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乐[2]。四念处是过去的出家师父必修之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此之观,得寂静心智,毕竟得安乐住,远离世间,远离未来,远离过去,远离一切对待染著,能令自心寂灭,得以现世解脱。这个“四念处”是有意义的,我们不可轻易忽略它,若能随顺这样的法则,我们就能实践它。
常当一心观察法行。而亦不见一切诸法。
此四念处与声闻四念处有别,此是对我们行菩萨道之有情设置的四观。若能于此四观,法无自性一旦抉择,定见生起,那我们就可以用实相印印契万事万物而得解脱,那样于一切现缘之时,可以说是常时修、毕命修、当下修、无间修、真实修、恭敬修,即所谓如法修行、成就菩提。
贤护。如是等事。谁能信者。
这样的事情谁能信呢?世尊实际还是作了一个喻,不是抉择,以令大家回入这样的法位之中。
唯彼漏尽阿罗汉。及以阿毗跋致诸菩萨等。
阿罗汉,是于道业无有退转者,所以一生所做已办,梵行已立,不为后有所缠缚。阿鞞跋致者,成就三不退之真实功德,有位不退、行不退、法则上的不退转,我们说八地菩萨住阿鞞跋致,得以不退转。
净土一教言,自始至终宣化的都是:仗佛愿力,依佛甚深法教、果地回施,乃至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这样的三昧成就,亦是阿鞞跋致之行。对凡夫来说,欲圣道行阿鞞跋致,是一生不得,何以故呢?非一生一世、多生多世、多劫能得到此阿毗跋致不退转功德的。欲一生得阿毗跋致者,此世唯依净土,唯依般舟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及果地教言,才能成就,当然也有遗教之类,所谓果地教中一生成就,也是多有宣化。净土教言是果地教言,这是决定无疑的,欲令一切众生一生中得阿鞞跋致,或说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得以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大功德利益之后,就会有尽未来际之广泛延续,一生中寿命无量,所以直至成就菩提。从初发心乃至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逾一世之中,这是大功德相。此功德,非菩萨心力所及,非一切贤圣自量所能知,一切菩萨、一切贤圣聚集一处,共同地来思议此不可思议智慧,来推敲,亦是无能涉足的。
贤护。是中一切愚惑凡夫。于彼念佛现前三昧。常当思惟诸佛世尊。不得生著。
思维而不生著,善哉!此语甚深不可思议,因为什么?不可思议故,令我等常思维。思维什么?思维诸佛世尊之回施、之恩德、之妙相、之教言,而不染著。不著者,不著众生所知之染、所知之行为、之得失、之感触,即所谓前面“四念处”中的不可得处,不见一切法,不见一切受,乃至说于一切身、受、心、法等无染无著故,所以说不见,此“不见”就是无染意。所以,常思维、常观而无染,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行法要求,也是一个法则。
往往我们一行法、思维则有所染、有所执,所以,“是中一切愚惑凡夫。于彼念佛现前三昧。常当思惟诸佛世尊。不得生著”,所谓愚惑凡夫者,因为善于染著,是为愚惑。若我们思维念佛三昧,思维诸佛世尊这样的教言机制,常思维诸佛世尊,而不生著,此已逾越了凡愚,即所谓“愚惑凡夫”这样的心智障碍。
今天中午大家学习古文的时候,谈到管理与管制的问题。佛法不是管制我们,是来令我们安乐的。正常的教育、调理,能令我们于法安乐、心智调柔、没有压迫、没有制约,在共同的公约中得以安住,这是管理的一种如理形式,是智慧管理、慈悲交流的一种形式。但管制是什么呢?是相互地压迫与挤迫、相互地伤害与制约。这不是佛法。但在现世因缘中,多有权利欲者,多有不知法慈悲善巧者,多有染著者,所以互相制约,令人痛苦,而不能体会到佛法智慧与慈悲的给予与爱护。如果得遇佛法,而又产生这些所谓痛苦,那与佛法有何干呢?那就违背了佛的出世正因。诸佛出世是拔苦予乐啊,是智慧、慈悲与善巧。现在出家、在家的管理中、学佛机制中,多有制约者,而在爱护、尊重的情况下交流的人,以及共同协调一个法则、守护一个道场、守护一个共同原则的人,越来越稀少。在这个稀少的基础上,更需要我们能够站得出来,运用悲智二法方便于有情。也就是说,现在予人方便者稀少,制约于人者甚多,在这样的机制中,我们应该真正地站起来,运用智慧,运用慈悲,饶益现前有情!尊重现前就是尊重自心,何以故呢?心境一如故。对于自己现前的境界、现前境界中所现的众生,乃至所现有缘,若不尊重,就是不尊重自心,就是在无对待的法中产生了对待的伤害,你会贻害无穷,丢失广大清净的法益。诸位善知识啊,要善思维、善观察!
