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戒行具足品第七▪P2

  ..續本文上一頁戒行也。

  一切菩薩行戒之時,不見戒,不見持戒,不見犯戒,如是之時,心境光明,無漏戒體真實安住,無著戒體真實成就,無爲戒體真實利益世間。如是,種種清淨戒法無持者,無犯者,清淨守護,清淨持戒。清淨持戒者,無犯、持見,所以尊重一切,持戒不敬,犯戒不嗔,如是真實守護戒法,令正法住世、淨化世間。

  多有衆生,以愛憎心來持戒,以染汙心來持戒,以有所得心來持戒,是爲犯戒,世尊在後面的文字中有清淨宣化。爲什麼一切凡夫之思維與世尊之思維不能相應呢?因爲衆生染著心故。見諸戒行,濁諸戒行,壞諸戒行,汙諸戒行,以爲我有所持,以爲他有所犯,此類有情多是自贊謗他之修持,多有熏習,而受其害,何以故?慢心故,染心故,不淨心故,有所漏故,即多有對待、生滅心智故。諸佛如來宣化清淨教化、清淨戒德,與一切衆生示現清淨,遠離對待。

  爾時賢護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薩。雲何得有如是不清淨戒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汙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毀戒行。聖所不愛戒行也。

  賢護菩薩欲護佛法住世故,欲代末世出家善知識問諸法則,令一切出家者清淨守護戒法故,所以設此之問。

  佛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于梵行。

  所謂色者,若犯、若不犯,若善、若惡,若是、若非,若好、若壞,如是種種,皆爲對法中所生起。

  如是取著受。取著想。取著行。取著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梵行。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賢護。以是因緣。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不清淨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是謂爲求有故。爲有生故。爲受欲果故。爲生處所故。

  前面有此染著,後面就必然有此發心,以染著心故,必造此業。雖精勤修持,爲得來世之報,此爲染汙行,在佛的戒法教法中,此爲犯戒者,何以故?諸佛如來出世,不爲世間熾盛,不爲世間減損,但爲世間衆生出離世間、利益世間故,我們若以世俗心來思維佛法,所以多有染汙行、欲求後有行。若持戒者貪求持戒之利、苦行者貪求未來樂報,如是之人,是爲世尊教言之焦芽敗種,非是正行者。

  賢護。是故彼出家菩薩。念欲說此叁昧。思此叁昧者。要當先具清淨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戒。

  經文中,以如法、非法二行來作以對比,令我等擇取如法,舍棄非法。

  亦念常行檀波羅蜜。所謂最勝施諸法施上施妙施微妙施精妙施無上施。

  “最勝施”者,第一義谛最殊勝教言之施。“諸法施”者,于諸有緣隨機施法,令其除諸疑惑,成就菩提。“上施”、“妙施”、“微妙施”,這是增上施法,乃至說次第教言,令衆生畢竟愛樂。“精妙施”、“無上施”,引導衆生發無上菩提心。施者,回施無上菩提心之種種教法,所以說,若以財布施導引衆生,若以法布施導引衆生,若以無畏布施導引衆生,唯一目的是欲令衆生成就無上菩提。

  亦常勇猛。精進不休。不舍重擔。

  一切賢聖、智者已證得菩提心分、菩提業分,舍離重擔。所謂重擔,即輪回之重擔、煩惱之重擔。此處,賢聖、智者分擔衆生之重擔,饒益有情,同事修持,愛樂世間有情故。

  不忘正念。常行一心。正信清淨。無有嫉妒。不著世間利養名聞。如法索求。以濟形命。恒行乞食。不受別請。

  世尊在世時,有受請之法,有頭陀行不受請之法,如迦葉尊者,只是隨時乞食,不受別請。

  厭離人間。樂阿蘭若。

  厭離之法與出離之法,雖然有別,但厭離是出離之善巧、基礎,若無厭離之心,出離甚難成就。所謂出離,即無對無待,遠離世間塵染,欲成就此出離心,厭離是爲方便。

  尊崇聖種。敬事頭陀。息世語言。但論出世。處衆靜默。假言不多。常敬于他。不敢輕慢。

  這實在都是讓我們如實觀照自己的行爲、校正自己的行爲的最直接的法教。

  于一切時。常行慚愧。

  我們都知道,在隨煩惱中,無慚無愧、放逸懈怠是上品隨煩惱。末季有情多無慚愧,于法性多作解悟,以爲有證,所以于如來教言以爲己解,多作邪見、邪知,實是驕慢不知!

  有恩必知。知恩必報。

  上報四重恩,一切出家衆皆被四重恩所攝:佛教導我們,有佛恩;師長教導我們,有師長之恩;父母養育我們,有養育之恩;國土載負我們,有載負之恩。種種恩中,“知”不能忘啊。一切如母有情的檀那,養育著我們,我們如何來“知恩必報”呢?

