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世尊依教立世,以文字作爲傳達方便,以叁藏十二部經教饒益末世有情。諸善知識,依文字教言隨文入觀,消衆業相,了曉心智,實爲方便。世尊在不同地點,據不同因緣,于聲聞中、菩薩中、長者、王者、婆羅門、種種衆生之類,各有宣化,爾後摩诃迦葉尊者及諸彙集經典的善巧者,如聲聞上座部在七葉窟聚集經典,也有大衆部,乃至諸地菩薩一時雲集,用種種經典將佛宣化記錄下來,並傳播于後世,令後世有緣有情遇經教而得度脫,這就是所謂的以叁藏十二部度化有情。我等有緣遇此甚深妙典,以其爲法則者,依法而行,必得成就。
我們看到,此經典次第相續,先讓我們有正思維,通過正思維以令我等生起正信、受持、觀察,現在又來宣化戒行具足。每一品增上引導,無外乎是導引我等走出自我無始以來的異果之相,來成就一個無我無畏的法則。世尊教言皆是欲令我等得大自在方便,或說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此是諸佛世尊出世的唯一正因。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淨道業,十方諸佛莫不以此願而出世,我等佛子于此處勿有疑見,隨順佛教,作真佛子,正行佛法。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希有世尊。
世尊者,實是世間之稀有!如來十號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十號,是諸佛如來九劫以來勤苦修持、一心修持的真實功德與利益,是十方諸佛清淨遞相授記、遞相傳達、遞相認取的清淨法則,絕非所謂的空泛,亦非我們妄談虛設之自性。現世學佛之人多談佛性、自性,但諸佛如來十號之功德實是依性德、修德二法之具,也就是福慧具足,非是泛語,末世之有情因爲學舌者甚多,實行者甚少,故多不得福慧具足,不具善巧。
那我們應如何來守護這個法則呢?就需要有這樣一個機製,即:聞法、修持;聞法、正行;聞法、親證;聞法、守護傳播。若無教言可依止,此法是難以正信、難以實踐的。于此法多有謗疑者,能生信,正信、愛樂者甚爲不可思議!但也有謗疑者因爲諸位善知識的勤苦實踐,乃至如法實踐,或于種種法益的相續傳達,逐漸對此法生起向往與愛樂。我們能依經典來實踐,實在是正行、正道。諸善知識若真正向往這個法則,就依經典而行,漸次深入,必能親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之不可思議的法益。
乃有如斯最勝叁昧。世尊。若諸菩薩舍家出家。深心樂欲說此叁昧。亦當思惟此叁昧者。彼等應當安住何法。而能宣說及思惟耶。
賢護菩薩代出家衆來設此問,何以故呢?末世一切有情不善于啓教,亦無善啓教者,亦無善問、善答者,爲遺教方便,所以代有情啓問,令我等串習、思維、實踐。
佛告賢護言。賢護。若有菩薩。舍家出家。深樂廣宣。複欲思惟如是叁昧者。
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言詞:“思維如是叁昧”,此《賢護經》中反複提示我等如何思維此叁昧。
彼出家菩薩。當先護持清淨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汙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呵戒行。智者所贊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
“護持清淨戒行”,清淨者,以無漏戒體廣利世間、清淨守護,故叁聚戒中各得妙用。諸佛如來說戒有叁聚:表現于威儀,爲聲聞法多所守護;表現于善法,爲菩薩行法多以愛樂;利他行中饒益衆生,最上乘法,爲現在世人所說金剛乘法者之多所守護。叁聚淨戒,實是一戒所顯、一法所成,即是諸佛所傳清淨戒法。當然,出家在家各有其相所表。
聲聞于純白之法、四威儀中所現,行走坐臥不離于無漏心智,無造無作,寂滅守護,以寂滅爲樂。故在聲聞法中,寂滅爲樂是增上守護,親證斷滅,乃至親證真實,即所謂證阿羅漢果,遠離後有,住于有余、無余二種涅槃。此淨化世間,乃至令正法住世之相,現于四威儀之中,所以是實有之法。
菩薩戒行中,多于如幻觀中智慧妙用,所以動念心智以菩提心熏修,多在心智上廣泛運用,以純善世間,令衆生了解心智,從心地、心智根本問題上來解決一切法則,從心地熏修來發起廣大妙用。此是菩薩戒所普攝,是智慧門中所攝,是心念中所建、所用。
菩薩戒、聲聞戒,雖是異名,究其內涵,若是大乘心者,雖受聲聞戒,亦可守于菩薩戒,多諸善巧;但也有諸多守護大乘戒法之人心性羸劣,多于自利,猶如藏傳佛教所講的“下士”之所行,因怖畏世間輪回故欲求出離,此類有情雖持菩薩戒,亦是聲聞心,此聲聞心中,于菩薩戒亦是多現威儀,多于行走坐臥威儀中愛樂。如果既具足威儀愛樂,亦具足心地守護,此人不可思議,是二乘通達者。具足菩薩、聲聞二法者,是不可思議之善巧者,能令正法住世、傳播。傳播者,多行于菩薩之德;住持者,安住于清淨戒德、四威儀之守護。所以,住世、傳播,各有妙相,住持者,多諸禅定;弘傳者,多于智慧傳達。故菩薩多以智慧守護,少于禅定,諸聲聞者則多于禅定,少于智慧妙用,但這是從相上偏重之說。
