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六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叁十六章 了無寄處堪大用
是故如來爲諸菩薩說,幻術文字求其體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
世間事物就是那麼在變化,這一切都屬于幻術的境界,所以佛告訴諸菩薩說幻不可求。幻術的範圍包括很廣,文字也是不可靠的,文字是代表人類思想、情感的符號。拿中文來說,幾千年來到現在,文字衍變已有六、七種體裁,將來是不是再有變化還不知道,人類的各種語言的變化都是如此。所以佛說,你要求幻術文字固定的體型是做不到的。這就說明世界上萬事萬物沒有一樣是固定不變的,這個地球、山河大地隨時在變化中。
那麼,我們回轉來看看,佛法在哪裏呢?我們要研究這一切幻相不可得,怎麼了解幻與不幻?從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心,回轉來再找自己了解宇宙萬物幻與不幻這個心。“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連我們這個思想靠不靠得住都是問題,昨天想過、做過的事,今天那個能夠想的早已無影像,不可得、留不住,所以叫“妄想”。
蘇東坡學禅後有句很有名的詞:“事如春夢了無痕”。人世間的事就像做夢一樣,夢醒後,回想夢境一點痕迹都沒有。你說再睡一覺重新做夢,絕對不會一樣,即使連起來做也不一樣。爲什麼要用“春夢”來形容世事如幻呢?因爲春天多疲勞愛睡覺?睡多夢多;夏天晚上不大睡得著,睡著了也快天亮來不及做夢了,所以春天夢特別天。
“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這句話叫我們認識清楚,現實世界一切現象都是幻,而且沒有現象可以永遠停留。人生來就有老,老了就過去,過去就沒有了!後面的不斷生來、不斷過去,就是那麼在變。
個中叁昧誰識得?
是故將出入叁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賢大用無依善巧智身,了無可得。
這是大菩薩境界,不是小乘境界。“將出入叁昧”,在定境中,定的境界很多,中文翻譯叫定;梵文結合音譯,音譯而翻成“叁昧”,“叁”不是數目字,是梵文原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薩”,當時梵文的“叁”字,等于中文恭敬的“敬”。“叁昧”取音也取義,一般解釋爲“正受”,與現在我們所了解入定的“定”有差別。嚴格地差別是:小乘的境界叫做定;大乘境界無所謂定不定,範圍大、力量大、作用大叫叁昧、正受。叁昧不一定在打坐時才有,行住坐臥隨時都在大定的境界中。大定的境界有多少種呢?八萬四千種叁昧。
比如繪畫,經常可以看到有些繪畫畫得非常好,此人已進入繪畫叁昧;文學好的,是文字叁昧;武功高的進入武功叁昧;插花好的,也有插花叁昧,都用得通。換句話說,叁昧有它的境界。
但是一般學佛的人,是“故將出入叁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賢大用”,兩腿一盤打坐,以爲修定叫叁昧,然後希望自己求到定,求定中能見到菩薩。“將”是拿,拿自己出定入定叁昧的心,乃至在定的境界中,以有所求的心,求無所得的果,根本上就錯了!我們學佛要注意!道就是所謂普賢見地的問題。學佛做功夫、求證,下手見地一錯誤,就徹頭徹尾地錯了!
《楞嚴經》說:“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請大家特別注意這句話!要求佛法明心見性“見”的境界,不要“將出入叁昧,及以求心”求見菩薩,明心見性本來是空的境界,以有所求的心去見,如何見得到?這點請大家特別留意!
大機大用最善巧
“大用無依善巧智身”,這是《華嚴經》所用的名稱,普通佛學很少用到。這是大菩薩境界,非常難!“大用”,全體的大機大用,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可以成佛也可以成魔,乃至佛與魔都不能到達的境界叫大用。所以,真正得道、悟道、成佛,應起大機大用。不起用,那不是佛法,不過也可以叫佛法,是小乘佛法,小乘中的小乘。真的大乘佛法,起大機大用,可出可入;可不出可不入;才是完全,它不偏于一點。大乘菩薩見道時,入世而救人,大用但無所依、無所求。有所依有所求則落在一個境界,在一個方式、角度上,那已經錯誤了!所以說“大用無依”。
何以人能夠修養到那麼高深的成就,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在出世入世之間,心已經出世了,在魔境中已經成佛了!這個靠什麼呢?“善巧智”,靠他的機變、善巧,非常靈光、非常活潑、聰明的智慧。智慧所得的另外一個身體不是這個肉體了,那個身體是智慧的身體,永遠不死,叫“善巧智身”。不生不滅永遠無生無滅,乃至像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光災之身,是“善巧智身”。講到這一方面,佛學比較專門、深入了!因此《華嚴經》是最大、最深的經典。
所以他說,一般人學佛,“將出入叁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賢”錯了!那麼,應該以什麼求呢?“大用無依善巧智身,了無可得”,然後悟道。趔明心見性悟到什麼?悟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可達到“了無可得”境界。“了無可得”的“了”字很妙,作何解釋?我只能說“了”就是“了”,無法解釋,再作解釋就錯了!了無可得就是了無可得,十方八面都完了。“了”不是沒有,而是充滿、實在了。“了無可得”是證得的境界。
一念普賢現全身
是故教諸菩薩,卻生想念,殷勤叁禮,普賢菩薩方以神通力如應現身。
那麼,《華嚴經》描寫智慧“善巧智身”,本來“了無可得”,爲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用空念一邊去找普賢找不到的,這個道理是什麼呢?比如到空的房間找空,怎麼找得到?等于鹽溶于水,如何在水中找出一粒鹽巴?它無處不是,“普現”嘛!所以你在空境界中,念頭一切空,了無可得,找什麼普賢?你就是普賢嘛!