  于善知識。常念親近。

  莫有懈怠。

  諸師尊所。謹事無違。

  出家衆對受教之處應當謹慎,勿相違反,實際就是錘煉自己的恭敬心與感恩心,此處唯有自受用所現,他緣只是助緣,所以一切善知識是爲增上助緣。

  若聞如是甚深經典。專心聽受。終無疲厭。于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乃至生于諸如來想。

  此想者,正是正思維善巧。在世尊的教言中,尤其藏地記載的許多故事中,多有善根成熟之世俗有情得遇凡夫僧而成就聖果的,也就是說所假之外緣雖非聖者,但亦能令其成就,故況且得遇能依法傳達、依法交流之師呢?所以,若于師生如來想,實是自身之妙用。

  以爲如是微妙法故。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轉增愛敬尊重心故。

  尊重心,實是非過現未來,非內非外,非自非他,但依真實。恭敬心中可以求得一切法,成就一切善巧,所以天親菩薩在《俱舍論》中提出四修法,即所謂恭敬修、無間修、無雜修、畢命修,其中恭敬修是首修、首要法則。若我們不知恭敬,多不得法益,不增善根,心智蔽塞。末世有情自我意識強執蔽塞,故多自诩自證、自以爲是,並多以自以爲是之珍寶相互侵淩,多受其害。學佛若是徒增知見,此人墮落,因無有法行故。我們要依法而行,不要徒增知見,這樣是爲善得以法益、善守護法則。而我們這個時代,文字交流、圖象交流、法則交流甚爲方便,但聞法甚多,行者甚少,結果多聞而增上慢,多聞而蔽塞自心,多聞而毒害自他,就是因其聞而不行,聞而不知,聞而增加邪慢,聞而以爲己解,即認爲自己解的是正確的,反而擁塞自心,不能得無礙智,于清淨的法則不能親證實踐,所以多受知見之害,這是末世共業所成。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時至于聲聞人所。聞說如是甚深經法。彼法師所。無愛敬心。無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識想。不生諸佛想。不生教師想。不能親近承事供養。隨于何所。聞是經典。當知是人。不能聽受。書寫解說。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聽受。若能書寫。若能解說。令法久住。無有是處。

  世尊在此展示兩種法行,一是非法行,一是如法行,令我等觀察抉擇。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複至于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增上妙法。不生愛敬心。不生尊重心。乃至不生諸佛想。不能盡心親近供養者。若能讀誦。若能受持。若能解說。令是經典不速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以不尊重是經典故。是故斯法不久必滅。

  我們是滅法者,還是令法久傳于世?全在于我們是否能夠聞法正行,即聞法而依法行持。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複至于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生愛敬心。生尊重心。及起教師想。諸如來想。親承供養。即能聽受。亦能書寫。複能解說。能令是經久住利益。斯有是處。

  此處導引我等如是守護,如是實踐,如是來愛樂這個法則。世尊所有宣化都作以如法、非法二種宣化,令我等得見、得聞、得以取用。所以世尊甚爲善巧方便,清淨展示法與非法,我們在學習、抉擇之時,應該清晰認許非法與如法,那些知見混淆的衆生,以非法爲法,所以行法而不得利益,多受其害。我們若細細地觀察,多是如是非法行法,以染汙法行戒法,以染汙心行法,所以多不相應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複于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即于彼所。生尊重心。如諸佛想。親近承事。恭敬供養者。如是之人。雖未修學如是經典。即爲修習。雖未解釋即爲解說。令是妙法久住世間。不毀不滅。斯有是處。

  此處應守護。爲什麼世尊如此細微地講出如法及非法二種法則、有是處及無有是處二種法則呢?欲令我等莫以自心自诩,莫以自見自诩,那樣與法不相應,多受委屈,多行迷茫之法。多有衆生勤苦于非法啊,實是可憐憫者,自以爲是,不依教而行,實在是盲人盲行啊,過去人所謂“盲人騎盲馬”,其結果自知。

  何以故。以能愛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經。久住世間。賢護。以是因緣。吾今語汝。是人于是說法師所。生愛樂心。生敬重心。生尊貴心。起善知識想。起教師想。起諸佛想。盡心承事。恭敬供養也。賢護。若能如是。是則名爲行我所行。受我教誡也。複次賢護。彼出家菩薩。必欲解說如此叁昧。複欲思惟此叁昧者。常當樂行阿蘭若事。

  “阿蘭若事”者,舍自我與他緣二種潰鬧。對于阿蘭若事,有事相上的宣化,如我們住在深山老林之中,遠離城邑村落,此爲阿蘭若處所;也有法則上的宣化,即心智阿蘭若守護成就者,心智遠離潰鬧,心智閑靜,其人是佛法中所謂“閑人”,其所聚之處皆是阿蘭若處所,心智閑靜故,無染無著故,無有攀緣故,心智一時一如故,此爲阿蘭若心智成就者。所以,有阿蘭若處所,有阿蘭若處所法則成就。此處,二事皆相互助。

  不得居處聚落城邑。舍離朋黨多求之處。不貪衣食。不得貯聚谷米食具。不得受畜財物生資。不得貪求名聞利養。不惜重命。常念舍身。

  阿蘭若住處,有二法當行,以前我們住山之時,有善知識就會教此二行,即舍身行、舍識行。先舍其身,去阿蘭若處,若有洞窟爲羅刹所居,若有懸崖,若有大樹,若有崖窟之畔,種種險處、難處,此難處無難,可行法則,作以守護…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戒行具足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