滅,得以現世解脫。這個“四念處”是有意義的,我們不可輕易忽略它,若能隨順這樣的法則,我們就能實踐它。
常當一心觀察法行。而亦不見一切諸法。
此四念處與聲聞四念處有別,此是對我們行菩薩道之有情設置的四觀。若能于此四觀,法無自性一旦抉擇,定見生起,那我們就可以用實相印印契萬事萬物而得解脫,那樣于一切現緣之時,可以說是常時修、畢命修、當下修、無間修、真實修、恭敬修,即所謂如法修行、成就菩提。
賢護。如是等事。誰能信者。
這樣的事情誰能信呢?世尊實際還是作了一個喻,不是抉擇,以令大家回入這樣的法位之中。
唯彼漏盡阿羅漢。及以阿毗跋致諸菩薩等。
阿羅漢,是于道業無有退轉者,所以一生所做已辦,梵行已立,不爲後有所纏縛。阿鞞跋致者,成就叁不退之真實功德,有位不退、行不退、法則上的不退轉,我們說八地菩薩住阿鞞跋致,得以不退轉。
淨土一教言,自始至終宣化的都是:仗佛願力,依佛甚深法教、果地回施,乃至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這樣的叁昧成就,亦是阿鞞跋致之行。對凡夫來說,欲聖道行阿鞞跋致,是一生不得,何以故呢?非一生一世、多生多世、多劫能得到此阿毗跋致不退轉功德的。欲一生得阿毗跋致者,此世唯依淨土,唯依般舟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及果地教言,才能成就,當然也有遺教之類,所謂果地教中一生成就,也是多有宣化。淨土教言是果地教言,這是決定無疑的,欲令一切衆生一生中得阿鞞跋致,或說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得以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大功德利益之後,就會有盡未來際之廣泛延續,一生中壽命無量,所以直至成就菩提。從初發心乃至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逾一世之中,這是大功德相。此功德,非菩薩心力所及,非一切賢聖自量所能知,一切菩薩、一切賢聖聚集一處,共同地來思議此不可思議智慧,來推敲,亦是無能涉足的。
賢護。是中一切愚惑凡夫。于彼念佛現前叁昧。常當思惟諸佛世尊。不得生著。
思維而不生著,善哉!此語甚深不可思議,因爲什麼?不可思議故,令我等常思維。思維什麼?思維諸佛世尊之回施、之恩德、之妙相、之教言,而不染著。不著者,不著衆生所知之染、所知之行爲、之得失、之感觸,即所謂前面“四念處”中的不可得處,不見一切法,不見一切受,乃至說于一切身、受、心、法等無染無著故,所以說不見,此“不見”就是無染意。所以,常思維、常觀而無染,這是特別重要的一個行法要求,也是一個法則。
往往我們一行法、思維則有所染、有所執,所以,“是中一切愚惑凡夫。于彼念佛現前叁昧。常當思惟諸佛世尊。不得生著”,所謂愚惑凡夫者,因爲善于染著,是爲愚惑。若我們思維念佛叁昧,思維諸佛世尊這樣的教言機製,常思維諸佛世尊,而不生著,此已逾越了凡愚,即所謂“愚惑凡夫”這樣的心智障礙。
今天中午大家學習古文的時候,談到管理與管製的問題。佛法不是管製我們,是來令我們安樂的。正常的教育、調理,能令我們于法安樂、心智調柔、沒有壓迫、沒有製約,在共同的公約中得以安住,這是管理的一種如理形式,是智慧管理、慈悲交流的一種形式。但管製是什麼呢?是相互地壓迫與擠迫、相互地傷害與製約。這不是佛法。但在現世因緣中,多有權利欲者,多有不知法慈悲善巧者,多有染著者,所以互相製約,令人痛苦,而不能體會到佛法智慧與慈悲的給予與愛護。如果得遇佛法,而又産生這些所謂痛苦,那與佛法有何幹呢?那就違背了佛的出世正因。諸佛出世是拔苦予樂啊,是智慧、慈悲與善巧。現在出家、在家的管理中、學佛機製中,多有製約者,而在愛護、尊重的情況下交流的人,以及共同協調一個法則、守護一個道場、守護一個共同原則的人,越來越稀少。在這個稀少的基礎上,更需要我們能夠站得出來,運用悲智二法方便于有情。也就是說,現在予人方便者稀少,製約于人者甚多,在這樣的機製中,我們應該真正地站起來,運用智慧,運用慈悲,饒益現前有情!尊重現前就是尊重自心,何以故呢?心境一如故。對于自己現前的境界、現前境界中所現的衆生,乃至所現有緣,若不尊重,就是不尊重自心,就是在無對待的法中産生了對待的傷害,你會贻害無窮,丟失廣大清淨的法益。諸位善知識啊,要善思維、善觀察!
