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饒益品第九▪P2

  ..續本文上一頁們都知道,釋迦文佛是在燃燈古佛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授記,而過去已成就之諸佛多是于諸佛處所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授記。若親得授記已,于無上菩提決得不退轉,無有疑心,無有遲疑于行持,這是不可思議的威德與善巧成熟之時,若未授記者,則多有疑慮。

  《金剛經》中世尊說,若其在行法中有所得,則燃燈古佛不與其授記。[1]那我們現在是不是有所得呢?佛會不會與我等授記呢?我們在此般舟中是愛樂行法呢,還是有所求行法呢?你若不是愛法、樂法,是愛其他東西,你要小心,可能會走偏差的。

  複次賢護。汝今當觀是叁昧王。爲諸菩薩及衆生輩。而作幾許大弘益事。

  此處是令賢護觀。賢護者,現前求法、樂法、愛法、善守護之有情者是,非是一菩薩稱。一切菩薩之上首是爲賢護菩薩,而一切菩薩之上首者,是愛法、樂法之現前有情。你若愛法、樂法、向法,則與賢護等,與賢護同站一法位,是十六正士之首。首者,愛法、樂法、行法、成就法之守護、傳播者,這樣即是一切正士之首,不論出家、在家。這是在喻說中真實說,也就是說有賢護菩薩住世之善巧,亦有末世賢護隨順份中所安樂住,因爲隨順賢護之心智、賢護之守護,一定能成就此不可思議功德。

  “叁昧王”,這個名字不要帶過,加一“王”字,是不敢輕易許于有情的。世尊在後面對這個法的來曆的贊歎,亦是極致,所有的言辭皆是極致之說,非是誇張。什麼叫極致呢?就是如實宣化。

  所謂當得一切諸佛智地故。

  善知識們,于此法則若能相應,決定于一切諸佛智地無有退轉!因爲諸佛一切智智,傾以如來說,而無以言說,若以名稱,如後面對種種智都有提及,但這些智都弱及諸佛之智,因爲諸佛智慧的名號、名字內容,若欲稱說,可以充塞整個塵沙、整個世界海中,乃至世界種子海中,何以故呢?諸佛智智周遍真實故,無有不含納故。

  複能攝受一切諸佛多聞海故。

  此叁昧王者,是一切諸佛智地,亦是諸佛多聞海,諸佛以周遍智聞一切法、行一切法、具一切法功德,所以我們以一法、一叁昧真實功德而入一切諸佛智海,入一切諸佛多聞海。

  賢護是故汝等。當應勤求如是叁昧。常樂聽聞。讀誦受持。思惟修行。既聞受已。當複爲他讀誦受持。解釋義理。令他勤求。鹹得聞受。正念思惟。如說修行。所以者何。賢護。若能勤求讀誦受持。正念修行。廣宣流布。是叁昧者。不久當得證諸佛智。諸如來智。大自在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等智。一切智智。乃至得彼不共他智故。

  賢護。若複有人。能善宣說。彼應正言。

  此“正言”者,就是如實宣化、不增減宣化、不作虛假設立宣化。

  今此叁昧。即是一切諸菩薩眼。

  智慧爲菩薩眼,即般若波羅蜜。

  諸菩薩父。

  能生諸菩薩故。

  諸菩薩母。

  養育諸菩薩故。

  能與一切諸菩薩輩諸佛智者。賢護。如是說者。是爲善說時善說是叁昧也。賢護。若複有諸男子女人。能善說時。彼當正言。

  第二次提起對此叁昧的“正言”之說,就是如實言此叁昧所含真實功德、真實利益、真實法則。

  是叁昧者。即是佛性。即是法性。即是僧性。即是佛地。

  善哉!此甚深教言、印契之語,我等當善思維、善觀察、善守護、善傳播!世尊在《賢護經》中如實地來告訴我們——“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即是佛性,也就是徹底地、如實地給我們宣化了此法則的真實利益與功德,無折無扣地表達了是法是佛性、是法性、是僧性,乃至是佛地。如果證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即能見佛,見佛即能聞法,聞法就能了法無自性之真實功德,即見諸佛所安住真實利益,于無生法忍即得隨順,所以“即是佛地”,此是無畏說,唯有世尊能如是說。

  是多聞海。是無盡藏頭陀。是無盡藏頭陀功德。

  “頭陀”是沒有翻譯的說法,翻譯過來就有很多說法,“抖擻”是其中比較普遍的一個。抖擻,形容就象抖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頭陀能抖擻掉無始以來的一切善惡業相的塵勞、塵埃,心智清淨。在無盡刹海中,一切這種奮力向上的,或者說徹回本源的清淨功德力所在,就是所謂的“無盡藏頭陀功德”。

  是無盡藏諸佛功德。

  “無盡”二字,甚容易理解。“藏”者,何以宣化呢?是一切衆生、一切諸佛本具功德,非是造作而來。說“無盡藏諸佛功德”,欲遮一切衆生平庸慢故,而作此說,無盡藏中一切諸佛功德與一切衆生功德本來是平等一如,爲遮衆生慢心故,爲實施佛法利益故,所以作如是說。

  是無盡藏能生深忍。

  “無生法忍”是一切忍之最難忍,無生無滅,不垢不淨,不來不去,如是真實一心,展現無生法忍真實功德安住。一切有情,乃至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在此處不能生起決定,如菩薩尚有行願安立,聲聞尚有寂滅、涅槃可以去求證,智者尚有智慧守護,慈悲者尚有慈悲應做,凡夫有情尚有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乃至諸隨煩惱相伴隨,所以于無生忍處不能抉擇。

