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章)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四十章 無言處,千口說

  佛與波斯匿王討論“見性”的問題,他們辯論的結論是:人的生命有一個不生不死的東西,佛當時提出一個名詞叫“見性”。

  當此生命誰爲主

  對于“見性”,我要再強調一次,通常我們看到“見性”二字,往往會將之與“明心見性”連在一起。“見性”這個觀念,當然代表唐代以後禅宗的宗旨,它的來源是從《楞嚴經》釋迦牟尼佛“七處征心”、“八還辯見”而來。上次討論的中心重點在此,而留到這次要討論又更加難以說明。

  佛與波斯匿王談到“見性”,佛告訴他以眼睛做引導,當張開眼睛時看得明明白白,閉起眼睛看見了,看見那個什麼都看不見的樣子,我們叫它“黑暗”。“明”與“暗”有代替,是兩個不同的現象;那個“能”見明、見暗的,並沒有跟著明暗現象而變化。這是上次的結論。嚴格而言,這在學理上叫“見性”,以現代觀念來說,我們不講宗教盲目的信仰,真正佛法是要“正信”的,正信是要求證的,所以佛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證得菩提”,求證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從求證的層面,我們必須先在邏輯上做一個論辯。

  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兩種現象有交換、有代謝,不管這兩個現象,那個能見明見暗的,也不生也不滅。在理論上,我們承認這個說法,但是這裏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當我們活著時,眼睛、視覺神經沒有毀壞,可以見明見暗;當我們死亡,眼根的生理結構也還沒有壞,然而卻看不見明看不見暗,那個時候本性天哪裏?佛與波斯匿王只討論到活著的時候,死後怎麼求證?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當我們醒著的時候,開眼見明、閉眼見暗;當我們睡著,既不作夢又沒有張開眼睛,那個見性到哪裏去了?這是第二個問題(不過有些人雖然未張眼,夢境中仍能見到一片光明,此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有畫家、藝術家的夢境是彩色的,因爲他們在意識上經常是彩色的。)

  因此,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佛與波斯匿王討論見性,眼睛能看見的“見”,它本身的性能只能在活著的這一段來講。也就是說,佛所舉的這個例子,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二種現象有交接,然而能見明見暗的本身沒有生滅,沒有生死,這只是指活著的時候,眼識配合眼根而起的能見的性能而已!如果以這個例子說明人的生命本身是不生不死的,在邏輯上有近于以偏概全的味道!

  好,有關這段討論到此爲止。接著又是另一段:識相的生滅,這一段牽涉到唯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及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等八識。

  又如衆生八識之中,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第八識,俱緣現量,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又無二種計度分別、隨念分別,即現前不生滅。

  永明壽禅師在這一節舉出唯識的道理。

  研究唯識的經常碰到心、意、識叁個字,心意識在小乘經典出現得特別多。實際上不論大乘、小乘經典,歸納而言,以中文來講,心意識叁個字夠用了。不過,有一個問題要注意!現代研究心理學的都在心意識的“意”這個地方轉。

  八識是把心的整個功能分成八個部分。知道八個識,只能說有唯識的常識,沒有深入研究,因爲深入研究唯識學不是那麼簡單。

  八識把心的作用八個部分,前面分成眼耳鼻舌身五根。注意“根”字,以現代觀念言,即是生理作用,不是五官。生理學上講的五官是指包括眉毛的頭部;佛學所講的五根不包括眉毛,它是指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是古代的分類。

  現代研究有很多人不同意這種分法,他們並不是不相信佛學,也不是佛說的理論錯了,而是不完全同意古代的分類。現代研究認爲眼耳鼻舌即包含在身識,何必個別分出?有人認爲古代的分類不合邏輯。不過,也有人申辯,眼耳鼻舌身與我們這個生命活著起作用關系很大,至于身識不是整個生理機能,而且生理的腦神經,這代表身根的作用。根據現代生理學也是一樣,比如中風後半身無知覺,是腦神經某一部分受損或阻塞,所以身根主要是指腦神經。持這一派理論者,認爲不同意古代“眼恥鼻舌身”的分類者,是誤把身識的身,當作全體的身。這是舊佛學配合現代觀念的解釋,對錯與否,我們不予定論,只是向各種介紹。

  此外,又有人提出問題,現代醫學進步,有損獻眼角膜者,當人在剛死之際,取其眼角膜冰凍或立即移植患者身上,患者又可重見光明。現代人又要討論一個問題了!這是眼神經細胞沒有死亡,眼睛裏有眼識,眼識沒有死亡,當眼角膜移植到他人身上時,他人的眼睛是否能像原來的主人那樣看得習慣?這都是佛學中研究的,而現代以科學研究新産生的問題。

  那麼,以佛學來看這個解釋,取下眼角膜,眼識沒有死亡,眼識的根本是什麼?是整個阿賴耶識,整個阿賴耶識是一切衆生同體的,我的給他、他的給我都一樣,這個功能相同。所以,與現代唯物思想辯駁心意識的問題,很容易解釋得通,不成問題。

