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體會。
是知顔貌雖童耄,見性未曾虧。
以眼睛看見東西的功能來講,有青年、中年、老年的差別,但能見之性並沒有虧損。老了戴老花鏡眼鏡模模糊糊,不要認爲模模糊糊,那也是看,功能並沒有退失。爲什麼會模糊?因爲用的工具損壞衰老,眼根、眼神經退化了,與那個能見之性並沒有關系。
明暗自去來,靈光終不昧。
佛教導波斯匿王開眼閉眼的道理,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的去來是現象。心經上說“是諸法空相”,你把現象一丟開,一空了,“靈光終不昧”,你本身的靈光自然在這裏,何必去找?你到哪裏去找一個性?明心見性,性有多大?白的?黑的?它白了就能夠白,黑了就能夠黑。
則是現今生滅中,指出不生滅性。
佛在《楞嚴經》中說,就在我們現有人生生滅滅變動的境界中,不生不滅的本性就在這個地方。就在現有的物質世界中,可以了解超物質世界作用的那個不生不滅的本身。
方知窮子衣中寶,乃輪王髻裏珠。
你才曉得悟了道是什麼?窮人衣服裏的寶貝。這句話出自《法華經》裏面的故事。有一個非常富有人家的兒子,自小調皮離家出走,不成器當了太保流氓,最後淪落乞討。世界首富派人到處尋找。他的父母怕兒子不成器,早就在他的衣服中縫了一顆無價的寶珠,兒子不知,穿著那件衣服,等于端著金飯碗去討飯。這個兒子忘了自己是哪裏人?也忘了父親是誰?
上次跟你們講過一件千真萬確的事。有一位本省朋友很有錢,在臺中,結果兒子到哪裏找不到!兒子也不知家在何處?被送到孤兒院。過了五、六個月,一位朋友在孤兒院碰到這個失蹤的兒子,把他領回去。這一對父母的糊塗,加上兒子的塗糊,此是現代的妙事。
總之,這個故事是說佛對于一切衆生像愛這個兒子一樣,我們這些人都是離家出走、浪走他方的流浪漢,自己衣服裏就有顆無價寶珠而不知,欲在外面幹討飯。因此佛囑咐菩薩跟我們一起討飯,行教化。打坐、拜佛,幹什麼?做清潔工作,掃廁所,把大便塵埃掃幹淨。慢慢修得好,再加一點錢,不要做清潔工作,管帳,研究佛學嘛!十二因緣。管了半天慢慢熟了,最後叫你當老板。成佛,就是這個道理。
“乃輪王髻中珠”,這又是佛經上的另一個典故。轉輪聖王,一個治世的帝王,天生有一顆寶珠在頭頂上,這也是代表最高的智慧。其實我們心裏頭就有寶,所以我常提唐宋時代雲門祖師的一句話:“我有一寶,密在形山”,我們本來有一塊寶貝,不生不死,就在這個形體中,你怎麼去找出來?
貧女室中金,是如來藏中物。
也是佛經上一個典故。《法華經》說貧子指男性,另一本經典講貧女指女性。實際上貧女家中很富有,祖傳遺産,室內遍是黃金,她自己不知道。這裏是講如來藏,藏在裏頭是陰性的,陰性拿女性來代表,男性代表陽,就是我們自己本身就有。
何假高推極聖,自鄙下凡?一向外求,不能內省。枉功多劫,違背己靈。空滯行門,失本真性。
我們學佛常有一個毛病“高推聖境”,把菩薩、佛的境界,假想推測的太高而看不起自己。這些凡夫動不動就流眼淚,我一輩子沒有辦法了。“自鄙下凡”,沒有自信心,自卑感重。衆生何必自卑,佛是聖人,聖人也是凡夫作。
“一向外求,不能內省。”見性成佛很容易,你不要向外面找東西,只要回轉來找自己一念清淨,一念自在,就行了。成佛也不難,發財才難,做生意、賺錢、謀生什麼都難,就是成佛容易,因爲那些要向外面去找。我一輩子最怕的是錢,認爲發財最難,成佛最容易,自己一找就找到了。錢可不容易,要把你口袋的錢騙到這裏很不容易呢!有神通都騙不過來,因爲每個衆生抓錢的神通都很大。
“枉功多劫,違背己靈。”這一段好得很,一字萬金,不但文字好,也是語重心長的教誨。他說我們修行是“空滯行門”,一天到晚講修行,早晨燒香,晚上拜拜,今天打坐,明天磕頭,處處表示自己在修行,這些都是挑糞啊!《法華經》上講搬大糞,你哪裏有那麼多糞搬?一次清潔,一灑就定然了嘛!
