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都知道,释迦文佛是在燃灯古佛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授记,而过去已成就之诸佛多是于诸佛处所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授记。若亲得授记已,于无上菩提决得不退转,无有疑心,无有迟疑于行持,这是不可思议的威德与善巧成熟之时,若未授记者,则多有疑虑。
《金刚经》中世尊说,若其在行法中有所得,则燃灯古佛不与其授记。[1]那我们现在是不是有所得呢?佛会不会与我等授记呢?我们在此般舟中是爱乐行法呢,还是有所求行法呢?你若不是爱法、乐法,是爱其他东西,你要小心,可能会走偏差的。
复次贤护。汝今当观是三昧王。为诸菩萨及众生辈。而作几许大弘益事。
此处是令贤护观。贤护者,现前求法、乐法、爱法、善守护之有情者是,非是一菩萨称。一切菩萨之上首是为贤护菩萨,而一切菩萨之上首者,是爱法、乐法之现前有情。你若爱法、乐法、向法,则与贤护等,与贤护同站一法位,是十六正士之首。首者,爱法、乐法、行法、成就法之守护、传播者,这样即是一切正士之首,不论出家、在家。这是在喻说中真实说,也就是说有贤护菩萨住世之善巧,亦有末世贤护随顺份中所安乐住,因为随顺贤护之心智、贤护之守护,一定能成就此不可思议功德。
“三昧王”,这个名字不要带过,加一“王”字,是不敢轻易许于有情的。世尊在后面对这个法的来历的赞叹,亦是极致,所有的言辞皆是极致之说,非是夸张。什么叫极致呢?就是如实宣化。
所谓当得一切诸佛智地故。
善知识们,于此法则若能相应,决定于一切诸佛智地无有退转!因为诸佛一切智智,倾以如来说,而无以言说,若以名称,如后面对种种智都有提及,但这些智都弱及诸佛之智,因为诸佛智慧的名号、名字内容,若欲称说,可以充塞整个尘沙、整个世界海中,乃至世界种子海中,何以故呢?诸佛智智周遍真实故,无有不含纳故。
复能摄受一切诸佛多闻海故。
此三昧王者,是一切诸佛智地,亦是诸佛多闻海,诸佛以周遍智闻一切法、行一切法、具一切法功德,所以我们以一法、一三昧真实功德而入一切诸佛智海,入一切诸佛多闻海。
贤护是故汝等。当应勤求如是三昧。常乐听闻。读诵受持。思惟修行。既闻受已。当复为他读诵受持。解释义理。令他勤求。咸得闻受。正念思惟。如说修行。所以者何。贤护。若能勤求读诵受持。正念修行。广宣流布。是三昧者。不久当得证诸佛智。诸如来智。大自在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等等智。一切智智。乃至得彼不共他智故。
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彼应正言。
此“正言”者,就是如实宣化、不增减宣化、不作虚假设立宣化。
今此三昧。即是一切诸菩萨眼。
智慧为菩萨眼,即般若波罗蜜。
诸菩萨父。
能生诸菩萨故。
诸菩萨母。
养育诸菩萨故。
能与一切诸菩萨辈诸佛智者。贤护。如是说者。是为善说时善说是三昧也。贤护。若复有诸男子女人。能善说时。彼当正言。
第二次提起对此三昧的“正言”之说,就是如实言此三昧所含真实功德、真实利益、真实法则。
是三昧者。即是佛性。即是法性。即是僧性。即是佛地。
善哉!此甚深教言、印契之语,我等当善思维、善观察、善守护、善传播!世尊在《贤护经》中如实地来告诉我们——“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即是佛性,也就是彻底地、如实地给我们宣化了此法则的真实利益与功德,无折无扣地表达了是法是佛性、是法性、是僧性,乃至是佛地。如果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即能见佛,见佛即能闻法,闻法就能了法无自性之真实功德,即见诸佛所安住真实利益,于无生法忍即得随顺,所以“即是佛地”,此是无畏说,唯有世尊能如是说。
是多闻海。是无尽藏头陀。是无尽藏头陀功德。
“头陀”是没有翻译的说法,翻译过来就有很多说法,“抖擞”是其中比较普遍的一个。抖擞,形容就象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头陀能抖擞掉无始以来的一切善恶业相的尘劳、尘埃,心智清净。在无尽刹海中,一切这种奋力向上的,或者说彻回本源的清净功德力所在,就是所谓的“无尽藏头陀功德”。
是无尽藏诸佛功德。
“无尽”二字,甚容易理解。“藏”者,何以宣化呢?是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本具功德,非是造作而来。说“无尽藏诸佛功德”,欲遮一切众生平庸慢故,而作此说,无尽藏中一切诸佛功德与一切众生功德本来是平等一如,为遮众生慢心故,为实施佛法利益故,所以作如是说。
是无尽藏能生深忍。
“无生法忍”是一切忍之最难忍,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如是真实一心,展现无生法忍真实功德安住。一切有情,乃至一切声闻、缘觉、菩萨,在此处不能生起决定,如菩萨尚有行愿安立,声闻尚有寂灭、涅槃可以去求证,智者尚有智慧守护,慈悲者尚有慈悲应做,凡夫有情尚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乃至诸随烦恼相伴随,所以于无生忍处不能抉择。
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
