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法的重要性,以及實踐的重要性呢?就是爲了成熟我們的善根。尤其在末世之中,諸衆生善根薄少,于諸叁昧法則所習者甚少,于諸通力修持者更少,少之又少,如地藏王《占察善惡業報經》所宣化,末世之中,諸衆生于諸通力善巧無有識者,無有習者,而多喜于言說,多墮于事相,勤苦于事相,而不能深入法則,不得佛法真正利益。
賢護。若複有人聞此叁昧。無有驚怖。亦不退沒。不生謗毀。聞已隨喜。即以爲實。思惟分別。心開意解。
隨喜之功德不可思議!因爲善根福德因緣有成熟、不成熟、相應、不相應,你不行持這個法則,完全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能诋毀、阻止他人行持法則,這樣的過失是無量無邊的,因爲蔽塞人的涅槃之道與逼人入于惡趣是一樣的過失。因爲過失深重,所以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觀察、思維,切莫丟失佛法的大利,因輕信慢心而謗疑佛法、毀于勝教。舍法、謗法之罪,其過甚大!我們不行法,不要阻礙于他人,更不能障礙、破壞他人行法之因緣!諸位善知識,這看著容易,實際我們在此處還是要很小心謹慎地觀察自己的舉心動念的。有的人一生可能就有唯一的一次行法願望,久久地積聚自己的善根資糧,受到阻礙後,一次打擊,終生難行啊。我們作爲佛法的實踐者、守護者,有福德因緣成就他人道業,其善根不可思議,但若是毀滅一個人的善根、行法機製,其惡業又何以描述呢?
諸位善知識,我們不得不思維,不得不觀察!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諸事業時時可以做、處處可以做,其實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事業中,這些事業中有惡事業、善事業,也有所謂的無漏之事業;有利益世間、增益世間之事業,的確也有放逸無度、縱欲之事業;有罪惡、輪回之事業,也有毀滅佛法、誹謗叁寶之事業,究竟我們在做什麼事業呢?善自如實地透視自心,觸摸自己心靈深處的那個發心,是最爲重要!
但能爲他暫時稱善。所獲福聚。尚不可量。況能讀誦受持。勤思而行。爲他廣說。至一日夜。
不生謗疑,此人善根不可思議,若能爲人言說,其人必然于諸佛功德有贊歎、隨喜之心智。
賢護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即便獲得。過于無量阿僧祇大功德聚。遂得住于不退轉地。隨所願欲。如意即成。
這是贊佛法不可思議功德,即隨喜之功德而顯現的不可思議之利益。在十大願王修持中,有隨喜功德之修持,不謗于他緣,隨喜于修持,這樣的人多得增上善根,如大家在寺院中有種種發心,因緣不一,但此隨喜之心,切不可泯滅,謗法之心,切不可生起。有的人一念“猛利”心,就會生起謗疑,所謂“猛利”,就是自大、自慢、自認爲,這樣的心一生起,就會誹謗于法則,這是過激心智。
般舟一法,實在是最容易受人疑謗的法,因爲多有行者不能于叁昧迅速親證故,或雖有相似善根但不能延續守護故,多令不行法有情生起疑惑。我做過對比,如在有些地方,大家比較勤苦、嚴謹地守護、相續地實踐此法則,有人以調柔的心、隨喜的心、贊歎的心去守護、供養別人的行法,這樣周邊人也會于此法生起愛樂、向往、喜悅的,而另有有情之行法令人疑謗、诋毀,何以故呢?在推廣、實踐這個法則的過程中,多生疑慮、遊移之心,多在名利心的推動下來傳播、實施此法則,故令衆生疑慮。對此一定要細致地觀察。
釋迦牟尼世尊授記其所傳之法有一萬兩千年的法運,在末法萬年之後,其教法就滅盡,以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佛世尊降世來廣弘傳法。此授記即是說人的善根在減劫中逐漸消亡的過程。正法之際,諸衆生善根成熟,聞法即證道。我們現在已經步入了萬年之末法中,也就是後五百歲中,即正法末季,有情善根薄少、善根敗壞故,多生驕慢與邪見。所謂邪見者,自染于法、自執于法、自诩于法,而墮于邪見。但由于是正法末季,世尊的正法依然流傳于世間,善根成熟者亦得究竟利益,只是多有有情因善根薄少故,使法流失于當下,故稱“正法末季”。末者,就是因爲多有衆生疑謗于法則,生于驕慢,于經教不信,于法無有實踐,或多依附于佛法,行相似佛法,實是外道心智。世尊授記這個時代的佛教中,依附生存者甚廣、甚多,更有波旬與其弟子發罪惡誓願,許多外道都依附在佛教之中,我們看世間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出家衆實應該警覺,若不是佛弟子,不在釋迦佛教法下守護誓願、相續佛法者,必是波旬之子啊。何以擇取呢?實際全在你心念善根的意向,
一般經典中的授記,是世尊以因緣法所觀察,當然這不是定法,因爲一切衆生的善根也是不定的。有的有情發一念猛利的菩提心智,就能掙脫多生多劫的生死困惑,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得見弗沙佛世尊光明相好,單舉其足,七日贊頌“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我今皆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隨喜贊歎佛之功德,無有疲厭,以此精勤功德故,逾越九劫,先于彌勒成佛。