又亦思惟諸佛世尊。說如斯法。而亦不著。
世尊反複在此提示,先說教義法則,後面說教義法則的利益,來教我們思維,教我們如理正言般舟叁昧法則,以及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真實利益,以不異語、不绮語、不自解語,如實地轉達世尊的這個教言,和盤托出,無遮無蓋,這是我們的修行,也是正行的一個功德利益所在。
又亦思惟我聽聞法。一切所爲。皆不得著。何以故。賢護。諸法皆空本來無生故。
本來無事啊,天下本來平安,本來無一塵染,所以,若人舉心之時,即了解此人的言辭所在、心智所在,這是一實境界透視觀察。《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就如是施教,令善知識審觀世間無染無著,即一實境界審觀,如《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有這樣的提示,如何來審視世間、審視因果呢?有占輪來占過、現、未來的身、口、意叁業,乃至說十善、十惡,令人知曉業的擇取、法的趨向,或者說來源等等。一實境界中是這樣抉擇的,舉心動念即能了知,何以故呢?本無事故,本無塵染,本無一法,本來無生故。如是抉擇,善知識們得大善巧、大方便,所以現前之時,一旦生起,就能了知其結果,何以故呢?現緣所生故,有緣必有其延續,有其延續必有其結果,不假任何方便,直透本懷、直透本源,直了解因果之相。
賢護。諸法不可念。無念處故。
善哉!我們所造就的念,若善念、惡念,若是念、非念,若生念、滅念,若聖念、凡念,種種念中,皆是生生滅滅、刹刹那那而延續。若是“諸法不念”之念,如是正念現前,諸法無染,而運用諸法,是爲成就愛樂、守護故。何以故呢?現緣生起即是法相,無念之念,正爲清淨念法,饒益有情。我們往往想以念來驅使念,此驅使之念,往往有負重之感,有生滅之延續、生滅之激勵,所以蕩滌在生死海中,不能自拔,因爲業浪滔天啊,或沒入或浮出,你不得自在力。“諸法不可念”,是如實說,真實說。
賢護。諸法遠離。絕心想故。賢護。諸法不可執持。真如無得故。
善哉!如是世尊于我等作真實智慧之教,洗滌我等無始以來不可得之塵垢。因爲不可得垢是妄染妄著,所以一時蕩滌一盡!若是隨順教言,即得蕩除心垢;若還是以心想,以後天的所知、煩惱障來蒙蔽自心,則塵垢又在泛起。《般舟叁昧經》中如此如實地宣化這樣的甚深教言,大家能親近這樣殊勝難聞的教言,實在是福德的成熟,若是一念隨順,此人功德不可思議,乃至諸佛不能贊盡!
賢護。諸法無染如虛空故。
善知識們啊,善于隨文入觀、隨文印心、隨文知心,不假解釋,不假增減,只是直直地印契即可。由于我們的所知習慣、思維習慣使我們在思維、所知中被纏縛起來,不得廣大自在方便,若能如實地依世尊清淨教言來印證自心,自心必然如諸佛心,如實安住。
賢護。諸法清淨。遠離衆生故。賢護。諸法無濁。因緣滅故。
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實無一法可得,緣生緣滅故。過、現、未來種種因緣,現緣中一念生起,即爲因緣,此因緣甚爲方便,可以透視,可以觀察;對于過去因緣,若蒙昧其中,那是無明業相,不能知曉;對于未來期盼,若不能如實,未來期盼亦成墮落之機,不得自在力。所以,“諸法無濁,因緣滅故”,緣起緣滅,實是幻生幻滅啊,此是現緣激勵。無始以來衆生若生一念萌動之時,若淨相續,若染相續,則産生淨、染二種世間,所以有諸佛淨土,因爲諸佛通達法性、親證法性故,諸佛淨土現;而衆生昧失本際心智清淨故,所以在能所中建立善惡,故五濁惡世及種種惡世、種種濁染世間,一時生起,相續建立。我們善觀察、善思維。
賢護。諸法無爲。富伽羅不可得故。
一切衆生心智執著不可得。
賢護。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淨故。
“諸法即涅槃相”,何以故呢?依本質說故,本性清淨故,所以諸法寂滅,即涅槃相。善知識,有如此法義來印契我們自心,我們的心智本無造作,但如實印契之時,就能清晰了知諸佛教言。昨天我接到一個菩薩的電話,他大概在十年前接觸佛法,後來對佛法生起了疑慮,然後通過學佛、念佛,現在有一點感知,他說,對一切智要有決定知見。這個“決定知見”就是法無自性,決定隨順,于法生樂。
“諸法即涅槃”、“煩惱即菩提”,這實是佛印所印,就是讓我們來直接印契一切現緣。對一切現緣但以佛印印,莫以妄想的感知印,那是業印。凡夫業印之中唯是業相相續,所以以業繼業,結果就象洪水一樣,令你彙入生死海中,而不是諸佛智海、大智願海。所以,有衆生業海,亦有諸佛願海,一念之差,那就是業海,業海無邊,生死海中蕩滌無盡;一念之差,即是諸佛正遍智海,安住無疑,廣利世間。業海、願海本是一海,故說本無所得大寂滅海,寂滅海中得見本性。
賢護。諸法無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賢護。是故諸菩薩等。若欲思惟此叁昧者。不可異相而能得入。
若依自己的雜途之善、妄想思維欲得入此叁昧,不可見,不可入,不可成就,所以,諸佛如來對此叁昧有正言之教,令我等正思維、正契入、正善巧地印契自心。
無得相故。得見諸佛。
善哉!這兩句話甚爲重要!往往我們會把這兩個東西對待起來,對待心智中生起對待法則,而無對待心智中一時圓融。如…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饒益品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