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舉的一個例子說,大般若智猶如燒紅的銀錢,有其價值,但不可手執啊。也就是說你不能占有,占有就會灼傷你的。凡夫有情以爲有所得,自以爲有所知,自以爲有所功能,妄自承擔于世俗業緣,所以相互受害。在這個法則中,我們可以善觀察、周遍觀察,自吹自擂者、自大者、以爲自己有功夫者,多受功夫之害,多受業緣之害,在劫難逃啊!
如是賢護。菩薩觀佛。不應取著。其事若此。是故菩薩觀佛色。時不應生著。如是觀受。乃至行識。不應生著。又彼菩薩。若觀戒時。亦不應著。如是觀定。乃至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亦不應著。
世尊在此處十分清晰地告訴我們,乃至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中,處處不可著,若著者,必受其害。前面作金錘喻,乃至鐵丸喻,亦複如是,令我等無所著生其心,無所著善用法則,無所著廣利世間,若沒有諸佛如來說此教言,我等何以認知自心、認知法則?何以實踐自心、實踐法則呢?所以說世尊恩德在于此,我等聞則善守護、善實踐,切莫疑法,更莫謗法,若有疑者,應善忏悔,應善認知,應善走出!
何以故。夫取著者。終不能離生死苦法。以是苦法皆由取著故。
這句話的確給我們下了一個定語——一切不可取著!
是故菩薩。觀察如是諸如來時。不應生于取著之想。賢護。雖無取著。然應勤求諸佛世尊勝妙功德。所謂佛智。如來智。廣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不思議智。難稱量智。無等等智。一切智智。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當精勤思惟觀察見佛叁昧也。
諸佛如來于一切種智,乃至一切道種智中,繁衍著無窮之名,因爲一切衆生無窮故,諸佛智亦無窮;衆生名無窮故,諸佛如來智名亦無窮,何以故?一切衆生畢竟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所以有廣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于一切智名中,諸佛如來皆知不可得,即行不可證。如是不可證、不可得之法則,一切衆生應遵循、應實踐、應愛樂,而不應染著!我們爲何實踐而不可著呢?用而不著,這正是佛法之不可思議之妙機!
爾時世尊。爲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在此世尊用慣例性的文字重宣此義,令我等依簡潔的文字再系統地觀察一次、溫故知新。所謂知者,實是本知啊,本覺中始覺現前,究竟覺安立,法則中法爾如是,我們現前運用,始覺生起,不離究竟覺之光明啊。
譬如明鏡與油器 女人莊飾曜其形
愚夫于是生染心 處處馳騁爲求欲
彼于無中顛倒想 不知是法虛妄生
彼欲熾火之所燒 斯婦起欲還自發
若有菩薩作是念 是名無智著我心
在此用人世間,或說欲界有情的欲染之事作了一個比喻。
菩提甘露在當來 我拔衆生出重苦
第一義中無衆生 世間獨有生老死
“第一義中無衆生”,這是依第一義谛來抉擇,若不作如是抉擇,衆生難以自度。如唐朝宗密大師,即華嚴宗第五祖所宣化,菩提心智具足叁種相——大智、大悲、大願,依大智說,上無諸佛可證,中無諸法可修,下無衆生可度。依此因緣,了知大智之力量,這是一個相貌言辭,其內容唯有智者知啊。
“世間獨有生老死”,世間者,依俗谛安立,依俗谛知見所許。
諸法無形如水月 豈有菩提而可求
這是依勝義谛觀察一切法,乃至菩提。生老病死是名字,無有自性,菩提亦是名字,無有自性,衆生是名字,諸佛如來亦是名字,所以,勝義谛中了無一塵啊。
衆色形貌若鏡像 如幻如焰如虛空
我們所觀察的種種法界、種種世間、種種有情、種種族類、種種思想、種種作業,胎生、濕生、卵生、化生,種種之類,無可言說,雜類雜聚,如此雜類之相皆若鏡中物,如幻、如焰、如虛空。世尊對一切有爲法作各種喻,如露如電、如夢如幻等等,讓我們來作如是觀,此是智慧之眼目,般若之正見。若我們沒有智慧眼目,一切行法猶如盲人做事,如世尊在教典中作盲人摸象喻,一切無智慧之有情認知世間、認知佛法、認知一切法則,莫不是盲人摸象,各執一邊,不能全觀。
凡夫著想而受羁 彼輩雖縛空無實
已經被纏縛了,但實無可纏縛者,故若是被纏縛,實是可憐憫者啊。智者見凡夫有情枉被纏縛會生悲憫之心,悲心何以生起呢?以智心觀察故,得生悲心,若沒有智慧眼目,何以生悲?那個悲不名爲悲,可能是同情、人情、世間之情。
若斯智者諸菩薩 知世顛倒故見真
了達無人誰受苦 彼則當成無上覺
“了達無人誰受苦。彼則當成無上覺”,人尚不可得,苦由何者來受呢?所以說愛憎本無,生死何幹?話是如是說,那我們如何思維現前業緣呢?諸智者以智觀了達世間,利益有情;愚者則以染著沈淪世間,不能自拔。所以智自有智用,愚自有愚用,了無自性故,各個取用,而諸佛如來出世,所有願望皆是以悲智二法滋潤世間。
無意分別佛菩提 其心本來自明淨
不見生死諸滓濁 彼證真實最勝尊