彌勒世尊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很穩,在人壽八萬四千歲,福德聚集之時、善根成熟之時,降生于世,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示現大威德。而釋迦牟尼世尊多有委屈,雖然成佛,很多委屈,人壽百歲故。人生短暫,福德薄少,甚可憐憫啊,十方世界都不屑一顧我等衆生,僅僅看一眼的時間,我等都滅掉了,無法惠顧于我等。所以,若我們再不精勤于法則,再用慢心浪費自己的生命,實在是可惜,因爲曠劫難遇啊!人壽百歲,有釋迦世尊在此濁惡世界宣化,我等能有福德聽聞這樣的教言,尤其在釋迦佛教法之末季,那就更難了!此甚深教言,令我等得不退轉啊,十分不易!雖有諸多行法,但若要于一生得不退者,十分難。所謂“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八地菩薩才有此功德,而此真正念佛人,真正隨順、向往念佛叁昧修持的人,一生可以得不退轉,實際與“即身成就”是同義異說罷了,因爲叁種不退就是成佛之功德啊,稱爲阿鞞跋致。以現在人的信念、意樂與願望,若要得一生不退轉,不行念佛一法,十分難得。多有世人疑惑于法則之外,徘徊于自己的業流之中,十方諸佛都在哀憫這類有情,如果沒有遇到法則也就罷了,若遇法則,而遮止自心,蒙蔽法則,或遮止他人,這樣的過患就十分大了。在此作一個提示。
世尊對五五百年各有授記,到末法一萬年中,人修持甚難,爲什麼難呢?白法掩沒,鬥爭堅固,自慢自诩故。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風氣,但這裏是泛說,多有愚癡衆生強化自我,以爲這就是自我了,把這個東西認許爲自己了,那就是確定自己是末法末季的、確定了自己的心智,如果這樣,修法就太難了!是的,我們生活在這個末季時代,但怎麼樣來認取這個法則,全看發心!我們是隨波逐流、混日子,還是不然,各自審觀。
“遂得住于不退轉地”,此“不退轉”,實是八地菩薩所攝。我們一般說有兩種求阿鞞跋致善巧,一者自己修持,于身報中斷除見思二惑,證得阿羅漢果,得以不退轉,何以故?無退轉之機,住于應供之位;再者就是在菩薩道中,隨順佛願,隨順佛力,習以淨土教言,安住佛力攝化之載負,依佛力之住持,佛力無退轉故,令衆生進趣無上菩提,而無有退轉,此即所謂淨土法門易行之道。當然也有菩薩自力行法,如《因果經》所宣化,菩薩于叁大阿僧祗劫中勤苦修持,行持不舍,無有迷失,一樣可以得叁不退轉,這是叁大阿僧祗劫勤苦熏修的結果。
賢護。其事雖爾。我今爲汝更宣譬喻。明顯此義也。複次賢護。譬如有人。取此叁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盡末爲塵。複取一切草木枝葉。不問大小皆爲微塵。彼人爾時。于彼塵聚。取一微塵。破壞分析。還令得作爾許微塵。然後複取彼一切塵。次第分析。皆令等彼初微塵數。賢護。于意雲何。是微塵數。可謂多不。賢護答曰。甚多世尊。佛言賢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前爾許微塵數佛剎。盛滿衆寶。持用布施。賢護。于意雲何。彼善男子善女人。所獲福聚。複爲多不。賢護報曰。甚多世尊。然彼善男子善女人。因是事故。獲得過彼無量無邊阿僧祇福聚。佛複告言。賢護。吾更語汝。如彼善男子善女人。以爾許塵數佛剎。盛滿七寶。持用布施。獲如斯福。複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念佛現前叁昧。暫生隨喜。信心分別。以爲真實。心開意解。讀誦受持。乃至暫時爲他解說。是善男子善女人。所獲福聚。勝前施福。無量無邊。非可稱算。非可校計。非可思量。賢護。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叁昧。生隨喜心。乃至暫時爲他解說。尚獲無量無邊福聚。何況是善男子善女人。于此叁昧修多羅中。如聞而信。如信而受。如受而說。如說而行也。
佛是真實語者、如實語言者、不異語者。多有善根薄少之有情于世尊教言不生喜悅,于自己的妄想揣度生真實想,所以不得善根,不得福德,不得成熟自身,爲什麼呢?不隨順佛教故,不隨順佛導故,不隨順佛語故,這真是到寶山而空手歸啊,無所取用。大乘經典流傳廣泛,實際是如來寶藏,亦是心智寶藏,即是一切衆生如來藏性心智之開顯,若打開此經典,歡喜踴躍守護實踐,那就是自身如來藏性的打開與成熟啊,此處你若是疑悔、輕慢、不以爲然,那善根當下就散壞。
何處能成熟善根呢?諸位善知識應善觀察,善思維。在我們漢地,有一個特別不正常的現象,即放輕經典,放輕世尊之說,對世尊所說言教多不生正信,不能愛樂守護,而不屑一顧,視經典不爲珍寶,結果于如來所說珍寶之教聞若未聞、視若未讀。真不知這是何因緣?若說善根不成熟,又何以得遇呢?希望諸位善知識鼓勵自身成熟善根,鼓勵自身放下己見,鼓勵自身愛樂佛法僧叁寶,若愛樂叁寶,你對經典一定會生起珍寶想、難遇想、聞而勤習想,這實在是應該主動來引發的。
爾時世尊。爲重明斯義。以偈頌曰
若以叁千大千界 盛滿七寶用行檀
我說彼福雖爲多 不如聞經少功德
“檀”,就…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受持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