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來以後雜言碎語甚多,妄想紛飛,他人就會誤解這個法則、诋毀這個法則,但這的確是業緣相促成的,非是這個法則帶來的過患,我們一定要認清這一點。
此外,在這個行法中若有所見者、聞者、觸者之時,一定不要畏懼,因爲什麼呢?你是緣佛、念佛者,立一念、斷諸想,無所畏懼于現前陰境、光明境,乃至莊嚴境,諸佛現前,亦不應畏懼,但以見佛聞法,別無他作,這樣能令我們直趣菩提、無有退轉。在這個修行次第中,現在被陰境打敗的是有一部分人,實際是發心不明,就是說剛剛出門看到好風光了,就不到目的地去了,說什麼:“哎呀,目的地也沒有什麼,這個地方已經很好了”,這就是被陰境所纏縛,被現緣境相所纏縛,不能逾越,那光明境界、莊嚴境界、諸佛現前境界了不可得,何以故呢?你不進趣于法則故。多有人被陰境所蒙騙,我遇到七天八夜的行法人,一般到光明境,即稍微好一點的境相,就深深地陷在裏面了,走出者甚少;一般在叁天以下的行法者中,走出陰境的甚少。而真正發心清晰的人,不著染于境界,當然也有的人沒有境界,因爲自製力還夠,就沒有什麼境界,如果真正不染境界、不懼境界,即不向往境界,也不懼于境界,這樣行法最爲方便,就是水到渠成之事。見佛不是強求,既然發這樣的願,念佛欲見諸佛聞法,發願就得,不再相續用念頭來困擾自己,但是念佛行法即可,這樣甚爲方便,如果念念之中“我要見佛、我要見佛”,行不行呢?怕成負擔,反而被此纏縛,被這種知見纏縛,耽擱在某個狀態中,就會産生不相應的願。對此我們應該提示一下。
諸天晝夜常歌歎 一切世尊愛若子
若人爲他常轉讀 一切法中無有疑
“若人爲他常轉讀。一切法中無有疑”,不僅是自己行這個法則,若能爲他人傳達,乃至說轉相地引導有情去學習、實踐、讀誦這樣的經典,則于一切法中是無有疑、無有礙的,不會有這樣的心智與機遇。
對《般舟叁昧》這個經典、這個法寶、這個法則,我們學了以後,我看棄之者多,珍貴之者少之又少,也就是說把這個法寶當自己的眼目一樣的人少。其實這比眼目重要得多,因爲眼目可生可滅,可好可壞,百年之中也就結束了,但此法寶呢?盡未來際廣延于世間,饒益無量衆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對這個法寶真象珍寶一樣愛護嗎?對此我們是需要自省觀察的。你自己尚不珍貴、珍惜它,還能說與人宣化、傳達這個經典嗎?我第一次遇到《般舟叁昧經》時,十分震撼!因爲行般舟中的諸多疑難問題這裏面都提及到了,也都解決到了,所以很激動地就把這個經從東北帶過來,希望我們能有這樣的學習機遇。當時我學習的還不是這個經本,而是當作參考,因爲這個教言甚爲細膩、清淨、周全,解決了我們現在行般舟的疑難,任何問題都無有遺漏!你可以經常讀一讀,尤其是常行般舟者,可以真正地讀一讀,很多問題根本不需問他人了,但只需問經典就可以解決。
彼諸容色無等倫 豈于菩提有退減
若能轉教諸衆生 遭值惡王人民亂
時年亢旱谷價貴 終無受弊及饑荒
“時年亢旱谷價貴。終無受弊及饑荒”,到饑荒之年,乃至說旱澇災害、谷價貴等等,我們都不會遇到這樣的危害。可能人類面臨的問題,人類不知,如果知道了,就能把它解決了,就如我們現在行般舟法中面臨的問題,我們如果真知道、真了解了,也就不成問題了,最主要是我們面臨著問題而不知問題的時候,是無明,是最危險的時候。
現在,在我們人類生存的這個地球空間,我們有可知的災難、不可知的災難。可知的災難,可以預防;不可知的災難,在我們生命意識中的醞釀是極爲不可思議的。我不想說任何給大家帶來不安的東西,但是我們人類總體的心靈深處的不安穩因緣,乃至說極端自私、罪惡、邪見的惡性因緣,後面帶來的果報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我經曆了中國近代比較大的幾次災難因緣,如大的水災、地震、非典等。非典最猛烈的時候是在廣州,我直接到廣州,當時也是廣州最亂的時候,人們對SARS的畏懼已經到了極致,當廣州的因緣減下去以後,北京正開始嚴重,我到了北京。當人類面臨未知災難時的恐怖,實在是很可憐的,爲什麼呢?因爲未知故。我說,我拿生命來體驗一下這個SARS究竟是什麼呢?後來我說SARS是條蛇,見者必亡。當時很多人問我,我都這樣說。爲什麼見者必亡?人多畏懼于此,而不知于此啊。