“不見生死諸滓濁”,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講:“若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他何以得見呢?見無見見,自得解脫啊;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類善知識,處處見佛,心無挂礙,無生忍處自然安立,何以見呢?見處無見,自得解脫,所以廣利世間。而我們看見什麼是什麼,所以事相牽製,無能出離,因爲什麼?沒有出離之機啊。
一切色法諸無漏 不可分別妄與空
滅除諸欲解脫心 如是知者證叁昧
我們勤修于“十方諸佛悉皆現前”叁昧這樣的法則,許多行者說,我等爲何未見諸佛?我等爲何未見叁昧呢?我們通過對此經典的學習,會有一個對正知見的認知、對清淨法則的認知、對整個教言機製及整個法則體系的完整的認知,然後再來修法,甚得方便,這樣就會遠離諸無明及欲有所得之勤苦,而見諸佛,見諸佛而無所執著,斷除一切煩惱,親證法性無來去之自在力,這樣我們得以佛法方便。
初念諸佛無相身 後聞諸法本清淨
如是思惟無余念 證此叁昧誠非難
正見安立,證叁昧非難事。正見未立,妄尋得失,自心蒙昧,何以修證呢?故多于勤苦之中。這幾年來,多有知識一日、二日、七日,乃至九十日于般舟法中作以實踐,但就證叁昧者、得叁昧真實利益者來說,是證者自如,不證者亦自如,自如什麼呢?如法則。若不正見者,自有勤苦之利益;若是正見者,自得如法之利益。勤苦利益者,與此法結甚深因緣;相應利益者,得諸輕安,如悲智輕安,如寂靜輕安、寂滅輕安。此輕安爲諸佛所育,即養育我等法身慧命,令本善根成熟,即本行功德成熟,以得叁昧力。
因爲這是相應法則,所以“如是思惟無余念。證此叁昧誠非難”,許多行持這個法則的人,最主要是被心理障礙、業相障礙所困惑,也就是自設困惑,自設障礙。
常作空相而思惟 即能滅彼微塵聚
不分別成及與壞 一切外道失于中
于一切色無分別 其眼雖睹不累心
“于一切色無分別。其眼雖睹不累心”,在世間對待心智中,前面我們作過兩種喻,于他作垃圾喻,于自作珍寶喻,一切凡夫于珍寶處無不染著,欲取之,欲得之,若自覺,若不自覺;而于他處作垃圾想,所以多生過患,多思不如意處。觀世間的家親之中,初時相處多相敬愛,久久則多記他過,相互疑慮,乃至诋毀、傷害,何以故呢?就是被色所累,被見所累,被這二種包袱所累,所謂見他人之過的包袱,以及收集種種自以爲珍寶之法的包袱。這讓我想起以前在山東聽人說,某某居士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好歸我”,見什麼好東西,就說“給我吧”,這實際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人性表達,在人的習性中,“好歸我”是一個習慣,我們自覺不自覺地就做著這樣的認取。
彼見諸佛如日輪 法界世間挺超出
其心清淨眼亦明 雖勤精進常在定
精進者,省力處,安樂處,輕安處,切莫以塵勞痛苦以爲精進。諸位善知識,願我等在未來行法中,常得輕安,常得法樂!
彼得多聞不可說 證此叁昧真思惟
在如來教言中,有正思維,有禅定思維,有不思議之思維,當然也有凡夫不正見思維。說如是法則,欲令一切有情發起正定之正思維。此“觀察品”中講的都是如理思維,以進趣常在定之定相思維,即叁昧之正思維。在佛陀教言的次第說中,戒、定、慧,是一個清晰的增上教言法則,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此慧是真實無染、清淨之慧。若無此叁昧定力之正思維觀察,我們往往是依凡夫心智思維觀察,所以不得正思維善巧,我們所出言語、所受業相都有不正,也就是說難以正思維,難以正言說。
若以不見證叁昧 一切盲者應證知
世尊在此提示我們,不是以不見佛得叁昧,也不是以見佛得叁昧,此心不可染著,但以見佛爲增上方便,見佛無染,是爲真實叁昧之力。如世尊此處所舉例子,若以不見爲證叁昧者,不論是因爲墮于空裏,以頑空之邪見、斷滅之邪見思維,還是墮于有裏,以情記、以自見思維,這樣對此叁昧都不能解了,不能行持,如能解了,那麼一切盲人就早已證得叁昧了,故應有正思維。
世尊在此處也激勵我等見佛不染,得聞法方便,善根成熟,親證法性,于性空緣起作爲真實法則抉擇,即所謂臨教抉擇,是親臨教誨、真正抉擇,而不是泛泛以自身的情記思維抉擇,那樣的抉擇多有變異,遇緣而動,遇緣而變。所有,叁昧的親證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正見抉擇,也就是所謂親證的功德與利益。
亦不以見非不見 是中外道皆迷沒
于見、不見處,一切外道皆墮二邊見,見者自說見之功用,不見者自說不見之理,而在佛陀世尊清淨無礙的教言中,見與不見皆得自在力,若不見者,以增上善根成熟故,相應得見。
此見,實是無見之根本…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觀察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