  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

  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爲什麼這樣說呢?慈悲一法就是拔苦、予樂,一切善巧者、一切學佛者皆應習此法,它依智慧爲本,以不動、不增減心智爲根本善巧,發起廣大威德善巧。此威德善巧從什麼地方生起?就是所謂的無事心中、無造作心中、無來無去無對待心中。若我們心中有所對待,乃至說有所染著,與大慈、大悲,了不可得。

  能生菩提也。

  世尊在經教上宣化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諸佛最上乘菩提,一切菩提教言中,不離此叁菩提心。若是人天福報中,不能以菩提安立,不能以菩提言說,是六道衆生所守護,所以,此菩提分是出世善巧、利益世間善巧的功德相。

  賢護。是爲彼能善說時說是叁昧也。賢護。若複有人。能善宣說是叁昧時。彼應正言。

  此“正言”,是世尊不斷地來校正我們應如何宣化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的正教言、正法則、真實之語、不戲語、如實語、不增減語,即于此叁昧作如實說。世尊來親教我等如何與人宣化,非是用你的增減語、思維語、理解語,或者說證量語。你的證量在這兒是不起作用的,爲什麼?世尊親教故,就如世尊製戒,一切戒法爲世尊所製,非是余菩薩、賢聖所能安立,此語亦複如是,所以此言猶如戒法,不可增減,是爲佛親口親宣。

  是叁昧王。能破一切諸法黑暗。能作一切大法光明。

  在諸佛如來大光明藏真實功德中,在一真法界的真實饒益中,一切若聖若凡九界有情皆爲幽暗冥,只是差別說幽、說暗、說冥,如此而已。冥者,叁惡道衆生所守護;暗者,叁善道所守護;幽者,是諸菩薩微細之惑,即塵沙惑與無名惑所帶來的因緣。在諸佛所親證的大光明藏中,無一黑暗,無一對待法則。

  賢護。是爲彼能善說叁昧也。

  此處,世尊是讓我們直接順世尊教言來宣化此叁昧功德。

  賢護。汝宜觀此菩薩念佛現前叁昧。爲諸衆生。作大利益。乃至一切諸菩薩輩。住于此土。遍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到諸佛所。恭敬禮拜。聽聞正法。供養衆僧。亦不貪著。

  這裏是一個次第之說。“住于此土”甚爲重要,因爲此法則的修持是不離本土得見十方諸佛,經文很抉擇、很清晰地告訴我們:諸菩薩輩,若行此法,得此利益,此利益在何處表達?就是“住于此土。遍見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得見諸佛,因諸佛悉皆現前故,所以“到諸佛所”;然後“恭敬禮拜”,此是一法;“聽聞正發”,又是一法;“供養衆僧”,又是一法;“亦不貪著”,是根本歸結。

  若在此處貪著,所謂增上慢者、染著者,必然會墮入“以爲有所得”,結果處處與人以增上慢心宣化此“以爲有所得”法則,令衆生迷失。所以,一般行般舟叁昧,或說行念佛叁昧者,得見諸佛、聽聆諸佛教誨者,多密護于叁業,尤其是口業應當密護,絕不輕宣于他人,何以故呢?以避增上慢故,以不貪著故,以無一法可得故,以見佛聞法、了達自性、無染無著、無增無減故。以此因緣,所以“亦不貪著”甚爲重要,這是歸結之處。此歸結,是真實利益所在,即所聽聞諸佛的教法之中,法無自性,若不如是,佛法亦是有染有著。

  賢護。以是義故。諸菩薩等。若欲成就叁昧王者。

  念佛叁昧是諸叁昧之王,這是決定說,乃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亦是念佛叁昧所成就,其功德是無二無別的,只是《般舟叁昧經》(我們現在學的《賢護經》是其一個譯本)所宣化的“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不離此土得見十方諸佛,這是其不共的教法,其他也有對某一本尊、某一善知識、某一佛、某一像的教法,唯有此法是“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如此廣大教言唯有此《般舟叁昧經》抉擇、宣化。這實在是個寶典,難得難遇,能聽聞這樣的教言,尋求這樣的修持,是不可思議的,如我們在前面已說的,般舟叁昧的功德與利益,若是向往求授此法者、讀誦此經者、與人宣說者,乃至證得此叁昧者,亦是得不可思議的功德,諸佛贊莫能盡。

  常當專心精勤觀察。彼四念處。

  此“四念處”與聲聞四念處有別,其四念處爲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此處的觀四念處是什麼樣的觀呢?

  賢護。雲何菩薩觀四念處。賢護。菩薩摩诃薩。常當專心觀察身行。畢竟不見一切諸身。

  這裏是觀察,不是輕易否認。在諸佛世尊的教言中,不讓我們輕易認許一個法則,也不要我們輕易盲從一個法則,而是讓我們親自去審視、觀察,如理地觀察,如教地觀察,智慧地觀察,慈悲地觀察,絕不虛假、盲從地觀察。這樣觀察,能讓我們抉擇于法則、安住于其真實利益之中。

  常當專心觀察受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受。

  一是觀察身行,二是觀察受行。

  常當一心。觀察心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心。

  善知識,不要輕易帶過這個“四念處”。在聲聞教言中,世尊對比丘有關于“四念處”的清淨教言,說,諸比丘,當如是安住于四念處中,行諸善法安…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饒益品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