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为什么这样说呢?慈悲一法就是拔苦、予乐,一切善巧者、一切学佛者皆应习此法,它依智慧为本,以不动、不增减心智为根本善巧,发起广大威德善巧。此威德善巧从什么地方生起?就是所谓的无事心中、无造作心中、无来无去无对待心中。若我们心中有所对待,乃至说有所染著,与大慈、大悲,了不可得。
能生菩提也。
世尊在经教上宣化有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最上乘菩提,一切菩提教言中,不离此三菩提心。若是人天福报中,不能以菩提安立,不能以菩提言说,是六道众生所守护,所以,此菩提分是出世善巧、利益世间善巧的功德相。
贤护。是为彼能善说时说是三昧也。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是三昧时。彼应正言。
此“正言”,是世尊不断地来校正我们应如何宣化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正教言、正法则、真实之语、不戏语、如实语、不增减语,即于此三昧作如实说。世尊来亲教我等如何与人宣化,非是用你的增减语、思维语、理解语,或者说证量语。你的证量在这儿是不起作用的,为什么?世尊亲教故,就如世尊制戒,一切戒法为世尊所制,非是余菩萨、贤圣所能安立,此语亦复如是,所以此言犹如戒法,不可增减,是为佛亲口亲宣。
是三昧王。能破一切诸法黑暗。能作一切大法光明。
在诸佛如来大光明藏真实功德中,在一真法界的真实饶益中,一切若圣若凡九界有情皆为幽暗冥,只是差别说幽、说暗、说冥,如此而已。冥者,三恶道众生所守护;暗者,三善道所守护;幽者,是诸菩萨微细之惑,即尘沙惑与无名惑所带来的因缘。在诸佛所亲证的大光明藏中,无一黑暗,无一对待法则。
贤护。是为彼能善说三昧也。
此处,世尊是让我们直接顺世尊教言来宣化此三昧功德。
贤护。汝宜观此菩萨念佛现前三昧。为诸众生。作大利益。乃至一切诸菩萨辈。住于此土。遍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到诸佛所。恭敬礼拜。听闻正法。供养众僧。亦不贪著。
这里是一个次第之说。“住于此土”甚为重要,因为此法则的修持是不离本土得见十方诸佛,经文很抉择、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诸菩萨辈,若行此法,得此利益,此利益在何处表达?就是“住于此土。遍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得见诸佛,因诸佛悉皆现前故,所以“到诸佛所”;然后“恭敬礼拜”,此是一法;“听闻正发”,又是一法;“供养众僧”,又是一法;“亦不贪著”,是根本归结。
若在此处贪著,所谓增上慢者、染著者,必然会堕入“以为有所得”,结果处处与人以增上慢心宣化此“以为有所得”法则,令众生迷失。所以,一般行般舟三昧,或说行念佛三昧者,得见诸佛、听聆诸佛教诲者,多密护于三业,尤其是口业应当密护,绝不轻宣于他人,何以故呢?以避增上慢故,以不贪著故,以无一法可得故,以见佛闻法、了达自性、无染无著、无增无减故。以此因缘,所以“亦不贪著”甚为重要,这是归结之处。此归结,是真实利益所在,即所听闻诸佛的教法之中,法无自性,若不如是,佛法亦是有染有著。
贤护。以是义故。诸菩萨等。若欲成就三昧王者。
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之王,这是决定说,乃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亦是念佛三昧所成就,其功德是无二无别的,只是《般舟三昧经》(我们现在学的《贤护经》是其一个译本)所宣化的“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不离此土得见十方诸佛,这是其不共的教法,其他也有对某一本尊、某一善知识、某一佛、某一像的教法,唯有此法是“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如此广大教言唯有此《般舟三昧经》抉择、宣化。这实在是个宝典,难得难遇,能听闻这样的教言,寻求这样的修持,是不可思议的,如我们在前面已说的,般舟三昧的功德与利益,若是向往求授此法者、读诵此经者、与人宣说者,乃至证得此三昧者,亦是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诸佛赞莫能尽。
常当专心精勤观察。彼四念处。
此“四念处”与声闻四念处有别,其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此处的观四念处是什么样的观呢?
贤护。云何菩萨观四念处。贤护。菩萨摩诃萨。常当专心观察身行。毕竟不见一切诸身。
这里是观察,不是轻易否认。在诸佛世尊的教言中,不让我们轻易认许一个法则,也不要我们轻易盲从一个法则,而是让我们亲自去审视、观察,如理地观察,如教地观察,智慧地观察,慈悲地观察,绝不虚假、盲从地观察。这样观察,能让我们抉择于法则、安住于其真实利益之中。
常当专心观察受行。而亦不见一切诸受。
一是观察身行,二是观察受行。
常当一心。观察心行。而亦不见一切诸心。
善知识,不要轻易带过这个“四念处”。在声闻教言中,世尊对比丘有关于“四念处”的清净教言,说,诸比丘,当如是安住于四念处中,行诸善法安…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品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