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举的一个例子说,大般若智犹如烧红的银钱,有其价值,但不可手执啊。也就是说你不能占有,占有就会灼伤你的。凡夫有情以为有所得,自以为有所知,自以为有所功能,妄自承担于世俗业缘,所以相互受害。在这个法则中,我们可以善观察、周遍观察,自吹自擂者、自大者、以为自己有功夫者,多受功夫之害,多受业缘之害,在劫难逃啊!
如是贤护。菩萨观佛。不应取著。其事若此。是故菩萨观佛色。时不应生著。如是观受。乃至行识。不应生著。又彼菩萨。若观戒时。亦不应著。如是观定。乃至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亦不应著。
世尊在此处十分清晰地告诉我们,乃至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中,处处不可著,若著者,必受其害。前面作金锤喻,乃至铁丸喻,亦复如是,令我等无所著生其心,无所著善用法则,无所著广利世间,若没有诸佛如来说此教言,我等何以认知自心、认知法则?何以实践自心、实践法则呢?所以说世尊恩德在于此,我等闻则善守护、善实践,切莫疑法,更莫谤法,若有疑者,应善忏悔,应善认知,应善走出!
何以故。夫取著者。终不能离生死苦法。以是苦法皆由取著故。
这句话的确给我们下了一个定语——一切不可取著!
是故菩萨。观察如是诸如来时。不应生于取著之想。贤护。虽无取著。然应勤求诸佛世尊胜妙功德。所谓佛智。如来智。广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不思议智。难称量智。无等等智。一切智智。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当精勤思惟观察见佛三昧也。
诸佛如来于一切种智,乃至一切道种智中,繁衍着无穷之名,因为一切众生无穷故,诸佛智亦无穷;众生名无穷故,诸佛如来智名亦无穷,何以故?一切众生毕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所以有广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于一切智名中,诸佛如来皆知不可得,即行不可证。如是不可证、不可得之法则,一切众生应遵循、应实践、应爱乐,而不应染著!我们为何实践而不可著呢?用而不著,这正是佛法之不可思议之妙机!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在此世尊用惯例性的文字重宣此义,令我等依简洁的文字再系统地观察一次、温故知新。所谓知者,实是本知啊,本觉中始觉现前,究竟觉安立,法则中法尔如是,我们现前运用,始觉生起,不离究竟觉之光明啊。
譬如明镜与油器 女人庄饰曜其形
愚夫于是生染心 处处驰骋为求欲
彼于无中颠倒想 不知是法虚妄生
彼欲炽火之所烧 斯妇起欲还自发
若有菩萨作是念 是名无智著我心
在此用人世间,或说欲界有情的欲染之事作了一个比喻。
菩提甘露在当来 我拔众生出重苦
第一义中无众生 世间独有生老死
“第一义中无众生”,这是依第一义谛来抉择,若不作如是抉择,众生难以自度。如唐朝宗密大师,即华严宗第五祖所宣化,菩提心智具足三种相——大智、大悲、大愿,依大智说,上无诸佛可证,中无诸法可修,下无众生可度。依此因缘,了知大智之力量,这是一个相貌言辞,其内容唯有智者知啊。
“世间独有生老死”,世间者,依俗谛安立,依俗谛知见所许。
诸法无形如水月 岂有菩提而可求
这是依胜义谛观察一切法,乃至菩提。生老病死是名字,无有自性,菩提亦是名字,无有自性,众生是名字,诸佛如来亦是名字,所以,胜义谛中了无一尘啊。
众色形貌若镜像 如幻如焰如虚空
我们所观察的种种法界、种种世间、种种有情、种种族类、种种思想、种种作业,胎生、湿生、卵生、化生,种种之类,无可言说,杂类杂聚,如此杂类之相皆若镜中物,如幻、如焰、如虚空。世尊对一切有为法作各种喻,如露如电、如梦如幻等等,让我们来作如是观,此是智慧之眼目,般若之正见。若我们没有智慧眼目,一切行法犹如盲人做事,如世尊在教典中作盲人摸象喻,一切无智慧之有情认知世间、认知佛法、认知一切法则,莫不是盲人摸象,各执一边,不能全观。
凡夫著想而受羁 彼辈虽缚空无实
已经被缠缚了,但实无可缠缚者,故若是被缠缚,实是可怜悯者啊。智者见凡夫有情枉被缠缚会生悲悯之心,悲心何以生起呢?以智心观察故,得生悲心,若没有智慧眼目,何以生悲?那个悲不名为悲,可能是同情、人情、世间之情。
若斯智者诸菩萨 知世颠倒故见真
了达无人谁受苦 彼则当成无上觉
“了达无人谁受苦。彼则当成无上觉”,人尚不可得,苦由何者来受呢?所以说爱憎本无,生死何干?话是如是说,那我们如何思维现前业缘呢?诸智者以智观了达世间,利益有情;愚者则以染著沉沦世间,不能自拔。所以智自有智用,愚自有愚用,了无自性故,各个取用,而诸佛如来出世,所有愿望皆是以悲智二法滋润世间。
无意分别佛菩提 其心本来自明净
不见生死诸滓浊 彼证真实最胜尊
