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行也。
一切菩萨行戒之时,不见戒,不见持戒,不见犯戒,如是之时,心境光明,无漏戒体真实安住,无著戒体真实成就,无为戒体真实利益世间。如是,种种清净戒法无持者,无犯者,清净守护,清净持戒。清净持戒者,无犯、持见,所以尊重一切,持戒不敬,犯戒不嗔,如是真实守护戒法,令正法住世、净化世间。
多有众生,以爱憎心来持戒,以染污心来持戒,以有所得心来持戒,是为犯戒,世尊在后面的文字中有清净宣化。为什么一切凡夫之思维与世尊之思维不能相应呢?因为众生染著心故。见诸戒行,浊诸戒行,坏诸戒行,污诸戒行,以为我有所持,以为他有所犯,此类有情多是自赞谤他之修持,多有熏习,而受其害,何以故?慢心故,染心故,不净心故,有所漏故,即多有对待、生灭心智故。诸佛如来宣化清净教化、清净戒德,与一切众生示现清净,远离对待。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萨。云何得有如是不清净戒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毁戒行。圣所不爱戒行也。
贤护菩萨欲护佛法住世故,欲代末世出家善知识问诸法则,令一切出家者清净守护戒法故,所以设此之问。
佛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有出家菩萨。取著色。受持禁戒。修于梵行。
所谓色者,若犯、若不犯,若善、若恶,若是、若非,若好、若坏,如是种种,皆为对法中所生起。
如是取著受。取著想。取著行。取著识。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学。如是梵行。愿我未来。得生天上。或生人间。自在有生。受诸果报。贤护。以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是不清净戒。乃至圣者所不爱戒。是谓为求有故。为有生故。为受欲果故。为生处所故。
前面有此染著,后面就必然有此发心,以染著心故,必造此业。虽精勤修持,为得来世之报,此为染污行,在佛的戒法教法中,此为犯戒者,何以故?诸佛如来出世,不为世间炽盛,不为世间减损,但为世间众生出离世间、利益世间故,我们若以世俗心来思维佛法,所以多有染污行、欲求后有行。若持戒者贪求持戒之利、苦行者贪求未来乐报,如是之人,是为世尊教言之焦芽败种,非是正行者。
贤护。是故彼出家菩萨。念欲说此三昧。思此三昧者。要当先具清净戒行。乃至成就圣所爱戒。
经文中,以如法、非法二行来作以对比,令我等择取如法,舍弃非法。
亦念常行檀波罗蜜。所谓最胜施诸法施上施妙施微妙施精妙施无上施。
“最胜施”者,第一义谛最殊胜教言之施。“诸法施”者,于诸有缘随机施法,令其除诸疑惑,成就菩提。“上施”、“妙施”、“微妙施”,这是增上施法,乃至说次第教言,令众生毕竟爱乐。“精妙施”、“无上施”,引导众生发无上菩提心。施者,回施无上菩提心之种种教法,所以说,若以财布施导引众生,若以法布施导引众生,若以无畏布施导引众生,唯一目的是欲令众生成就无上菩提。
亦常勇猛。精进不休。不舍重担。
一切贤圣、智者已证得菩提心分、菩提业分,舍离重担。所谓重担,即轮回之重担、烦恼之重担。此处,贤圣、智者分担众生之重担,饶益有情,同事修持,爱乐世间有情故。
不忘正念。常行一心。正信清净。无有嫉妒。不着世间利养名闻。如法索求。以济形命。恒行乞食。不受别请。
世尊在世时,有受请之法,有头陀行不受请之法,如迦叶尊者,只是随时乞食,不受别请。
厌离人间。乐阿兰若。
厌离之法与出离之法,虽然有别,但厌离是出离之善巧、基础,若无厌离之心,出离甚难成就。所谓出离,即无对无待,远离世间尘染,欲成就此出离心,厌离是为方便。
尊崇圣种。敬事头陀。息世语言。但论出世。处众静默。假言不多。常敬于他。不敢轻慢。
这实在都是让我们如实观照自己的行为、校正自己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法教。
于一切时。常行惭愧。
我们都知道,在随烦恼中,无惭无愧、放逸懈怠是上品随烦恼。末季有情多无惭愧,于法性多作解悟,以为有证,所以于如来教言以为己解,多作邪见、邪知,实是骄慢不知!
有恩必知。知恩必报。
上报四重恩,一切出家众皆被四重恩所摄:佛教导我们,有佛恩;师长教导我们,有师长之恩;父母养育我们,有养育之恩;国土载负我们,有载负之恩。种种恩中,“知”不能忘啊。一切如母有情的檀那,养育着我们,我们如何来“知恩必报”呢?