  唯識學的“叁量”說

  心起作用的最後一部分——第八阿賴耶識,它含藏一切種子,含藏若幹萬億動數的過去,若幹萬億劫數的未來,乃至于現在。以現代觀念言,這個功能含藏無窮盡的宇宙、無盡的空間、無盡的時間,整個功能都屬于阿賴耶識的範圍。那麼,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第八識皆是“俱緣現量”。我們再提醒大家注意!唯識學的叁量——現量、比量、非量。現量就是呈現一切擺得很明白,也可以說是現在、當下,呈現在前面,的確有一個事實,一個現象,嚴格討論唯識問題也很多。

  有哲學論文,把“現量”比成西方哲學的直覺的境界;也叫直觀,把“比量”當成客觀。這種與西方哲學配合解釋現量、比量的看法,對與不對,仍是個問題,我希望不要勉強湊合,哲學是哲學,佛學是佛學,科學是科學,彼此借助說明則可,便說這個就是那個,治喪的,因爲範圍不同,這一點作學問的同學要特別注意!講宗教,可以借用;學術範圍則不能含糊。

  比量是由分別心來的,比如我們看到粉筆,意識知道是粉筆,好像小孩玩的太空梭玩具,這個觀念是比量。看白板是白色,比黃色白一點,不過正式的白可能還要白,一下子我們腦子有許多觀念馬上進來。所以,能起思維、能起知覺、能起感覺,皆屬比量。換言之,比量是相對性,不究竟的。例如我現在介紹《宗鏡錄》的道理,對與不對是比量,諸位聽到,這個道理懂了,這個道理對與不對,也是比量。換句話說,現有人生一切知識、一切思想,在唯識學範圍都認爲是比量。比量非真實,不一定靠得住。

  非量,比如幻想,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境界有許多影子,自己想迷糊了,硬是看到前面有東西,實際上有沒有?沒有,那都是幻想出來的。一切幻想、不實在的東西,也不屬于世間比量範圍的,都屬于非量的境界。唯識學就有這叁量的差別。

  有一位同學有一天向我提出問題。他說唯識的分類不大好,怎麼說呢?他說叁量就是一量,比量也好、非量也好,都是阿賴耶識功能的現量。我說對,你講得沒有錯!他又問:那爲什麼唯識把叁量分得那麼嚴格呢?衆生幾乎被束縛住!這是因爲後世研究唯識的,被一切名言(名相)觀念給捆綁住了。

  其實,非量是意識境界,拿現有立場講是非量,也是相對的,它就是比量。例如,以現實世界來說,一名精神病患者,看到我們一般會笑,笑我們這些瘋子怎麼到這兒來?在他的立場看,我們的確是瘋子,而在我們的立場看他是瘋子,覺得他是非量境界。同樣的,以他的立場看我們也是非量境界。所以非量與不非量,本身就是個比量。再說,精神不正常的人的境界,在他的範圍所看到的東西,他認爲非常真實,至于看法對不對是另一個問題,所以這也屬于他當時的現量,叁量功能本來如此。

  量,翻成中文就是“範圍”,真正講佛法,阿賴耶識轉過來,本體功能是無量的,你只要把握住那個原則,就曉得“量”只是屬于這麼一個範圍而已!爲了讓後世人了解心性的本體,只好在教育引導方法上作如此說明。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俱緣現量”,開眼見明,眼睛一看是現量;閉眼見暗,也是眼識現量的呈現。耳朵聽到聲音是現量,聽到一個聽不見的,也是現量。一個聾子聽不見外面的聲音,卻聽得見自己內部噗咚噗呼響。就算沒有耳聾,到了一個空谷,空氣隔絕,什麼聲音都沒有,聽見沒有?聽見了!會聽得害怕,太靜了!那個清淨也是一種現象,這是耳識的現量。這些是對唯識最普通的解釋,其實還有更深的。

  當我們張開眼睛,第一眼看到眼前景物那一刹那是現量,第二刹那就不是現量,眼識馬上引導意識起作用,眼前所見皆是人頭,頭發有白的、黑的,少一點、多一點……意識的現量起來了,現量馬上轉過去。眼識的現量等于照相機,對好焦距按下快門的那一刹那(有些佛經說:一彈指是二十刹那,另有六十刹那、九十刹那之說,一刹那代表非常快速的時間,無法用秒來計算),就是眼識的現量。但是這個現量的境界不容易保持住,假定眼識的現量與意識的現量兩者配合,意識不起比量分別,眼識不起第二刹那的動搖時,那絕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看人不像人、看狗不像狗。像什麼?什麼都不像,就是有個東西過來就是,那是現量境相的一種現量。然而在唯識學上,這種現量叫什麼呢?叫假像?不是真象,什麼是真象的現量呢?一草一木、一灰塵、一點雨水、山河大地、豬牛狗馬等,整個宇宙、一切萬有等等,所呈現的世界是整個阿賴耶識的現量,整個阿賴耶識的現量就是這麼一個世界,但它是刹那刹那在變化、生滅。

  我們大概了解這些觀念,唯識太麻煩,永明壽禅師他老人家提到,我們不得不替他講清楚一點。

  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後面那個功能——心體,體是勉強加的名詞,不是當它有個實在的體,爲了方便大家明白而說“體”。心體的功能叫第…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