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善巧,你得其利益,非是他缘,心缘所生,以为事实,必得成此三昧。
贪恚痴患先觉知 我慢嫉妒咸远离
这是成就此法则最基础的一个基因,或说一个法则。
情无垢著念无为 读诵思惟胜三昧
我们读诵此经典时看到,多处提醒我们此是“思维”三昧。
清净意处无可染 调伏诸根息怨嫌
一心专念如来身 读诵受持妙三昧
若有菩萨在居家 心常坚住出家事
受持读诵口业成 心常念学此三昧
“心常坚住出家事”,虽然在居家中,但常思出家,常思衣钵,这是在家修行人所具善缘增上福德。世尊对诸大菩萨,即在家菩萨,多说此教,赞出家功德之实。此末法之世,虽说很多出家人做的有如法、不如法之说,或者有种种疑相,但不能染污、玷污出家的根本利益与法则,不能以人之业缘,以时代之业习、障缘、共业,来遮障佛法的出家功德,不可因多人具,也不可因时代具,来审视三宝,若人因一僧有不如法处而诽谤于三宝、诽谤僧法,此人是愚者,若因二人、三人、多人而诽谤者,亦复如是,乃至因一团体、多团体、一时代之因缘多有诸过失之僧人,而疑谤于三宝出家功德,亦复如是,何以故呢?出家功德非某人所具有,为真正行出家功德者所守护、所成就。对此,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善于观察,莫以他人行为之过失遮蔽自己的心缘、障碍自己的法则与利益。经常听人诋毁于僧法、僧人,这没有必要,某个时代之人的作业、行为具与不具,这是时代共业所表,非是出家人要为、想为、所为,所以出家之众不可诋毁。出家只是个相貌,若你于出家者如见佛想,那是你见佛,若是见是非想而处处见过,那你就是过失想,受过失之报、过失之缘。诸位善知识,我们所缘之法就成为种子,未来果报必然成熟,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见世间过。此处为什么要处处思出家法呢?因为出家功德非任何人能占据,非现出家相者据,非在家者据,但行出家法则者、向往者得其利益、得其善巧。所以,在家行法,常思出家,坚固其心,“受持读诵口业成,心常念学此三昧”,这是对在家之要求。
恒应修持五种戒 亦常数受八戒斋
常住寺庙舍资生 读诵思惟此三昧
“五种戒”,不杀,不盗,不妄,不淫,不酒,如是清净守护。
“受八戒”,一般我们提倡在家人住寺院时受持八关斋戒,或者非家八戒,从而能行出家人事,以令我们不失在庙之胜缘,不失在寺院之胜机,不失大众熏修之功德。这样我们不失自己的机会,不错乱自己的因缘,能真正起到住寺院的作用、共修的作用,远离居家之害,功德不可思议,乃至一阎浮提世界、多世界、具足世界有情皆持五戒,不如有一人清净守持八关斋戒之功德殊胜,功德不可类比故。所以,诸位善知识,我们是出家者,则当然守护出家法则,实在应尊重自己的现缘;而在家者到寺院来求授、守护八关斋戒,实是你的善根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在家,欲受八戒,欲守护者,甚难,何以故呢?杂缘炽盛故,多相侵扰故,难于外缘自制故,而我们在寺院守护八戒,甚易,大家具足这样的胜因胜缘,各相珍惜!