于善知识。常念亲近。
莫有懈怠。
诸师尊所。谨事无违。
出家众对受教之处应当谨慎,勿相违反,实际就是锤炼自己的恭敬心与感恩心,此处唯有自受用所现,他缘只是助缘,所以一切善知识是为增上助缘。
若闻如是甚深经典。专心听受。终无疲厌。于法师所。起慈父心。善知识心。乃至生于诸如来想。
此想者,正是正思维善巧。在世尊的教言中,尤其藏地记载的许多故事中,多有善根成熟之世俗有情得遇凡夫僧而成就圣果的,也就是说所假之外缘虽非圣者,但亦能令其成就,故况且得遇能依法传达、依法交流之师呢?所以,若于师生如来想,实是自身之妙用。
以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无上大菩提故。转增爱敬尊重心故。
尊重心,实是非过现未来,非内非外,非自非他,但依真实。恭敬心中可以求得一切法,成就一切善巧,所以天亲菩萨在《俱舍论》中提出四修法,即所谓恭敬修、无间修、无杂修、毕命修,其中恭敬修是首修、首要法则。若我们不知恭敬,多不得法益,不增善根,心智蔽塞。末世有情自我意识强执蔽塞,故多自诩自证、自以为是,并多以自以为是之珍宝相互侵凌,多受其害。学佛若是徒增知见,此人堕落,因无有法行故。我们要依法而行,不要徒增知见,这样是为善得以法益、善守护法则。而我们这个时代,文字交流、图象交流、法则交流甚为方便,但闻法甚多,行者甚少,结果多闻而增上慢,多闻而蔽塞自心,多闻而毒害自他,就是因其闻而不行,闻而不知,闻而增加邪慢,闻而以为己解,即认为自己解的是正确的,反而拥塞自心,不能得无碍智,于清净的法则不能亲证实践,所以多受知见之害,这是末世共业所成。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时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甚深经法。彼法师所。无爱敬心。无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识想。不生诸佛想。不生教师想。不能亲近承事供养。随于何所。闻是经典。当知是人。不能听受。书写解说。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听受。若能书写。若能解说。令法久住。无有是处。
世尊在此展示两种法行,一是非法行,一是如法行,令我等观察抉择。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复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增上妙法。不生爱敬心。不生尊重心。乃至不生诸佛想。不能尽心亲近供养者。若能读诵。若能受持。若能解说。令是经典不速灭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以不尊重是经典故。是故斯法不久必灭。
我们是灭法者,还是令法久传于世?全在于我们是否能够闻法正行,即闻法而依法行持。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复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微妙经典。生爱敬心。生尊重心。及起教师想。诸如来想。亲承供养。即能听受。亦能书写。复能解说。能令是经久住利益。斯有是处。
此处导引我等如是守护,如是实践,如是来爱乐这个法则。世尊所有宣化都作以如法、非法二种宣化,令我等得见、得闻、得以取用。所以世尊甚为善巧方便,清净展示法与非法,我们在学习、抉择之时,应该清晰认许非法与如法,那些知见混淆的众生,以非法为法,所以行法而不得利益,多受其害。我们若细细地观察,多是如是非法行法,以染污法行戒法,以染污心行法,所以多不相应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复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微妙经典。即于彼所。生尊重心。如诸佛想。亲近承事。恭敬供养者。如是之人。虽未修学如是经典。即为修习。虽未解释即为解说。令是妙法久住世间。不毁不灭。斯有是处。
此处应守护。为什么世尊如此细微地讲出如法及非法二种法则、有是处及无有是处二种法则呢?欲令我等莫以自心自诩,莫以自见自诩,那样与法不相应,多受委屈,多行迷茫之法。多有众生勤苦于非法啊,实是可怜悯者,自以为是,不依教而行,实在是盲人盲行啊,过去人所谓“盲人骑盲马”,其结果自知。
何以故。以能爱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经。久住世间。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是人于是说法师所。生爱乐心。生敬重心。生尊贵心。起善知识想。起教师想。起诸佛想。尽心承事。恭敬供养也。贤护。若能如是。是则名为行我所行。受我教诫也。复次贤护。彼出家菩萨。必欲解说如此三昧。复欲思惟此三昧者。常当乐行阿兰若事。
“阿兰若事”者,舍自我与他缘二种溃闹。对于阿兰若事,有事相上的宣化,如我们住在深山老林之中,远离城邑村落,此为阿兰若处所;也有法则上的宣化,即心智阿兰若守护成就者,心智远离溃闹,心智闲静,其人是佛法中所谓“闲人”,其所聚之处皆是阿兰若处所,心智闲静故,无染无著故,无有攀缘故,心智一时一如故,此为阿兰若心智成就者。所以,有阿兰若处所,有阿兰若处所法则成就。此处,二事皆相互助。
不得居处聚落城邑。舍离朋党多求之处。不贪衣食。不得贮聚谷米食具。不得受畜财物生资。不得贪求名闻利养。不惜重命。常念舍身。
阿兰若住处,有二法当行,以前我们住山之时,有善知识就会教此二行,即舍身行、舍识行。先舍其身,去阿兰若处,若有洞窟为罗刹所居,若有悬崖,若有大树,若有崖窟之畔,种种险处、难处,此难处无难,可行法则,作以守护…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戒行具足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