又亦思惟诸佛世尊。说如斯法。而亦不著。
世尊反复在此提示,先说教义法则,后面说教义法则的利益,来教我们思维,教我们如理正言般舟三昧法则,以及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真实利益,以不异语、不绮语、不自解语,如实地转达世尊的这个教言,和盘托出,无遮无盖,这是我们的修行,也是正行的一个功德利益所在。
又亦思惟我听闻法。一切所为。皆不得著。何以故。贤护。诸法皆空本来无生故。
本来无事啊,天下本来平安,本来无一尘染,所以,若人举心之时,即了解此人的言辞所在、心智所在,这是一实境界透视观察。《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就如是施教,令善知识审观世间无染无著,即一实境界审观,如《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有这样的提示,如何来审视世间、审视因果呢?有占轮来占过、现、未来的身、口、意三业,乃至说十善、十恶,令人知晓业的择取、法的趋向,或者说来源等等。一实境界中是这样抉择的,举心动念即能了知,何以故呢?本无事故,本无尘染,本无一法,本来无生故。如是抉择,善知识们得大善巧、大方便,所以现前之时,一旦生起,就能了知其结果,何以故呢?现缘所生故,有缘必有其延续,有其延续必有其结果,不假任何方便,直透本怀、直透本源,直了解因果之相。
贤护。诸法不可念。无念处故。
善哉!我们所造就的念,若善念、恶念,若是念、非念,若生念、灭念,若圣念、凡念,种种念中,皆是生生灭灭、刹刹那那而延续。若是“诸法不念”之念,如是正念现前,诸法无染,而运用诸法,是为成就爱乐、守护故。何以故呢?现缘生起即是法相,无念之念,正为清净念法,饶益有情。我们往往想以念来驱使念,此驱使之念,往往有负重之感,有生灭之延续、生灭之激励,所以荡涤在生死海中,不能自拔,因为业浪滔天啊,或没入或浮出,你不得自在力。“诸法不可念”,是如实说,真实说。
贤护。诸法远离。绝心想故。贤护。诸法不可执持。真如无得故。
善哉!如是世尊于我等作真实智慧之教,洗涤我等无始以来不可得之尘垢。因为不可得垢是妄染妄著,所以一时荡涤一尽!若是随顺教言,即得荡除心垢;若还是以心想,以后天的所知、烦恼障来蒙蔽自心,则尘垢又在泛起。《般舟三昧经》中如此如实地宣化这样的甚深教言,大家能亲近这样殊胜难闻的教言,实在是福德的成熟,若是一念随顺,此人功德不可思议,乃至诸佛不能赞尽!
贤护。诸法无染如虚空故。
善知识们啊,善于随文入观、随文印心、随文知心,不假解释,不假增减,只是直直地印契即可。由于我们的所知习惯、思维习惯使我们在思维、所知中被缠缚起来,不得广大自在方便,若能如实地依世尊清净教言来印证自心,自心必然如诸佛心,如实安住。
贤护。诸法清净。远离众生故。贤护。诸法无浊。因缘灭故。
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实无一法可得,缘生缘灭故。过、现、未来种种因缘,现缘中一念生起,即为因缘,此因缘甚为方便,可以透视,可以观察;对于过去因缘,若蒙昧其中,那是无明业相,不能知晓;对于未来期盼,若不能如实,未来期盼亦成堕落之机,不得自在力。所以,“诸法无浊,因缘灭故”,缘起缘灭,实是幻生幻灭啊,此是现缘激励。无始以来众生若生一念萌动之时,若净相续,若染相续,则产生净、染二种世间,所以有诸佛净土,因为诸佛通达法性、亲证法性故,诸佛净土现;而众生昧失本际心智清净故,所以在能所中建立善恶,故五浊恶世及种种恶世、种种浊染世间,一时生起,相续建立。我们善观察、善思维。
贤护。诸法无为。富伽罗不可得故。
一切众生心智执着不可得。
贤护。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净故。
“诸法即涅槃相”,何以故呢?依本质说故,本性清净故,所以诸法寂灭,即涅槃相。善知识,有如此法义来印契我们自心,我们的心智本无造作,但如实印契之时,就能清晰了知诸佛教言。昨天我接到一个菩萨的电话,他大概在十年前接触佛法,后来对佛法生起了疑虑,然后通过学佛、念佛,现在有一点感知,他说,对一切智要有决定知见。这个“决定知见”就是法无自性,决定随顺,于法生乐。
“诸法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这实是佛印所印,就是让我们来直接印契一切现缘。对一切现缘但以佛印印,莫以妄想的感知印,那是业印。凡夫业印之中唯是业相相续,所以以业继业,结果就象洪水一样,令你汇入生死海中,而不是诸佛智海、大智愿海。所以,有众生业海,亦有诸佛愿海,一念之差,那就是业海,业海无边,生死海中荡涤无尽;一念之差,即是诸佛正遍智海,安住无疑,广利世间。业海、愿海本是一海,故说本无所得大寂灭海,寂灭海中得见本性。
贤护。诸法无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贤护。是故诸菩萨等。若欲思惟此三昧者。不可异相而能得入。
若依自己的杂途之善、妄想思维欲得入此三昧,不可见,不可入,不可成就,所以,诸佛如来对此三昧有正言之教,令我等正思维、正契入、正善巧地印契自心。
无得相故。得见诸佛。
善哉!这两句话甚为重要!往往我们会把这两个东西对待起来,对待心智中生起对待法则,而无对待心智中一时圆融。如…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品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