佛說那只有在空的境界反過來,一念卻生相信,當時佛那麼講了以後,有些人了解了,在空中,性空起緣起,一念之有,立刻見到普賢菩薩,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比喻。是故佛教一切菩薩卻生相信,你要找普賢,這樣找不到,“普賢”嘛!它普遍存在。等于在空的房間要找一個空來看看,空中找空,那你不是見鬼了!在這裏頭要以有念去看,在空房間中要怎麼看到房間空的樣子?你只有這樣看,把空裏頭做個有,實際上這個空就是那個空的有。
所以佛告訴我們“卻生相信”,然後還要“殷勤叁禮”,至誠懇切地磕頭懇求。普賢菩薩這個時候方以他的神通的力量“如應現身”,你有所求,他有感應,如插頭一樣,一插上電燈就發亮。“如應”,有所感應,交感現身。佛當時那麼說,經典那麼記載,佛告訴弟子,要見普賢菩薩很簡單,放空了!根本不要見,你都在他的境界中;你要起“有”念,殷勤祈請,一念專精,普賢就現身了。
那麼,當時佛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作了這樣一個表演,這個道理在講什麼呢?
無依無寄智慧生
明智身不可以叁昧處所求,爲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若想念願樂即如應,現化無有處所依止。故猶如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若有求,即無有處所可得。
此即說明我們智慧之身“不可以叁昧處所求”,哪一種叁昧不一定,叁昧已經在正受、在某一個境界上,再起心動念求另外一個東西,那就有差別而找不到了。所以,智慧,尤其智慧之身,“不可以叁昧處所求”,也不可以空間、方位來找的。注意智慧之身!所謂修成功,學佛悟道或明心見性,就是明那個“智身”,此“身”不是指這個肉體,而是不生不滅的“智身”。
“爲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智慧本身的體性,本來是無所住、無所依止的。
“故猶如谷響,但有應物之音。”猶如敲東西所發出的聲響,古人拿谷響來做比方,有些山洞,站在洞口一叫,四面八方就有回音,以物理作用來看,這種山洞是不能進去的,有些人以爲有妖怪,其實不是,因爲這種山洞空氣不對流,聲音在洞中回旋,人進入之後,久無空氣即窒息死亡。谷響本來沒有聲音,而是虛假之間回轉而來。
等于在一個有回音的山谷叫“喔……”,整個山谷都聽到“喔……”的聲音,好像很多人在叫。
現在都市中的高樓大廈、公寓住宅,也經常會聽到四面傳來的回音有如谷響,膽子小的會被嚇壞。科學時代不要自己再搞鬼,一切事情不要怕,一探求都有道理,把道理找出來,什麼都沒有。
“谷響但有應物之音”,當然有感應,有一個聲音,經空氣波動回轉來發出同樣的聲音,這叫回應。
“若有求,即無有處所可得。”那麼你去找個這聲音,一聽回音,好像四面八方到處有人,一找連個影子都找不到。
“即無有處所可得,”本來沒有個東西,這個道理很簡單。同樣的,我們學佛要了解佛經這些地方都是實際的,不要以爲只聽聽道理就可以,這些道理就是要你做功夫,就是要你自己求證、明心見性。
同樣的,我們自己的思想、妄想、煩惱等心念也是這樣,本來就沒有,都是依他(它)起,絕對沒有,有些同學問:“夜裏在山上打坐很清淨,也沒有別人來惹我們生氣,有時候也會煩躁起來,這是什麼道理?”這有道理的,這個時候你就要檢查你生理上有什麼變化?或者腸胃不舒服,或風寒感冒,同樣也會引起你心理上的煩惱,絕非偶然,只是大家智慧低,自己檢查不出來。若以爲住在山上茅蓬沒人惹卻生起煩惱,大概是魔鬼;這一懷疑,魔鬼來了,因爲你本身就是魔王,帶領小魔鬼來了!這叫“疑心生暗鬼”,感應的道理就是這樣。你要曉得,一切心念與一切音聲、顔色,“若有求即無有處所可得”,你真找它,那個根,根本是無根的。所以大家打坐想去妄想,你看多冤枉,妄念自體本空,結果吃飽了坐在那裏打坐去妄念,你說他是不是閑著沒事找事,本來很清淨,偏要找個不清淨。所以,此理不能,用功修行就走冤枉路,千生萬劫就那麼冤枉下去。
與佛同在
佛言,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衆會,親近我住,初無動移者,明以根本智,性自無依,名爲現在此道場故,爲能治有所得諸見蘊故。
佛經上說,你們要到哪裏找普賢?大家用神通、用智慧到處找普賢,像找迷…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六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