畏懼,我感到是生命中一個最大的東西了,對無明的畏懼,對業報的畏懼,如我們走般舟,很容易遇到前所未有之因緣,前所未知之境相,那麼邪見有情就染著,在此處說高說低,說恐懼、說不恐懼;若智者,當這只是一路風光,隨緣所見,了不相幹,所以清淨安住,于人回施清淨教言,令衆生直趣菩提,得見諸佛清淨施教,這是不可思議的法則!非典在我們中國比較猖獗的時候,我真是體會到愚癡人類對無明十分畏懼的這種心理,當然有少部分、極少部分人對此沒有畏懼,但大部分人心靈深處的畏懼是不能抑止的,那種畏懼是不能言狀的,其實實在是沒有什麼,主要是心智中的畏懼、無明帶來了這種魔難,大部分人與這個東西是沒有緣的,但他害怕。
在我們人類以後將面臨的業緣中,SARS比起來可能是最弱的了,那就象一陣風一樣吹拂著這個熱惱的世間,不過這個風是黑色的風罷了,跟任何人可能都有關系,可能都沒關系,如果人躲在自己健康、調柔、不殺生的房間裏,可能這個黑風吹不著你,但如果人在殺業、惡業、無明業熾盛的無遮無蓋的業緣中,很難不被傷害的。對于未來世的果報,許多人在預測這個事情,這也不需要預測,這是我們人類面臨的因緣,需要我們每個人,我們每個活著的人、每個現世的人,于自己心靈深處要善觀察,是健康、不健康?是調理、不調理?是慈悲、智慧,還是無明、顛倒?是悲憫世間、愛樂世間、布施世間,還是侵害世間、擾亂世間、困惑世間?各位善知識啊,善自觀察,善自思維,莫聽他言,別人說壞說好沒有用。例如雞足山上已有叁次大的災難風暴了,有人給我們這兒買了帳篷、氣墊皮筏子,但這實在是與我們不相幹的事情,別人預報災難,跟你本來不相幹,何以故呢?共業中尚有別業,你若憶佛、念佛,有何畏懼呢?你能拿大米抵擋災難嗎?你能拿皮筏子抵擋劫水嗎?你能拿帳篷抵擋住無所住所嗎?這實在是心智被晃動的一種很可憐的境相,但這個世間就是很猛利地傳播著怖畏。
我們若是行法、護法、依法而行、深入實踐,親證諸佛現前叁昧這樣的大功德相,對這些災難是沒有畏懼的,你只能去滅劫火、滅災難、饒益災難有情,無所畏懼,在災難中于衆生作安穩處所,這不是言說啊,實在是應該這樣!這是真實的心地、廣大的心地、安樂心地、抉擇的心地,也就是悲智無畏的心地。我們應該在此處真正地去實踐這個法則,比如別人有災難的時候,世間有危難的時候,我們應該真正站出來,真正地在這個地方修法,在這個地方于衆生施無畏、施安樂,而不是逃避,或者是輕言于災難。
在九年以前,我說我們住的這個地方會逐漸適合于人類生存,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一些體驗了:以前放光寺出家人必到雨季沒有不穿棉袍的,一下雨,其潮濕與寒冷是很難忍受的,而現在基本上都是一件單衣,早上起來再稍微穿厚一點就可以了,再過幾年,我們這個地方就會逐漸地變暖,剛剛適合人生存。但在其他很多地方,人類生存面臨著很大的溫度適應的問題。你說印度、版納這些熱帶地區,很熱很熱,人也生存啊,我們說的是常規狀態下,當然人還不斷地用空調之類來調節生存環境。而我們現在這個環境,如果大家因緣具足了,把前面的放生池修起來,那在這裏生存的人的福德是相當安穩的,我們不假其他調整,就可以正常地、平和地生存。當然我們不是爲了生存到這兒來,但這樣的環境對用功辦道就比較適合。這一類的環境在國內是越來越少了,許多地方已經變得十分熱惱,人不要談修持,能保護生命的機製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你能把生命延續下來,不要煩躁,不要掙紮,不要有疾病災難,就算好了。而我們在這樣比較適合、比較寬松的環境中,大家可以誦誦經啊、行行法啊,乃至學習些什麼,也就是說在那些熱惱、逼迫的環境中,或者說已經失去平衡的環境中不能做到的事情,我們在這裏可以做得到。
這是一個關于區域的提示。又比如爲什麼大家在這裏走般舟?我感覺就是這個地方的福德的護持。在異地走般舟不是不行的,但如果在有些“地薄”的地方走般舟,大地都會震動,鬼神會不安,會擾亂你的。有的人說“這個地方境界這麼多”,比如有的人在終南山住,境界就十分多,在某個地方住,還會有被鬼神擡跑之類的事情,就是因爲“地薄”,惡羅刹鬼神所居住。如果你行善法給他們,念佛、誦經、拜忏,回向給他們,他們會歡喜、守護你的,但你若在那兒造惡業,吃喝放逸,玩樂放逸,那你就等著惡性果報,乃至可能被殘害生命。現在多有住寺院者、住山者,因放逸而反受其害的多,因爲不如法行故,即不如法供養、守護、回施故,所以多受其害。