“不见生死诸滓浊”,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若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他何以得见呢?见无见见,自得解脱啊;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类善知识,处处见佛,心无挂碍,无生忍处自然安立,何以见呢?见处无见,自得解脱,所以广利世间。而我们看见什么是什么,所以事相牵制,无能出离,因为什么?没有出离之机啊。
一切色法诸无漏 不可分别妄与空
灭除诸欲解脱心 如是知者证三昧
我们勤修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样的法则,许多行者说,我等为何未见诸佛?我等为何未见三昧呢?我们通过对此经典的学习,会有一个对正知见的认知、对清净法则的认知、对整个教言机制及整个法则体系的完整的认知,然后再来修法,甚得方便,这样就会远离诸无明及欲有所得之勤苦,而见诸佛,见诸佛而无所执着,断除一切烦恼,亲证法性无来去之自在力,这样我们得以佛法方便。
初念诸佛无相身 后闻诸法本清净
如是思惟无余念 证此三昧诚非难
正见安立,证三昧非难事。正见未立,妄寻得失,自心蒙昧,何以修证呢?故多于勤苦之中。这几年来,多有知识一日、二日、七日,乃至九十日于般舟法中作以实践,但就证三昧者、得三昧真实利益者来说,是证者自如,不证者亦自如,自如什么呢?如法则。若不正见者,自有勤苦之利益;若是正见者,自得如法之利益。勤苦利益者,与此法结甚深因缘;相应利益者,得诸轻安,如悲智轻安,如寂静轻安、寂灭轻安。此轻安为诸佛所育,即养育我等法身慧命,令本善根成熟,即本行功德成熟,以得三昧力。
因为这是相应法则,所以“如是思惟无余念。证此三昧诚非难”,许多行持这个法则的人,最主要是被心理障碍、业相障碍所困惑,也就是自设困惑,自设障碍。
常作空相而思惟 即能灭彼微尘聚
不分别成及与坏 一切外道失于中
于一切色无分别 其眼虽睹不累心
“于一切色无分别。其眼虽睹不累心”,在世间对待心智中,前面我们作过两种喻,于他作垃圾喻,于自作珍宝喻,一切凡夫于珍宝处无不染著,欲取之,欲得之,若自觉,若不自觉;而于他处作垃圾想,所以多生过患,多思不如意处。观世间的家亲之中,初时相处多相敬爱,久久则多记他过,相互疑虑,乃至诋毁、伤害,何以故呢?就是被色所累,被见所累,被这二种包袱所累,所谓见他人之过的包袱,以及收集种种自以为珍宝之法的包袱。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山东听人说,某某居士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好归我”,见什么好东西,就说“给我吧”,这实际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人性表达,在人的习性中,“好归我”是一个习惯,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就做着这样的认取。
彼见诸佛如日轮 法界世间挺超出
其心清净眼亦明 虽勤精进常在定
精进者,省力处,安乐处,轻安处,切莫以尘劳痛苦以为精进。诸位善知识,愿我等在未来行法中,常得轻安,常得法乐!
彼得多闻不可说 证此三昧真思惟
在如来教言中,有正思维,有禅定思维,有不思议之思维,当然也有凡夫不正见思维。说如是法则,欲令一切有情发起正定之正思维。此“观察品”中讲的都是如理思维,以进趣常在定之定相思维,即三昧之正思维。在佛陀教言的次第说中,戒、定、慧,是一个清晰的增上教言法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此慧是真实无染、清净之慧。若无此三昧定力之正思维观察,我们往往是依凡夫心智思维观察,所以不得正思维善巧,我们所出言语、所受业相都有不正,也就是说难以正思维,难以正言说。
若以不见证三昧 一切盲者应证知
世尊在此提示我们,不是以不见佛得三昧,也不是以见佛得三昧,此心不可染著,但以见佛为增上方便,见佛无染,是为真实三昧之力。如世尊此处所举例子,若以不见为证三昧者,不论是因为堕于空里,以顽空之邪见、断灭之邪见思维,还是堕于有里,以情记、以自见思维,这样对此三昧都不能解了,不能行持,如能解了,那么一切盲人就早已证得三昧了,故应有正思维。
世尊在此处也激励我等见佛不染,得闻法方便,善根成熟,亲证法性,于性空缘起作为真实法则抉择,即所谓临教抉择,是亲临教诲、真正抉择,而不是泛泛以自身的情记思维抉择,那样的抉择多有变异,遇缘而动,遇缘而变。所有,三昧的亲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正见抉择,也就是所谓亲证的功德与利益。
亦不以见非不见 是中外道皆迷没
于见、不见处,一切外道皆堕二边见,见者自说见之功用,不见者自说不见之理,而在佛陀世尊清净无碍的教言中,见与不见皆得自在力,若不见者,以增上善根成熟故,相应得见。
此见,实是无见之根本…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观察品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