“常住寺庙舍资生”,即不贪图于世间,常爱乐于道场,爱乐于行法,爱乐于佛法法则的延续,爱于熏习。
不当耽著众妇妾 勿爱儿女及珍财
住优婆塞行羞惭 但当忆持此三昧
“不当耽著众妇妾。勿爱儿女及珍财”,这是对男女之说,男者,勿耽搁于妻妾,女者,勿贪爱于儿女之情及珍财。
“行羞惭”,这是对优婆塞说,应知道在家不行大丈夫事,要有惭愧。你说:“我作为在家居士,要不要生起惭愧呢”?若于世尊教言中,不能猛利舍弃在家之种种纠缠,实应生惭愧。你不能出家,应生惭愧之心,这是修法增上方便,若你说自己在家无惭无愧还挺好的,则道业难以增上成就,因你无有增上爱乐故。
莫于他所起害心 唯思除去诸调戏
无处可著住于忍 但念思惟此三昧
“莫于他所起害心”,在世俗之间,若要不做诸恶,难啊!而在寺院之中,比如出家众,如果做恶业,或心想恶业,实在会受到制约的,且不仅是内心所受的东西。为什么出家呢?它有遮护善巧,为众所观望、众所爱乐、众所守护、众所监督、众所供养故,以此因缘,故出家众有修道方便,有出离方便。比如受十方信施,此信施养我此身,若不成就道业,十方信施生生世世难以偿还,日夜三翻,何以抵消呢?所以,出家之众若不行于道业,若不以真实心智守护道业,实在是未来际无以偿还啊!这个债务反复增长,不可思议,难以计量!对此,在家优婆塞应该生惭愧,因为出家法则中有这样的真实利益,虽然看似压力,实是令有情真实出离。若出家人不成就,宿世之债难以偿还,一生一生,百生、千生、万生、多劫之生,不能偿十方在之债啊,这不是畏惧之说,实是因果之说,所谓“他方信施,日夜三翻”,信施者,其力也大,其功也高,因为净信故,所以真诚,真诚者,就会增长不息啊。
“唯思除去诸调戏”,在家种种娱乐、种种放逸、种种作为,无遮无拦,无有育说者,无有阻碍者,所以多有放逸害世于自于他。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有“知在家过患品”,可以查一查其文字,了解一下在家过患。许多年轻的居士会说,人世间的福德我还没有享受完呢,世间很多好奇的、好玩的我还没有做过呢。但你不敢担保自己还能活几天、活几岁?有的人说,我到老了再学佛。你能否活到老还是个未知数!谁也不敢说自己能活到哪年哪月哪一日,除非你有天眼明,十分清晰自己的未来,或者说有生命自在之力,这样的人于生命有把持,但他绝不耽搁于世俗!而我们还在认为自己很年轻、有很多时间可以娱乐放逸,乃至作诸害事,即所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延续,那真是应该警告自己,人命无常,过于山水,朝夕难保!今日尤存,明日难保啊!这不是威吓之语,实是诚实之言。我可能是因为外缘炽盛,基本每天都会遇到死亡的报告,所以对生死无常的追随感觉到十分亲切。人类面临的最严肃、最亲近的一个朋友,就是死亡!其他亲情好友啊、生命年华啊,乃至名闻利养啊、种种享受啊,都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都是一时相见,因缘和合,唯有死亡最亲近,时时相伴,时时相随,无有舍离!没有一刻能舍离我们,只到因缘一熟,即是事实啊。若不作如是观,你的道业何以成就呢?你何以缘起呢?所以,诸位善知识,善观察!
莫于财物生执着 花香涂粉及诸鬘
无处染著安彼忍 但当受持此三昧
“无处染著安彼忍”,于诸染著处,心能作清净观察,无染无著,是为安忍者。忍者,认可、随顺之意,无生忍乃是无造作之忍。
若比丘尼求此经 当勤归敬除嫉妒
调戏贡高及我慢 证彼菩提亦不难
从比丘、优婆塞,一下跳到比丘尼,为什么呢?世尊在许多说法中都是这样的,一带就过来了,因为比丘尼亦是出家二众之众,这个众就有一定的分量,要提一提。“当勤归敬除嫉妒。调戏贡高及我慢”,这都是女众常犯的一些过患。
应发精进破睡眼 一切诸求皆当断
心爱乐法净命存 唯当读诵此三昧
“一切诸求皆当断”,所谓少欲知足易养活,安住于闲静心智,远离愦闹。