“空滯”,冤枉停留在行門上的事。等于最近教一班同學修白骨觀,白骨觀有幾十個次序,先從觀腳趾頭起。很多同學老是啃那個腳趾頭,一問我,我就生氣。你抱著腳趾頭啃幹嘛呢?這叫“空滯行門”。你不會試第二步、第叁步?跳過來不會試?笨的要命!“老師,我沒有問過。”這樣笨!你怎麼不問怎麼活下去?要不要活下去?你能勇敢地活下去,做起功夫來又那麼笨!該聰明的不聰明,不聰明的又要枉做聰明。
所以,以我的推測,包括我在內,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笨蛋;真笨蛋是假聰明。最怕的是假聰明,看起來樣樣能,門門行,自己認爲高人一等,兩只眼睛看人都向上面看,結果他什麼都沒有看見,自己看自己更看不見。所以“空滯行門”這句話嚴重得很!也用得好極了!自己停留在行門中,功夫境界。“失本真性”,找不到自己本來的本性。這句話文字美、道理深,回去要深切體會。
就是你這個!
現在他又引用《楞嚴經》佛告阿難明心見性這一段:
所以《首楞嚴經》雲:佛告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
《楞嚴經》載佛跟阿難辯論心在哪裏,這就是有名的“七處征心”、“八還辯見”。阿難說在這裏,佛說不是;在中間,也不是……共講了七處。“八還辯見”,還:往返討論,阿難說在這兒,佛說不在這兒,如此往返辯論的八次。現在他引用佛與阿難辯論的結論。
“佛告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佛對阿難說,當你眼睛看見東西時,當然是你看見,不是我看見。阿難是佛的兄弟,你不要看經典文字寫得那麼美,佛當時一定急壞了,瞪起眼睛罵阿難,你注意啊!當你看見東西是,是你看見,不是我看見。佛要阿難了解,阿難說是啊!我知道。
“見性周遍,非汝而誰。”見性的功能無所不在,在這一面看見,回頭也可以看見,無所不見。當我們眼睛張開看見光明;閉起眼睛看見黑暗,明暗過去了,那個能見之性永遠存在。一歲看見的,同一百年以後看見的,那個能見之性沒有變動啊!昨天看見,今天張開眼睛還是這樣看,這個沒有變動。“非汝而誰”,這個不是你的本性是什麼人的呢!所以後來禅宗參話頭有“念佛是誰?”
“非汝而誰”,這個不是你自己,是什麼人?你向哪裏去找?佛急壞了,阿難到底是他兄弟。剛開始,佛問阿難:“怎麼老不修行,搞了那麼久還不行!”阿難說:“我是你兄弟,你成了佛,總有一天給我一點,我也成佛。”佛大加斥責:“簡直胡鬧!兄弟與成佛有什麼關系?我吃飽了飯,你不吃飯,肚子餓不餓?”阿難說:“當然餓。”“好啦!既然我是你兄弟,我吃飽了,你可以不吃啦!”佛是那樣不留情面地教訓阿難。
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故知明暗差別,是可還之法;真如妙性,乃不遷之門。
“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佛又說:“這個不是你的本性是什麼?你怎麼自己懷疑自己的本性呢?”
“性汝不真”,你懷疑這個就是嗎?有些活寶就是這樣,“老師啊!你所講的我都懂,我就是信不過啊!”阿難也是如此!佛說你怎麼懷疑自己的真性?是不是你覺得這個不實在?
“取我求實”,結果你到我這裏求個明心見性、求一個真實,我怎麼給你?明心見性要你自己去找,你到我這裏找什麼?看文字沒有味道,經過我這麼一表演就有味道了,你不相信。叫釋迦牟尼佛來看。
“故知明暗差別,是可還之法;真如妙性。乃不遷之門。”哦!他的才華又來了!他說所以我們要了解,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有來去,現象有變化,能見明見暗的並沒有跟著明暗而變動。這個道理懂了吧!
“故知明暗差別,是可還之法”,明與暗可歸還本位。“明”歸還給光明,還給發光的作用。太陽出來、電燈開了,有光明;太陽下山、電燈關了,則沒有光明。“暗”還給不發光的範圍。明暗都可歸還,你那個明來見明,暗來見暗的那東西歸到哪裏去啊?我們可以測驗,現在看到明,等一下把電燈、窗戶關了,我們看到黑暗。明,因爲開了電燈;暗,因爲關了電燈。開燈曉得亮、關燈曉得暗,那個東西要怎麼還給電燈、還給光明、還給黑暗?還不掉的那個正是你的本性。
明、暗這兩者有差別,是可還之法,能見明暗之性,“真如妙性,乃不遷之門。”“真如妙性”,永遠不變動的。真如不變,你本來沒有變動啊!怕什麼?生老病死,唉喲!發高燒難受,拔牙齒牙痛,不痛的時候曉得不痛。這時你生病,你在哪裏?你在痛上?痛也沒關系,不痛也沒關系,你那個痛絕不因爲牙齒拔掉把你本性也拔走一點吧!乃至砍了手,並沒有把本性砍掉一點。痛的時候在唉喲上,不痛的時候在舒服上,本性並沒有變動,所以是不遷之門。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七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