若依心性而談,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在果地教言,如我們中國的禅宗,乃至如來藏性教中,多宣化如是之教。以果地覺觀審世間,無一法可成,無一衆生可度,乃至說無一煩惱可斷,自性本來光明、無染無著,但依本源之法清淨守護,現前之時,了了解脫,畢無挂礙,心智一如故。如淨土法門的果地教言,依佛願力,以果地覺爲因地心,現前起用,不假方便,遠離造作,但隨順佛果,但隨順佛願,所以平等清淨守護,愛樂一切世間有情,同生阿耨多羅圓滿報土。所謂圓滿報土者,不假來去,不假修持,佛功德力成就故,佛性德、修德一時圓具回施故,這與長者予家産于長者子是一如之法,不假方便,自然具足。此是果地回施之教。
叁乘戒法中,最後一教是以誓願作守護,如淨土教言是以阿彌陀佛誓願來攝化十方有情,使其隨順佛願,而得解脫,此叁昧耶戒作爲真實功德,是以饒益有情爲戒法,故叁聚戒中有“饒益有情戒”。多有念佛者以佛願爲自生命,如此之人真是叁昧耶守護者,此人能愛樂世間,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何爲“首”?即欲令一切衆生現身中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樣一個清淨抉擇法則。如是甚深不可思議,唯佛與佛能親宣,而一切有情隨順佛宣化之功德利益,亦能得入此善巧者。
以上是叁聚淨戒,經中講“持清淨戒行”者,含此叁聚戒。後面的“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汙戒行”……,是對戒行的細分說,因爲每一條戒都有大小輕重之說,亦有緩急之說,非一日之功,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可以在下面學習,這裏聽一聽名相,亦是方便。在此對叁乘戒法作一個提示,也是爲使我們大家了解“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實是誓願守護之修持,若是我們不守護誓願,欲得入這樣的法則,欲得這樣的利益,欲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欲令臨諸佛聞法,欲令心智心開意解,是無以成就的,因爲如此“令”者,實是叁昧共同守護故。而叁昧者何以成就呢?依誓願而根本安立。故有所謂“叁昧耶誓願”,對此多有衆生雖修法而不知啊,
所以,叁昧亦由戒律之守護所引發,故比丘受戒者,應立誓願;菩薩受戒者,應立誓願;叁昧耶普利有情之誓願,不過是簡名而已,雖是如此,亦立誓願;我們欲得此不可思議之“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的功德利益,亦應守護誓願;“清淨戒行”者,亦複如是。
賢護。彼出家菩薩雲何當得清淨戒行。乃至雲何當得聖所愛敬戒行也。賢護。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衆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
此處所提“波羅提木叉”者,是保解脫戒。在聲聞乘中,“波羅提木叉”甚爲珍貴,爲聲聞者所守護,爲有暇人生中具足種種勝福德人生者所守護。過去出家沙門甚爲難得,何以故?要逾越種種遮障才能進趣出家法則,受得出家清淨戒教,乃至守護種種威儀,即所謂“波羅提木叉”之教言。波羅提木叉,此爲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各個保解脫”,是世尊予出家衆之清淨珍寶教言,也是秘密教言,令一切出家衆知其所以,知其所以然,知犯因,知犯果,知因知果,知其因果轉換,所以知犯知忏。其功德與內容,唯佛與佛親知,所以爲佛親製,爲佛親宣,爲一切出家衆所愛樂、守護。“波羅提木叉”者甚深不可思議,若是勤奮守護、實踐者,此人爲人天眼目、叁界應供。
“成就威儀。成就衆行”,威儀者,是威儀戒所攝,爲身口“七支”所表現;衆行者,是善法所攝,即于一切處善法應世、淨化世間。
“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此戒行是周遍戒行。若有出家菩薩,受得清淨戒法,得清淨戒體,周遍于一切處不殺、不盜、不妄、不淫、不酒,乃至種種法則中,各個守護,不相淩亂,真實不虛,是爲戒德清淨。
見已驚怖。清淨活命。于諸戒中。當念成就。
戒者,無上菩提之本,叁乘雖各有守護,不相錯亂,但饒益衆生之本不可失。戒者,應該作意守護、愛樂守護,若做放逸,是爲破戒者,若爲了放逸,是爲染戒者、汙戒者,何以故呢?迅速令戒德散壞,戒體多受染汙,多爲世間不能愛樂,不能令正法住世故。毗尼仗住世,則佛法住世,故世尊教導世間有情,于其滅後,以戒爲師。
應信甚深不得著忍。于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
于空、無相、無願叁叁解脫法則中,究竟愛樂。空者,一切世間法則、出世間法則畢無所得,本性空故。識得本性空,自然舍離一切願,所以一切出世入世、一切善巧方便一時散壞,何以散壞呢?本無造作故。于空無相無願中得以清淨安住,是爲解脫門中得以成就,諸沙門出家者,必當守護解脫門法,若不然,則多有所謂的煩惱侵害。
賢護。以是因緣。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清淨戒行。不見戒行。不著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敬…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戒行具足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