“心爱乐法净命存。唯当读诵此三昧”,令我们专之又专地深入实践这个法则。这在寺院里就比较有机会,也有因缘,所以我们以后鼓励大家尽量能到寺院受受戒、行行法,这样不失到寺院的胜因胜缘,等你回到世俗中再说世俗事,那也是一个方便。
心常不共贪欲俱 莫起恚恨无迫恼
不以魔缚系众生 唯当受持此三昧
应不与贪欲共,不与嗔恨逼恼共。现在,世间有情的嗔恨、逼迫、恼患十分频繁,十分容易生起,女众表现就比较激烈一些,应该注意,尤其出家者,应心常生慈悲。过去出家者,不管是比丘还是比丘尼,都应有二种修持,即慈心观与光明观,慈心观者,令一切有缘坦落、安乐,或起善念;光明观者,除一切善恶对待,心无挂碍,洗除心垢,得安乐住。此二法是出家众必行之法,若无此二法行,则出家甚难,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出家,总是不相应,总是很难获其真利。在此,还是希望我们远离诸缠缚,不相魔恼,若我们相互共住而没有慈悲心、爱乐心、增益对方心,或者共同熏习、修法的心,那就会相互有恼害,而恼害者,令人心智烦躁、不相安宁,乃至产生怨恨、敌对。
无以谄曲有所为 勿贪好衣及涂熏
莫行两舌离分他 唯当受持此三昧
这在女众中是比较容易延续的状态。“无以谄曲有所为”,谄曲是最令人受伤害的,因为不实故。我们现在修法,依法不依人,这样的环境就十分得当、有益。大家都是缘着一个佛法法则而来到这里,故于法应精勤,应多读诵于经典,多实践于法则,舍离人我是非,远离谄曲,远离阿谀奉承、虚假粉饰,如实地知自己的法则,如实地守护自己的心智,摒除这些不实之作为。其实,对于不实的作为,人人都不喜啊,对此我们提出“依法不依人”,甚为方便,因为谄曲中多有人情虚假相伴。
“勿贪好衣及涂熏”,对着装无有贪着,能遮于寒,能遮于虫、蛇,能遮丑、令人安乐住,就有意义了,它能使我们成就道业,就足够了,其他就不应过份用心,而消耗自己的生命及生命的延续。涂熏,即涂香、熏香,印度人有这个习惯,我们现在也有香熏,但不是为了图于自私的好处,而是为了令大众安乐,乃至令诸护法者安乐、喜悦。
“莫行两舌离分他”,这可能是女众中极为特殊的一个业相,东说西说,相互就有离间之作用,伤害自他,这样大家都不愉快。对于口业,女众尤为应该注意,因为大家到一起聚会很容易就会多以闲谈,多以戏论,乃至说多以长短是非。所以,我们在行法之余,少谈这些无意义的闲说,即人我是非,多谈法则,乃至多念佛,乃至说“打得念头死”净心念佛,是为方便。
男女声色不系心 寂绝无诸邪念事
于教师所生佛想 唯当受持此三昧
邪念者,心不自制故,所谓“面带戏色,邪态外溢”,心智不正故,若人心智恍惚,不能自安乐守护心智,则不能相续真实法则,而心智单纯、心智直率、心智一如,则“唯当受持此三昧”。
所生永离众恶道 于佛法中不空信
破除三有诸障难 要常受是三摩提
“所生永离众恶。于佛法中不空信”,如我们现在这里的出家、在家众,来到寺院若是不能如法地行持,那真是空出家、空学佛!落一个虚假的名字,实在不相当,实在不相应,主要是辜负了四重恩德,辜负了三途难缘之有情的渴望,辜负了信施,辜负了教授。因此,我们于佛法中,实应真实守护、如理实践。
“破除三有诸障难。要常受是三摩提”,三摩提就是三昧成就安住,功德真实。
此段偈子是续前面的长行,来不断地激励我们认知持戒具足这个法则。我们学习结束以后,大家有时间翻翻经典、念念佛、经经行,来思维观察,不要以我们学习之时是学习,下去之后就说以闲散之话,这样善法不相续、修法不相续、道业不相续,善根功德很难成熟,古人举一个例子说,如烧水一样,烧到六十度、七十度,凉下去了,烧到三十度、二十度,又凉下去了,如此反复烧,总是不能相续烧开。所以我们于法要相续,现前学习是重要的,下面学习尤为重要,因为在下面学习的时间更长、更多!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具足品第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