我們在這個山林寺院裏住,還是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行法因緣,你若是回家了,我們就不提了,如果在這裏,就珍惜自己的每一天,這實在是有意義的事情!不是說逼迫自己,是要尊重自己的因緣。逼迫自己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說十分不願意做這個事情,那就可以回家休息、療養。但如果是行法,寺院實在是一個合適的場所,是有意義的一個事情。我們恰恰在雲南這個地震帶上,而還有行法安穩的機製,應該珍惜!有的地方走般舟,真是不行的,比如家庭等惡緣機製比較多的地方,走般舟可能需要沖破的阻力就大一些。而在一些比較純淨、簡單的道場,或者簡單、安甯的房舍中走般舟,還是有意義的。如果走般舟的時間比較長,在樓上也不太合適,以前在保安寺走般舟,那個二樓會傾動的,很多人都能體會到象沖船一樣,這是因爲其載負機製的問題,保安寺所在的山叫“厝石山”,就一塊石頭,一走,這個山就會晃動,如果我們在那兒睡覺,它不會動的,而我們在念佛行法之時,即是大威德力的傳播,大威德力的延續,大威德力的實質內涵都表現在我們這個念佛行法的過程中。你要細細地觀察,如實地實踐,這樣我們就會契入這個法則的實質內涵,不會與經典脫鈎,不會與這個法則有太大的距離。
若人解說此叁昧 所有功德不思議
假雖魔娆諸衆生 不能動斯一毛發
我前說彼持經人 衆患恐怖及煩惱
彼終不能加損害 唯除往業先定殃
“我前說彼持經人。衆患恐怖及煩惱。彼終不能加損害。唯除往業先定殃”,爲什麼這麼說呢?多有薄福少德之有情,不能忏悔,不能進趣一法則,多以邪見、慢心、欺心行法,那有些時候還會有一些現前的障緣,若我們有障緣現前,忏悔、念佛,舍棄自己的惡性雜緣,一心念佛、守護這個法則,則一切惡緣終不能加害。的確有薄福有情、惡緣成熟有情、善緣不具有情,遇到這個法會生惱及惡見,反受其害,此害是一時之害,但就究竟來說,還是會與無上菩提結一真實勝緣。
若有護持于此經 是則于吾爲長子
世尊一直在淨土教言中說,念佛者非小乘,是我長子。所謂長子,即一尊勝法則。此“一尊勝”非是我們稱的,如果我們這麼稱就出問題了,世尊可以如是宣化。如此寶王叁昧含納一切叁昧,具足一切叁昧,成就一切叁昧,因爲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故,說盡一切法;因爲一切佛爲一切法之主,能宣化一切法故,見一切佛就具一切法,所以是爲寶王叁昧、真實不虛!這是無畏說、真實說,不是爲勸誘我等而作的假設說,所以古來以久,《般舟叁昧經》是一個不共的法本,爲曆代諸大善知識所守護、所實踐、所尊崇。曆代的大成就者都在這個經典中深入實踐、深入觀察,他們是真正的實踐成就、守護者,不管教下、律宗、淨土宗,基本上所有宗的曆代祖師、善知識們,對這個法都多有行持,尤其是律宗的善知識們、淨土宗的善知識們、教下的善知識們,對這個法的行持是比較周遍的,他們基本上到最後都必行此法。所以“是則于吾爲長子”,這是釋迦世尊于我等做如實宣化,因爲八萬四千法中,此法如大海,一切法皆歸于此法,所謂“淨土爲歸”,這是古來以久一切法門的善知識所提出來的一個教言機製,不這樣說,就違背了大乘教言的真實利益,離開了大乘教言的真實機製。世尊在八十一卷“普賢行願品”中,給我們作了這樣一個提示:文殊、普賢之類的法身大士,其歸終結底之要處在于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發什麼願呢?願我臨終無障礙,往生阿彌陀佛無量光佛刹。爲什麼要發這樣的誓願呢?法身大士,佛後普賢,乃至早已成佛的文殊師利這樣的大士,也要導歸極樂,欲令一切智慧行者、廣大法益行者一生成佛故。
我已稱贊于彼等 當來之世亦複然
世尊此時稱贊,彼時稱贊,乃至未來佛亦稱贊,何以故?諸佛住世,莫不贊歎此教言,因爲欲見佛故,佛贊歎此類有情,畢成佛道,功德不思議。
若能護持如斯法 自應恒發歡喜心
鹹共宣通勿放舍 我今爲汝如是說
經典從開始宣化,一直到現在,世尊皆作如是說,勸我等守護、實踐、深入這個法則。諸位善知識,善思維、善觀察!
[1]指祜巴溫忠阿羅漢尊者于2006年4月被邀請到雞足山放光寺一事。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賢護分稱贊功德品第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